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MRI扩散峰度成像(DKI)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本院确诊为PD患者,且进行DTI与DKI检查的患者64例为PD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根据DTI扫描结果的相关参数FA和ADC、DKI扫描后参数MK和FA值,以ROC曲线评估相关参数对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DTI参数ADC、FA值在红核、尾状核头、壳核各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黑质中DTI参数FA值PD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KI扫描中,两组FA、MD值在黑质、红核、尾状核头、壳核、丘脑各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黑质、丘脑中PD组MK值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ROC曲线显示,黑质DTI参数FA值、DKI参数MK值诊断PD的AUC为0.661、0.845,且敏感度、特异度:黑质FA为43.8%、88.3%,黑质MK为75%、88.3%,DKI参数黑质MK对PD患者的诊断价值高于DTI参数黑质FA,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DTI成像对PD的诊断灵敏度较低,准确率较低,而DKI参数可有效评估PD患者脑深部核团微观变化情况,对PD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早期帕金森病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MRI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早期帕金森病(PD)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0名早期PD患者和30例匹配的健康老年对照组的黑质-纹状体区进行了常规MR平扫和DTI扫描,对双侧黑质-纹状体纤维环路穿越的部位:黑质致密部、底丘脑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连续层面的FA值和DCavg值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PD组黑质致密部、黑质致密部与底丘脑核之间部位的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0.05).苍白球、壳核、尾状核等部位的FA值和DCavg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DTI能无创性定量测量早期PD黑质.纹状体区病变的FA值和DCavg值,是对早期PD黑质.纹状体区进行定量评估的一种敏感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震颤型(TD)帕金森病(PD)患者脑微观结构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TD型PD患者及3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序列及DKI序列MRI检查,对PD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评估。MRI原始扫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DKI各定量参数图,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平均扩散峰度(MK)、横向峰度(Ka)、径向峰度(Kr)、横向扩散率(Da)和径向扩散率(Dr),分别测量双侧红核、黑质致密带、黑质网状带、壳核、尾状核头、苍白球和丘脑的各项参数值,对各项参数值在两组间及患者左、右侧对称区域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FA值:患者组症状侧及对侧红核的FA值与对照组的症状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36);双侧尾状核头的FA值分别与对照组双侧对应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2、0.006和0.033)。②MD、Da、Dr、Ka值:双侧红核、壳核、黑质致密带、黑质网状带、苍白球、丘脑和尾状核头的各参数值分别与对照组双侧对应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0)。③MK值:患者组症状侧的黑质网状带、黑质致密带的MK值与对照组症状对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42);患者组双侧壳核的MK值分别与对照组双侧对应部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06、0.008和0.001);PD组中症状侧苍白球的MK值分别与对照组双侧对应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5))。④Kr值:患者组症状侧尾状核头的Kr值与对照组双侧对应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06)。结论:DKI在TD型PD患者亚临床期即可敏感的量化分析双侧各灰质核团微观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早期原发性单侧症状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及疾病分级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26例未经治疗的早期原发性单侧症状帕金森病患者为PD组,20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对两组均进行常规磁共振(MRI)及DTI检查,检查前对PD组均进行UPDRS评分及Hoehn&Yahr分期,DTI测量双侧黑质、壳核、尾状核头部及丘脑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PD组症状对侧黑质的FA值较同侧及对照组双侧均值显著减低(t=2.987,P=0.004;t=3.072,P=0.003),其余感兴趣区FA值及所有感兴趣区ADC值组内及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症状对侧黑质FA值与UPDR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单侧症状PD患者症状对侧黑质早期就存在FA值减低,DTI技术可作为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对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黑质的DTI 改变状况,探讨PD早期诊断的线索.方法:以原发单侧症状PD患者10例为PD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名为对照组.两组分别予以磁共振DTI脑检查,测量计算双侧黑质区域的ADC 值和FA 值,并将PD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单侧症状PD组患者症状对侧的黑质FA值较同侧和健康对照组FA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254±0.083,0.314±0.022,0.409±0.043;t=-2.424,P=0.038<0.05和t=5.112,P=0.001<0.05).对照组双侧黑质FA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分别为0.406±0.046,0.419±0.030;t=-1.1871,P=0.301>0.05).PD组症状的同侧黑质FA值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意义(分别为0.409±0.043,0.314±0.022;t=6.214,P=0.002<0.05).PD组症状对侧和同侧黑质部位ADC值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分别为t=0.140,P=0.893>0.05和t=0.334,P=0.748>0.05).结论:单侧症状PD患者的对侧黑质早期就可能存在神经元的缺失或轴突功能受损,提示黑质部位FA值分析可作为PD早期或亚临床诊断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弥散张量成像特点。