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开展的一项新的介入技术。其通过将部份髓核切割、吸出,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从而减轻对神经根及椎间盘痛觉感受器的刺激,使症状减轻或消失。本治疗住院周期短、创伤小、疗效高、痛苦轻、康复快、并发症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髓核摘除手术。我院介入放射室自1996年4月开展此项治疗,已治疗病人44例,除1例效果不佳,其余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室治疗的44例病人,均经CT检查及临床诊断。L4~5椎间盘突出症29例,L5~S1椎间盘…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新方法 ,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我科自开展该疗法以来 ,收治 2 0 0例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尝试对该技术作一些探讨。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 0 0例患者中 ,男 10 3例 ,女 97例 ;年龄 30~ 6 6岁 ,平均 4 8岁 ,病程 2个月~ 2 0年 ;髓核突出间隙 :L3 4 ,12例 ;L4 5 ,6 4例 ;L5 S1,2 0例 ;L3 4合并L4 5 ,31例 ;L4 5合并L5 S1,5 9例 ;L3 4合并 4 5合并L5 S1,14例 ;椎间盘突出位置 :均匀性膨出 4 8例 ,左侧突出 93例 ,右侧 4 9例 ,中心性突出 10例。术前患者临床表现与…  相似文献   

4.
报告我院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治疗椎间盘突出症82例,显效率63.4%,总有效率92.7%,无严重并发症。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疗效好、痛苦轻、恢复快、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认为正确认识影像学改变,以选择适应证;术中切取足够量的椎间盘组织;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等为该技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探讨。方法:通过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技术对10例颈椎间盘突出的病人进行治疗,以证实颈前区经皮穿刺插管的安全路径,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0例治疗观察,均获有效其中优良率为8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歧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间盘髓核切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方法:对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髓核切吸溶解术,并进行周密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全部病例均取得明显疗效,痊愈88例,缓解22例,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无复发或加重.结论:采用经皮椎间盘髓核切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疗效显著.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可以提高经皮椎间盘髓核切吸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经皮切吸和胶原酶溶解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PLD)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 (CNL)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便而效果显著的介入治疗技术[1,2 ] 。我院自1998年 4月~ 2 0 0 0年 2月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2 10例 ,疗效显著。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210例患者 ,男性 142例 ,女性 6 8例 ,年龄为 18~ 84岁 ,平均年龄 4 3岁 ,平均病程 1个月~ 2 0年。全部经CT或MRI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拍摄腰椎组织正侧位X线片。临床体征检查符合Mc culloch[3 ] 制定的标准。患者常见的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90例LDH(103个)患均经cT、MRI及I临床证实,并经APLD治疗和术后随访。结果于术后1至6个月时,I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58例,明显改善31例,无效仅1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4.4%和98.9%。结论APLD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创伤轻及疗程短等优点。但术前应严格选择适应症。  相似文献   

10.
切吸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黄胜 《西南军医》2011,13(5):796-798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60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联合臭氧注射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60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联合臭氧注射治疗均顺利完成,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按改良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11.
鄂有国  叶森 《放射学实践》2001,16(3):163-165
目的:探讨提高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疗效的有效途径,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后再注射胶原酶于椎间盘内。结果:有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疗效,其中包括10例有部分髓核组织脱入椎管的病人。结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后再注入胶原酶能明显提高疗效。对于突出程度较重的病人联合应用髓核切吸与胶原酶盘内注射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联合臭氧与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和术后不良事件.方法 以PLD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为对照组(115例),以PLD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组为观察组(108例),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纳入随访资料完整者共计223例,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情况和术后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观察108例优良率为85.18%(92/108),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6%;对照组115例优良率为80.00%(92/11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4%;两组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值为1.038,P = 0.308),两组术后不良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值为3.661,P = 0.056);PLD观察组未发生椎间盘感染.