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比较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早期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关节遗忘度评分,评价并分析两类假体在早期关节遗忘度评分方面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关节外科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共172例。按不同假体类型进行分组,其中CR组共84例、PS组共88例,出院后对患者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门诊复查,进行关节遗忘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评价。结果 (1)172例患者均随访24~40个月,平均(32.03±5.01)个月,期间均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松动、脱位及僵硬等并发症;(2)HSS评分:术后2年CR组与PS组HSS评分均明显好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2年膝关节HSS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术后2年CR组与PS组VAS评分均明显好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2年VAS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FJS-1...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Posterior Stabilized Total Knee Prostheses PS)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 Total Knee Prostheses CR)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oplasty TKA)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种假体在TKA术后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骨关节炎、并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6位患者资料,其中PS假体30例,CR假体36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周、1年、3年的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评分、髋膝关节炎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WOMAC,Osteoarthritis Index)。结果 PS组的术中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明显大于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周PS组膝关节ROM、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明显大于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年、3年的随访数据中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无严重畸形的初次膝关节置换,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降低膝关节疼痛评分等。  相似文献   

3.
背景:内翻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重要方法,术中关节置换假体包括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替代型,目前关于2种假体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究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在内翻膝关节置换中对步态、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8例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根据术中膝关节假体不同分为2组(n=49),对照组采用后交叉替代型膝关节假体,试验组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功能、关节遗忘程度、步态参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0.05);(2)两组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角度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 <0.001);(3)两组术后3,6,12个月步速、步幅、支撑时间百分比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 <0.05)...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单髁置换:指对仅存在单间室病变膝关节的一种置换手术方式,用以替代膝关节胫股关节破坏的软骨表面,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例如创伤小、恢复快、截骨少、费用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理论上,单髁置换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较好,且膝关节功能接近生理状态。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一种较为成熟的假体,术中保留了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且不进行髁间窝截骨,比较符合膝关节的解剖特性,手术难度虽然较大,但保留了较多的膝关节正常生理结构,有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假体的松动率亦较低。背景:针对仅存在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的患者,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居住于山区的中老年人的近期疗效需进一步探索。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置换治疗承德地区中老年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内侧间室膝关节炎中老年患者67例,其中A组31例行单髁置换,B组36例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置换。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情况、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1,3 d红细胞容积、C-反应蛋白,术后第1,3,6个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A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均低于B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第1,3天2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A组术后第1,3,6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④2组术后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⑤综上,单髁置换在治疗仅存在内侧间室病变膝关节炎的山区中老年患者时,具有术中出血少、输血率低、关节遗忘程度高等优点。 ORCID: 0000-0002-8983-8293(韩梦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生物型单髁置换假体的应用在临床上逐渐流行,但是其临床应用效果仍然存在争论。目的:对比生物型和骨水泥型股骨髁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骨水泥组31例,生物型组31例,两组均进行单髁置换治疗。记录术后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骨水泥组在术后1,3个月时静息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优于生物型组(P <0.05);术后3个月时活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优于生物型组(P <0.05);(3)所有患者无术后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有2例患者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治疗后伤口痊愈;(4)提示生物型股骨假体单髁置换治疗前内侧骨关节炎安全有效,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相比虽然在术后早期对疼痛的缓解较差,但2种假体在术后膝...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国内一些医院开始了快速康复外科的研究与应用。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外科对全膝关节置换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4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其进行置换前、置换中和置换后管理,以HSS评分、关节活动度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对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患者置换后平均HS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水平,同时置换后平均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显著低于置换前水平,显示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未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果表明,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HS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减少了手术应激及术后并发症,加速了患者康复,增强了治疗效果。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功能恢复;疼痛;并发症 缩略语注释:TKA:total knee arthroplasty,全膝关节置换;FST:fast track surgery,快速康复外科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07  相似文献   