方法选取17例右利手TS患儿(TS组)和17例右利手健康(对照组)儿童进行头颅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使用手工画感兴趣区(ROI)法,在DTI图像的基底节最大层面,分别测量双侧壳核,尾状核,丘脑,部分额叶白质等兴趣区的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TS组与对照组相对应脑结构的FA值及ADC值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S组测量的FA值ADC值分别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TS组右侧壳状核FA较对照组右侧壳状核FA值下降(t=2.362,P=0.024<0.05),TS组右侧尾状核FA值较对照组右侧尾状核FA值下降(t=2.046,P=0.049<0.05);TS组右侧尾状核ADC值较对照组右侧尾状核ADC值上升(t=2.908,P=0.007<0.01)。与病程相关性,TS组右壳核FA值降低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P=0.008<0.01,r=0.48。结论 TS中枢神经系统的DTI定量分析表明,壳核,尾状核部位弥散参数异常,可能提示TS患儿脑组织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基底节、黑质的MRI体积测量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RI体积测量在帕金森病形态学改变上的意义,及在早期诊断上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利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帕金森病病人和正常对照组者分别进行3D-FSPGR的T1WI序列,FSE的PDWI/T2WI序列的扫描。其中早期PD病人16例,晚期PD病人8例,正常对照组8例。通过三维容积重建的方法测量出全脑体积、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以及黑质的体积,并对体积值进行标化处理。比较分析早期PD组,晚期PD组,对照组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PD病人的全脑体积和正常人无差异(P>0.05),早期和晚期帕金森病的壳核体积均小于正常人(P<0.05),减小程度分别为12.5%和26.5%。晚期PD的壳核体积较早期PD减小了16.0%(P=0.002)。晚期PD组苍白球体积较对照组下降19.2%(P=0.023)。尾状核、黑质体积在对照组、早晚期PD组中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早和晚期PD的壳核,晚期PD的苍白球形态上已出现萎缩,尾状核,黑质没有明显萎缩。壳核的体积测量可能为早期PD的诊断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测量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相位值对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在SWI上对20例PD患者(PD组)、20例VPS患者(VPS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进行相位值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PD组较VPS组及对照组黑质致密带(SNc)、苍白球(GP)、壳核(PUT)相位值均明显降低(P<0.01);VPS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SNc、GP及PUT相位值在早期即已经降低,随病情加重其相位值进一步降低(P<0.01);中晚期其黑质网状带(SNr)相位值降低(P<0.05).VPS组在早中期各感兴趣区相位值均无明显变化,仅在晚期SNc、PUT、尾状核(CN)及SNr、GP相位值轻度降低(SNc、PUT、CN:P<0.01;SNr、GP:P<0.05).双侧红核(R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SWI测量脑内锥体外系各核团相位值对PD和VPS的评估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深部灰质核团MRT2值在帕金森病(PD)中的诊断价值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PD患者20例和对照组10名,分别对黑质、红核、尾状核、壳核、丘脑进行MRI扫描,根据Block方程求T2值,对两组各核团T2值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是否呈正态分布、方差是否齐性,选择t检验、近似t检验;PD患侧黑质T2值与疾病分期进行相关分析;采用随机成组设计对不同分期(1~2期、2.5~3期、4期)PD组患侧感兴趣区(ROI)T2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例PD组患侧黑质与10名对照组黑质T2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黑质T2值(29.65±3.41)较对照组黑质T2值(32.45±1.78)明显减低;PD组患侧红核、尾状核、壳核及丘脑ROI与对照组ROI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PD组患侧黑质T2值与疾病不同分期呈负相关性(r=-0.733)。(3)不同分期(1~2期、2.5~3期、4期)PD组患侧黑质T2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2值逐渐减低;壳核在2.5~3期与4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表现为2.5~3期T2值减低(31.74±2.8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价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纤维束与正常老年组间的差异.方法 对2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和相匹配的22例正常老年人行DTI成像,采用人工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方法在DTI参数图,包括部分各向异性图(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图(mean diffusivity,MD)上测量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及MD值,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D组双侧钩束、后扣带束及上纵束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双侧后扣带束及右侧上纵束的MD值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PD的病理改变不仅存在于黑质纹状体系统,也累及白质纤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相位值(phase)及有效横向弛豫率值(R2*)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测量值与扩展型残疾状态评分(EDSS)、病程相关性.方法 22例临床确诊MS患者及与之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2名健康对照组行常规MRI和ESWAN扫描.测量患者及对照组深部灰质核团(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红核、黑质)phase值及R2*值.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病程时间及EDSS评分.结果 (1)MS患者双侧深部灰质核团phase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双侧尾状核头、壳核、红核及黑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S患者双侧各个灰质核团R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S患者各深部灰质核团phase值、R2*值与EDSS评分、临床病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ESWAN序列多种测量值均能定量显示MS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明显铁质含量增多,有助于了解MS病理机制、研究颅内铁沉积与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11C-2β-甲氧甲酰-3β-(4-氟苯基)托烷(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AT)PET/CT显像的特点,分析其对PD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11C-CFT PET/CT脑显像且经临床确诊的41例原发性P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34~81岁(57.6±12.2)岁。