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仍存在瓶颈,而中医全科医学作为社区基层卫生服务的主力,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我国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国情下,中医全科医学在保持传统中医学“全科”特色及优势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临床经验,不断探索实践,融合现代医学的模式及经验技术,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为社区居民解决身体健康问题。本文全面阐述了中医全科医学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提倡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及全科医学优势及特色,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防治心血管疾病;分析了中医全科医学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模式,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中医“治未病”医疗措施,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疗、康复、预防及保健,减少心血管疾病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以缓解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医疗压力。中医全科医生作为中医学的传承者、实践者及社区居民健康的服务者,为居民提供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综合的、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在国家基层医疗建设的大力支持及中医全科医生的不懈努力下,中医全科医学将成为未来中国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全科医生队伍是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基石,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进而推进落实分级诊疗政策的关键。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诊疗理念与全科医学有诸多相通之处,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加强中医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丰富全科医生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式、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率以及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加强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中医全科医学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优势及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障碍,然后分别从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系统的内部和外部2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建议在系统内部通过加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方式健全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系统外部通过完善保障政策、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给中医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提升中医全科医生的岗位吸引力,推动构建中西医结合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队伍,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和医患供需矛盾、构建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科医学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家庭和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等一系列基本卫生服务的医学科学.全科医生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帮助居民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健康促进、社区干预和疾病预防,定期筛查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双向转诊[1],某些地区还做出了社区医生24 h服务的承诺.本文从特殊的法律风险入手,分析全科医生各项义务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中医全科医学在教学方面已初现成果,而与之相关联的毕业后在社区医院和综合医院从事中医全科事业的医务人员应如何寻求所在学科的特色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的长效发展等临床实践问题,还存在诸多困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全科医学科作为上海市首批中医全科教学基地,已建科4年,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初步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学科发展道路。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其实践经验,总结出包括理论设计、临床实践、取得成效、问题不足、下一步发展方向等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理论设计是以“SOAP问诊”和“六经辨证”为核心的中医全科规范化诊疗体系;临床实践则介绍了本研究所在单位临床服务流程和各个环节技术与服务操作内涵;取得成效主要从患者数量变化、患者地理位置分布变化、患者诊疗疗程变化3个方面展示服务逐步深入性和成长性;问题不足主要包括学科原始创新技术和学科理念传播2个方面;下一步发展将重点关注借助理论来加速实践探索,并寻找到3个理论模型重点突破影响力建设、原创性技术研发、医教研互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近10年(2010—2020年)为阶段,梳理我国全科医学行业的自身优势和不足,以及其发展面临的环境机会和挑战。方法以Donabedian的概念模型为框架,检验和评估中国全科医学基本医疗服务系统的质量特征;以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为框架,分析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数据来源于2010—2020年全科医学发展相关的统计报告、期刊论文、政策与工作指南等。结果(1)全科行业的结构质量:近10年来我国全科医学发展政策是以往相关政策的承袭和发展,并在全科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分级诊疗、区域医共体等方面继续加强,全科的财政政策和管理政策仍有提升空间。全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飞速发展,不过人力资源倒置问题未彻底解决,需要采用全职等量的算法来计划和评估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呈现稳定增长,但仍低于医院的增长速度。全科医学服务的卫生经济学数据尚需补充。(2)全科行业的过程质量:2020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诊疗的人次数为20.45亿人次,即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访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乡镇卫生院1.5次,高于2010年每人每年平均1次的访问频率,但仍低于患者对医院门诊的访问频率(平均每人每年2.7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2020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服务有明显影响,门诊诊疗人次数下降约20%。全科医学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在2018年达到峰值,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全科医学、社区、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期待随着学科发展,全科研究可以在创新和评判思维、对临床服务的循证支持、对服务质量和患者结果改善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3)全科医学服务的结果:全科医学服务对居民健康影响的数据不足。从居民和患者的体验和观点来看,已获得全科服务或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有较好的体验和较高的满意度,不过尚缺乏普遍社区居民对全科医学服务感知和观点的数据。全科医生自身对行业工作的体验和看法存在较大差异,性别、年龄、职称、城乡、地理位置等影响医生的体验和满意度。全科人力资源存在不稳定性,收入、工作和时间压力是主要影响因素。(4)中国全科医学的主要优势在于有力的政策推动和政府领导,集中化体制表现出的卓越资源动员能力,能快速启动和发展全科医生队伍;中国拥有已经成熟起来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以及临床医学服务的中坚力量,并显示出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传统和有机结合。(5)中国全科医学存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共性问题,其自身特点包括学科发展较晚、人才队伍质量有待提高、工作压力大且职业倦怠显现,全科医生代沟对教育和实践的影响。全-专之间关系处于脱离依附和走向融合的交界点。全科师资特别是社区临床带教的教育胜任力不足。全科团队建设和管理需要从形成期向激荡期和绩效期推进。(6)健康中国和全面小康的国家战略,全球通过《阿斯塔纳宣言》重申的初级保健在可持续发展和全民健康覆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和健康素养的提升,是中国全科医学的发展机会。(7)人口老龄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疾病负担改变和社会经济变化,加上全科人力资源的老化和动态过程、城乡二元化和地区差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倒置三角等,是中国全科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加强全科医学倡导功能,建立广泛社区的协作网络,发展全科医学职业组织等。结论中国的全科医学事业发展处于上升期。人力数量上有飞速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性强,在基本医疗可及性上有快速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明显增加。作为知识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科业内和社会期望较高,同时存在明显压力,人力存在不稳定因素,全科医生的自我身份认同仍有提升空间。对全科医学的经济投入仍需明朗。当前,中国全科医学处于前所未有的促进环境中,医学界和全科同仁务必抓住机会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化挑战为机会",为全民健康赢得更好结果。  相似文献   

6.
