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肠腔注入碘化标记内毒素的烧伤大鼠为实验模型,动态观察烧伤早期肠源性标记内毒素在体内的吸收、主要内脏器官的分布、肝脏细胞的摄取和亚细胞定位及其与肝脏病变的关系。通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三个水平的检测和分析,对肠源性内毒素在烧伤早期内毒素血症中的意义、肝脏摄取肠源性内毒素的动态变化和细胞、亚细胞分布规律及其意义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肿瘤坏死因子(TNF)、新蝶呤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创伤后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动物实验发现,失血性休克、烧伤早期门、体循环血浆内毒素水平即显著升高,其变化趋势与血中TNF、肝组织TNFmRNA表达一致,但峰值早于TNF。应用多粘菌素B、抗核心脂多糖抗体及选择性肠道脱污染等内毒素血症防治措施后,可显著抑制血中TNF水平及其mRNA表达峰值,血清生物蝶呤含量亦明显下降。临床资料显示,严重烧伤和创伤病人24h内血浆内毒素含量即显著上升,其升高程度与TNF呈正相关,这一趋势以并发脓毒症者尤为明显。与之相似,内毒素血症组病人新蝶呤含量烧伤2~3周呈进行性升高,而非内毒素血症则趋于下降。作者认为,创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能激发体内炎性介质产生、释放,从而可能促进脓毒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肠源性内毒素在烧伤后诱导肝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烧伤后肠源性内毒素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大鼠30%Ⅲ度烧伤,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细胞定位,并观察门静脉血浆内毒素、肝组织白细胞介素-8(IL-8),丙二醛(MDA)及腔静脉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烧伤后TNF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迅速增加,其动态变化与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极为相似.烧伤后腔静脉血清中ALT、LDH及肝组织中IL-8、MDA水平亦显著升高.结论:肠源性内毒素是导致烧伤早期肝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这种损伤效应是由其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可能也参与了肝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时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变化规律及Ox-LDL对库普弗细胞(KC)-内毒素(LPS)反应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LPS组(分为1,5,10mg/kg三组,每组10只),复制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采用ELISA方法检测对照组及注射内毒素后0.5,1,3,5,8h时血浆Ox-LDL水平变化及其与LPS的量效关系。分离培养小鼠KC,分别用Ox-LDL(10-100μg/ml),抗小鼠清道夫受体(SR)单抗(10μg/ml)及抗CD14单抗(10μg/mol)+Ox-DLD(100μg/ml)预处理KC1h后,再分别与1,10ng/mlLPS孵育3h,观察以上预处理对LPS诱导KC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及其与KC表面CD14的关系。细胞上清TNF-α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注射LPS后,3组大鼠血浆Ox-LDL水平均显著增高,以10mg/kg组升高最明显。Ox-LDL预处理KC,能显著增强内毒素对KC的激活作用,表现为TNF-α含量明显升高,呈明显的量效关系。Ox-LDL的这种增强作用。结论:内毒素血症早期血浆Ox-LDL水平明显增高,与LPS呈明显的量效关系;Ox-LDL能明显增强LPS对KC的激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LPS与细胞表面CD14结合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骨髓粒单系造血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骨髓粒单系造血反应及骨髓细胞病理改变。方法:采用细胞计数和细胞培养观测总体表面积(TBSA)20%Ⅲ度烧伤合并内毒素(1μg/g体重)腹腔注射后1周内小鼠的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总数及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动态变化,并用光,电镜和骨髓细胞原位凋亡检测(TUNEL)法观察骨髓细胞病理改变和细胞凋亡。结果:烧伤合并内毒素注射后6小时内,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总数,骨髓CFU-GM略增多,以后逐渐减少,1-5天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总数,以及12小时-5天的骨髓CFU-GM显著地正常对照组,烧伤注射后早期,可见较多的凋亡阳性细胞及髓髓细胞核固缩,碎裂,凋亡小体,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等病理改变。结论: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骨髓粒单系略呈增生反生,继而呈造血抑制,与单烧组,单注内毒素组比较,具有抑制出现时间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严重烧伤导致内毒素血症,与此同时,机体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目前对烧伤后内毒素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失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上,对细胞免疫功能在此过程中的作用阐述较少。