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骨密度仪与骨定量CT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0~55岁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128例,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无将其分为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组62例,无围绝经期综合征组66例,分别对其进行QCT和DXA检查,观察患者Kupperman评分情况及两组患者DXA和QCT诊断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检出率。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中DXA和QCT中显示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分别占21.0%、30.6%和41.9%、53.2%;无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中DXA和QCT显示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分别占24.2%、34.8%与22.7%、33.3%,两组骨质疏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中有综合征较无综合征的妇女更易患骨质疏松,QCT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优于DXA。  相似文献   

2.
熊有玲 《医药导报》1997,16(3):126-127
骨质疏松症属于骨骼系统疾病,表现为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及骨组织的微结构退化,此情况造成骨骼日益脆弱,容易发生骨折,人到30岁~40岁后,骨的形成速度慢于骨吸收速度,骨质每年以1%的速度递减.妇女绝经后骨吸收率增加,使全身骨量减少,皮质骨变薄,骨小梁变稀变细,骨基质减少.老年人,尤其是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本文就骨质疏松症药物防治情况,特别是近年上市新药作  相似文献   

3.
陈璐璐 《医药导报》1996,15(6):294-294
骨质疏松症是一全球性疾病,它以单位体积骨量减少及骨的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由骨质疏松所致的髋骨骨折是一种毁坏性病变.5%~20%的病人在病后的la内由于各种并发病而死亡.50%以上的存活者造成残废.据人口统计资料预测,2000年和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分别占人口的11%和20%、这种人口老化的趋势将意味着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势必逐年增加.因此,若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骨质疏松症将会成为未来社会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鉴于骨的丢失是一渐进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出现骨质疏松,骨的丢失已占机体骨总量的15%以上.这时药物治疗已很难逆转已丢失的骨量.治疗效果只能减慢或阻止骨的进一步丢失及防止骨折的发生.因此,早期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或延缓骨质疏松症发生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BMD值,参照WHO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09例绝经后妇女分为无骨质疏松(NOP)组,骨量减少组(OPl)组和骨质疏松(OP2)组,测定各组受试者BMD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包括血清骨钙素(0C)、Ⅰ型原胶原N端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25羟维生素D(VitD-T)和甲状旁腺素(PTH)的水平.结果 随着OP程度的加重,BMD值逐渐降低,而年龄逐渐增大;然而不同骨量组患者的OC、PINP、β-CTX和PTH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未提示与骨密度存在联系;血清OC、PINP、β-CTX和PTH只反映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的高低,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诊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选取骨质疏松症门诊收治的绝经女性160例,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n=90)、骨量减少组(n=30)和骨量正常组(n=40),比较三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结果相较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的Cathe K、TRAP、骨钙素、β-crosslaps和PⅠNP水平更高,同时和腰椎(L_(1~4))或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对骨代谢活动进行有效反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盘锦地区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方法使用韩国EXA3000骨密度检测仪对盘锦地区30~79岁的居民进行尺桡骨BMD测定。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30~39岁男女性骨密度值是其它各年龄段的均值,男女性的骨峰值均是40~49岁,同年龄组比较骨密度的累积丢失率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女性从50岁以后骨量丢失加速,而男性则缓慢。随着骨量的丢失,骨质疏松的症状也越显著。本文的测试结果为本地区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标准。结论骨质疏松研究的重点在中老年妇女,但对于男性也不能忽视;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少年开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孕前妇女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将381例孕前检查妇女以年龄分为≤25岁组、26~30岁组和31~35岁组,应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技术进行高危型HPV感染检测,比较3个年龄组之间高危型HPV感染情况。结果:381例孕前妇女检测高危型HPV感染总阳性率为11.54%(44/381),≤25岁组、26~30岁组和31~35岁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15.78%(14/95)、9.35%(19/203)和13.25%(11/83)。3组结果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V感染好发于育龄女性,加强孕前妇女高危型HPV检测对孕前检查工作  相似文献   

