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9年四川省色达县棘球蚴病流行情况,为优化棘球蚴病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19年对四川省色达县2周岁以上常住人口开展棘球蚴病调查,2019年调查家犬、牦牛和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分析人群和动物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6—2019年色达县人群棘球蚴病总患病率为3.72%(1 613/43 362),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多房棘球蚴病和混合型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1.72%(745/43 362)、1.98%(860/43 362)和0.02%(8/43 362)。牧区居民棘球蚴病患病率为4.13%(1 577/38 149),显著高于半农半牧区(0.69%,36/5 213)([χ2] = 151.82,P < 0.05);男、女性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3.76%(819/21 787)和3.68%(794/21 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9,P > 0.05)。学生患病类型以细粒棘球蚴病为主,占93.78%(422/450);牧民患病类型以多房棘球蚴病为主,占72.16%(801/1 110),患病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8.57,P < 0.05)。游牧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为4.58%(1 008/22 021),显著高于定居人群(2.83%,605/21 341)([χ2] = 91.88,P < 0.05)。2019年家犬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0.19%(4/2 157),牦牛棘球蚴病检出率为8.00%(16/200),啮齿类动物棘球蚴病检出率为3.10%(31/1 000)。结论 四川省色达县棘球蚴病流行较严重;需持续加强传染源控制,强化对患病人群救治力度,及时加强对游牧人群及宗教人士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达日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07年8~9月对达日县6个乡各2~3个自然村的3周岁以上常驻牧民分别用B超、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间接ELISA法(重组Ag B和Em 18抗原)检查两型棘球蚴病患病和感染情况。并调查当地啮齿类动物、牦牛、绵羊和野犬的感染情况,对采集的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用PCR-RFLP方法进行虫种鉴定,并确定其基因型。收集牧民的家犬粪便,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粪抗原阳性率。 结果 共调查牧民1 723人,B超查出棘球蚴病患者236例(占13.7%),其中囊型和泡型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5.5%(95/1 723)和8.2%(141/1 723)。男、女性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11.6%和16.0%(χ 2=7.0,P<0.05)。家犬粪抗原阳性率为11.3%(31/275)。剖检9只无主犬,其中5只棘球绦虫感染阳性,对检获的虫体经PCR-RFLP鉴定,1只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为G1,4只犬感染多房棘球绦虫。牦牛、绵羊的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26.4%(14/53)和5/16,对从牦牛、绵羊检获的细粒棘球蚴经PCR-RFLP鉴定,基因型均为G1。捕获高原鼠兔239只,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1.3%(27/239)。 结论 达日县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分布,泡型和囊型棘球蚴病在人群中严重流行,犬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自创建日期至2016年8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棘球蚴病临床表现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利用R 3.2.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棘球蚴病分型、脏器出现率、严重程度分级及其构成和病死率。结果共纳入165篇文献,总计18 613例患者。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分别占93.74%(17 447/18 613)、5.78%(1 076/18 613)。病灶出现率最高的脏器为肝(63.70%,11 857/18 613),其次为肺(24.13%,4 492/18 613)。棘球蚴病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轻(中)症、重症,分别占6.17%(1 139/18 458)、66.12%(12 204/18 458)、27.71%(5 115/18 458),多房棘球蚴病的严重程度高于细粒棘球蚴病(χ2=164.560,P0.05)。棘球蚴病术后1年病死率为0.83%(155/18 613),其中多房棘球蚴病术后1年病死率为2.27%(19/842),高于细粒棘球蚴病的0.70%(102/14 587)(χ~2=24.811,P0.05)。提示棘球蚴病以肝为主要病灶器官,多房棘球蚴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高于细粒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原核表达获得细粒棘球绦虫转酮醇酶(TK)表达产物,分析其作为棘球蚴病诊断抗原分子的价值。