范骏等证明小鼠烧伤后肠Peyer’s结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低下,而这种免疫抑制的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可用于实验研究的急性肺损伤(ALI)模型,观察其早期肺炎症反应特点,并探讨此模型下肺炎症反应与肺损伤伤情的关系。方法 首先以生物撞击机复制肺挫伤模型。经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PS),复制内毒素血症肺损伤模型;用同样的方法实施胸部撞击伤,然后注射LPS,建立肺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肺损伤模型;观察三个模型下的死亡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含水率(RLW)及肺泡灌洗液(BALF)内多形核白细胞(PMN)和炎性介质变化。结果 肺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肺损伤模型的48小时死亡率为57.5%,显著高于肺挫伤和内毒素血症肺损伤模型的死亡率;本模型致伤后早期PaO2降低和RLW升高程度均较其它两种模型明显,BALF内PMN计数和炎性介质水平出现显著变化,变化程度较其它两组明显。结论 肺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肺损伤模型是一种严重的ALI模型,此模型的肺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炎症反应;BALF中炎性介质于致伤后早期出现明显变化,创伤后早期肺炎症反应水平影响肺损伤程度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大肠杆菌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对大鼠放射性肠炎的防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照射对照组(B组)和IgY保护组(C组),大鼠全腹照射1000cGy。C组自照射前1d开始灌服IgY.4d后处死大鼠观察肠道细菌移位情况,血中内毒素水平及小肠粘膜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A组无细菌移位,B组细菌移位最为明显(96.7%),C组细菌移位(13.3%),远不及B组明显;A组内毒素含量极低(0.001EU/ml),B组内毒素含量明显升高(0.829EU/ml),C组内毒素含量(0.249EU/ml)明显低于B组;A组肠粘膜正常,B组肠粘膜绒毛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部分上皮细胞脱落,C组绒毛轻度水肿,未见明显细胞脱落。结论:全腹照射能明显损伤小肠粘膜,引起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抗大肠杆菌IgY能明显减轻射线对小肠粘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磷酸类脂A(MPLA)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其与丙二醛的关系。方法 观察MPLA预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存活率的影响以及MPLA预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血、肝和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并且行肝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MPLA(100μg)3天前预处理能明显提高内毒素血症小鼠24小时存活率(60%:25%,P<0.05)。内毒素血症小鼠血、肝及肺组织中MDA水平早期就显著升高,而MPLA预处理则可显著抑制其升高并可减轻肝及肝组织的组织病理改变。结论 MPLA预处理可提高内毒素血症小鼠的存活率,并且能抑制MDA的水平以及减轻组织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早期肠道喂养(EEF)对严重烧伤大鼠肝功能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采用Wistar大鼠30%体表烫伤模型,动态观察了EEF对伤后胃粘膜内pH(pHi),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肝组织含水量,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含量,以及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烧伤对照组相比,EEF对严重烧伤大鼠肝功能损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内脏血流量、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吸收及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口服乳果糖对重度烧伤大鼠肠道内毒素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胃肠道是早期重度烧伤患者主要的细菌及其毒素的移位场所。烧伤后肠道细菌导致的内毒素血症、脓血症 ,进而发展成多脏器不全综合症 (MODS) ,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证明 ,烧伤早期减少肠道内G-杆菌的含量能有效地降低循环内毒素血症的水平 ,控制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1] 。为此 ,有关研究不少 ,但如何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 ,缺乏有效可行的方法。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烧伤后口服乳果糖是否可以减轻内毒素血症 ,减少肠道细菌及其毒素移位。1 材料和方法1 1 动物模型与分组 雄性Wistar大鼠 90只 (北京大学医学部试…  相似文献   

12.
IgY防治SPF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制的抗白色念珠菌鸡蛋黄抗体IgY体内生物学效应。方法:建立服小鼠烧伤后口服白色念珠菌(白念菌)感染模型,应用活菌计数方法检测其回肠膜粘附白念菌量、盲肠内容物白念菌量,应用ELISA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INFα)和二胺氧化酶(DAO)含量。结果:烧伤SPF小鼠喂服IgY后,能明显抑制肠道内白念菌生长和白念菌粘附肠上皮细胞;明显降低小鼠血浆中DAO和TNFα含量。结论:特异性鸡蛋黄抗体IgY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3.