8.
阿仑磷酸钠是新一代的二磷酸盐,具有强力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防止骨量丢失、增加骨量、降低骨折发生率等作用,其治疗剂量不引起矿化障碍,我们选择30例绝经期后妇女服用阿仑磷酸钠制剂半年,对其疗效进行评估。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30例绝经期后妇女,年龄50~79岁,绝经年限1~34年。入选条件:经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腰椎2~4骨密度(L2~4BMD)证实骨质疏松存在;无明显器质性疾病并排除影响骨转化钙化的药物、继发性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等。1.2 服药方法:天可(阿仑磷酸钠,海南曼克星药厂出产,10mg/片)在BMD测定2周后开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炼化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的骨密度,了解骨量异常人群分布情况,并进行骨质疏松筛查。方法采用Achilles Express GE骨密度测定仪,利用超声波穿透人的跟骨原理测定足跟骨骨量值,并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长,骨量异常率和骨质疏松率有逐渐升高趋势。除60-69岁组外,各年龄组中不同性别骨量异常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49岁组、50-59岁组、70-79岁组不同性别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59岁组、80-89岁组不同性别骨质疏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分别与70-79岁组、80-89岁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70-79岁组与80-8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均为骨量异常,其发病率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且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做好骨密度检查,建立、健全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档案,针对检查结果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对提高居民体质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伍琼芳  苏琼  辛才林  朱元 《江西医药》2008,43(4):283-286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9月~2006年9月应用改良胚胎冻融技术的309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结果309个周期的胚胎复苏率为69.80%(823/1179),临床妊娠率为34.63%(107/309),种植率为16.28%(132/811)。比较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7mm和>7mm两组的临床妊娠率,比较自然周期和激素治疗周期两种移植方案的临床妊娠率,比较IVF组和ICSI组来源的两组胚胎的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年龄<30岁、30~35岁、>35岁3组的临床妊娠率,>35岁年龄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30岁组与30 ̄35岁年龄组的临床妊娠率无差别(P>0.05)。比较胚胎存活≥50%组和<50%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存活≥50%组明显高于胚胎存活<50%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冻融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与患者的年龄和移植胚胎的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现况进行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为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依据及对策。方法:采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对1504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测试,并用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进行跟骨骨密度测定,将资料分组统计分析。结果:该人群中骨密度正常者占31.25%,骨密度异常者占45.35%,骨质疏松(OP)为23.40%。女性OP发生率为34.51%,男性为7.83%;女性骨密度正常率低于男性;女性骨量减少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结论:骨质疏松与年龄、性别、经常腹泻、绝经早等因素相关,提示妇女应加强健康保健。  相似文献   

12.
张红 《首都医药》2013,(6):27-29
目的探讨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和血肌酐水平以及合并疾病的情况。方法对1054例明确知道自己患高血压1年以上并符合研究入选标准者进行现场调查和空腹血糖(FG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Cr)实验室检测。结果①女性FPG、TC、TG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01;女性HDL-C水平高于男性,但无显著性差异,P=0.244;男性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01;男性LDL水平与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63。②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血糖升高和血脂异常者占调查对象的11.66%,单纯合并血糖升高者占32.16%,血脂异常者占52.46%。血脂增高者以TC、TG为主。血肌酐增高者占11.57%。不同年龄组血脂异常率不同,41~50岁组最大,其次为61~70岁组、51~60岁组、71~80岁组、>80岁组,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不同年龄组血糖升高率比较,年龄越大异常率越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肌酐升高率表现为年龄越小升高率越大,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加强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和肾功能的定期检查,对及时了解高血压并发症发生与发展程度,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年龄对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治疗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年龄对因输卵管因素导致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468个周期,按女性年龄大小分为4组,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的Gn用量、获卵数、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本研究平均妊娠率为30.34%。≤30岁组、31~34岁组、35~49岁组、≥40岁组的胚胎着床率分别为21.4%、19.7%、14.0%、8.7%,各组差异有显著(P=0.04);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7%、28.0%、26.9%、17.1%,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流产率分别为8.6%、19.6%、25.0%、50.0%,差异有显著性(P=0.03)。结论患者年龄是影响IVF-ET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随年龄增加,尤其是35岁以上的妇女,胚胎着床率与临床妊娠率明显降低,流产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并探讨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和骨代谢的改变特点。方法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167例,全部为偏瘫患者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脑梗死组和多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脑梗死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双侧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及L2-L4椎体骨密度,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组的骨代谢指标。结果单发脑梗死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8.57%,多发组为39.7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与多发脑梗死组患侧髋关节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轻、中、重度脑梗死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28.42%、47.16%和63.2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急性首发梗死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以瘫痪侧肢体为重,股骨颈、Ward’s三角骨量丢失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乙肝患者HBeAg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的HBsAg阳性患者HBeAg检测结果,了解血液中HBV的传染性。方法对1076例HBsAg阳性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HBeAg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HBeAg阳性占HBsAg 阳性例数的52.32%,HBeAg阳性率在不同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随年龄的增大而阳性率随之降低。结论 10岁以下、10~20岁两个年龄组患者血液中HBV的传染性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在无明显外力作用下亦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Ⅰ型,多在绝经后5~10年内发病)和70岁以上老年人(Ⅱ型).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据认为与妇女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和衰老退行性变有关.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全国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8400万,老年人中发生骨质疏松的比率女性约为90%,男性约为60%.  相似文献   