结论 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为保持椎间盘内长期的减压效果和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LD联合臭氧消融术是具有互补性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联合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患者,其中单纯PLD组39例,联合IDET组48例,术后观察、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25个月,两组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有改善,联合组较单纯组明显(P<0.01).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PLD+IDET组为87.5%,PLD组为76.9%,两组无明显差别(P>0.01).结论 PLD联合IDET与单纯PLD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疗效,联合组术后腰腿痛缓解较单纯组明显,两组术后长期功能恢复差异不显著.IDET有助于短期内减轻术后腰腿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钳夹术(PLD)联合臭氧(O3)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方法在DSA监视引导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4.8mm工作套管,多角度破环,摘除髓核,直至无明显髓核钳夹出,后于盘内及椎间孔附近各注入O2-O3 10ml;对于L4~5及L5~S1均突出患者,主要椎间盘采取上述方法,另一次要椎间盘采取21G乙醇针经皮穿刺,于盘内及椎间孔附近各注入O2-O3 10ml。结果穿刺及技术操作成功率100%,显效63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0%。O2-O3注射于椎间盘内时,120个椎间盘,有37个椎间隙轮廓显示清晰,35个椎间隙显示欠清,30个只有针尖部见气体进入椎间盘,椎间隙显示不清,18个有大量气体进入椎管硬膜前间隙。结论PLD与O3注射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作用机制上优势互补,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中误诊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复习了18例腰椎间盘突出误诊病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原因,以便在行PLD中吸取教训,方法:经临床和CT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均因下腰背及下肢疼痛而行常规L2-L5椎间盘CT轴位平扫。扫描层厚3mm,层中3mm,5例行PLD,8例行下胸部及腰骶部MRI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行骨盆CT平扫。结果:18例中,经影像学和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0例并存肿瘤,4例并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1例为髋关节感染,1例为椎体及间盘结核。结论:下腰背及下肢疼痛有许多病因,在行PLD前,往往不能仅凭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的CT诊断,就行PLD,而要进行仔细体检,正确合理地应用影像学检查,除外并存的疾病,才能行PLD,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PELD)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比于传统的外科手术而言,现代PELD手术优势十分明显:创伤小,切口6~8 mm,费用低;有效降低了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由于国内引进椎间孔镜技术较晚,本文就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附12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涛  陈惠恩 《放射学实践》2003,18(7):499-501
目的:探讨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CT确诊的121例,259个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按年龄、合并突出的椎间盘、突出的间隙、程度和类型分别分组。结果:①以L4-5合并L5-S1突出最常见,85例(70.25%),其次为L3-4和L4-5,14例(11.57%)。②轻、中度突出为主,194(74.90%);而重度和极重度突出主要见于L4-5和L5-S1,63/65(96.92%)。③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在上部腰椎间隙较多见,本组L2-3和L3-4占45.83%(11/24)。结论: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应密切结合临床设定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8.
经皮腰椎间盘旋切术:影像学表现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与经皮腰椎间盘旋切术(PLD)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PL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包括单纯性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40例,椎间盘后缘及后纵韧带钙化4例,真空症并伴严重的腰椎退行性变3例,伴椎间隙狭窄2例,椎间盘突出伴轻微脱垂2例,椎间盘脱出1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84.6%,其中显效50.0%,有效34.6%,无效15.4%。结论 PLD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方法,影像学的表现有助于PLD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估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 CT 检查对评价 CT 导引下椎间孔镜(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 PT-E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患者的 CT 图像,测量手术前、后突出椎间盘最大后移位距离、纵轴线长度、相应区域 CT 值和计算椎间隙高度维持率。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背痛的评分标准对术前、后患者进行评分。结果PTED 前、后突出椎间盘后移位距离、纵轴线长度、CT 值分别为:(6.19±1.44)mm、(9.10±2.59)mm、(64.06±10.00)HU 和(2.73±0.95)mm、(4.62±2.49)mm、(33.60±8.40)HU;JOA 评分分别为8.75±2.69、25.23±2.03,恢复率为80.69%±11.20%。3种 CT 测量值与 JOA 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决定系数 R 2=0.79、F =96.90、P 值=0.000。手术椎间隙高度术前、后分别为(4.91±0.49)mm、(4.57±0.46)mm,与 JOA 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决定系数 R 2=0.93、F =520.43、P 值=0.000,椎间距维持率93%±3%。结论术后 CT 检查能够有效评估 PT-E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且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征象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对145例病人行腰椎间盘CT轴位扫描或螺旋薄层扫描后进行矢状位,冠状位的多平面重建。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L4-L5、L5-S1两个节段,其主要CT征象:(1)突入椎管内的髓核所形成的软组织块影;(2)硬脊膜囊受压、变形、移位;(3)神经根肿胀,受压移位或湮没;(4)碎块形成,滑移;(5)许莫氏结节形成;(6)突出的髓核部分钙化;(7)螺旋CT三维重建(MPR)成像主要征象;矢状位为椎体后缘突入椎管内呈半圆形卵钉状或头状的软组织块影,冠状位为突入椎管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块影。结论:CT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其准确率在91%以上,且能清楚显示局部伴随征象,主张能CT明确诊断者可不必行脊髓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