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表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诱导内皮前细胞分化成新生内皮细胞,高压氧则为新生内皮细胞提供增殖所需的充足氧分,加速了新生血管的发生.目的:分析币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高压氧及其联合应用时对大鼠背部逆行超长缺血皮瓣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细胞形态学观察,于2008-04/09在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材料:40只Wistar大鼠,于背部制作逆行超长缺血皮瓣.方法:于大鼠背部按4:1设计逆行超长缺血随意皮瓣,皮瓣原位缝合后按照不同的干预方式均分为4组,常压氧组:给予生理盐水+常压氧:高压氧组:高压氧+生理盐水: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常压氧;综合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常压氧.干预方法: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注射量为400 IU/kg与生理盐水等量,1次/d,连用10 d.高压氧为202.65 kPa,体积分数为95%;常压氧为101 kPa;体积分数为35%,给氧均于缝合后8 h进行,1 h,次,2次/d,共10 d.主要观察指标:于缝合后10 d测量各组皮瓣成活率.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CD34作为血管标记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皮瓣新生血管密度.结果:定性分析:常压氧组局部坏死,腺体萎缩.高压氧组腺体形态较好,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腺体增生,而综合组增生更加明显.定量分析:与常压氧组比较,后3组的血管密度值均增高(P<0.01),且呈递增趋势,以α=0.05的检验标准,各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高压氧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同时使用效果更好.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高压氧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促进缺血皮瓣下的毛细血管生成,提高皮瓣存活率并扩大皮瓣长宽比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皮瓣成活效果好于高压氧,二者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对皮瓣早期断蒂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动物实验中心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目的组、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实验大鼠背部设计2cm×6cm随意皮瓣,蒂位于髂脊水平。皮瓣形成后,术时即刻将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溶液(目的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溶液(荧光蛋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溶液(空白对照组)1mL注射到大鼠皮瓣内,给药后即刻以3-0丝线原位缝合,继续单笼饲养。所有实验大鼠皮瓣4d后断蒂,断蒂后7d观测皮瓣存活面积,取皮瓣远端存活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表达情况,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血管密度。结果:①断蒂后7d,所有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已经明确。②皮瓣存活率、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犤皮瓣存活率:目的组为(98.8±1.5)%,荧光蛋白对照组为(78.3±2.5)%,空白对照组为(79.2%±2.4)%;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为(49.6±6.3)个/高倍视野,荧光蛋白对照组为(37.5±3.0)个/高倍视野,空白对照组为(39.5±3.0)个/高倍视野,P<0.05犦,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均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目的组比对照组染色深。④组织学观察,目的组皮瓣真皮、肉芽及肌肉中可见大量毛细血管,而对照组较少。结论:应用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具有促进皮瓣早期断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背部超长原位回植皮瓣成活:人参皂甙Rb1影响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国内外将人参皂甙Rbl应用于心、脑、肺、肾及肝损害的保护与治疗的报道较多,但是将人参皂甙Rbl用于皮瓣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bl对大鼠背部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大鼠背部设计制备蒂部在尾部的超长皮瓣80 mmx20 mm(长宽比4:1),原位回植.术中即刻、术后第1-5天腹腔注射2 mg/kg人参皂甙Rbl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 d取材测定皮瓣一氧化氮和丙二醛含量,术后10 d测定皮瓣存活率,取皮瓣近、中、远段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1 d实验组皮瓣一氧化氮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0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户<0.001 o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纤维增生较对照组明显.结果提示罔手术期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bl能明显改善大鼠皮瓣血供,提高皮瓣的成活面积和成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内皮细胞分泌释放NO、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促进皮瓣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一般认为天然水蛭素能够提高淤血皮瓣的成活率与其抗血栓、抗凝血酶有关,但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晰。重组水蛭素效果与天然水蛭素的差异也未有深入研究。目的:探索天然、重组水蛭素对大鼠随意皮瓣淤血模型存活保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0只,背部设计随意皮瓣10cm×3cm制成淤血模型。皮瓣随机分为天然水蛭素组、重组水蛭素组和对照组,均于术后即刻、第3,5天注射在距皮瓣末端1.5cm和3.0cm处分别注射5U天然水蛭素、5U重组水蛭素和相同剂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7天的皮瓣成活率、皮瓣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水平。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天然、重组水蛭素组皮瓣成活率高,皮瓣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增多,内皮素、丙二醛水平减少。且天然水蛭素效果优于重组水蛭素。说明水蛭素能够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减低皮瓣的坏死率、丙二醛、内皮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灯盏花素能影响微血管舒张、减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降低血液黏滞性、对抗氧自由基损伤等,可能在皮瓣移植后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大鼠超长比例皮瓣成活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灯盏花素组、丹参组和对照组.在大鼠背部设计制备一蒂在尾端的8 cmx2 cm的超长全厚随意皮瓣,原位回植.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在术后立即及之后每日分别腹腔内注射灯盏花素注射液4.5mL/(kg·d)及丹参注射液1.8 mL/(kg·d),对照组给予1 mL生理盐水.