17.
王大申  张梅 《天津医药》1991,19(2):82-85
为了解人类随增龄而出现的骨丢失是由于骨形成下降,还是骨吸收增加,或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测定了241名健康成年人的血清骨钙素(BGP),一个骨转换的敏感指标的含量。131名年龄20~69岁的妇女,血清骨钙素随年龄线性增高(r=0.538,P<0.01)。女性在50岁后骨钙素血清含量有一明显坡蜂,从40岁年龄组的4.9±1.1ng/ml(M±SD)增至60岁年龄组的5.9±0.84ng/ml。骨形成的另一指标,血清硷性磷酸酶(AKP)亦随年龄增加,且与血清BGP 的升高相关(r=0.248 P<0.05)。110名年龄20~79岁男性,血清骨钙素亦与年龄相关(r=0.21 P<0.05),但不及女性显著。血清 AKP 无随年龄升高现象。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妇女随年龄增长骨转换增加,不支持与年龄相关的骨量减少是由于骨形成下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60例合并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OP),68例骨量正常,比较两组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24小时尿蛋白、C反应蛋白等。结果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OP发生率约46.8%。2型糖尿病合并OP组与2型糖尿病骨量正常组在体重、体重指数、病程、臀围、LDL、24小时尿蛋白比较中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而C肽在OP组明显降低,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与多因素有关,高龄,低体重,女性患者,病程长,肾功能损害,高脂血症为OP发生的高危因素,肾功能损害可能为OP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某社区低骨量(包括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女性患者的骨密度现况及不同年龄段骨丢失情况。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46例50~75岁的低骨量女性患者进行骨密度测量,并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再次测量骨密度,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骨丢失情况。结果:低骨量女性患者身高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各年龄段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下降,以50~岁及65~岁组下降明显(P<0.05)。在未经任何干预情况下,各年龄段各部位总骨丢失率下降趋势明显,其中50~岁组L1-4的总骨丢失率为50%,为所有年龄组中最高。结论:骨量低下作为骨质疏松症的前期,应早期进行规范干预,以减少骨量的丢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跟骨定量超声测量(QUS)对筛查社区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上海市社区健康体检的500名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500例妇女分为三组,年龄≤59岁组,年龄60~69岁组,年龄≥70岁组,对所有入选对象同时进行双能X线吸收仪(DXA)和QUS骨密度检测,以DX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QUS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DXA测量结果显示,500名绝经期妇女中,诊断为骨质疏松症89例,不同年龄组之间骨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中意义(P<0.05);经QUS测量结果显示,500位绝经期妇女中,诊断为骨质疏松症71例,且不同年龄组绝经期妇女之间骨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X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XA共确诊89例骨质疏松,QUS正确诊断骨质疏松69例,诊断特异度为99.51%,灵敏度为77.53%,阳性预测值为97.18%,阴性预测值为95.34%,误诊率为0.47%,漏诊率为22.47%,诊断符合率为95.60%.结论 QUS筛查社区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并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可以作为社区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