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评估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9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用CT测量关节突关节形态,与没有椎间盘突出的自身临近节段对照,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观察腰椎间盘突出位置与关节突关节方向的关系。结果:椎间盘突出在L4/5节段是56个(58.33%),在L5/S1节段是40个(41.66%)。59例突向左侧(61.46%),37例突出右侧(38.54%)。L4/5椎间盘突出节段存在关节不对称的为8/56,对照节段存在关节不对称的为2/40(P>0.05),L5/S1椎间盘突出节段存在关节不对称的为12/40,对照节段为4/56(P>0.05)。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总体存在相关性(P<0.01)。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在L5/S1节段存在相关(P<0.05),而在L4/5节段无相关(P>0.05)。腰椎间盘突出在哪一侧与关节突关节角度形态无关(P>0.05)。结论: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存在相关,但突出的位置与关节角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下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异常改变对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临床症状、体征及CT表现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的CT片1 0 0份,对该症发生的部位、类型进行统计;同时对关节突关节角进行测量并对关节角差值≥1 0°的进行按节段分类统计;对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和相互关系按4种类型进行分类。结果:单个椎间盘突出占6 8%,两个椎间盘同时突出占3 1 %,共计1 3 1个椎间盘突出发生于L3、4的1 7个占1 2 . 98%;L4、5的6 7个占5 1. 1 4 %;L5、S1的4 7个占3 5 . 88%。双侧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共有83个,占2 7. 6 7%,其中L3、4水平1 5个占1 8. 0 7%;L4、5水平3 8个占4 5 78%;L5、S1水平3 0个占3 6 . 1 4 %。双侧关节突关节形态不对称改变6 1个椎体,占2 0 .3 %。呈Ⅰ、Ⅱ型的最多,计3 4 1个,占94 .46 %,呈Ⅲ、Ⅳ型改变共计2 0个,其中1 6个发生于L5、S1水平,3个发生于L4、5水平。结论:关节突关节角小,不对称及关节面呈Ⅲ、Ⅳ型改变是腰椎间退变和突出症的潜在病因学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对关节突关节的异常改变的认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腰腿痛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腰腿痛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关系。方法:通过151例腰腿痛患者CT片观察椎间盘突出状况和测定关节突关节角度,其中73例患者还做了MRI检查,了解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结果: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有关,而椎间盘突出方向与关节面的偏向无关。结论: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增加了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3例腰椎椎间盘术后有/无症状复发进行自身前后的CT比较,结果发现,在腰椎椎间盘术后有症状复发的63例中,有腰椎关节突出关节不对称者48例,占76.2%;而腰椎关节突关节对称者腰椎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15例,占23.8%,腰椎关节突出关节不对称引起腰椎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明显高于对称者(x^2=101.06,P〈0.005)。结果提示: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腰椎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有显著关系,故  相似文献   

5.
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 首先对41例60岁以下(平均年龄55岁)有L4-5退变性滑脱的患者和32例(平均年龄53岁)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用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的角度,关节横向,关节面的深度和观察关节面形态。第二部分研究分别测量40例40岁以下和40例60岁以肯要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观察其关节。结果 退变笥滑脱患者与对照组相比,L4-5节段关节角度方向明显偏向矢状面,关节角度不对称和关节面深度比也有显著差异。第二部分2组下腰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60岁以下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存在着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L4-5节段关节或矢状排列和/或同时伴有关节角不对称是腰椎早期滑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关于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小关节角的关系研究 ,文献述及较少。本文通过正常人 70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0例的腰椎小关节角的 CT对照 ,探讨腰椎小关节角与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内在联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 :70例 ,其中男 35例 ,女 35例 ,年龄 2 3~ 6 5岁 ,平均 4 1.6岁 ,均无腰腿痛症状及脊柱腰椎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组 :12 0例 ,其中男 6 0例 ,女 6 0例 ,年龄 2 2~ 6 7岁 ,平均 39.2岁 ,均有临床腰腿痛症状 ,并经 CT扫描证实有椎间盘突出。突出组 12 0例中 ,共由 2 14个椎间盘突出 …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内外尚未见双节段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测量研究.