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63例60岁及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8例,女245例;年龄60 ~ 97岁,平均(73.9±8.6)岁;股骨转子间骨折134例,股骨颈骨折229例;髋关节置换184例,内固定179例。采用多普勒彩超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采集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病史、吸烟史、损伤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实验室检查(血浆D-二聚体浓度),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手术方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3例中56例检测出DVT,总体发病率15.4%。一般资料对比显示年龄≥80岁、BMI≥25 kg/m2、有吸烟史、有心脑血管疾病史、高能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 d时DVT发病率较高(P<0.05);D-二聚体≥5 μg/mL时DVT发病率较高(P<0.05);手术相关资料对比显示手术时间>2 h、术中出血>200 mL,术中输血、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DVT发病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吸烟史、手术时间>2 h、人工关节置换及D-二聚体≥5 μg/mL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VT发病率较高,围手术期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采取早期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能力并实行个性化预防方案,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的重要措施.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其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住入院的325例髋部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循证实践程序和实施步骤、确定护理方案对60例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实施循证护理并作出评价。结果60例患者有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结论在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积极有效的,使护理工作有证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赵淑芳 《医学信息》2018,(2):172-174
目的 探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收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预防与护理措施,分析措施实施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结果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生存质量显著优于预防及护理措施实施前,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预防与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临床护理中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014年于我院就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4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手段与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后观察组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手段与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背景:老年髋部骨折后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数目在逐年增加。 目的:阐述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再次对侧髋部骨折的认识。 方法:于2001-01/2011-07对老年单侧髋部骨折患者567例和老年再发对侧髋部骨折患者30例,分析再发对侧骨折病例的发生率、骨折类型、年龄、性别、骨密度、骨质疏松、再骨折时间间隔和合并症。 结果与结论:单侧髋部骨折与再发对侧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和骨密度值接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为5.0%。转子间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率高于股骨颈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率(P=0.018)。再发对侧骨折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单侧骨折组(P=0.032)。初次骨折后发生对侧骨折的间隔时间平均2.4年,其中1年发生的最多,占40.1%。提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较高,对于伴有骨质疏松和合并症的转子间骨折患者在术后1年内应加强预防,防止对侧髋部骨折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再发对侧髋部骨折;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骨密度;骨质疏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4.042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蓉 《医学信息》2007,20(6):995-996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作用。方法对98例老年病人进行观察和对症护理,针对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在98例高龄骨折病人中只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2%)。结论对下肢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病人做好预防和护理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476例,术后并发DVT 9例,经及时精心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下肢骨折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筛查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5~2006年间收治的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病例,总结出有效的早期筛查诊断方法。方法对于在2005—2006年间入我院骨科治疗的下肢骨折早期(7d)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D-二聚体(D-dimer)值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值筛选出可疑DVT病例,经多普勒超声和/或静脉造影确诊。结果共收治早期下肢骨折患者398例,其中可疑DVT患者275例(69.1%),经多普勒超声和/或静脉造影确诊DVT患者共56例(20.4%)。56例患者中4l例患者(73、2%)D-二聚体大于正常值(400μg/L),38例患者(67、9%)FIB高于正常值(4g/L)。15例D-二聚体正常的DVT患者中,其近端骨折和远端骨折患者病例数相近(53.3%,46.7%),有13例(86.7%)伴发有FIB升高。D-二聚体和FIB对于DVT的敏感性接近(73.2%,69、1%)。结论骨折患者的DVT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在该类人群中,有效的DVT早期诊断筛选方法为常规监测血清D-二聚体和FIB值,如二者中有一项升高,都需要及时进行多普勒超声和/或静脉造影来确诊。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The risk of lower-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s high in patients with the osteoporotic hip fracture. The aged age and hip fracture surgery ar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thrombosis. No study concerned the critical point in time course to th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osteoporotic hip fractur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的特点,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并对其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3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血栓的回声特点、血栓范围、静脉管壁、血管内径及其血流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下肢静脉血栓17例,亚急性血栓12例,慢性血栓3例,各期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均有其特异性;同时在患者中以下肢外伤性骨折居多.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下肢静脉血栓无创检查的首选方法,它不仅可以对下肢静脉血栓程度及范围作出肯定的诊断,同时可以动态观察其演变情况,在临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中具有其他影像学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方法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设计微创手术入路,经皮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51~78岁,平均67岁。结果22例患者随访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经皮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简便快速,创伤少,固定牢,愈合快,术后并发症极少,是股骨转子间骨折较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We aimed to discuss the risk assessments of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s due to the fall-related moderate or minimal trauma and compare them with non-fractured control patients by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nd proximal femur geometric measurements to assess whether geometric measurements of femoral dimens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femoral strength and hip fracture risk. Forty-two osteoporotic patients with proximal femur fracture and 40 osteoporotic non-fractured age and gender-matched control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Lunar DXA was used for BMD measurements and proximal femur ge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manually on direct X-rays as hip axial length (HAL), femoral length (FL), and femoral neck width (FW). The trochanteric and total BMD values of the fractu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FW/FL ratio in the fracture group that would be of specific importance for guidance: if FL values did not increase as did FW, it would point out a risk for fracture. The trochanteric BMD values were correlated with all increased measurem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are genetically determined adaptive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concerning bone morphology and bone mineral distribution. These different adaptations result in different bone strengths and fracture formation risk.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 000余例乳腺癌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2 000余例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有5例在手术治疗后9~47 d(平均18.4 d)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约为0.25%。结论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预防,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早期发现,正确诊治,患者多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观察两组病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出凝血指标、D-D二聚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术中出血量为(150.64±20.35)mL,总出血量为(478.36±72.52)m L;依诺肝素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术中出血量为(147.36±25.83)m L,总出血量为(500.27±81.69)m 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等凝血指标、D-D二聚体、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两组的抗凝效果相当,可以有效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21年3月129例接受CDT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73例,年龄(43.3±6.1)岁。根据CDT治疗的近期效果分为2组:再通组(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6G/A、-20A/C、T174M 3种基因型多态在深静脉血栓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103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和2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AGT-6G/A、-20A/C、T174M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并进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6G/A GA基因型在深静脉血栓组中的分布频率(60.2.%)明显高于对照组(39.6%),经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分析显示病例组中-20A/-6G/174T单倍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20A/-6A/174T单倍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20A/C、T174M基因型在两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GT-6G/A多态性中,GA基因型可能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0A/-6G/174T单倍型可能是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20A/-6A/174T单倍型可能是静脉血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后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后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60岁以上新鲜移位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小切口组25例,经后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组25例,经传统后外侧入路。对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周疼痛、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出血量(215.12±41.51ml)较传统组(320.23±51.42ml)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评分为28.31±4.31分,较传统组(术后疼痛评分为45.38±6.45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术后下地练习行走时间(9.42±2.03d)明显早于传统组(18.31±1.08d)(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后侧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比传统髋关节置换术式具有更优越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活动量较大、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年轻患者。 目的:分析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青壮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近期治疗效果。 方法:使用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1例,评估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为(92.0±3.4)分,优良率 94.1%。置换后无关节脱位病例发生,3例轻度跛行,均未作特殊处理。至随访结束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未见假体松动、下沉及碎裂发生,假体周围无透亮线形成。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活动量相对较大的青壮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能有效减少因磨损碎屑造成的骨溶解,减少假体的松动及下沉,延长关节的使用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