根据Hoehn-Yahr(H-Y)分级将PD患者分为早期PD组(19例)和晚期PD组(22例)。同时纳入与PD组患者年龄匹配的8名健康受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42~72(61.0±9.8)岁。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得到双侧尾状核、壳核及小脑3个层面的11C-CFT摄取值,按相应公式计算双侧尾状核、壳核、新纹状体的11C-CFT摄取值和不对称指数、壳核与尾状核摄取值的比值。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PD患者新纹状体及各亚区DAT分布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在11C-CFT PET/CT脑显像中,PD组双侧尾状核放射性分布呈稍降低但尚均匀,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或稀疏缺损。其中,早期PD组患者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呈不对称性降低或缺损;晚期PD组患者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呈较对称性稀疏缺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新纹状体11C-CFT摄取值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9±2.75 对 7.69±2.42,t=4.818,P<0.01);PD组不对称指数增高,且在壳核中表现最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6±0.08 对 0.14±0.09,t=2.184,P<0.05);PD组壳核与尾状核摄取值的比值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0.13 对 0.74±0.21,t=4.929,P<0.01)。与早期PD组比较,晚期PD组在新纹状体的摄取值降低最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1.77 对 6.99±2.71,t=2.070,P<0.05),晚期PD组在尾状核、壳核不对称指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6±0.06 对 0.11±0.08、0.18±0.10 对 0.11±0.07,t=2.251、2.858,均P<0.05)。PD患者新纹状体11C-CFT摄取值与年龄、起病年龄、H-Y分级均呈负相关(r=?0.444、?0.514、?0.426,均P<0.01),与壳核11C-CFT摄取不对称指数呈正相关(r=0.331,P<0.05)。PD患者尾状核11C-CFT摄取值与年龄、起病年龄、H-Y分级均呈负相关(r=?0.537、?0.581、?0.380,均P<0.05),与壳核不对称指数呈正相关(r=0.410,P<0.01);PD患者壳核11C-CFT摄取值与起病年龄、H-Y分级均呈负相关(r=?0.353、?0.453,均P<0.05),与病程、壳核与尾状核摄取值的比值均呈正相关(r=0.322、0.396,均P<0.05)。 结论 PD患者DAT在11C-CFT PET/CT脑显像上主要表现为双侧尾状核及壳核的放射性分布降低,11C-CFT PET/CT脑DAT显像有助于PD的诊断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使用1.5T磁共振仪观察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MRT2WI和DTI扫描。在T2WI和DTI融合图像上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内各兴趣区的范围,测量并记录黑质头、体、尾部及内外侧的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黑质致密部的头、体及尾部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纽明显降低,以头部更明显(分别为0.201±0.030和0.254±0.050,P〈0.05);两组在黑质内、外侧区的FA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黑质致密部头部FA值小于0.224,高度提示帕金森病可能。结论:黑质致密部的头部FA值降低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合并脑瘫患儿术后脑白质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为PVL合并脑瘫患儿15例作为病例组,另选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常规MRI平扫及DTI检查,并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测量病例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皮质脊髓束(内囊膝、内囊后肢、大脑脚及脑桥水平)、基底节区核团(尾状核、豆状核)感兴趣区的FA值差异.结果 双侧内囊膝、内囊后肢、脑桥、胼胝体压部、膝部及双侧大脑脚的FA值在病例组治疗前、后(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豆状核、尾状核的FA值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双侧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膝部任意2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双侧内囊膝、脑桥、双侧大脑脚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双侧内囊膝、脑桥、双侧大脑脚治疗前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技术可显示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其FA值在PVL合并脑瘫患儿术后脑白质恢复中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进一步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体素分析(voxel-based analysis,VBA)图像方法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MRI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34例W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和DTI数据的VBA组间比较,检出WD患者大脑铁沉积及各向异性指数(FA)值异常的脑区,分析这种方法与常规基于ROI方法研究的优势与不足。结果:WD患者较正常人,双侧丘脑、双侧豆状核、双侧尾状核、双侧红核、双侧黑质、双侧颞叶、右侧岛叶和左侧顶下小叶等脑区的铁沉积含量增加,部分白质等脑区的铁沉积含量减少;双侧丘脑的背外侧核和腹外侧核、双侧豆状核、双侧尾状核及双侧红核等脑区的FA值升高,双侧丘脑内侧核及白质等脑区的FA值降低。结论:VBA图像方法具有能够发现未知区域病变、病变区域精确定位,以及研究客观等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很有价值的WD的MRI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磁敏感成像定量研究帕金森病脑铁沉积。