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爽  俞莹 《国际眼科纵览》2021,45(2):110-117
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o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oMT)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皮细胞逐渐失去其特异性标记,获得了间质细胞表型和功能.EndoMT参与了糖尿病各种眼外和眼内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尤其在糖尿病视网膜...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或完全失明.VEGF在DR发生、发展,尤其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微循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群  刘洪 《眼科研究》1996,14(2):128-130
自身对照检查83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直线回归分析表明微循环管袢数、管径、流速、细胞聚集、白色微血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4.
李秀  刘畅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8):1368-137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神经退行性病变、炎症和血管交替的再生与损伤共同促进DR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视网膜的慢性低度炎症是DR的一个关键因素,是DR更为早期的表现,然而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就炎症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干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细胞参与,多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炎性细胞,参与视网膜的许多病理和生理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DR病程中炎症的作用,人们发现巨噬细胞对DR的发病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微小RNA(micoRNA)是一类高度保守、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通过与mRNA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降解mRNA或抑制mRNA翻译来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并可能调控着几乎每一个细胞生理进程.研究发现微小RNA的异常表达谱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小RNA在不同的刺激因素下通过靶向调控核因子-κB、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等与DR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靶基因,产生不同的细胞生物学效应,从而广泛调节视网膜各类细胞在炎症发生、新生血管形成、增生和凋亡等方面的病理过程.异常表达的微小RNA及其功能靶标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对DR发病机制的阐述,也为DR的早期预防和探索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导致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对于DR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无定论。近期研究表明,炎症与自身免疫反应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and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 containing a pyrin domain 3,NLRP3)炎症小体能触发各种炎症反应,并在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已有不少研究证实NLRP3炎症小体通过参与多条通路在DR中发挥促炎作用,提示通过抑制NLPR3炎症小体或者其参与的通路或许可成为DR治疗新靶点。本文就NLRP3炎症小体在DR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 thickness analzer,RTA)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细微病变,对异常区域明确定位,对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定量分析,有助于疾病的诊治。RTA已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P)的病程观察和疗效评价,本文就RTA的原理、在眼科及DRP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及血管形态变化,分析细胞凋亡在糖尿病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模型,成模后4、8、16、24周行视网膜形态学检测,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实验组大鼠早期视网膜血管无明显变化,24周时出现内界膜水肿,各层细胞排列不整,视网膜部分血管管径粗细不一。TUNEL阳性细胞最早于发病4周时出现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量呈时间信赖性,至24周时涉及到内核层的双极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等,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神经节细胞层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内核层细胞(P〈0.05)。结论糖尿病所致的视网膜凋亡的损伤要远远早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对抗凋亡的发生机制有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豫川  曾丽芳 《眼底病》1991,7(4):241-244
  相似文献   

11.
孔慧  崔彦 《眼科新进展》2022,(9):753-756
视网膜内皮细胞(REC)是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许多眼部疾病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视网膜微血管系统有助于血-视网膜屏障的维持,这对正常的视功能至关重要。REC的改变在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高血糖是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重要原因,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REC功能障碍,包括向衰老表型改变、迁移和增殖能力增强、炎性凋亡等,最终导致无细胞毛细血管及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本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REC的功能障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异性对2型糖尿病(T2D)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作用,并通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出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异性用于诊断早期DR的截断值(cut-off值)。方法对3386例T2D患者进行纵向队列研究,随访2~5 a,平均4.0 a,每年行一次散瞳眼底检查。依据患者所有记录的HbA1c值计算其平均值(A1c-Mean)和标准差(A1c-SD),其中HbA1c变异性表达为A1c-SD。收集并分析患者病史和临床资料。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讨HbA1c变异性等因素对DR的影响,绘制ROC曲线以评价HbA1c变异性对DR早期的诊断价值。结果混合效应结果显示,Alc-Mean、A1c-SD与DR的发展均呈正相关(β=0.049、0.031,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A1c变异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630,用于诊断早期DR的cut-off值为0.625,敏感度为0.781,特异度为0.573。结论 HbA1c变异性能够预测T2D患者DR的发生,可作为初步预测DR的...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中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中血栓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TM)的水平以及与眼底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按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 4组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 (no diabeticretinopathy,NDR) 30例 ,单纯期 (sim ple diabetic retinopathy,SDR) 30例 ,增生前期 (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PPDR) 36例 ,增生期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30例 ,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健康正常人做为对照组 (control group,CONTRL ) 33例。应用 EL ISA方法检测血浆中 TM的值 ,应用统计学分析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NDR组、SDR组、PPDR组及 PDR组的血浆 TM值分别为 (2 3.97± 7.4 2 ) ng/m l、(2 5 .6 2± 8.33)ng/ml、(2 6 .93± 9.2 1) ng/m l、(32 .5 8± 10 .94 ) ng/ml。对照组值为 (2 2 .12± 6 .86 ) ng/ml。对照组与 PPDR组和 PDR组比较 (P <0 .0 1) ,NDR组与 PDR组比较 (P <0 .0 1) ,SDR组与 PDR组比较 (P <0 .0 1) ,PPDR组与 PDR组比较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中 TM水平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程度 ,随着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加重 ,TM值上升 ,眼底逐渐出现了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体内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血管保护功能是否发生异常。方法 选取DR患者23例(DR组)和正常对照21人(正常对照组),提取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HDL。分别使用2组获得的HDL和相同体积PBS(空白对照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行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观察3组HUVEC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正常对照组的HDL可以明显促进HUVEC增殖和迁移;与正常对照组HDL相比,DR组的HDL促进HUVEC增殖和迁移的能力明显下降,其中促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约14.8%(P=0.027 1),促细胞迁移能力下降约49.3%(P=0.009 6)。结论 DR患者HDL促进HUVEC增殖和迁移的能力明显下降,即其血管保护功能发生了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柴胡皂苷D(SSD)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DR组、低剂量SSD组和高剂量SSD组,每组各10只。DR组、低剂量SSD组和高剂量SSD组通过高脂高糖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对糖尿病大鼠持续喂养高脂高糖饮食12周构建DR大鼠模型,其中低剂量SSD组、高剂量SSD组大鼠在持续高脂高糖喂养期间分别给予口服1 mg·kg-1·d-1和5 mg·kg-1·d-1 SSD。Con组大鼠全程采用标准饲料喂养,且不给予STZ注射。在喂养方案结束时,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染色评估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程度;ELISA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中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5(Claudin-5)、闭锁小带蛋白1(ZO-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DR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增加,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中无细胞毛细血管(AC)和周细胞丢失(PL)的相对比例均增加,视网膜组织中TNF-α、IL-6、IL-1β、VEGF-α、GFAP和VCAM-1的表达水平均升高,而Occludin、Claudin-5和ZO-1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DR组比较,低剂量SSD组、高剂量SSD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渗透性均降低,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中AC和PL的相对比例均降低,视网膜组织中TNF-α、IL-6、IL-1β、VEGF-α、GFAP和VCAM-1的表达水平均降低,而Occludin、Claudin-5和ZO-1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其中,高剂量SSD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低剂量SSD组大鼠变化更明显(均为P<0.05)。结论 SSD可能通过减轻视网膜微血管渗透性和炎症反应而发挥对DR大鼠视网膜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视网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12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给予羟苯磺酸钙(等效给药浓度为5.8 mg·kg-1),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双丹明目胶囊(22.4 g·kg-1、11.2 g·kg-1、5.6 g·kg-1),分别是临床等效剂量的2.0倍、1.0倍、0.5倍,各组均按10 mL·kg-1剂量灌胃。每周观察大鼠一次,连续12周,检测或量化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对各个时期SD大鼠眼底图片通过海德堡共聚焦激光造影仪自带软件进行分析,对大鼠眼底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管径和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进行量化。结果 连续灌胃1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大鼠WBV、PV、ESR、HCT、FIB均降低(均为P<0.05),中剂量组HCT也降低(P<0.01);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大鼠WBV、PV、ESR、HCT、FIB均升高,中剂量组大鼠除HCT外,各项指标亦均升高(均为P<0.01)。造模成功后,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变细,静脉血管管径均增粗(均为P<0.05)。干预12周后,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接近正常组,静脉血管管径仍然变粗(均为P<0.05);其他各组大鼠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普遍变细,静脉血管管径迂曲扩张(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减小(均为P<0.01);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均增大(均为P<0.01)。结论 双丹明目胶囊可以改善DR大鼠血液流变学状态,扩张视网膜动脉,改善视网膜血供,减少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  相似文献   

