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脱落导致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目前临床可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评估量表较多,但其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尚未明确。目的:比较5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2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和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依次选用Capprini、RAPT、Autar、Pauda及Wells量表对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5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的评分;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5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结论:(1)深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的Wells评分、Autar评分及RAPT评分明显高于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P <0.05);(2)Wells、Capprini、RAPT、Autar、Pauda评分量表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0.751,0.767,0.544及0.575;...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髋部骨折:髋部骨折指发生在股骨近端的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髋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73%、股骨骨折的52.77%。股骨颈骨折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3.58%,股骨转子间骨折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3.4%。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回顾性研究: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溯过去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式由于条件限制较少,具有耗时短、成本低、较少引起伦理争议等优点,同时也具有资料有限、易产生选择偏倚和回忆偏倚等缺点。 背景:加强对髋部骨折危险人群的早期预防,可有效降低髋部骨折的发生风险。流行病学研究可为此类患者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目的: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01-01/2018-12-31入院的髋部骨折患者流行病学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 342例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患者属地、受伤季节、致伤原因、手术方式、术中情况、血栓情况、住院时间、费用及入院至手术时间、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等信息,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与结论:①髋部骨折患者平均年龄(73.90±13.43)岁,80-90岁组患者最多,占29.97%;②髋部骨折冬季多见,股骨颈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季节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摔伤导致髋部骨折最多,占88.13%;④2 108例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主要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占60.03%;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选择髓内固定,占92.04%;⑤2 097例行血管彩超检查的髋部骨折患者中,32.38%(679/2 097)的患者检查出下肢动静脉血栓,其中28.71%(195/679)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⑥髋部骨折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0.49±7.06)d,平均住院费用(4.63±3.14)万元;⑦股骨颈骨折平均平均住院费用,平均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长均比股骨转子间骨折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比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整体偏瘦;⑨有44.41%髋部骨折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⑩结果提示,髋部骨折患者以老年人群为主,尤其是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加,股骨转子间骨折所占比例逐渐升高;摔倒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主要致伤原因。髋部骨折主要选择手术治疗,术前备血及围术期预防血栓形成可提高患者预后。 ORCID: 0000-0003-4810-9200(刘泽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能力并实行个性化预防方案,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的重要措施.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其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住入院的325例髋部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循证实践程序和实施步骤、确定护理方案对60例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实施循证护理并作出评价。结果60例患者有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结论在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积极有效的,使护理工作有证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现有资料显示,膝关节是否为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存在明显分歧。 目的:观察膝关节退变在低能量性髋部骨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因轻微外伤性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而入院治疗的患者116例,男38例,女78例;发病年龄(69.2±14.5)岁;均为单纯髋关节骨折。所有患者常规拍摄双髋关节、双膝关节正侧位片。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双侧膝关节采用Kellgren和Lawrence评分标准进行分级,行双侧膝关节HSS评分,髋关节WOMAC评分。 结果与结论:116例骨折类型为:股骨颈骨折6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8例,股骨转子下骨折2例;膝关节KL分级:0级0例;Ⅰ级21例;Ⅱ级51例;Ⅲ级44例;Ⅳ级0例;KL分级骨折侧平均为(2.19±0.72)级,健侧为(1.51±0.52)级,两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膝关节HSS评分:骨折侧为(78.4±8.09)分,健侧为(80.2±8.1)分,两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膝关节退变对低暴力损伤性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等髋部骨折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可以促进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髋部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治疗后常有骨质疏松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制定细致的治疗前计划。 目的:对老年女性患者股骨近端结构进行测量,以帮助制定髋部骨折术前计划。 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临床需要拍骨盆平片的50岁或以上女性患者204例,应用实达易联众医用后处理软件对患者骨盆平片上股骨颈轴长、股骨颈中段宽度、股骨颈中段髓腔宽度、颈干角及髓腔闪烁指数进行测量。有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测量健侧,并依据患者的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与结论:髋部平片测量结果显示,老年女性患者股骨颈轴长(97.14±6.16) mm,股骨颈中段宽度(33.76±3.03) mm,股骨颈中段髓腔宽度(28.28±3.48) mm,颈干角(127.05±3.43)°;髓腔闪烁指数为(3.50±0.5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髓腔闪烁指数逐渐减小,且股骨颈骨折患者明显小于非股骨颈骨折患者(P < 0.01)。股骨近端结构测量有助于制定髋部骨折术前计划,选择内固定安放的最佳位置,根据髓腔闪烁指数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63例60岁及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8例,女245例;年龄60 ~ 97岁,平均(73.9±8.6)岁;股骨转子间骨折134例,股骨颈骨折229例;髋关节置换184例,内固定179例。采用多普勒彩超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采集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病史、吸烟史、损伤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实验室检查(血浆D-二聚体浓度),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手术方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3例中56例检测出DVT,总体发病率15.4%。