目的:观察轴向载荷对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以期为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于2006-01/02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鲜人体尸体颈椎标本11具,节段包括C_3T_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方法:取11具新鲜完整的成人下颈段标本,分别制成C_(4~5),C_(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置换、椎间融合3个模型组,在标本上施加轴向分级载荷,将微型阻电式压力传感器置入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组于25,50,75,100,125和150 N载荷下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在轴向加载下,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而增大.C_(4~5),C_(5~6)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下位置换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_(4~5),C_(5~6)椎间融合组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椎间盘完整组相比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显著增高(P<0.05).结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置换下位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完整标本相近,提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能够重建颈椎生物力学性能.颈椎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可能是多节段颈椎融合后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或退行性变加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文章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对腰椎滑脱的影响。方法L4~5节段退变性滑脱25例(均年龄55岁)、后滑脱12例(均年龄53岁)和峡部裂滑脱11例(均年龄44岁)与32例(均年龄47岁)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角度、关节宽度、关节面的深度和关节面形态。结果由上向下关节角度逐步从矢状向冠状转化。在L4~5节段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角度方向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向矢状(P<0.01),退变性滑脱组和后滑脱组的关节宽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退变性滑脱组的关节面深度比也有显著差异。峡部裂滑脱组的唯一差异是关节宽度显著减少(P<0.01)。结论结果提示关节突关节矢状排列可能是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某些患者发生腰椎退变时可能会出现滑脱。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与所在非对称性小关节中突出方向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2 0 0 0年间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病例 ,选择其中椎小关节非对称者 3 0 9例 ,随访 3~ 9年计算各个方向突出复发的例数。结果 :3 0 9例中向小关节矢状位突出 176例 ,术后复发 2 7例 ( 15 3 4%) ;中央型突出 75例 ,术后复发 4例 ( 5 3 3 %) ;冠状位突出 5 8例 ,术后复发 2例 ( 3 45 %) ;每二组对照 ,矢状位突出复发率较冠状位或中央型突出复发率高 ,经 χ2 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椎体小关节非对称时 ,椎间盘向矢状位突出术后较易复发 ;测量小关节角是否对称对术中修复椎体稳定性 ,减少复发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成人下颈椎椎体与关节突关节倾角的X射线测量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的文献多采用X射线侧位片椎体下缘线测量法,结果有较明显差异.对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差异及因年龄的结构退行性变对其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C<3~7>)关节突关节的倾角,并探讨年龄因素对倾角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测量实验,于2007-03/06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完成.对象:选取2000-01/2006-12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骨科120例成年人颈椎侧位X射线平片,男58例,女62例;年龄16~75岁.方法:120例成人颈椎侧位X射线平片按年龄分为3组:16~30岁组(n=38),31~50岁组(n=43),51~75岁组(n=39).以传统的椎体下缘线和自行设计的椎体中线方法测量C<3,7>关节突关节倾角,比较2种方法不同年龄段的测量数据.主要观察指标:椎体下缘线法和椎体中线法测量致椎C<3~7>关节突关节倾角数值.结果:①两种方法测量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在30°~72°,各节段均值均大于50°,以C5为中心分布,C7>C3>C4>C6>C5.②两种方法测量的倾角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C5变化最明显.16~30岁组各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下缘线法测量31~50岁组C4~C6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小于椎体中线法(P<0.01);在51~75岁组,椎体下缘线法测量C3~C6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小于椎体中线法(P<0.05~0.01).结论:两种方法测量的倾角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椎体中线法受颈椎年龄因素退变的影响较小,是相对客观的一种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998年8月-2004年8月,我院采用关节松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6例,其中男182例,女84例;发病年龄最小24岁,最大52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短2d,最长2年;均有腰腿痛症状,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提示腰椎间盘突出[1],其中L4~5椎间盘突出168例,L5S1 84例,L4~5、L5S1 14例.  相似文献   

13.