方法帕金森病患者31例和健康对照组34例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平扫和SWI成像,测量双侧黑质、红核、丘脑、基底核及额叶白质的CP值,分析PD组与对照组之间CP值的差异并将PD组各个部位的CP值与各项量表的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左右侧丘脑和额叶白质CP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PD组左右侧尾状核和额叶白质CP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PD组左侧红核CP值低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依照ADL评分、HAMD评分和MOCA评分分组,功能障碍组左侧黑质CP值低于ADL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抑郁组左额叶白质CP值低于轻度抑郁组和无抑郁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右侧苍白球和左额叶白质CP值在不同MOCA评分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组的CP值最低。相关性检验中,左侧黑质CP值与ADL评分呈负相关(r=-0.492,P0.05)左额叶白质的CP值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915,P0.05),左侧黑质CP值(r=0.428)、左额叶白质CP值(r=0.391)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左额叶白质CP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28,P0.05)。结论通过SWI可以定量研究帕金森病患者脑铁沉积,并且分析脑内异常铁沉积与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波  戴敏方  王云勇  张洁  李洪亮  沈凌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74-1179
目的:通过比较帕金森病(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脑内多个结构的T2*值,探讨PD的发病和进展与脑内铁沉积的关系。方法:采用3TMR系统对40例原发性PD患者及4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24例单侧症状PD患者作为PD-1组,16例双侧症状患者作为PD-2组。经后处理在T2*图上分别手动测量双侧黑质致密带、黑质网状带、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共8个部位的T2*值,并将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PD-1组症状侧与正常对照组同侧在黑质致密部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它7个部位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D-1组症状侧与正常对照组对侧在黑质致密部的T2*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黑质网状部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它6个部位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D-1组症状对侧与正常对照组对侧在黑质致密部、红核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它部位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PD-1组症状对侧与正常对照组同侧的各兴趣区T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PD-1组和正常对照组各兴趣区的双侧T2*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PD-2组与PD-1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各兴趣区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D的亚临床期脑内即有铁的异常沉积;局部铁含量的增加与单侧症状PD的发病有相关性,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D铁异常沉积的部位包括黑质致密部、黑质网状部、红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早期帕金森病(PD)黑质致密部FA值及T2值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早期PD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例早期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回波采集T2WI三维梯度回波(ESWAN)及T2WI序列扫描;以T2WI为参考图像,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各感兴趣区(ROD,分别测量DTI及ESWAN序列各ROI的FA值及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PD黑质致密部头、体及尾部FA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O.05);头、体及尾部T2值较正常对照组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O.05);早期PD黑质致密部内、外侧FA值较对照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T2值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早期PD黑质致密部FA值及T2值组内内、外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O.05)。结论:对早期PD的诊断FA值较T2值更趋于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分析(TBSS)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扩散张量成像(DTI)数据,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结构损害情况及与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18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Hoehn-Yahr 1~2级)及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采用TBSS技术对两组受试者的DTI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脑白质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的差异,及其与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测量并比较先发病侧与对侧大脑白质的FA值.结果:全脑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组双侧额顶部、放射冠、胼胝体和扣带回的脑白质FA值明显减低(P<0.05),且其范围均与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r=-0.479~-0.736,P<0.05);早期PD患者先发病侧大脑与对侧大脑比较,后放射冠、顶叶及颞叶的脑白质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患者即可见脑白质纤维结构的改变,大脑白质损害程度与PD患者运动症状有密切联系,PD患者脑白质损害的部位可能存在一定的顺序.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特发性震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特发性震颤患者基底节区核团及红核FA值、ADC值变化,希望为临床诊断和病理学研究提供支持。方法:ET患者13名为病例组,健康人8名为对照组,对每名患者进行临床评分(Fahn-Tolosa-Marin),并予以全脑横断面DTI检查,检测患者双侧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丘脑、红核的FA值、ADC值。结果:病例组双侧红核ADC值较对照组升高(0.89±0.13,0.78±0.08;P=0.002),其他感兴趣区FA值、ADC值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患者双侧红核可能存在神经元退行性改变,DTI可能为临床诊断ET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