17.
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benazepril,BZ)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ip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组(DM)、贝那普利治疗组(BZ),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Con)。治疗组每天灌胃给予BZ10mg/kg。24wk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血管基底膜厚度变化。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血浆AngⅡ水平明显增高(P<0.01),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与DM组相比,BZ治疗后大鼠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5),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则显著减弱(P<0.01),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明显减轻。结论:BZ可通过抑制血浆AngⅡ水平,减少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VEGF表达,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模型鼠血清补体Cl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omplement Clq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9,CTRP9)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2只和高脂饮食组12只,NC组以标准大鼠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后以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1)制造DR模型,造模成功的高脂饮食组大鼠随机分为DR组(6只)和治疗组(6只)。治疗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Trx(50 mg·kg-1)持续1周,NC组和DR组大鼠每天给予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的PB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CTRP9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RP9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进行视网膜细胞凋亡指数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荧光强度分析。结果 所有高脂饮食组大鼠都造模成功,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中CTRP9含量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RP9表达量均低于NC组,治疗组高于DR组(均为P<0.05)。高脂饮食组大鼠的视网膜荧光强度(67.29±1.94)显著高于NC组(5.39±1.29),治疗组(34.20±5.11)低于DR组(78.11±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高脂饮食组大鼠的CTRP9相对表达量低于NC组,治疗组高于DR组;高脂饮食组大鼠的PI3K相对表达量高于NC组,治疗组低于DR组(均为 P<0.05)。结论 Trx可保护DR大鼠的视网膜细胞免受ROS的损伤,抑制细胞凋亡,促进CTRP9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CTRP9改善PI3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及其特征。方法: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应用PAS染色、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TUNEL)法标记和透镜观察进行研究。结果:在糖尿病3月和6月,可见周细胞和内皮细胞鬼影;周细胞和内皮细胞核异染色质聚集靠边并随病程进展而加重;被TUNEL法标记的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表现为环形核、新月形核等。结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丧失的性质为细胞凋亡,内皮细胞亦存在凋亡。  相似文献   

20.
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protocatechuic acid (PCA) on streptozocin-induced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in rats.METHODS: Wistar rats were given a 50 mg/kg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streptozocin to induce diabetes. Animal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one of four groups (8 rats per group): control, diabetic, diabetic plus PCA (25 mg/kg•d), and diabetic plus PCA (50 mg/kg•d). After inducing diabetes, treatments were started one week later and continued for eight weeks.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and their retinas were taken for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RESULTS: PCA administration diminished the blood glucose and glycated haemoglobin levels relative to the diabetic group. In diabetic rats, PCA lowered elevated levels of advanced glycosylated end products (AGEs) and receptor for AGEs (RAGE). In the retina of diabetic rats, PCA effectively decreased inflammatory cytokine, nuclear factor-κB,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1β,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ncreased antioxidant markers glutathione,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CONCLUSION: The protective benefits of PCA against DR may be attributable to its suppression of the AGEs and RAGE and its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