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脏腑演化,有严格的命名原则,明淅的演化图谱。它完全按照《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有规律而演化,并与五行揭示出的五过程演化律相吻合。从脏腑的结构学基础,洞悉阴阳交感,会发现阴阳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运动规律,并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医辨治疾病十分重视脏腑的气血阴阳,认为气血阴阳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阴阳失调是脏腑病变的根本原因和脏腑病机的主要内容,因而调理气血阴阳是治疗脏腑疾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治疾病十分重视脏腑的气血阴阳 ,认为气血阴阳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阴阳失调是脏腑病变的根本原因和脏腑病机的主要内容 ,因而调理气血阴阳是治疗脏腑疾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脏腑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脏腑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作了简要讨论。指出脏腑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是以脏腑之精气阴阳阐释脏腑生理的解释性模型。脏腑之精是藏于脏腑中而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脏腑之气是分布于不同脏腑的无形而运动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极细微物质。脏腑之阴阳是脏腑之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脏腑之阳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脏腑之阴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可以其精、气、阴、阳的不同作用诠释。  相似文献   

5.
中医脏腑系统中的五脏六腑是以五行属性来分类脏腑的,而脑脏与命门腑的认识逐步完善后,却一直未能归属五行属性进行分类。课题组认为脑脏与命门腑及其经脉(督脉和任脉)是以阴阳为其主要属性特征的,可构建为阴阳脏腑体系。这一对以阴阳属性为主要属性的脏腑,不同于五行脏腑体系。用这一配对脏腑来补充中医脏腑系统,可以形成分别与阴阳、五行系统相对应的脏腑体系,这可以看做是对中医脏腑理论的补充和阐述。本文详细论述了脑脏与命门腑的构成及其生理病机特点,以及诊治脑脏与命门腑疾病而需要特别关注的脉诊和舌诊等临床诊断方法,并对这一认识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这对中医认识脑系及神经内分泌和生殖发育系统生理,以及阐发其病机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英 《家庭中医药》2006,13(12):61-61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肾之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当平补阴阳,调理脏腑为治,可选用下列药膳食疗方。  相似文献   

7.
从阴阳的概念、阴阳的运动及阴阳学说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阴阳学说,对"阴阳交感"之说提出了质疑,认为阴阳学说的内容加入了"阴阳交感"之说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8.
人体阴阳之气的消长出入是形成正常睡眠一觉醒节律的生理基础,阴阳消长失常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结合脏腑虚实,从心肾阴阳水火不济、肝肾乙癸失涵、肝胆阴阳不和、脾胃阴阳升降失常、肾中阴阳失调等诸种阴阳失调来探讨失眠发生的机制,治疗失眠的原则是交泰阴阳。  相似文献   

9.
痰湿不孕症多虚实寒热错纵夹杂,病变涉及脏腑失调、痰瘀同病。治疗应标本兼顾,采用衡阴阳、调脏腑、理气血等法,以期达到受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睡眠的发生是在营卫循行、脏腑功能、心藏神均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生理过程。失眠的发生和阴阳失衡、脏腑功能不调及心神失养相关。督脉和任脉:在功能上,一阳一阴,两者阴阳相配,可以调和营卫、平衡阴阳;在循行上,直接联络心、脑、肾,通过背俞穴、募穴间接与五脏六腑联系,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该文拟通过督任二脉的循行和功能探讨其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并通过临床应用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8):678-681
中医临床发现脏腑病证寒热特性各不相同,对于其解释尚无定论。从中医理论本源之五运六气、标本、中气框架,深入探讨各脏腑阴阳特性的差异,从而解释各脏腑临床病证所见的差异性。结合临床中观察到的脏腑发病规律,以运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的原则,独辟蹊径,提出以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表示标与中气对应的关系,更好地阐明标本、中气与临床脏腑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中脏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NEIN)功能在临床诊断上的结合点。方法 用中脏腑实验性诊断参考指标与中脏腑主要证候量值 (风证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中脏腑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免疫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 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 5项指标测定值均显著高于中经络和对照组。结论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测定可作为中脏腑微观辨证或临床实验性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王卫  徐立 《针刺研究》1998,23(4):308-309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针刺原穴可以调整内脏功能。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作者以太溪与某些原穴相配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每个脏腑具有各自的生理特点,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方剂可以仿照脏腑的生理特点和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组方配伍。脏腑理论是研究方剂配伍和指导临证组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中医对慢性咳嗽有其独到的认识。中医认为,慢性咳嗽总体来说,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而致。作者从五脏出发浅述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以“五脏皆有气血”,“脏腑同有阴阳”,“气分阴阳”,“肝肾同源”等理论为依据,阐释肝、肾在气、血、阴、阳四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肝肾之气血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8.
白长川教授重视归经理论,提倡"引经方"的靶向定位概念,认为引经方包括脏腑经络引经方与部位引经方两层含义。临证时归经理论宜与定性(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理论相结合,精准用方,取效益佳。白长川教授认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将方证对应、方位对应、方性对应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并且奠定了归经与引经方理论。《伤寒论》中方剂或归于某经,或归于某位,经即六经、脏腑经络,位即表、里、半表半里,框架十分清晰;《金匮要略》分章节地将方剂或归于某脏腑经络,或归于胸、腹等某部位,方剂与脏腑经络、部位对应关系明确,示人以规范。  相似文献   

19.
痰浊与衰老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亏虚是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而痰浊又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脏腑亏虚与痰浊瘀结互为因果。文中还探讨了痰浊的致病特点、痰浊促使衰老的机制、痰浊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痰浊防治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十四经穴中共有22个以"门"字命名的穴位。"门"是脏腑经络气血通行内外的门户要道,所以"门穴"对人体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十四经分布于头面及胸腹部11个"门穴"的分析,得出这些"门穴"对特定的疾病有着特殊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