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对淄博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次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2020年1月10日,为杭州务工返乡人员,最后1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20年2月14日。共波及244人,发现14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男11例,女5例,23~84岁,年龄中位数为50岁,罹患率为6.56%(16/244)。疫情波及2个区县,4个乡镇,4个村居,8个家庭。潜伏期最长为10 d,最短为3 d,中位数4 d。采取集中隔离措施前发病11例,其中9例在小诊所就诊或自行服药。从发病到确诊中位数15 d,最长31 d,本次疫情共发生3~4代传播。 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新型冠状病毒输入病例,未及时就诊,通过家族成员春节期间相互拜年,多次暴露引起的家族性聚集性疫情,提示应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村居对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和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惠州市2020年1—2月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聚集性疫情的防控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惠州市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1—2月惠州市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19起,发生聚集性疫情起数较多的为惠东县(8起),博罗县(3起)、惠阳区(3起)。19起事件涉及病例59例,其中确诊病例46例,无症状感染者13例,男女性别比0.84∶1,年龄1~85岁。19起事件均为输入性病例引起,其中武汉输入13起(占68.4%),湖北省除武汉外输入3起(占15.8%),其它省市输入3起(占15.8%)。一代病例的事件为13起(占68.4%), 发生二代病例的事件6起(占31.6%)。事件暴露场所多样,3起(占15.8%)单纯的家庭暴露;13起(占68.4%)共同暴露、家庭暴露;1起(占5.26%)共同暴露、家庭暴露、聚餐暴露;1起(占5.26%)共同暴露、家庭暴露、公共场所(酒店)暴露;1起(占5.26%)集体单位(工作场所)暴露。结论 惠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均以输入性病例引起,绝大多数发生在家庭内部,由家庭共同生活共同就餐引起。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等人员增加,应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典型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Excel、SPSS软件对西安市典型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分析病例的代际传播和潜伏期。结果 西安市截至2020年3月31日累计报告COVID-19典型聚集性疫情8起,涉及确诊病例53例、无症状感染者15例,死亡1例;以聚餐聚会引起的疫情为主,占37.50%,总体罹患率为14.21%。疫情累计持续时间中位数 27 d,5个区的2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有聚集性病例,男性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均略多于女性,无症状感染者平均年龄(54岁)大于确诊病例(46岁)。疫情一代病例与二代病例的代际间隔平均为6.8 d(95%CI: 5.8~7.5),中位数为 5.6 d。由3起疫情推算的潜伏期平均为7.9 d。结论 西安市典型聚集性疫情以聚会聚餐型为主,应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自我防护和隔离,避免密切接触等措施,以减少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荆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荆州市132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32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发病444例,死亡13例。单起疫情病例数范围为2~26例,平均3.36例。疫情起数居前三的是沙市区(32起)、公安县(20起)、洪湖市(20起)。疫情起数、病例数在1月26—28日达到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02∶1;年龄中位数为51岁;职业以农民为主。71.96%的聚集性疫情有明确武汉市暴露史,61.71%的病例为本地感染病例。疫情暴露场所多样,86.36%为家庭暴露。疫情发生至发现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8.05 d,间隔时长中位数随周次逐步变短。结论 荆州市聚集性疫情规模较小,以家庭为主。疫情流行期,应积极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餐,生活起居尽量独立。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继续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避免聚集性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西安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族聚集性疫情传播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COVID-19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的传播链,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的鼻咽拭子标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 结果 本次疫情累计发现4例普通型、1例危重症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危重症病例最终死亡。首例病例A于2020年1月31日发病,其他病例在首例病例发病后的1~13 d内发病,病例B、C和D、E分别为二、三、四代病例。 结论 家族聚集性疫情是COVID-19的防控重点,及早发现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隔离,防止传播扩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确诊病例数与地理、人口学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便为疫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浙江省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的COVID-19确诊病例数据;描述性分析确诊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及暴露史特征;以县区为单位,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并使用层次聚类分析对11个地市进行分类;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确诊病例数与地理、人口学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确诊病例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60岁(848例,占71.4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各地市在1月29日前后达到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峰值,在1月30日之后,新增确诊病例以其他地区暴露为主。浙江省各县区确诊病例数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聚集热点集中在温州和台州的部分县区。将11个地市划分为4类,温州、宁波分别为一类,杭州和台州归为一类,其他地市归为一类。武汉迁入人口规模与病例数呈正相关(rs=0.93, P<0.001)。 结论 浙江省COVID-19疫情前期以湖北地区暴露病例为主,后期以续发病例为主,病例聚集热点为温州、台州的部分县区,目前浙江省疫情防控已见成效,应继续实行控制措施,防止重点地区出现疫情反弹,积极应对返工、返学带来的疫情风险,并加强对高危地区输入人员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李真晖  卢冉  戚艳波  郭卉  林燕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2):1183-1187
