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ALL患儿及24例健康小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及CD+3 CD+8 T细胞水平。结果 DNT细胞、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93±3.75)%比 (8.19±3.21)%(t=3.4,P<0.01);(49.99±11.70)%比(64.13±11.39)%(t=4.1,P<0.01);(28.30±7.56)%比 (34.61±6.43)%(t=3.2,P<0.01);而CD+3 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为(31.19±9.89)%比(24.33±4.24)%(t=3.1,P<0.01)。结论 ALL患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亚群的变化提示患儿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与ALL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化疗前、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时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行多西他赛一线化疗的复发MBC患者化疗前、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3-/CD16+56+自然杀伤细胞(NK)、CD3+/CD16+56+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CD8+/CD28-T淋巴细胞和CD8+/CD28+T淋巴细胞]比率,并进一步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对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结果34例患者化疗后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比率均较化疗前下降(P=0.002、0.044、0.006),下降平均比率分别为2.2%、4.7%、3.1%。中位年龄﹥54岁的患者CD19+B淋巴细胞下降比率较中位年龄≤54岁的患者小(P=0.031);中位OS﹥3.6个月的患者CD3+总T淋巴细胞下降比率较中位OS≤33.6个月的患者小(P=0.038)。结论多西他赛化疗后MBC患者外周血总T、B淋巴细胞比率下降,免疫功能降低,而相对保留较好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88例晚期NSCLC患者资料。分别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研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PFS和OS之间的关系。结果 有反应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8+比值高于无反应组(P=0.038),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无反应组(P=0.036);生存分析显示治疗前CD4+/CD8+比值越高,患者PFS和OS越长(P=0.001,P=0.023)。多变量Cox分析显示,治疗前CD4+/CD8+比值是预测PFS和OS的因素。此外,治疗后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越高,患者PFS越长(P=0.005,0.01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越低,患者PFS和OS越长(P=0.001,P=0.016)。结论 外周血CD4+/CD8+比值能够预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NSCLC患者的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肺癌患者与健康者之间淋巴细胞亚群差异,评估肺癌患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之基线值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2 月至2013年3 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例资料完整的肺癌患者105 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 )86例、小细胞肺癌(SCLC)19例,另选健康对照35例,对比接受治疗前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CD3+T 细胞、CD4+T 细胞、CD8+T 细胞及NK细胞所占百分比,并回顾性分析86例NSCLC 患者初治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CD3+T 细胞、CD4+T 细胞、NK细胞及CD4/CD 8 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11,P = 0.007,P <0.001,P=0.025),而CD8+T 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3)。 当CD8+T ≥ 31.8% 及CD4/CD 8< 1.28时NSCLC 患者可以获得一个更长的OS(中位OS分别为36.2 m vs . 20.0 m ,P = 0.010;30.8 m vs . 20.0 m ,P = 0.035)。 而CD3+T 细胞、CD4+T 细胞及NK细胞百分比对NSCLC 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结论:外周血CD8+T 细胞基线水平较高的NSCLC 患者生存较长,此基线水平可能对NSCLC 患者预后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对预测进展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潜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53例进展期鼻咽癌患者(鼻咽癌组)的外周静脉血样本,应用葡聚糖 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淋巴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根据联合放化疗后随访18个月的结果分析CD4+/CD25+与CD28+/TCR+T细胞亚群水平与鼻咽癌复发的关系。同时选取29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鼻咽癌组的外周血CD4+/CD25+和CD28+/TCR+T淋巴亚群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为(10.6±2.7)%和(1.9±0.6)%,与对照组的(7.7±2.0)%和(2.9±1.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和CD28+/TCR+T淋巴亚群占总淋巴细胞百分率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6.9~8.5)%和(2.5~3.2)%,将鼻咽癌组的CD4+/CD25+T细胞分为正常组(≤8.5%)和升高组(>8.5%),CD28+/TCR+T细胞分为正常组(≥2.5%)和降低组(<2.5%)。鼻咽癌外周血CD4+/CD25+T细胞升高组在治疗后18月内的复发率为32.1%,明显高于正常组的8.7%(P<0.05);CD28+/TCR+T细胞降低组和正常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3.3%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是潜在的可评价进展期鼻咽癌患者复发风险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外周血CD+8CD+28、CD+8CD-28及CD+4CDhigh25CDlow127调节性T(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对CD+8CD-28和CD+4CDhigh25CDlow127 Treg细胞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在肺癌免疫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初治肺癌患者外周血CD+8CD+28、CD+8CD-28及CD+4CDhigh25CDlow127 Treg细胞的表达率,以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析各指标与肺癌生物学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CD+8CD-28 T细胞[(58.430±15.749)%]和CD+4CDhigh25CDlow127 Treg细胞[(7.365±2.025)%]表达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057±15.436)%、(6.648±1.