方法 PCR扩增TK基因,克隆至原核载体pMD19?EgTK,随后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构建目的基因TK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gTK,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分离纯化蛋白,经SDS?PAGE、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收集细粒棘球蚴病(CE组)、多房棘球蚴病(AE组)患者及健康人(健康组)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重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pET?28a(+)?EgTK质粒,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EgTK蛋白在70 kDa处出现条带,与理论值一致。ELISA显示,CE组、AE组和健康组血清反应吸光度A450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4.47,P < 0.01),CE组(1.46±0.41)、AE组A450值(1.28±0.29)高于健康组(0.66±0.23)(P < 0.05),但CE组和AE组间A4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重组TK分子可较好地区分棘球蚴病患者和非棘球蚴病患者,但无法区分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分析超声诊断的1 917例青海省肝棘球蚴病病例,了解当地肝棘球蚴病的分型特点及流行特征,为防治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腹部超声诊断为肝棘球蚴病的1 917例病例的主要信息,利用SPSS 19.0软件对不同类型、性别、年龄、民族的肝棘球蚴病患者数量进行χ2检验分析。1 917例肝棘球蚴病病例中,细粒、多房、混合棘球蚴病患者人数分别为1 041例(占54.3%)、 867例(占45.2%)、 9例(占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女性肝棘球蚴病患者人数分别为914例(占47.7%)和1 003例(占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0~19岁、 20~39岁、 40~59岁和≥60岁肝棘球蚴病患者人数分别为148例(占7.7%)、 739例(占38.6%)、 735例(占38.3%)和295例(占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患者人数分别为1 564例(占81.6%)、 256例(占14.9%)、 66例(占3.4%)、 19例(占1.0%)和11例(占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实变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340例,占32.7%)和浸润型多房棘球蚴病患者(442例,占51.0%)数量最多。青海省肝棘球蚴病以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海省久治县肝棘球蚴病的流行及分布情况。方法 2018年7-12月,在久治县6个乡(镇)(智青松多镇、门堂乡、白玉乡、索呼日麻乡、哇尔依乡、哇塞乡),对6岁及以上常驻居民开展腹部超声检查,同时对同意采血样者ELISA检测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分析久治县肝棘球蚴病流行现状。结果腹部超声共检查23 505人,检出肝棘球蚴病患者345例,检出率为1.47%。其中细粒棘球蚴病患者126例,检出率为0.54%,多房棘球蚴病患者219例,检出率为0.93%。多房棘球蚴病检出率高于细粒棘球蚴病(P 0.05)。男性和女性检出率分别为0.86%(99/11 560)和2.06%(246/11 945)(P 0.01)。久治县哇尔依乡、白玉乡棘球蚴病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89%(147/3 782)和3.01%(149/4 949),明显高于其他乡(镇)(P 0.01)。职业人群中其他(个体商户及无业人员)和家务者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0.40%(20/98)、 17.39%(60/345),明显高于其余职业人群(P 0.05)。不同年龄组中20~29和30~39岁组人群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01%(112/5 563)和2.16%(189/8 75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 0.01)。腹部超声检查的23 505人中,7 845人接受了抗棘球蚴IgG血清抗体ELISA检测,2 305例阳性,阳性率为29.38%,其中107例腹部超声检出患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345例肝棘球蚴病患者中,126例为细粒棘球蚴病,其中49例(占38.9%)的包囊直径 10 cm; 219例为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其中浸润型116例,钙化型34例,液化空洞型69例。结论青海省久治县肝棘球蚴病检出率较高,是以多房棘球蚴病为主,细粒棘球蚴病为辅的混合流行区。哇尔依乡、白玉乡,中青年人群,女性、家务人员及其他职业人员应列为重点防治地区和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棘球蚴病的伤残权重,推算我国棘球蚴病的疾病负担。方法于2016年12月-2017年3月,在甘肃、青海、四川、新疆等4个省(自治区)各选取1家棘球蚴病定点医院,调查1个月内的所有棘球蚴病住院病例;每个省(自治区)抽取2个棘球蚴病流行县,每个县抽取25例棘球蚴病病例,共计200例。根据《国际功能、伤残健康分类》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编制棘球蚴病患者生命质量调查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棘球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伤残权重,根据我国棘球蚴病的患病率、现患人数、不同严重程度的伤残权重和人口学资料,计算棘球蚴病的疾病负担,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从甘肃、青海、四川、新疆等4个省(自治区)分别收到调查问卷76、95、79、89份,共339份;有效问卷分别为76、91、79、88份,共33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53%(334/339)。