牵引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颈椎病好发于中年 ,以C5~ 6 多见 ,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最高 ,颈椎病大多是指这一类型[1 ] 。主要是颈椎间盘向后突出 ,或因钩椎关节和 /或关节突关节的增生、肥大而压迫或刺激神经所至。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1 4 0例 ,男 74例 ,女 66例 ;年龄 2 7~55岁 ,平均 41岁 ;病程小于 1个月者 2 4例 ,1~ 6个月者 2 6例 ,6~ 1 2个月者 47例 ,1年以上者 43例。全部病例均根据《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 ] 而确诊。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 (86例 )和对照组 (54例 )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 〉 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 〈 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CT影像技术探讨腰腿痛患者腰椎关节突骨性关节炎与关节角的关系。方法通过518例腰腿痛患者的CT影像观察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状况和测定关节突关节角。结果随着腰椎关节突关节角矢状位角度的增加,腰椎不对称性也随之增加,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表现越严重。结论 CT能清晰表现出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各项征象,准确测量关节突关节角;关节角角度的增加是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小关节及其对称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报道争议很大。目的:测量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腰腿痛行CT检查的169例患者,L4/5腰椎间盘突出3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67例,无间盘突出对照组67例。在CT终端机上选取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体上终板层面,测量3个节段的腰椎小关节角。结果与结论:①L4/5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L3/4、L4/5、L5/S1每个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各组小关节前内侧角和后外侧角两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3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各组腰椎小关节角、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节段均逐渐增大(P<0.05);而前内侧角L4/5节段最大,L3/4节段最小(P<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角左右侧不相等有关;腰椎小关节角和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逐渐更偏向冠状位,而内侧角在L4/5节段更偏冠状位,可能与腰椎管狭窄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放射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新  杜敏  沈思媚  章稼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286-6288,i001
目的:观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关节和椎板的结构变异。以揭示腰椎骨、关节及神经等结构的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缺陷与下腰痛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36例平均年龄3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平均年龄55岁退行性变腰椎滑脱患者及26例正常人摄制X射线正位片,CT扫描测量关节突和椎板形态(L4-5)。根据下关节突外间距是否比椎弓峡部间距宽和能否显示关节突关节间隙分为X(X1,X2,X3)型和W型,X1型和X2型下关节突均向侧方伸展,但X1型不显示关节间隙。X3型能见到一侧关节间隙。W型下关节突收窄,两侧关节间隙都能显示。结果:W型的关节突矢状排列,在正常组中少见(6.89%),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组占多数(45.71%)。X1型关节突冠状排列,在对照组(55.17%)和椎间盘突出组(58.33%)中占多数。X型的椎管大多数为三叶形并伴有侧隐窝狭窄,这可能与滑脱和骨关节炎有关。结论:结果提示W型是发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管狭窄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许多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内固定后影像学显示获得了充分的神经减压和良好的内固定植骨融合,却残留或出现顽固下腰痛,疗效并不满意,因此可能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疗效。目的:分析腰椎柔韧性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对腰椎植入物内固定疗效的影响。方法:随访120例行腰4,5单节段内固定患者,内固定前测量前屈、后伸位腰椎前凸角度的变化作为腰椎柔韧性指标,测量腰3,4关节突关节角,并进行退变程度分级,内固定前和内固定后1年对患者进行Oswestry评分,计算改善率。分析腰椎柔韧性及关节突关节退变对内固定后症状改善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腰椎柔韧性与内固定后症状改善率呈正相关。关节突关节退变严重组症状改善率差,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组症状改善率较差。因此腰椎柔韧性、关节突关节角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是影响腰椎内固定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许多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内固定后影像学显示获得了充分的神经减压和良好的内固定植骨融合,却残留或出现顽固下腰痛,疗效并不满意,因此可能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疗效.目的:分析腰椎柔韧性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对腰椎植入物内固定疗效的影响.方法:随访120例行腰4,5单节段内固定患者,内固定前测量前屈、后伸位腰椎前凸角度的变化作为腰椎柔韧性指标,测量腰3,4关节突关节角,并进行退变程度分级,内固定前和内固定后1年对患者进行Oswestry评分,计算改善率.分析腰椎柔韧性及关节突关节退变对内固定后症状改善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腰椎柔韧性与内固定后症状改善率呈正相关.关节突关节退变严重组症状改善率差,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组症状改善率较差.因此腰椎柔韧性、关节突关节角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是影响腰椎内固定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下腰痛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与腰椎侧弯的关系。方法:37例腰椎侧弯的下腰痛患者,通过X线摄片和CT轴向扫描,测量L3/4、LA/5、L5/S1关节突关节形态。26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在腰椎侧弯患者中L4/5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为72%,L5/S1节段为49%。结论:腰椎侧弯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有关,可能是侧方不稳、滑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