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2,P<0.05;t=2.115,P<0.05)。肺癌组CD+8CD+28 T细胞表达[(41.570±15.739)%]低于对照组[(58.700±15.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43,P<0.05)。上述三个指标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及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随着TNM分期增加,CD+4CDhigh25CDlow127 Treg细胞表达逐渐升高,其中Ⅳ期和ⅢA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8,P<0.05)。而CD+8CD-28、CD+8CD+28 T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CD+8CD-28与CD+4CDhigh25CDlow127Treg细胞的表达无线性相关(r=-0.169,P>0.05)。结论 CD+8CD-28、CD+4CD25high CD127low Treg细胞在肺癌患者外周血呈高表达,CD+8CD+28T细胞呈低表达,这可能是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CD+8CD-28与CD+4CDhigh25 CDlow127 Treg细胞之间无相关性,但两者联合检测可对了解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并为肺癌寻找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化疗过程中T细胞表面PD-1表达、T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水平,探讨不同治疗时间段内患者的免疫功能。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30例鼻咽癌患者的血液标本,通过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患者在不同治疗时段(治疗前、新辅助化疗后、放疗结束)的免疫指标水平,包括T细胞上PD-1及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新辅助化疗后外周血CD3+细胞、CD4+T细胞、CD8+CD28+T细胞及CD4+/CD8+比值显著升高,而CD19(+ 即B细胞)及CD3-CD16+CD56(+ 即NK细胞)细胞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放化疗结束后,外周血CD4+细胞、CD8+CD28+T细胞、CD4+/CD8+比值下调至较治疗前更低的水平(均P<0.05),而NK细胞的比例则表现为上调(P<0.05)。与治疗前相比,放疗后T细胞PD-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在新辅助化疗后上调,而放疗结束时明显下降,提示放疗结束时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显著抑制;T细胞PD-1的表达水平在放疗结束时显著上调,意味着放化疗结束时可能正是使用PD-1抑制剂的良机,抗PD-1维持治疗有望产生更高效持久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16+ CD 56+和CD3+CD16+ CD 56+细胞的表达水平;42例患者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治疗过程中监测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果: 患者CIK细胞培养液体取样标本中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以及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的亚群水平分别为(8279±11.98)%、(30.32±11.23)%和(49.10±11.65)%,CD4+/CD8+的比值为0.67±0.34,而CD3-CD16+CD56+NK细胞和CD3+CD16+CD56+CIK细胞亚群水平分别为(16.58±11.83)%和(13.74±8.6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患者外周血中CD3+总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和CD3+CD16+ CD 56+CIK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3-CD16+ CD 56+NK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经过CIK细胞治疗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均得到很好的改善(P<0.05)。自体CIK细胞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可控制。 结论: 自体CIK细胞治疗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T淋巴细胞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克隆造血中的作用。方法 对76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核型36例,异常核型40例,异常发生率52.6 %。40例异常核型中,三体8(+8)24例,占异常核型的60.0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DS患者CD+3 CD-19、CD+3 CD-4 CD+8以及CD+3 HLA-DR+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CD-3(CD16 CD56)+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降低。将MDS患者进行核型分组,异常核型组CD+3(CD16 CD56)+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将+8核型从MDS异常核型中独立出来进行分析,CD+3 CD+4 CD-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核型以及其他异常组,CD4/CD8的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MDS存在T淋巴细胞异常,异常核型MDS可能恶性克隆增殖更为优势,预后更差。+8 核型MDS存在更为严重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导致恶性克隆过度增殖与残存造血过度受抑。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且治疗有效的DLBCL患者47例,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第2个周期、第4个周期结束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经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较化疗前与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水平的差异,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进行比较。结果 DLBCL患者组化疗前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表达水平[(70.04±8.87)%、(42.79±6.06)%、(1.68±0.59)%、(14.40±6.02)%]较健康对照组[(63.89±6.67)%、(32.72±5.77)%、(0.85±0.25)%、(9.95±5.24)%]低(P<0.05),而CD+8细胞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27.21±6.54)%比(39.92±7.11)%](P<0.05)。