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丛复合舒芬太尼、芬太尼阻滞施行甲状腺瘤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甲状腺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芬太尼组(F)与对照组(D1、D2),每组20例。分别以舒芬太尼、芬太尼复合0.596%罗哌卡因阻滞或静脉强化,观察术后2、4、8、24h的VAS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头痛等并发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S组与F组低于对照组,S组低于F组,有统计学差异;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阻滞在术后的镇痛效果好,以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更优、时效更长;术后恶心、呕吐在静脉强化组发生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舒芬太尼组的头痛发生率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丛复合舒芬太尼阻滞在甲状腺瘤手术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12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全身麻醉组,B组罗哌卡因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C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全麻药用量,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术中全麻药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不仅减少全麻药用量,而且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少,镇痛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胡珍敏 《当代医学》2014,(20):126-127
目的探讨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辅助颈丛阻滞神经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4月岳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入的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切除患者110例(男61例,女49例),随机均分为2组(n=55)。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辅助颈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辅助颈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SBP、DBP、HR、RR、SpO2监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睁眼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数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3.4±49.6)min,睁眼时间(14.3±6.5)min,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采用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辅助颈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恢复迅速,对患者的呼吸影响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时机对血液动力学及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C组为神经阻滞前5min静注舒芬太尼0.15μg/kg;Q组为切皮同时静注舒芬太尼0.15μg/kg,记录术前(T0)、颈丛穿刺时(T1)、切皮(T2)、切皮后30min(T3)及术毕时(T4)的SBP、DBP、HR、VAS评分。结果 Q组T1时点SBP、DBP、HR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与Q组相比,各时点SBP、DBP均高于C组,T1时点HR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Q组在T1、T2、T3、T4时点的评分均高,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用于甲状腺手术血液动力学稳定,镇痛效果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和颈浅丛阻滞对全麻下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试验方法 ,选择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ASA)分级Ⅰ~Ⅱ级、全麻下行择期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颈浅丛阻滞组(S组,n=21)和颈神经通路阻滞组(P组,n=21)。全麻诱导后手术开始前,S组和P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双侧颈浅丛阻滞和超声引导下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每侧均给予0.4%罗哌卡因20 mL,总计40 mL。术后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至术后48 h。观察手术切皮时心率血压的变化,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记录术后拔管时间和恢复室停留时间;记录术后1、4、8、12、24、36、48 h静息及运动(吞咽)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及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困难、声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切皮前后收缩压(SBP)变化[M(Q)][3.0(3.0)mm Hg比4.0(5.3)mm Hg,Z=-0.547,P〉0.05]、舒张压(DBP)变化[4.0(3.0)mm Hg比2.0(6.5)mm Hg,Z=-1.050,P〉0.05]及心率(HR)变化[3.0(2.0)次/min比2.0(4.0)次/min,Z=-1.408,P〉0.05]、术中芬太尼用量[(155.9±43.4)μg比(169.0±40.0)μg,t=1.007,P〉0.05]、首次觅求舒芬太尼时间[(1157.8±99.2)min比(1275.5±119.4)min,t=0.523,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0~12 h两组均未使用舒芬太尼。术后12~24 h舒芬太尼使用量、24~36 h舒芬太尼使用量及36~48 h舒芬太尼使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h运动VAS评分[2.0(1.0)比4.0(2.0),Z=-0.304,P=0.001]、4 h运动VAS评分[(3.0(2.0)比4.0(2.0),Z=-3.082,P〈0.01]、8 h运动VAS评分[2.0(0.0)比2.0(2.0),Z=-2.992,P〈0.01]、12 h运动VAS评分[3.0(1.0)比4.0(1.0),Z=-5.410,P〈0.001]P组低于S组,术后4、8、12、24、36、48 h静息VAS及24、36、48 h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双侧颈浅丛阻滞应用于全麻甲状腺探查术,对患者术后舒适度的影响。方法40例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 A组进行常规全身麻醉;B组为全麻诱导前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采用痛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后0h,2h,4h,6h,8h,10h,12h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胸闷憋气发生率,以评估患者术后舒适度。结果 B组患者术后清醒即刻、术后2h,4h,6h,8h的VAS 评分均低于A组(P<0.05),术后10h,12h的VAS评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A组为40.0%(8/20),B组为5.0%(1/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内胸闷憋气的发生率A组为50.0%(10/20),B组为10.0%(2/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全麻甲状腺探查术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恶心呕吐及胸闷憋气的发生率,有效地提高全麻甲状腺探查术患者的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王昆  李成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99-101,103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静脉注射与罗哌卡因复合对颈丛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80例ASAⅠ~Ⅱ级罗哌卡因颈丛阻滞下甲状腺切除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所有患者在颈丛阻滞前2m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mg/kg,A组和B组同时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1μkg和舒芬太尼0.1μg/kg,C组阻滞液中含有舒芬太尼0.1μg/kg。术中根据患者的反应静脉注射相应的阿片类药物。结果三组患者术中知晓、麻醉满意度和术后镇痛需要相似。结论用于改善颈丛阻滞的效果,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注射有相似的效果.