常诚  张婧  张太生  郑昌清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21+1936
脑血管病患病率居于高位,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患病人数也逐年增高,干预成本巨大,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全科医学模式下社区服务的实际状况,探讨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在全科医学模式下社区防治中存在的就诊少、诊断少和早期治疗少的内在因素。社区卫生服务实质是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干预的难点,如存在人员(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因素、结构(知识结构等)差异、资金投入少和治疗手段落后等诸多困难,提出了建立三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患者及家庭的干预体系,把慢病管理(防治脑卒中)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筛查、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以及临床干预与科研工作"三结合"的对策,做好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社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7.
背景 “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我国蓬勃发展,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在全科医学实践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国内关于“互联网+全科医学”的研究并不多,远远落后于专科医疗实践。目的 整理信息技术在国外全科医学实践中的典型应用与研究主题,揭示全科医学信息技术相关的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以期为我国全科医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0年JCR SCI Primary Health Care子类影响因子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为文献来源,通过“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nternet、Web 2.0、Social Media、Online Health Community、Online Support Group”共7个关键词检索并收集文献,应用归纳法及比较法总结信息技术在国外全科医学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及研究热点。结果 信息技术在国外全科医学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包括: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与数据深度利用、全科医生辅助决策系统、在线视频等非面对面虚拟问诊、全科医学团队内外部协作、院外数据采集、全科医学服务团队宣传与展示等。研究主题包括:典型信息技术应用的有用性分析、全科医学服务团队及患者的技术接纳与持续使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患者健康宣教与全科医学教育、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患者数据深度利用、信息技术在全科医学中应用的伦理问题等。结论 建议借助国家支持全科医学发展及电子病历建设的契机,积极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布局全科医学服务生态系统的建设。利用5G等加强远程医疗实践及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打造医联体服务建设,落实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全科医生“守门人”角色。以评促建,各医院对标卫生健康委员会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9级评级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加强患者数据的连续性及完整性建设,积极利用机器学习等大数据算法提高全科医学的诊疗决策等服务。鼓励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全面促进我国全科医学实践及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动我国全科医学学术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探讨全科/家庭医学培训和服务新模式,值《中国全科医学》杂志10年华诞之际,在中国医院协会、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和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主办,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等协办的2009第三届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峰会暨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创刊十年庆典将于2009年4月25、2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峰会拟定的主要内容(一)主论坛《中国全科医学杂志》10年历程-对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促进;中国全科医学《北京倡议》;全科医学的教科书-从人开始;全科医疗服务团队的人力资源建设策略;全科医学的质量理念和策略;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国际进展(二)分论坛1全科医疗分论坛:(1)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2)卒中单元在社区的应用;(3)高血压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4)急救服务系统在公共场所和家庭的应用;(5)慢性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的建立;(6)全科医生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2全科医疗人力资源建设分论坛:(1)全科医学对健康老龄化的贡献;(2)全科医学导师和培训策略;(3)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的现状;(4)全科医生的成长经历和社区实习体会;(5)巴林特小组教学...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刚刚起步,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尚处于探索阶段。论述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的相关性,强调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应偏重于预防保健、基本疾病诊疗、康复与养生、慢病管理等方面,陈述了教育的方法以及相关内容,并对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全科医学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心身医学的研究发展,当今大部分疾病可归属到心身疾病范畴,且处于高发状态。我国提出了“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但全科医学尚处于发展阶段,基层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存在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其岗位胜任能力有待提高,在心身疾病诊疗能力层面尤为明显。通过心身医学与全科医学相结合,可以提升全科医生对心身疾病的认知应对能力,改善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不足现状,同时促进社区居民精神卫生健康,充分体现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全科医学起步晚、需求高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对心身医学的认知,揭示出我国精神卫生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笔者根据我国存在心身疾病临床诊断率低,全科医生缺乏相关的心理干预技术,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诊断评估标准等问题,认为应从多角度进行促进,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全科医生的院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及结合本土中医全科特色方面,提出了增强全科医生心身疾病诊疗能力的三点建议。