DLBCL患者组化疗第4个周期外周血CD+3、CD+4、CD+4/CD+8表达水平与化疗第2个周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该组患者化疗第4个周期CD+3、CD+4、CD+8、CD+4/CD+8、NK细胞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初治DLBCL患者体内存在着免疫抑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可作为反映DLBCL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较好参数,在临床上可用于免疫功能的监测,为DLBCL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前后外周血NK及T细胞上4种抑制性杀伤细胞受体(CD158a、CD158b、NKB1和CD94/NKG2A)的表达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及T细胞上抑制性杀伤细胞受体的表达。结果 NK细胞上CD158a和CD158b的表达于移植后3~4个月、NKB1和CD94/NKG2A的表达于移植后2个月恢复移植前水平。移植前后CD158a和NKB1在CD+3 T细胞上持续低水平表达;移植前CD158b和CD94/NKG2A在CD+3 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较高,且主要表达于CD+8 T细胞上,移植后其在CD+8 T细胞上的表达增加。CD+8 T细胞上CD158b的表达在发生Ⅰ度aGVHD时显著增高,与无aGVHD组及Ⅱ~Ⅳ度aGVH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发生Ⅱ~Ⅳ度aGVHD时增高不明显,与无aGVH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58b在CD+8 T细胞上高表达可能有助于降低T细胞同种反应性,减轻aGVHD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进行异基因外周血联合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BMT)后T淋巴细胞的重建情况。方法 11例采用同胞异基因HLA6/6位点相合的allo-PBSCT+BMT的CML患者,监测移植后1年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的总数和比例变化,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及CD4/CD8比值的变化。结果 allo-PBSCT+BMT后淋巴细胞重建较快,在+60天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就达到正常水平。早期T淋巴细胞以CD+8 T细胞为主导,在+60天达高峰,占淋巴细胞的(56.3±18.69)%,后逐渐降低。移植后1年CD+4 T细胞一直明显低于正常,导致CD4/CD8比值在移植后一年持续倒置,但比例逐渐向正常水平发展,到一年时CD4/CD8比值为0.79±0.38。结论 allo-PBSCT+BMT后T淋巴细胞重建及造血重建较快,同时不增加复发率和急慢性GVH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3例allo-HSCT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HghTreg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含量,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应时期血清中IL-10的质量浓度.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aGVHD组CD4^+CD25^HighCD127^Low/CD4^+与CD4^+CD25^HighFoxp3^High/CD4^+比例均明显低于无GV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度aGVHD亚组CD4^+CD25^HighCD^127Low/CD4^+与CD4^+CD25^HighFoxp^3High/CD4^+比例低于Ⅰ~Ⅱ度aGVHD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别间CD4^+CD25^HighCD^127Low/CD4^+与CD4^+CD25^HighFoxp^3High/CD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GVHD组的IL-10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GV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eg细胞与IL-10变化呈相关性(r=0.925,P<0.05).结论 Treg细胞的水平与allo-HSCT后aGVHD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通过监测Treg细胞水平对临床早期诊断aGVHD及判断aGVHD预后、指导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CD127^Low可以作为Treg细胞表面的特异标志,推进对Treg细胞的检测及分离纯化;IL-10是一种重要的负调控因子;Treg细胞与IL-10的表达在aGVHD患者存在相关性,可能为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机制提供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外周血CD+4 CDHigh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3例al1o-HSCT后患者外周血CD+4 CDHigh25 Foxp3High Treg细胞、CD+4 CDHigh25 CDLow127 Treg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含量,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应时期血清中IL-10的质量浓度。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aGVHD组CD+4 CDHigh25 CDLow127 /CD+4 与CD+4 CDHigh25 Foxp3High/CD+4 比例均明显低于无GV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度aGVHD亚组CD+4 CDHigh25 CDLow127/CD+4 与CD+4 CDHigh25 Foxp3High/CD+4 比例低于Ⅰ~Ⅱ度aGVHD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别间CD+4 CDHigh25 CDLow127/CD+4 与CD+4 CDHigh25 Foxp3High/CD+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GVHD组的IL-10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GV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eg细胞与IL-10变化呈相关性(r=0.925,P<0.05)。结论 Treg细胞的水平与allo-HSCT后aGVHD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通过监测Treg细胞水平对临床早期诊断aGVHD及判断aGVHD预后、指导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CDLow127 可以作为Treg细胞表面的特异标志,推进对Treg细胞的检测及分离纯化;IL-10是一种重要的负调控因子;Treg细胞与IL-10的表达在aGVHD患者存在相关性,可能为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机制提供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证实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系中存在ALDH+乳腺癌干细胞,并研究ALDH+乳腺癌干细胞体外增殖、侵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从MCF-7细胞中分离并培养ALDH+ 乳腺癌干/祖细胞,通过划痕试验、MTT法生长曲线测定、以及Transwell法等检测ALDH+乳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MCF-7细胞系中,CD-/low24 CD+44 细胞比例约为1.4 %,ALDH+ CD-/low24 CD+44 细胞比例约为1.2 %; ALDH+乳腺癌干细胞与CD-/low24 CD+44 细胞两者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CD-/low24 CD+44 ,ALDH+ CD-/low24 CD+44 组细胞划痕区细胞间距离明显缩短,其迁移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且两群干细胞之间存在差异;Transwell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low24 CD+44 、ALDH+ CD-/low24 CD+44 两组细胞有大量细胞过膜,三组MTT检测吸光度值分别为1.05±0.098、1.56±0.075、1.67±0.032。