术后7 d,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对皮瓣远、中及近段进行组织学观察;取大鼠皮瓣中轴距蒂部3 cm处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结论:术后7 d,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灯盏花素组皮瓣存活率较高.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近、中及远段组织水肿、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较对照组轻,其血管、成纤维细胞增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一氧化氮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灯盏花素组最高;而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组,灯盏花素组最低.说明腹腔注射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大鼠随意超长皮瓣成活有明显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及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其作用优于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意皮瓣移植后易发生皮瓣静脉淤血,甚至坏死,临床与动物实验证明水蛭素能够提高淤血皮瓣的成活率。目的:观察水蛭素对大鼠随意皮瓣淤血模型成活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0只背部设计随意皮瓣10cm×3cm制成淤血模型,随机分为天然水蛭素组、重组水蛭素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皮下注射5U天然水蛭素、5U重组水蛭素和生理盐水。术后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量,计算皮瓣成活率。结果与结论:天然水蛭素组与重组水蛭素组皮瓣成活率比对照组高(P<0.05)。天然水蛭素组与重组水蛭素组比对照组新生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多(P<0.05),且天然水蛭素组最多。提示天然、重组水蛭素均能够促进随意皮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有利于新生血管的生成,能够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率,且天然水蛭素效果优于重组水蛭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一般认为天然水蛭素能够提高淤血皮瓣的成活率与其抗血栓、抗凝血酶有关,但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晰。重组水蛭素效果与天然水蛭素的差异也未有深入研究。目的:探索天然、重组水蛭素对大鼠随意皮瓣淤血模型存活保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0只,背部设计随意皮瓣10cm×3cm制成淤血模型。皮瓣随机分为天然水蛭素组、重组水蛭素组和对照组,均于术后即刻、第3,5天注射在距皮瓣末端1.5cm和3.0cm处分别注射5U天然水蛭素、5U重组水蛭素和相同剂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7天的皮瓣成活率、皮瓣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水平。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天然、重组水蛭素组皮瓣成活率高,皮瓣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增多,内皮素、丙二醛水平减少。且天然水蛭素效果优于重组水蛭素。说明水蛭素能够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减低皮瓣的坏死率、丙二醛、内皮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任意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SD大鼠背部3cm×7.5cm单蒂任意皮瓣为模型,皮下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断蒂时间皮瓣成活率的测定、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组织学检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手段来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结果: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皮瓣断蒂时间由7d缩短为5d;组织学检查发现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皮瓣毛细血管新生;生理盐水组微血管密度中1/3段为(26.83±1.96)个/cm2,远1/3段为(26.96±2.11)个/cm2,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99±1.93)个/cm2,远1/3段为(36.11±2.32)个/cm2,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微血管密度。生理盐水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中1/3段为(22.2±3.5)个,远1/3段为(18.4±4.5)个,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8±3.2)个,远1/3段为(33.2±5.1)个,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大鼠任意皮瓣早期断蒂,其机制可能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直接促进血管再生及通过增强另一血管生成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间接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鼠狭长窄蒂皮瓣术前局部皮下连续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rh GH)对皮瓣成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表达及微血管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只健康SD大鼠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只,其中研究组大鼠于术前3 d行连续背部右侧拟皮瓣区局部皮下注射rh GH,对照组仅于手术当天予皮瓣区局部皮下注射rh GH,两组大鼠均于右侧皮瓣区制作一狭长窄蒂皮瓣模型。术后1周,比较两组大鼠的皮瓣成活面积;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两组大鼠的VEGF和CD34表达,同时比较两组大鼠皮瓣微血管密度。结果术后1周,研究组大鼠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同一时间点下,研究组大鼠的VEGF、CD34表达水平、皮瓣微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更高(P 0. 05)。结论大鼠狭长窄蒂皮瓣术前局部皮下连续注射rh GH有利于提高皮瓣成活率,改善VEGF及CD34表达水平,促进微血管生成,降低皮瓣缺氧、缺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使用生长因子直接或间接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可以促进皮瓣远端缺血部分的成活。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对家兔侧腹制作跨区轴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取24只健康家兔制作侧腹壁跨区轴型皮瓣,随机分组:实验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空微球悬浊液,空白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生理盐水。5d后掀起皮瓣原位缝合。结果与结论:①皮瓣成活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②皮瓣组织学变化:实验组新生血管增生明显,以毛细血管为主。③CD3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实验组新生血管大量形成,平均血管数目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术前5d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球可促进皮瓣新生血管形成,增加皮瓣血运,促进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