男性占46.4%,女性占53.6%,平均年龄45.15(4~79)岁。细粒棘球蚴病病例占73.65%(246/334),多房棘球蚴病病例占24.85%(83/334),未分型病例占0.15%(5/334)。无症状、轻症、中症、重症、死亡病例分别占40.58%、40.88%、10.80%、5.26%、2.49%。棘球蚴病患者的平均生存质量评分为0.716,其中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0.735,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为0.66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4,P0.01)。男性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0.739,女性患者的为0.69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6,P0.01)。无症状、轻症、中症、重症、死亡的伤残权重分别为0.257、0.280、0.359、0.363和1.000,棘球蚴病平均伤残权重为0.302。人均伤残损失寿命年为1.864,其中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64年,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为2.55年,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69,P0.01)。估算我国棘球蚴病的伤残损失寿命年为29.36万人年、减寿年数为2.88万人年,疾病负担为32.24万人年。结论棘球蚴病在我国的流行范围广,疾病负担重,对当地居民的危害不可忽视,亟需加大对该病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棘球蚴病病例构成、地区分布及病灶分布情况。方法于2016年8-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70个县的364个行政村进行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对居民进行B超检查,疑似病例辅以血清学检查,临床及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影像学专家结合影像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病例基本情况对病例进行确诊。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B超检查77 049人,检出棘球蚴病病例1 230例,检出率为1.60%(1 230/77 049),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占87.64%(1 078/1 230),多房棘球蚴病占11.06%(136/1 230),未分型病例占1.30%(16/1 230);全区7个地(市)均有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病例检出,且不同地(市)、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生产类型等病例构成也均以细粒棘球蚴病为主。病例的文化程度以文盲为主,占71.95%(875/1 214),随着年龄的增长细粒棘球蚴病有明显的病例堆积现象;不同职业病例构成中,牧民细粒棘球蚴病病例百分比(91.02%)高于半农半牧民(87.78%)(χ~2=10.710,P0.05),不同生产类型病例构成中,牧区细粒棘球蚴病病例百分比(91.38%)高于农区(83.54%)(χ~2=9.008,P0.05)。棘球蚴病病例的病灶分布多在右肝,79%以上的病例仅有1个病灶。结论西藏自治区棘球蚴病病例以细粒棘球蚴病为主,牧区的牧民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不同厂家生产的4种抗囊尾蚴IgG、IgG4和IgM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的诊断效果,为囊尾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测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品牌3种抗囊尾蚴抗体(IgG、IgG4和IgM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以及B品牌抗囊尾蚴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同时检测40份脑囊尾蚴病患者、100份健康人、30份斯氏并殖吸虫病患者、17份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19份皮下或脑裂头蚴病患者血清,比较不同试剂盒检测囊尾蚴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假阳性率。结果 A品牌抗囊尾蚴IgG、IgG4和IgM抗体ELISA试剂盒以及B品牌抗囊尾蚴IgG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囊尾蚴病的敏感度分别为95.00%(38/40)、87.50%(35/40)、7.50%(3/40)和75.00%(30/40),特异度分别为98.00%(98/100)、100.00%(100/100)、100.00%(100/100)和100.00%(100/100);A品牌抗囊尾蚴IgG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囊尾蚴病的敏感度高于B品牌([χ2] = 6.28,P < 0.05),两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1,P > 0.05)。4种试剂盒检测并殖吸虫病、细粒棘球蚴病、裂头蚴病患者血清总假阳性率分别为37.88%(25/66)、22.73%(15/66)、62.12%(41/66)和15.15%(10/66)([χ2] = 37.61,P < 0.05);其中A品牌抗囊尾蚴IgM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总假阳性率最高([χ2] = 7.56,P' < 0.008),A品牌抗囊尾蚴IgG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总假阳性率高于B品牌([χ2] = 8.75,P' < 0.008)。