目的 分析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制定云南省疫情防治措施和疫情的有效控制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期间,基于全云南省通过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和云南省统计局统计的云南省常驻人口信息,导入GeoDa1.14.0和Mapinfo15.0软件,进行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描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全省16州(市)除迪庆州和怒江州无病例报告外,其他14个州(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确诊报告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旅游业较发达地区,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先急剧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发病率全局的空间自相关无统计学差异,但局部有一定的聚集,局部地区聚集情况仅出现在疫情较早期,疫情早期存在3个L-L聚集区(德宏州、版纳州和昭通市),1个H-L区(昆明市),4个L-H 区(玉溪市、曲靖市、楚雄州和红河州),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聚集情况逐渐消失。结论 目前疫情可防可控,无空间聚集性,但是在疫情完全扑灭前,仍然需要我们提高警觉性,科学防控,避免疫情的再燃和空间的聚集。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特征与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为河北省疫情防控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河北省2020年1月22日至2月27日COVID-19疫情数据,揭示该省疫情的流行特征;采用时空扫描的方法对疫情的聚集性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1月2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报告首例COVID-19确诊病例,截至2月27日全省共报告COVID-19病例318例,其中包括湖北(含武汉)输入病例80例(25.16%),武汉输入病例69例(21.70%);全省病例男女比例为1.06∶1,30~69岁(70.76%);2月5日至2月10日为疫情高峰期,2月7日单日最高确诊24例,随后确诊病例逐渐下降,截至3月12日已连续14 d无新增确诊病例;河北省11个地市均发现COVID-19疫情,疫情覆盖范围达河北省82个区(县)(82/175,46.86%),其中疫情最严重的区(县)为唐山市迁安市(30例);11个地市均发生了聚集性疫情,共发现聚集性病例239例,其中110例(46.03%)是家庭聚集性传播导致。唐山市迁西县、遵化市及迁安市的时空聚集性最高,聚集时间为2月5日至2月15日(RR=15.69,LLR=61.75,P<0.01)。 结论 河北省COVID-19疫情为全人群普遍易感,早期以境内省外输入性病例(以下简称“输入性病例”)为主,后期以本地病例为主,全省聚集性疫情占2/3,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国家启动一级响应后,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复工复学的逐步推进和境外输入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增加,仍需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疫情防控向好态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河南省信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动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评估干预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信阳市官方报道的COVID-19病例数据和个案信息,确定感染日期,并由此估计潜伏期,构建SEIR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同时模拟分析改变防控措施实施时间时疫情的动态变化。 结果 信阳市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274例,罹患率为3.72/10万;潜伏期的中位数为6.00(4.00,7.25)d。模型分析显示,信阳市疫情的基本再生数R0=2.86,采取防控措施后有效再生数降至0.29;若提前3 d采取防控措施,病例数降低50.5%,而推迟3 d采取防控措施,病例数将增加1倍。 结论 信阳市COVID-19疫情快速扩散,但在国家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下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达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达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0年1—2月达州市报告的42例新冠肺炎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达州市7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人群以30~<50岁为主,无未成年人确诊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在2020年1月26日—2月5日,临床症状以发热(59.52%)和咳嗽(64.29%)为主,早期CT检查肺部异常率90.48%;19例输入性病例中18例有武汉旅居史或停留史;患者发病到住院、确诊到出院和持续排毒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 d、18.5 d和7.0 d,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5 d、8.0 d和 6.0 d。结论 达州市1月份以输入性疫情为主,2月份本地病例不断增加,2月下旬疫情逐渐控制;将发热、咳嗽作为新冠肺炎临床筛查指征,CT检查可作为早期筛查手段;患者住院时间和持续排毒时间较长,应做好长时间治疗准备及治疗过程中心理疏导,提高患者配合度;达州市聚集性疫情程度较重,基层工作有差距,新周期需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工作,严防因境外输入引发本地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易感者(S)-潜伏者(E)-发病者(I)-隔离者(Q)-确诊者(C)-恢复者(R)模型(SEIQCR),并初步用于评价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 在SEIR传播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添加隔离模块和确诊模块,建立联合考虑潜伏期传播规律和追踪隔离干预措施的SEIQCR传播动力学模型。以2020年1月13日至2020年3月17日广州市疫情数据为基础,拟合得到SEIQCR模型的动力学参数。 结果 SEIQCR模型显示预测每日发病数与实际发病数高度吻合(R2=0.93)。启动一级响应之后,时变再生数(Rt)呈快速下降趋势,提示本地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广州市COVID-19疫情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各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全力遏制COVID-19 传播。SEIQCR模型的构建策略可为其他地区的干预措施评估提供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不同时期的地理空间分布、空间聚集性特征,评价综合防控措施对疫情发展的影响。方法 根据我国各地区采取I级响应措施及复工复产时间将疫情流行分为三个时间段。