7.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 =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膝关节单髁置换是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手术过程相对标准且统一,不同患者手术造成的创伤颇为相似,但其术后恢复速度与程度却不尽相同。围术期睡眠障碍在膝关节置换术中有着很高的发生率,然而国内尚缺乏关于术前睡眠质量与膝关节单髁置换后早期康复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探讨置换前睡眠质量对膝关节单髁置换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18例,术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高术前睡眠质量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5,n=102)和低术前睡眠质量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5,n=116),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术后屈膝90°(不施加外力且不存在难以忍受的疼痛情况下膝关节至少弯曲90°)所需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换算为口服吗啡当量)。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关节侧别、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目测类比评分,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术前血红蛋白、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以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 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微创全膝置换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选择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获得随访的12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42例接受常规全膝关节置换,42例接受微创全膝关节置换,36例接受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置换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检测。 结果与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长(P < 0.01),出血量少(P < 0.01);两微创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2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微创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HSS评分优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置换后6,12周3组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以及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手术损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术后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结果:PCL长(33.8±1.3)mm(31.0~37.0mm),两端粗大,最窄处位于中间。PCL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韧带,由许多纤维组成并发生扭转,纤维束相互穿插融合。组织切片示PCL近端和远端纤维分布松散,中段紧密。结论:PCL是完整的韧带,各束之间有交叉纤维联结。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gradually replaces the traditional preoperative planning mode of acetate template measurement on film, which can accurately obtain the parameters needed in the operation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ACL撕脱骨折患者和22例急性后交叉韧带(PCL)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体、辅助检查,计算ACL撕脱骨折患者和PCL撕脱骨折患者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的发生率。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法评估ACL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的相关性。结果ACL撕脱骨折的36例患者中,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发生率为88.89%(32/36);PCL撕脱骨折的22例患者中,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发生率为31.81%(7/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L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具有相关性(OR=17.1,95%CI=4.34~67.67)。结论ACL撕脱骨折时伴有较高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发生率,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可能为ACL撕脱骨折的伴随损伤,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使用的保留前后叉韧带的假体仍存在诸多问题。改良和设计保留前后交叉韧带膝关节假体相关的形态测量,特别是胫骨近端未曾见到过详细的报道和研究。 目的:通过对正常膝关节三维数字化模型进行相关的胫骨近端形态学的分析,从而为改良和设计保留前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关节假体提供参考。 方法:4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膝关节的CT及MRI扫描,然后将膝关节CT、MRI断层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进行图像分割与三维重建,重建出完整的膝关节三维实体数字化模型后再导入Geomagic Studio 11,在膝关节模型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在胫骨近端解剖参数,模拟截骨后测量胫骨近端截骨面的解剖参数。 结果与结论:前后交叉韧带总的宽度为(14.94±2.56) mm,性别间比较提示男性需适当增加横向的截骨宽度以避免损伤前后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棘顶部的长度为(8.02±1.03) mm,底部的长度为(15.19± 1.71) mm,截骨后高度(9.13±0.88) mm,而且此梯形结构位于前后径48%-82%。胫骨截骨面内侧的内外径短于外侧的内外径,内侧前后径大于外侧的前后径,因而保留前后交叉韧带的假体更需要非对称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MD Ries 《The Knee》1995,2(4):223-226
Posterior tibial slope can help to decrease ligament tension during flex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External rotation of the tibial component has also been advocated to facilitate patellar tracking. However, combined anteroposterior inclination and rotation can produce a change in axial alignment.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ial slope and rotation on axial alignment. Posterior slope of 10° and rotation of the tibial cut of 6° changes axial alignment by slightly > 1°. If a sloped tibial cut is internally rotated, slight valgus will occur. If a sloped tibial cut is externally rotated, slight varus will occur. If the tibial cut is sloped posteriorly and the cut or component is rotated, a change in axial alignment of the limb can occur. Malrotation of a sloped tibial cut should be avoided and when rotational position of the prosthesis is determined by inserting trial components, an assessment of limb alignment should be made before implanting the final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后倾3°和7°膝关节不同屈膝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后倾角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和假体磨损及其对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合人体膝关节CT与MRI图像和第3代Oxford假体,建立胫骨假体后倾3°和7°下屈膝单髁置换术有限元模型,在股骨内外侧髁中心点上施加1 kN载荷模拟人体站立相负重,分析不同屈膝角度下单髁假体与关节软骨的最大应力及分布。结果 0°、30°、60°、90°和120°屈膝角度下后倾3°半月板衬垫最大应力分别比后倾7°增加了28.06%、68.99%、19.45%、21.06%、53.38%,应力分布区域从衬垫侧边向中央区域集中,屈膝120°时应力集中明显。胫骨假体后倾3°单髁假体最大应力均大于后倾7°,应力集中区域的扩大会导致假体的磨损和松动,关节软骨接触应力和集中区域随后倾角增大而增大,在高屈曲角度时应力集中更明显。结论 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后倾角3°较7°时假体应力和磨损更高,研究结果为临床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活动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mobile-bearing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MB-UKA)术前、术后 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研究 MB-UKA 胫骨假体后倾角对关节接触应力影响。 方法 基于健康受试者计算机断层 (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影像,构建健康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验证 MB-UKA 术前、术后模型的有效性。 模拟 MB-UKA 胫骨假体后倾 7°手术,将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及力平台相关参数作为有限 元模型输入条件,分别计算外侧间室胫骨平台软骨和聚乙烯衬垫的最大接触应力。 结果 与现有文献结果进行对 比验证表明,健康膝关节和 MB-UKA 术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合理。 MB-UKA 术后胫股关节接触应力 变化较大,聚乙烯衬垫接触应力远大于对侧间室胫骨平台软骨接触应力。 结论 本文所建 MB-UKA 术前、术后有 限元模型较为合理。 研究结果为 MB-UKA 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