一般资料对比显示年龄≥80岁、BMI≥25 kg/m2、有吸烟史、有心脑血管疾病史、高能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 d时DVT发病率较高(P<0.05);D-二聚体≥5 μg/mL时DVT发病率较高(P<0.05);手术相关资料对比显示手术时间>2 h、术中出血>200 mL,术中输血、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DVT发病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吸烟史、手术时间>2 h、人工关节置换及D-二聚体≥5 μg/mL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VT发病率较高,围手术期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采取早期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观察两组病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出凝血指标、D-D二聚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术中出血量为(150.64±20.35)mL,总出血量为(478.36±72.52)m L;依诺肝素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术中出血量为(147.36±25.83)m L,总出血量为(500.27±81.69)m 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等凝血指标、D-D二聚体、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两组的抗凝效果相当,可以有效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risk of lower-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s high in patients with the osteoporotic hip fracture. The aged age and hip fracture surgery ar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thrombosis. No study concerned the critical point in time course to th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osteoporotic hip fractur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利伐沙班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5例,将其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94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口服,连续14 d;依诺肝素组111例,每12 h给予依诺肝素30 mg皮下注射,连续10 d.入选患者术前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14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13%,显著低于依诺肝素组9.0%,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应用利伐沙班较依诺肝素更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二者均较安全,出现严重出血事件很少.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姜阳 《医学信息》2019,(21):166-168
目的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诊断方法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1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常规超声和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下肢静脉血栓的检出率、不同节段下肢静脉血栓灵敏度。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检出率为96.21%,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8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同节段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静脉、髂总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胫前静脉)灵敏性、特异性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静脉(96.66)、腘静脉(92.59)的灵敏性较高,对髂总静脉、胫后静脉、胫前静脉的灵敏性较低。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高,且对出不同节段深静脉血栓灵敏性存在差异,无创伤,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有一定的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因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156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78),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未给予任何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均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凝血指标来诊断DVT。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85%,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8.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凝血功能出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的发生率分别为7.69%、3.85%,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对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凝血一抗凝及纤溶指标动态变化规律,指导临床有针对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选择下肢骨折需卧床治疗患者35例为实验组,选择上肢骨折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14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结果:FIB、FDP和D-D:实验组术后1d和术后14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1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T:实验组术后14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局部血流减慢,FIB、FDP和D-D增高,AT降低,提示机体可能处于血栓前状态或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背景:前期对连续被动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和缓解关节肿胀方面。 目的:探讨连续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凝血状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方法,实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主动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24 h开始使用CPM机进行患膝关节持续被动屈曲训练。比较置换后2周两组凝血综合指数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2周试验组凝血综合指数为2.66±1.0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凝血综合指数为3.98±1.3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试验组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能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对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 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和发生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好的防治选择。 方法:对髋关节置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用免疫生化检测的方法检测髋关节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明确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明确防治应用效果。 结果与结论:高龄、女性、肥胖、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治疗时采用全身麻醉、应用骨水泥型假体、长期卧床、合并各种代谢性疾病均是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文献研究显示O型血型属于保护因素。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提示血栓发生的风险。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长型PFNA(long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long)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28例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应用加长型PFNA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5~112分钟,平均为74分钟;术中出血400~600ml,平均为500ml;术后随访评估患髋关节功能优良26例,可2例,优良率为92.9%;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退钉、髓内针断裂、切口感染、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加长型PFNA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之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患者置换后的功能恢复影响很大。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髋关节置换8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ward等设计的通过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循环血量的数学方法和Gross线性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明显高于显性失血,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假体类型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抗凝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置换后隐性失血形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