4种试剂盒检测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假阳性率分别为40.00%(12/30)、16.67%(5/30)、76.67%(23/30)和13.33%(4/30)([χ2] = 32.88,P < 0.05),检测裂头蚴病患者血清假阳性率分别为21.05%(4/19)、26.32%(5/19)、73.68%(14/19)和15.79%(3/19)([χ2] = 19.97,P < 0.05),均以A品牌抗囊尾蚴IgM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假阳性率最高(P' 均 < 0.008)。4种试剂盒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假阳性率分别为52.94% (9/17)、29.41%(5/17)、23.53%(4/17)和17.65%(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8.24,P > 0.05)。A品牌抗囊尾蚴IgM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并殖吸虫病、棘球蚴病和裂头蚴病患者血清假阳性率分别为76.67%(23/30)、23.53%(4/17)和73.68%(14/19)([χ2] = 14.537,P < 0.05),其中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假阳性率最低([χ2] = 14.537,P' < 0.014);其他3种试剂盒检测并殖吸虫病、棘球蚴病和裂头蚴病患者血清假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05)。 结论 不同囊尾蚴病免疫学诊断试剂各有优劣;A品牌抗囊尾蚴IgG抗体ELISA试剂盒敏感度较高,但需进一步解决与其他寄生虫病的交叉反应和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路清雅  薛弘燮 《地方病通报》2000,15(1):20-21,45
采用两种抗原(抗原B和粗抗原)通过ELISA法检测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2-3月的小鼠,正常鼠以及棘球蚴病人,非棘球蚴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抗体。结果表明,抗原B和粗抗原检测2月细粒棘球蚴鼠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和100%。检测3月细粒球蚴病鼠血清抗体均为100%,检测正常血清的假阳性率分别为0和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棘球蚴病流行情况。方法于2016年8-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城镇等4种不同生产类型地区,在墨脱、朗、米林、察隅、波密和工布江达等6个县抽取行政村。各县按人口数确定抽取行政村的数量。每个行政村抽取200人,对1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对疑似病例辅以血清学筛查,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对调查对象予以诊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个村抽取20名当地村民,每个县再抽取1所县完全小学4~6年级学生,每个年级不少于50名学生,采用一对一问答式进行防治知识和行为调查。每村抽取20户养犬户,每户仅采集1条犬的粪样(1~3 g),ELISA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每个行政村抽取当地繁育、宰杀的羊(猪)10只或牛5头,检查肝、肺等脏器,记录动物年龄和发现的包囊数量。在检出多房棘球蚴病患者的行政村的居民居住地周围1 km范围内捕捉各种成年鼠(不少于300只),剖检鼠肝、肺棘球蚴感染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6个县28个行政村开展调查,B超检查5 016人,检出棘球蚴病病例47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病例42例(占89.36%),多房棘球蚴病病例5例(占10.64%)。6个县均检出细粒棘球蚴病病例,工布江达、察隅、波密等3个县发现多房棘球蚴病病例。男、女性的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0.78%(17/2 167)和1.05%(30/2 849)。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为93岁,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检出,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χ~2=16.151,P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棘球蚴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3,P0.05)。林芝地区只有两种生产类型,半农半牧区的检出率为1.01%(44/4 376),高于农区的检出率(0.47%,3/640)(χ~2=1.733,P0.05)。男性和女性半农半牧区的检出率均为最高,分别为4.02%(8/199)和3.43%(7/204)。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3.59%(18/501),家犬和野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21%(11/343)和4.43%(7/15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7,P0.05)。察隅县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1.45%(5/345)。仅1头猪检出棘球蚴感染。人群总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认知合格率为27.40%(385/1 405),不同县人群总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认知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20,P0.05)。结论林芝市6个县均有细粒棘球蚴病病例分布,3个县发现多房棘球蚴病病例。  相似文献   

12.