与罗哌卡因复合应用并不比静脉注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双侧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全麻对甲状腺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复合舒芬太尼诱导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颈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辅助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例40例,随机分成A组(瑞芬太尼组)和B组(氟哌利多与芬太尼组)各20例。对行颈丛阻滞观察麻醉前(T0)、阻滞后5min(T1)、切皮时(T2)、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T3)、切除甲状腺时(T4)、术毕(T5)各时间段血压(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及麻醉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A组的BP、HR、SpO2基本稳定,B组与A组比较,分离甲状腺及切除甲状腺时BP、HR升高明显(P〈0.05);术中VSA评分两组比较,A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辅助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法与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矢状面参数及平衡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型钛板法后路单开门组(A组),共29例;锚定法后路单开门组(B组),共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2个月时,颈椎X线侧位片上C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2-7 SVA)、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C2-7 Cobb角)、T1椎体上缘连线与水平线的交角(T1 Slope)。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病程、颈痛VAS、JOA评分、NDI评分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颈痛VAS、NDI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时,颈椎NDI评分A组优于B组(P<0.05),其他指标均相似(P>0.05)。在影像学参数上,术后两组C2-7 SVA和T1 Slope均增加,C2-7 Cobb角均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的C2-7 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参数C2-7 SVA差值与临床指标NDI评分差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 两种术式术后颈椎都有前倾,但微型钛板法术后患者的颈椎矢状面平衡优于锚定法,其颈椎功能状态亦优于锚定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择期行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疼痛及镇痛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择期行TKA的老年患者(≥65岁)共计165例,其中单纯全麻76例(组1),全麻复合股神经阻滞89例(组2)。记录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48 h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术后第1天、第2天由专人随访相关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包括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并记录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瘙痒、低血压、头晕、非正常停泵现象)。结果 组2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低于组1(P=0.01)。组2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2天静息状态下疼痛评分高于组1(P=0.02,P=0.04),运动状态下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第2天组2的头晕发生率低于组1(P=0.02),两组间其余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低血压、停泵等)未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0例,ASAⅠ-Ⅱ级,包括腋路及肌间沟阻滞,随机分为3组。Ⅰ组:舒芬太尼超前组,Ⅱ组:舒芬太尼术中组,Ⅲ组:单纯神经阻滞组。分别记录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满意度,术后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Ⅰ组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抑制。Ⅱ组生命体征不平稳,部分患者有呼吸抑制,需辅助呼吸。Ⅲ组生命体征不平稳,无呼吸抑制。Ⅰ组麻醉满意。术后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Ⅰ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用于神经阻滞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轻,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对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较为满意的辅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择期全身麻醉行肩关节镜下韧带断裂修复手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组)和颈5-6神经根阻滞组(C组),每组20例。40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进行超声引导下单次神经阻滞,I组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推注0.2%罗哌卡因10 mL;C组经侧颈部入路行颈5-6神经根阻滞,推注0.2%罗哌卡因10 mL。记录穿刺后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术后1、6、12、24 h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患者手指运动情况。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主要终点为神经阻滞后到术后1 d患者术侧肩关节静息及运动疼痛情况,次要终点为患肢手指运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I组镇痛持续时间(571.50±70.11) min,C组(615.60±112.15)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6、12 h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均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两组间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后患肢手部肌力,C组为5(4,5)级,I组为4(2,4)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部支配区感觉评分,桡神经C组为1(0,2),I组为 2(1,2),正中神经C组为0(0,2),I组为2(1,2),尺神经C组为0(0,1),I组为1(1,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侧肩部感觉评分,C组为2(1,2),I组为2(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 I组为8(6,9),C组为9(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都可以满足肩关节镜术后镇痛需求,但颈5-6神经根阻滞后患肢前臂及手部活动不受限,麻木感更为局限,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全麻与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这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开胸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GA,n=20),全麻+单次胸椎旁阻滞组(GA+TPVB,n=20)。GA组:患者经常规全麻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GA+TPVB组:全麻诱导前于T4~T5行胸椎旁阻滞,阻滞成功后记录阻滞平面,30 min后开始全麻诱导。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MAC值控制于1.0,心率、血压维持于术前基础值的25%左右。