探讨LBP、sCD14水平在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应用基质显色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24例慢重肝患者血中LPS、LBP和sCD14的水平,并以10名献血员和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慢重肝患者在早期、中期、晚期,其血中LPS、LBP和sCD14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慢乙肝患者及献血员;慢重肝死亡者其LPS、LBP和sCD14的水平也显著高于存活者.提示慢重肝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血清中LBP和sCD14的水平,可显著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在内毒素浓度较低时,仍可诱导Kupffer细胞释放TNF-α,从而加剧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蜂毒肽MP-1对内毒素血症(ETM)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PS)5mg/kg制备ETM小鼠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ETM组(n=48)和MP-1治疗组(n=48,注射LPS的同时注射MP-1 3mg/kg)。ETM组和MP-1组分别于注射LPS后2、6、12、24、48、72h处死动物,采集血浆和肺组织标本,动态比浊法鲎试验检测各时相点血浆LPS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和IL-6水平,real-ti me RT-PCR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TLR4)、TNF-α和IL-6 mRNA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观察伤后12h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ETM小鼠伤后2-48h血浆LPS、TNF-α和IL-6水平显著增高(P〈0.01),肺组织TLR4、TNF-α、IL-6 mRNA表达和MPO活性也明显增强(P〈0.05或P〈0.01)。MP-1治疗可不同程度降低血浆LPS和各细胞因子水平(P〈0.05或P〈0.01),抑制肺组织相关基因表达及减低MPO活性(P〈0.05或P〈0.01),并可减轻肺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MP-1可能通过中和LPS,减少LPS诱导的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进而减轻炎症介质对肺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烧伤后肠源性内毒素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大鼠30%Ⅲ度烧伤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NF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细胞定位,并观察门静脉血浆内毒素、肝组织IL-8、MDA及腔静脉血清ALT、LDH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少量枯否细胞表达TNF蛋白,烧伤后TNF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迅速增加,其动态变化与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极为相似.烧伤后腔静脉血清中ALT、LDH及肝组织中IL-8、MDA水平亦显著升高,结论:肠源性内毒素是导致烧伤早期肝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损伤效应乃由其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可能也参与了肝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烫伤后不同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LBP)mRNA的动态表达及其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35%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组和多粘菌素B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采用改良过氯酸预处理血浆、偶氮显色法鲎实验定量测定,组织LBPmRNA含量采用RT-PCR法。结果烫伤后门静脉及体循环内毒素水平均显著升高,8小时达峰值。给予多粘菌素B治疗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正常组织可表达少量LBP,烫伤后2小时不同组织LBPmRNA表达较对照值有显著升高(P<0.05~0.01),8小时达峰值,约为对照值的2~2.5倍,且一直持续至伤后24小时。给予多粘菌素B抗内毒素治疗,可不同程度抑制肺、肠、肾组织LBPmRNA的表达(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门静脉内毒素水平与肺组织LBPmRNA呈显著正相关(r=0.412,P<0.05),但与肝、肠、肾组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组织LBPmRNA表达在烧伤后显著增多,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能是刺激组织LBP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急性内毒素血症肝损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腹腔内注射,观察大鼠血清NO产物、ALT、AST及LDH水平变化和肝组织结构改变情况。结果:LPS给药后,大鼠血清NO产物、ALT、AST及LDH水平均呈LPS剂量依赖型升高,肝组织结构明显改变,并且NO产物水平与ALT、AST及LDH水平和肝组织病变程度平均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在急性内毒素血症肝损害发病中,NO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血清NO产物水平可能作为该肝损害发生的早期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交感一迷走神经张力平衡的改变以及迷走神经刺激对二者 间平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内毒素组(LPS组)、内毒素+迷走神经刺激组(LPS+VNS组)、等渗盐水+迷走神经刺激组(NS+VNS组)和对照组(CON组,只注射等量的等渗盐水)。各组分别于注射LPS或等渗盐水后0min、2h、4h、6h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观察极低频功率(VLF)、标准化低频功率(LFnm)、标准化高频功率(HFnm)、低频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并检测各组肝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的水平。结果注射LPS后HFnm、LFnm、LF/HF、VLF以及肝组织ACh水平均升高,肝组织NE水平下降,与NS+VNS组和CO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NS后,HFnm升高,LF、VLF和LF/HF降低,肝组织ACh水平升高,与NS+VNS组和CO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交感一迷走神经张力平衡失衡,交感神经张力高于迷走神经;VNS是调节交感一迷走神经张力平衡的有效措施之一,可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迷走神经发挥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内毒素诱导下小鼠库普弗细胞(KC)ERK1/2活化规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规律以及ERK1/2信号通路在TNFα分泌中的作用,探讨防治内毒素血症的新方法。方法:磷酸化ERK时效组以含有100ng/mlLPS 的培养基分别培养KC0,5,10,20,30,45,60,120min;磷酸化ERK量效组分别用含有0,0.1,1,10,100,1000,10000ng/mlLPS的培养基孵育KC30min,免疫印迹杂交检测内毒素诱导KC ERPK1/2活化规律,酶联免疫分析检测内毒素诱导KC释放TNFα规律。以0,0.5,1,10,25,50μmol/L PD98059(ERK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预处理KC1h,酶联免疫分析检测PD98059对LPS诱导TNFα分泌的抑制作用。结果:100ng/ml内毒素刺激后,KC同ERK1/2被迅速活化,30min达到高峰,2h后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在10pg/ml-100ng/ml范围内,内毒素对ERK1/2激酶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激活作用;内毒素诱导KC TNFα释放显著增加,呈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随着PD98059剂量的增加,其对LPS诱导KC TNFα分泌的抑制作用较大。结论:内毒素可诱导KC ERK1/2活化和TNFα分泌,ERK1/2对内毒素诱导KC分泌TNFα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ERK1/2可能是治疗内毒素血症的新靶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内毒素复合受体-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mRNA的表达变化,观察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35例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9分]与14例正常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TLR4,MD-2,以β肌动蛋白(β-actin)的表达作为内参照,比较TLR4,MD-2的表达水平;采用鲎试剂法测血浆脂多糖(LPS)浓度;同时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所观察的创伤患者中,血浆LPS浓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高;TLR4,MD-2基因的表达均降低,但预后良好的可在伤后第5天恢复正常水平,预后差的在伤后第5天的表达仍处于低水平。结论 创伤可引起内毒素血症创伤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内TLR4,MD-2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免疫机能,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