腹壁细粒棘球蚴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该患者因发现腹部包块1年、伴包块皮肤破溃5 d,以“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收住入院,行腹壁下细粒棘球蚴病内囊摘除术,术后病理为细粒棘球蚴病(单房多子囊型)。本文旨在为腹壁细粒棘球蚴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乳剂给药方案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的依从性、副反应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棘球蚴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校儿童进行B超结合血清学检查,对病灶最大径≥1cm的棘球蚴病病例给予阿苯达唑乳剂治疗。每人每天口服阿苯达唑乳剂12.5mg/kg,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期1年最多完成4个疗程。随访服药和副反应发生情况。开始治疗的1年后B超复查考核疗效,采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综合评价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治疗儿童棘球蚴病临床诊断患者160例,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160例中,连服2-4个疗程者占66.2%(106/160);连续服药不足2个疗程者占33.8%(54/160)。完成2-4个疗程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0、27.9%和0、58.7%。细粒棘球蚴病不同疗程组间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09,P〈0.05);多房棘球蚴病不同疗程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χ^2=0.07,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疗程和病灶大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论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疗效较低,提示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的合理剂量、疗程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在治疗方案实施中密切观察与处理不良反应、定期随访、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对棘球蚴病长疗程治疗的依从性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青海省玛沁县人体棘球蚴病感染状况,为该地区棘球蚴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使用B超扫描和间接血凝试验对玛沁县所辖乡镇1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棘球蚴病患病情况和血清学调查。在优云乡、当洛乡和下大武乡采集犬粪,采用ELISA法进行棘球绦虫粪抗原检测。结果B超结果显示,玛沁县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为7.4%(116/1 561),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5.3%(82/1 561)和2.2%(34/1 561)。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3.8%(307/1 288)。82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中,23例棘球蚴直径10 cm,占28.1%(23/82),最大径者为18 cm。棘球蚴占位数量≥2个的患者24例,占20.7%(24/116)。玛沁县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5.3%(40/753)和9.4%(76/8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职业人群中家务、僧侣和牧民的棘球蚴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8.0%(11/61)、12.2%(5/41)和11.1%(84/758),不同年龄组中以60岁以上和30~40岁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最高,分别为18.2%(24/132)和10.3%(31/302),10岁以下儿童患病率为2.9%(18/628)。玛沁县棘球蚴病患病率最高的3个乡依次为优云乡、昌麻河乡和当洛乡,患病率分别为11.7%(29/247)、9.5%(6/63)和8.4%(54/645)。共采集犬粪199份,其中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54份,阳性率为27.1%(54/199),优云乡的阳性率为40.4%(23/57),显著高于其他两乡(P0.05)。结论玛沁县以细粒棘球蚴病为主、多房棘球蚴病为辅的混合流行区,以女性、家务和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较高,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优云乡、昌麻河乡和当洛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表达细粒棘球绦虫抗原B重组蛋白(rAgB),并分析其免疫反应性。 方法 将rAgB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41a(+)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菌株,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获得重组蛋白rAgB-GST。用谷胱甘肽琼脂糖树脂亲和层析柱(GST-sepharose 4B)纯化,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并用免疫胶体金包虫诊断试剂盒作为对照。 结果 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显示重组质粒pET41a-rAgB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AgB-GST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40 800,纯化蛋白含量为78.4%。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AgB-GST检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79.2%(95/120)和51.1%(23/45),但与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以及健康人血清反应均为阴性。rAgB-GS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2%(95/120)和81.0%(98/121),均略高于免疫胶体金棘球蚴病诊断试剂盒的敏感性(72.8%,75/103)和特异性(76.9%,30/39)。 结论 重组rAgB-GST蛋白可被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识别,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16.