比较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心血管药(麻黄碱)需求量,术后6、12、24、36、48 h安静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术后6 h(T0-6)、6~12 h(T6-12)、12~24 h(T12-24)、24~36 h(T24-36)、36~48 h(T36-48)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消耗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结果 GA+TPVB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术中麻黄碱需求量多于GA组(P<0.05);GA+TPVB组术后6、12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低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术后24、36、48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TPVB组在T0-6、T6-12的吗啡消耗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在T12-24、T24-36、T36-48的吗啡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内GA+TPVB组PONV发生率低于GA组(P<0.05)。结论 胸椎旁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早期(12 h内)疼痛评分,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及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下肢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择期行膝关节置换老年患者48例,ASA Ⅰ-Ⅱ级,年龄60-78岁,体重51-83 kg.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16):全麻组(Ⅰ组)、股神经阻滞组(Ⅱ组)、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组(Ⅲ组),均在气管插管下行静吸复合全麻.Ⅱ、Ⅲ组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神经阻滞.记录术前(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术毕(T4)各时点HR和MAP,苏醒时间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记录术后6h、12 h和24 h患者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及术后12 h和24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 结果 T2、T3、T4时Ⅰ组HR和MAP较Ⅱ、Ⅲ组升高明显(P<0.05).与Ⅰ组比较,Ⅱ、Ⅲ组苏醒时间短,躁动发生少(P<0.05).术后6h及12hI组VAS(静息痛和活动痛)评分高于Ⅱ、Ⅲ组(P<0.05);Ⅲ组VAS评分(活动痛)低于Ⅱ组(P<0.05).术后12 h和24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Ⅰ组明显多于Ⅱ、Ⅲ组(P<0.05). 结论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采用全麻复合下肢神经阻滞与全麻相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早期镇痛满意度更高;但股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仅减轻术后活动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16.
熊添  李家新  杨昭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1):4260-4261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发生率。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Ⅰ级~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结束前30min使用PCIA(背景剂量2.5 ml/h,PCA 5ml/次,镇定时间8min)。Ⅰ组芬太尼4mg/ml;Ⅱ组舒芬太尼0.8mg/ml。观察术后2h、4h、8h、12h、24 h、48h镇痛(VAS)和镇静评分,记录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的变化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镇痛良好,舒芬太尼组各时点的镇痛评分最低,与芬太尼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镇静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甲状腺腺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超  张礼梅  赵强  王立 《四川医学》2010,31(11):1625-1627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患者用0.447%的罗哌卡因20ml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每侧10ml,待效果确定后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诱导用药相同,咪达唑仑0.05μg/kg,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5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插入适合的气管导管,然后行机械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 B组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而A组各时段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短(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或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术(CRS/HIPEC)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为实现更优化的麻醉和镇痛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本院行CRS/HIPEC术患者。通过查询麻醉记录单收集患者麻醉方法信息,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202例、全身麻醉联合RSB组62例(RSB组)和全身麻醉联合TAPB组54例(TAPB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3组患者一般资料,匹配后每组患者各35例。3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案一致;RSB组于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TAPB组患者于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记录3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手术全程时间和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期高血压、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患者发生率,术中瑞芬太尼应用总量和术中肌松药物总量。术后3组患者均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患者术后2、6和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PCIA输入剂量和按压次数。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B组和TAPB组患者术毕拔管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肌松药用量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RSB组和TAPB组患者麻醉恢复期高血压、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与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RSB组和TAPB组患者术后2和6 h VAS评分、PCIA输入剂量和按压次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RSB和全身麻醉联合TAPB在CRS/HIPEC术中可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术后早期镇痛效果佳,是一种更加优化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辅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双侧甲状腺手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行双侧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颈浅丛神经阻滞辅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都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Ⅰ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0.8μg/mL,瑞芬太尼0.8 ng/mL同时输注,待患者进入镇静分级评分(Ramsay)2级时开始手术,缝合皮肤时停止给药。Ⅱ组:于手术前静脉给与芬太尼2μg/kg。观察两组病人术前、手术开始、分离甲状腺、术毕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Ramsay评分及镇痛评分。结果:Ramsay评分:Ⅰ组在分离甲状腺时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Ⅱ组与术前相比各时段均有差异,Ⅰ组和Ⅱ组之间在手术开始和分离甲状腺时也有差异(P<0.05)。镇痛评分:Ⅰ组与术前相比各时段无显著性差异,Ⅱ组与术前相比各时段均有差异,Ⅰ组和Ⅱ组之间在手术开始、分离甲状腺和术后均有差异(P<0.05)。手术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心率Ⅱ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辅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双侧甲状腺手术镇静和镇痛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