收集我国内地各省、直辖市COVID-19动态确诊数据,计算每个时间段的周确诊病例数;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对COVID-19确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第一阶段,疫情呈现以湖北为中心的典型空间正相关(Morans’I=0.144,Z=2.517,P=0.016);局部聚集表现为湖北与周边省份的高-高型和与湖北相距较远省份的低-低型分布。自各地区启动I级响应措施以后,疫情在第二阶段呈现随机分布(Morans’I=-0.017,Z=0.597,P=0.251),局部聚集表现为湖北与周边省份的高-低型和与湖北相距较远省份的低-低型分布。自各地区复工复产后,疫情在第三阶段仍呈现随机分布(Morans’I=-0.055,Z=-0.857,P=0.131);局部聚集表现为广东与江西的高-低型及四川地区的低-低型分布。结论 我国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全国疫情蔓延,目前疫情总体处于散发流行状态,应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西田林县人民医院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肺部CT变化、临床表现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为COVID-19防控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0年1月30日在田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诊疗经过和流行病史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咳嗽伴少许咳痰,入院以“呼吸道感染”收治,CT显示磨玻璃影,病灶进行性增大,通过对不同日期肺部CT对比高度怀疑新冠疑似病例,进而对患者隔离治疗并取样送检,该患者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长期居住田林县定安镇,其本人及家属均无武汉等旅居史;患者发病前同其妻一直经营一家早餐店。经大数据手段对患者潜伏期内到其经营粉店用餐的可疑人员逐一排查发现,2020年1月20日上午来自湖北省黄石市卢某某(卢某某为黄石市确诊病例)在患者经营的粉店用早餐,用餐人员一般情况下均通过递粉小窗口与患者面对面有近距离短暂交流对话。结论 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肺部CT病灶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不一致,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普通型特征。该患者感染途径是通过自疫区的当地短暂旅居者(感染源)发病前(潜伏期后期)近距离空气飞沫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空间分布与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了解山东省疫情的区域分布特征,为指导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3月1日山东省COVID-19确诊病例数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广义线性模型(GWGLM)分析COVID-19确诊病例数及各影响因素间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相关关系。 结果 对558例确诊病例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广义线性模型(GLM)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预算支出、湖北迁入规模占比和距武汉的空间距离均有统计学意义。人口越密集、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公共预算支出越多,则确诊病例数越多;绝大多数县区的湖北迁入人口规模和距武汉的空间距离与确诊病例数呈负相关。GWGLM的R2为0.363,模型可解释COVID-19确诊病例数总变异的36.3%。 结论 GWGLM能够揭示COVID-19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有助于局域精准施策,应根据各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确诊病例数的局域关系制定不同区域的分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延安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6月19日延安市疾控中心检测确诊的COVID-19病例数据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COVID-19的流行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 共检测送检样本1070例,核酸检测确诊呈阳性者8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收集西安市COVID-19疫情病例个案信息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31日西安市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125例,其中男67例,女58例,13~89岁,平均(48.23±15.94)岁,35~54岁55例(44%)。含输入性病例52例,本地续发病例73例;流行病学史明确者117例,接触史不明者8例;死亡3例。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3起涉及病例89例,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13起(56.52%),涉及病例38例(42.70%)。报告病例数居全市前3位区县依次是雁塔区(29例)、新城区(20例)和莲湖区(16例)。流行曲线显示前两次疫情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28日(11例)和1月31日(10例)。病例从发病到首诊时间1.0(0.5,3.0)d,从首诊到确诊时间4.0(3.0,6.5)d,从发病到确诊时间7.0(4.0,10.0)d。输入病例和续发病例从首诊到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7,P=0.035);首诊前服药和未服药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0,P=0.007)。 结论 西安市COVID-19 疫情可分为外省市输入病例、本地续发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三个阶段,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要流行特征。输入病例比续发病例更早确诊,首诊前是否服药可影响COVID-19确诊。防止境外病例输入是目前西安市疫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郴州市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相关病例发病确诊过程,探讨新冠病例早发现、早报告以及病例诊断和隔离观察解除的策略依据。 方法 对该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描述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结果 利用大数据比对监测,在转送监测对象至集中场所隔离医学观察时发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何某华,由此发现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何某的5名密切接触者中有3人发病确诊(包含1名重症病例),其中重症病例黄某第7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进而确诊,密切接触者中胡某有流行病学史、血常规白细胞下降和肺炎影像学改变,但是5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未确诊。 结论 大数据比对监测对发现传染病有积极作用;早期对有流行病学史人员单独隔离医学观察对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有重要意义;将2次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新冠肺炎病例的排除标准和将核酸检测阳性作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必备条件,值得探讨,这都可能放走传染源,导致新冠肺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