【提要】 2006年7月在青海省治多县对1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检测棘球蚴抗体阳性率为4.5%(42/933)、ELISA的阳性率为8.2%(76/931),B超检查(结合血清学检测和临床表现判断)患病率为3.4%(33/979),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3.2%(31/979)和0.2%(2/979)。用剖检法检测高原鼠兔棘球蚴感染率为15.1%(14/93),其中1例病变脏器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石渠棘球蚴病。用ELISA检测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犬粪为6.2%(12/193),狼粪为35.7%(5/14)。认为治多县为多种棘球蚴病混合流行区。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对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 29 926个流行村。2022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5 227例,平均患病率为58.35/10万(25 227/43 232 609)。细粒棘球蚴病15 554例,多房棘球蚴病8 169例,混合感染255例,未分型1 249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270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991例,多房棘球蚴病89例,混合感染5例,未分型185例;<12岁人群102例,≥12岁人群1 168例。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3 576 121人次,其中,<12岁人群筛查751 440人次,≥12岁人群筛查2 824 681人次;血清学检测超声筛查疑似人员17 404人次。2022年370个监测点<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率为0.02%(60/287 437),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患者数的40.00%(24/60)。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12岁人群超声...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对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 30 421个流行村,流行乡常住人口4 758.41万人。2021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6 773例,平均患病率为0.06%(26 773/47 584 117),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6 625例,多房棘球蚴病8 327例,混合感染311例,未分型1 510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346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 075例,多房棘球蚴病86例,混合感染7例,未分型178例;<12岁人群147例,≥12岁常住人群1 199例。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447.17万人次,其中,<12岁人群筛查87.15万人次,≥12岁常住人群筛查360.02万人次;血清学检测11 358人次。2021年370个监测点<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02%(72/336 959),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58.33%(42/72);≥12岁常住人群中,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实验通过研究对比不同时间两种肝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情况,进一步了解肝棘球蚴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为肝棘球蚴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使用HE,Masson染色以及COL1,COL3、α-SMA、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两种肝棘球蚴病在不同时间纤维化情况的不同。结果 随着时间的变化肝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纤维化由弥漫到聚集,可形成连续致密的纤维外膜;肝多房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始终为弥漫性,无法形成连续质密的纤维外膜。细粒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768,P<0.05)、COL3(r=-0.781,P<0.05)、α-SMA(r=-0.867,P<0.05)、TGF-β1(r=-0.854,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呈负相关,多房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349,P>0.05)、COL3(r=-0.037,P>0.05)、α-SMA(r=-0.107,P>0.05)、TGF-β1(r=-0.148,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无相关性。 无相关性同时观察到两种包虫周围细胞外基质胶原含量不同,细粒棘球蚴组I、III型胶原比高于多房棘球蚴组(Z=-3.23,P<0.05)。结论 相较于多房棘球蚴,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可产生连续致密的纤维外囊。细粒棘球蚴在外囊形成后纤维化进程减弱或停止,多房棘球蚴在整个病程中均有活跃的纤维化反应。细粒棘球蚴相较于多房棘球蚴外囊的I/III型胶原比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棘球蚴病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2007年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人群棘球蚴病主要流行现状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该县抽取铁布肯乌散乡、那仁和布克牧场2个地区的居民,用问卷调查、血清免疫学和B超检查等方法进行人群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 调查人群B超及手术史检出的棘球蚴病患病率为9.0%(64/712),血清学阳性率为15.6%(111/712),其中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为8.7%(62/712),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3%(2/712).不同职业、年龄、家庭屠宰牲畜和饮用水源的人群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职业以牧民患病率[13.4%(27/201)]最高,年龄以20~<40岁年龄组人群患病率最高(12.8%),但不同性别、民族及文化程度人群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和血清学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粒棘球蚴病在该地区高度流行,职业、年龄及饮用水源可能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