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牙周表型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拔牙矫治后上切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情况。方法 研究纳入24例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通过术前CBCT和数字化印模数据的重叠,对前牙牙龈厚度进行无创的定量测量。根据术前上中切牙牙龈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薄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和厚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使用CB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切牙唇侧牙槽骨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的程度。结果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术前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2%和18.8%,经拔牙正畸治疗后增加至75%和20.8%。薄龈生物型组术后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为3.19 ± 0.43mm,显著高于厚龈生物型组(2.16 ± 0.11mm),但该距离与牙龈厚度无显著相关性(r= -0.1108,P= 0.6146)。牙根吸收程度和牙龈厚度呈正相关(r=0.4223,P=0.0447),且厚龈生物型组牙根吸收量为2.24 ± 1.24mm,显著高于薄龈生物型组(1.08 ± 0.73mm)。结论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经拔牙正畸治疗后上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及牙根吸收均加重,其中薄龈生物型组垂直牙槽骨吸收风险较大,厚龈生物型组骨开窗及牙根吸收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比格犬种植义齿排龈后牙龈指数、龈沟液量和龈沟液中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的变化,探讨排龈所致种植义齿周围软组织损伤愈后情况。方法 拔除8只比格犬左侧下颌第四前磨牙(n=8),严格控制口腔菌斑,2个月后行骨水平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行全冠粘接固位。全冠粘接前使用排龈线排龈5 min,排龈前和排龈后1、3、7、14、28、56 d,分别记录种植体的牙龈指数,测量龈沟液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龈沟液中TNF-α的变化。 结果 种植体牙龈指数、龈沟液量、TNF-α在排龈后第1、3、7天均大于排龈前和排龈后第14、28、56天(P<0.05),第14、28、56天恢复至排龈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的情况下,骨水平种植义齿周围软组织排龈线造成的排龈损伤是可逆性损伤,牙龈指数、龈沟液量、TNF-α在第14天恢复至排龈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牙龈厚度对平台转移种植体周围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行下颌磨牙区单颗牙种植患者60例,共植入60颗种植体,根据植入位点牙龈厚度分为薄龈组与厚龈组,收集种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永久冠修复后及术后12个月影像学检查资料,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薄龈组与厚龈组在各测量时间点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12个月,薄龈组70%种植体骨吸收量大于1 mm,厚龈组只有13.3%种植体骨吸收量大于1 mm。结论    对于平台转移设计的种植体,厚龈生物型有利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保存,薄龈生物型不能阻止种植体周围骨吸收。  相似文献   

4.
毛艳敏  卢芸  许衍  李强  刘月华 《口腔医学》2022,42(9):818-823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区骨量与正畸关闭间隙后移入间隙的第二磨牙骨丧失量之间的关系,为风险预判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正畸患者50例,行全口固定矫治,微种植体支抗辅助近中移动磨牙关闭间隙。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并测量骨量。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测量的下颌第二磨牙8个位点中7个位点的平均骨高度丧失量均小于1 mm。骨高度增加的位点占34.5%,90%的磨牙存在骨高度增加的位点。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区牙槽骨的高度吸收量、宽度吸收量与移入缺牙嵴的第二磨牙骨高度丧失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通过正畸近中移动相邻磨牙关闭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间隙不会造成严重的磨牙骨高度丧失,还可能形成骨高度的增加。缺牙区的骨吸收量不提示治疗风险,该项治疗前也无需行植骨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口腔美学修复、种植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0名牙周健康的志愿者,男性16名,女性24名,年龄范围23~34岁,平均(26.30±2.29)岁。运用锥形束CT间接显影法测量受试者的上颌前牙区唇侧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牙槽嵴顶根方1、3、5 mm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根与牙槽骨所成交角。结果 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平均厚度为(1.08±0.34) mm,牙槽骨平均厚度为(0.79±0.29) mm,牙根与牙槽骨交角均值为18.01°±8.96°;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龈厚度有正相关关系(r=0.293,P=0.001),尖牙处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根牙槽骨交角呈正相关关系(r=0.457,P=0.003)。