心身医学和全科医学相结合符合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发展需求,通过强化全科医生在首诊中的心身疾病认知与应对能力,对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控制医保费用,减少患者与社会的经济负担,具有显著的促进意义,从而更好实现“健康203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转变传统的健康理念,树立“大健康”观,把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主动健康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措施,是积极应对各种健康风险的有效方法。突出与发挥中医药优势作用是主动健康的重要方面。当前,全世界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急剧升高趋势。糖尿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的负担。基于社区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是糖尿病防治的有效方式。就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优势,实现糖尿病防治“战略前移、关口前移”,文章阐述了主动健康与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分析了社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战略地位与中医药独特优势,认为问题有:①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制约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优势发挥;②中医药参与的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尚未健全;③糖尿病社区中医药防治主动健康与科技应对乏力。基于现有实践,文章提出:①探索建立政府-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中医药服务网络;②构建社区糖尿病中医药综合防控体系;③搭建中医药糖尿病防治关键技术社区应用与推广平台;④提升社区中医药糖尿病防治协同创新与科技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如何在社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更精准有效的管理关乎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本研究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背景与发展,系统阐述其内涵、原则及方法,总结国内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并分析我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改进措施,探究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主要模式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与医养结合模式。相比之下,国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理念起步更早,创立了诸如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慢性病预防管理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等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上述管理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括:系统高效地整合资源;根据社区人群的特点制定慢性病管理计划;注重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依然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和低效率、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善、人群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未来仍需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建...  相似文献   

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需求及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患者的需求及发展策略。方法对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患者就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医科门诊人次为全科门诊的21.4%,患者平均年龄比全科门诊高3.4岁(中医科为66.9岁,全科为63.5岁)。中医科在运动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结论中医科存在就诊患者数量较少,占优势的病种少,对运动系统疾病的诊疗具有优势,而老年患者接受度较高。其发展策略:①发展社区适宜中医诊疗技术,在更多的领域形成中医优势项目,提高中医服务质量;②注重老年病的防治工作,运用中医特色医疗手段和养生保健技术,在社区老年人常见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流产是现代妇科常见多发病之一,其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成为一个逐渐影响婚姻生活及家庭和谐的社会问题,对育龄期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困扰。复发性流产具有“应期而堕”的特点,明确流产原因,积极调理身体,及早地预防干预能更有效地避免流产再次发生。社区干预旨在以综合干预手段改变人群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进而干预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危险因素,充分体现了三级预防的内涵。传统社区干预手段为复发性流产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干预项目影响力多局限于试点阶段与试点区域,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针对复发性流产社区干预的系列问题,系统整理了导师姜丽娟教授“防微安和”理念,从“气血和”,分期调养;“志意和”,调畅情志;“寒温和”,重视人群体质;“医患和”,增强疾病观念4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社区实践中如何针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有效干预,并构建了系统的社区干预体系。“防微安和”理念不仅适用于复发性流产,对其他疾病社区干预的开展亦有参考价值,将中医理论同社区干预相结合并发挥中医全科医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干预计划中各项资源的配置,提高干预实践的实效和质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社区干预将是未来全科医学在基层卫生保健事业中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是否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进行比较,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年调查以中医治疗为主和以西医治疗为主的不同类别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果与非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有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各种服务都有中医药参与,并且参与程度明显较西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例如: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服务内容多,西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开展草药和中药雾化吸入项目。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和免疫接种预防服务内容,都有中医药参与,西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免疫接种,都没有开展中医药参与。结论继续加强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广西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中缺乏有效方法实时个体化管理的困难与瓶颈,利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云平台并应用示范。方法:通过中医体质监测,对个体下达中医特色的干预计划并实时监控,同时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与服务。结果: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应用效果带来较大提升。结论:平台对于创立广西区域医共体内的中医治未病患者管理服务模式和防控方法,推进中医治未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