结论 MCF-7细胞系中存在CD-/low24 CD+44 和ALDH+ CD-/low24 CD+44 乳腺癌干细胞,ALDH可以作为鉴定乳腺癌干细胞的分子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观察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疾病的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中位年龄39岁(8~59岁)。供者于移植前3 d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行干细胞动员;预处理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亲缘全相合移植患者采用改良Bu/Cy方案;HLA亲缘不全相合者采用改良Bu/Cy+ATG方案;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采用Flu+Bu/Cy方案。GVHD预防方案:麦考酚酸酯+环孢素+短疗程甲氨蝶呤。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 d(12~17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6 d(12~23 d),且供者CD+34 细胞采集量>2.5×106/kg(受者体质量)或单个核细胞采集量>5.0×108/kg(受者体质量)所移植的患者造血重建较快。12例供受者血型不合,移植后未出现严重溶血反应;11例(55 %)发生急性GVHD(aGVHD),包括Ⅰ度4例,Ⅱ度4例,Ⅲ度2例,Ⅳ度1例,均经治疗后好转。移植后所有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CR),中位随访6个月(2~14个月),1例白血病患者移植后5个月复发死亡,1例移植后4个月因自行停用环孢素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慢性GVHD(cGVHD)、多器官衰竭死亡,其余患者仍处于CR状态。结论 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造血重建与采集物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ABO血型不合不是移植的障碍。复发、GVHD、感染是移植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探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T细胞亚群在CRC和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对51例健康人(对照组)、46例结直肠腺瘤(腺瘤组)、100例CRC(癌症组)和15例CRC术后(癌术后组)患者进行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① 对照组、腺瘤组及癌症组3组中CD4+T细胞的阳性率分别是90.00%、43.75%及32.65%,CD8+T淋巴细胞的阳性率分别是30.00%、56.25%及75.51%,CD28+T淋巴细胞的阳性率分别是42.86%、30.00%及20.00%。② 对照组、腺瘤组及癌症组3组中CD4+、CD4+/CD8+、CD28+、CD8+CD28+和CD8CD28+逐渐降低,CD8+、CD8+CD28逐渐增加(P<0.05);癌术前术后T细胞亚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 CRC微环境T细胞亚群中CD4+、CD4+/CD8+、CD28+、CD8+CD28+和CD8CD28+呈递减趋势,CD8+、CD8+CD28呈递增趋势,且在癌前病变腺瘤中已逐步出现上述趋势变化。② CRC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其T细胞亚群有所恢复,故在一定程度上,CRC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早期预测结直肠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51例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36例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15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包括HLA不全相合3例及非血缘关系移植4例,混合移植2例;预处理自体移植主要选用CBV,BEAC方案,异基因移植采用BU/CY2及改良的BU/CY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CsA+MTX或CsA+MTX+MMF方案。结果 51例患者中49例获得造血重建,在auto-HSCT和allo-HSCT后WBC≥1.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 d和17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1和25 d;40 %出现aGVHD,26.7 %出现cGVHD;3.9 %出现HVOD;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5.9 %;CMV感染发生率33.3 %;62.7 %出现黏膜炎;54.9 %出现不同部位的感染;移植相关死亡率3.5 %,随访3~95个月,移植后复发11例,其中auto-HSCT 9例,allo-HSCT 2例。结论 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最佳方法,但移植期间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减少其相关并发症,以提高血液肿瘤的治愈率及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热化疗对晚期肺癌、大肠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8+CD28+T细胞亚群(CTL)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 义。方法晚期肺癌、乳腺癌、大肠癌患者各20例,随机分为热化疗与化疗两组,每组肺癌、乳腺癌、大肠癌患者各 10例,热化疗组每周期化疗予以同步全身热疗,至少完成两个周期治疗,正常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用流 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CD8+CD28+T细胞亚群。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4+ 、 CD8+及CD4+/CD8+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CD28+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热化疗组患者治疗后 T细胞CD8+CD28+表达上调,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CD8+CD28 +的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化疗组患者的有效率、生存质量优于化疗组患者(P<0.05), 两组治疗 的Ⅲ~Ⅳ度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细胞CD8+CD28+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无关 。结论晚期肿瘤患者T细胞存在共刺激分子CD28表达的低下及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热化疗能上调T细胞CD8+CD28+ 的表达,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监视功能,在疗效与预后上较化疗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