结论 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薄,牙根与牙槽骨存在一定角度,唇侧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具有相关性;种植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种植位点牙龈厚度、牙槽骨厚度及牙根在牙槽骨内的位置方向,选择合理的术式以期获得良好的种植功能及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有限元法模拟不同程度的后牙牙槽骨吸收状态,分析骨吸收情况下的牙周应力分布和总位移趋势,以便为临床施加合适的矫治力提供指导。方法 在建立正常牙槽骨高度(1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删减单元格获得后牙牙槽骨高度水平均衡降低2、4、6 mm的2、3、4号模型;在各模型上进行模拟加载,加载力1.47 N,分析在施加矫治力的情况下,各模型后牙组牙的牙周膜初应力及牙齿初始总位移的分布情况。结果 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后牙组牙总位移增加,牙周膜Von Mises应力逐渐增大,当牙槽骨吸收达4 mm时,应力值和牙齿初始总位移值明显增加。结论 对于伴有牙槽骨丧失的患者,应当避免受力或显著减小受力,避免造成牙周组织不可逆的损伤和牙根、牙槽骨的持续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有限元法模拟不同程度的后牙牙槽骨吸收状态,分析骨吸收情况下的牙周应力分布和总位移趋势,以便为临床施加合适的矫治力提供指导。方法 在建立正常牙槽骨高度(1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删减单元格获得后牙牙槽骨高度水平均衡降低2、4、6 mm的2、3、4号模型;在各模型上进行模拟加载,加载力1.47 N,分析在施加矫治力的情况下,各模型后牙组牙的牙周膜初应力及牙齿初始总位移的分布情况。结果 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后牙组牙总位移增加,牙周膜Von Mises应力逐渐增大,当牙槽骨吸收达4 mm时,应力值和牙齿初始总位移值明显增加。结论 对于伴有牙槽骨丧失的患者,应当避免受力或显著减小受力,避免造成牙周组织不可逆的损伤和牙根、牙槽骨的持续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牙龈卟啉单胞菌精氨酸特异性牙龈素基因疫苗pVAX1-rgpA,并对成年犬进行免疫接种,观察该疫苗在防治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rgpA。拔除15只成年犬下颌双侧第二、三前磨牙,随机即刻植入种植体。3个月后,实验犬随机均分成A、B、C组,分别接种重组质粒pVAX1-rgpA、热失活牙龈卟啉单胞菌、空白质粒pVAX1,连续接种3次。接种开始前、接种结束2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gG和唾液分泌型IgA(sIgA)含量。随机选取一侧采用丝线结扎法构建种植体周围炎,并检测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D)和探诊出血指数(BOP)。结扎6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制作50 μm厚的硬组织切片,亚甲基蓝染色后观察种植体周骨丧失程度。结果 A、B组动物免疫后,IgG、sIgA抗体较未免疫前明显增高(P<0.05),同时较C组升高(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丝线结扎第4和6周时,C组结扎侧的PD明显高于A、B组(P<0.05),A、B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结扎侧骨丧失量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硬组织切片可见,各组种植体周骨丧失区均有大量的炎症细胞和细菌存在,C组结扎侧最严重。结论 精氨酸特异性牙龈素(rgpA)基因疫苗产生的IgG和sIgA,能有效减弱犬种植体周围炎的骨丧失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种植体周软组织厚度通过手术方式进行干预,观察该干预对种植体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在种植义齿Ⅱ期手术过程中,对于软组织厚度〉5mm者行斜形切口;对于软组织厚度预期〈1.5mm者行结缔组织移植术。两者均调整软组织厚度至2.5~3mm,以对侧同名部位的种植牙为对照组,于种植体修复后半年,检测种植体周牙龈炎症指数(GI)、龈沟内金属基质蛋白酶-8(MMP-8)含量,以及种植体周骨丧失(BL)。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斜形切口组MMP-8含量、BL均显著降低(P〈0.05),结缔组织移植组GI、MMP-8、BL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适当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厚度处理有利于维护种植体周软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锥形束CT(CBCT)法在不同牙位、不同牙龈生物型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40例患者(225颗患牙)为研究对象,测量上颌前牙区龈缘下2 mm各患牙的牙龈厚度,比较其在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牙龈退缩类型的差异。结果 中切牙的牙龈厚度(1.56±0.32) mm>侧切牙的牙龈厚度(1.34±0.28) mm>尖牙的牙龈厚度(1.13±0.24) mm;无退缩牙龈厚度(1.42±0.38) mm>退缩牙龈厚度(1.19±0.37) mm,退缩程度越深,牙龈厚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切牙多为厚龈型,侧切牙和尖牙多为薄龈型;大部分患者为薄龈生物型,薄龈型相比厚龈型更容易发生牙龈退缩。CBCT法测量牙龈厚度具有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结论 CBCT法在上颌前牙区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及牙龈退缩类型上评估牙龈厚度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有助于牙科医生选择牙周治疗方案、评估美学修复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