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本公司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的生产工艺对活化凝血因子Ⅺ(FⅪa)的去除能力,以期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基团显色法,对9个投浆批次制品低温乙醇血浆蛋白分离纯化阶段,和对应3个批次制品组分Ⅱ(FⅡ)沉淀合并精制,以及制剂阶段的各工艺步骤中,在制品的FⅪa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低温乙醇分离工艺过程中,FⅠ+Ⅲ过滤步骤将FⅪa含量由(8.1±1.3)mU/mL(FⅠ+Ⅱ+Ⅲ沉淀溶解液),降到低于2.0 mU/mL的检测下限(FⅠ+Ⅲ上清液);制剂阶段中低pH孵放步骤,则将原液和半成品的FⅪa含量由(15.4±1.7)mU/mL(原液超滤配制前),分别降至(2.9±0.9)mU/mL和(2.8±0.6)mU/mL。结论本公司IVIG制品中FⅪa含量较低,现有的生产工艺可以有效确保FⅪa的去除,从而进一步降低了IVIG潜在的致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2.
抗利尿激素类合成药1-脱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具有增高血浆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和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FⅧR:RCF)2—4倍的作用。DDAVP已经成功地用于轻型血友病和von Willebran′s病患者。本文研究了DDAVP对于正常人和Ⅰ,Ⅱa和Ⅱb型vWD病人的血液中血小板在动脉内皮下粘附和聚集作用。 vwD病人18例,其中Ⅰ型vWD3例,Ⅱa型6例Ⅱb型6例,Ⅲ型3例。正常对照5例。以上人员均在测试开始前至少14天停用各种药物。将DDAVP稀释在100ml生理盐水内,0.4μg/公斤体重/次,30分钟静注完。静注前、后30和90分钟各测定初次出血时间,FⅧ:C(用一期法测定),FⅧR:Ag(用兔抗人FⅧ-vWF血清进行免疫电泳测定),FⅧR:RCF  相似文献   

3.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鹤瑾  章隽 《上海护理》2007,7(1):37-3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两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1],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在不稳斑块时)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因此ACS治疗应给予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尤其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非常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只能分别阻止血小板活化中一条途径。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欣维宁)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新颖、安全性好、临床疗效确切,与肝素及阿司匹林合用,在饱和的抗凝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能使ACS患者的终点事件显著下…  相似文献   

4.
蛋白C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原[1], 是机体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之一。蛋白C活化后能通过水解活化凝血因子Ⅴ(FⅤa)和活化凝血因子Ⅷ(FⅧa)来抑制凝血酶的产生。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是由编码蛋白C的基因(PROC)突变引起的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严重蛋白C缺陷症极其罕见, 发病率约为1/400万[2], 临床可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发生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单杂合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为0.14%~0.50%[3], 此类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增加5~7倍。截至2021年4月, 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HGMD)共列出391种PROC基因突变, 其中错义/无义突变290种, 小部分缺失突变30种。我们近期收治2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患者, 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相似文献   

5.
蛋白C(PC)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PC被凝血酶调节蛋白(TM)与凝血酶的复合物水解为活化蛋白C(APC),通过灭活FVa、FⅧa下调促凝活性,同时通过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活性而增强纤溶活性,参与机体的抗凝,维持抗凝与凝血过程的动态平衡[1].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药葛根的酒精提取物葛根素治疗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改善微循环的药理机制.方法:以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病人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及用其他抗凝药物治疗对照组,并以健康人群为正常对照,利用WT P-A Ⅱ型可调试体外血栓形成及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SDI-Ⅲ型血液自动计时粘度计检测等手段,观察葛根素和其他抗凝药物对血小板活化等方面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葛根素在降低血小板粘附率,聚集率,改善血栓前状态,降低血液粘度等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不具备单一性,符合在体外/或体内有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小板血栓,又不引起出血的特点,且副作用小,使用安全,药源广阔,结论:葛根素可以做为一种抗栓,改善微循环的首选药物投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型抗凝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血栓和止血研究的深入,各类新型抗凝药物不断涌现。本文就直接凝血酶抑制剂、FⅦa/TF复合物抑制剂和FXa抑制剂三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实验室监测、临床疗效以及毒副作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 近十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促使人们寻找和采用新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实验和临床上已研究了单色红光(MKC)对凝血系统的作用。它可使血液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化,内源性肝素和抗凝血酶Ⅲ含量升高,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程度和速度降低。血液系统抗凝血程度与激光照射的能量直接相关。许多学者认为,激光使内源性肝素含量升高与肥大细胞的细胞器活化有关。沿微循环血管床循环的、可产生肝素的肥大细胞肥大,数最增多。在激光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外伤患者静脉输注不同药物拔针后穿刺点有效的止血方法。方法396例手外伤患者按静脉输注药物不同分为普通药物(抗生素)组219例,抗凝药物(抗生素+抗凝药)组177例。再用随机方法分为普通Ⅰ组(70例)、普通Ⅱ组(68例)、普通Ⅲ组(81例)和抗凝Ⅰ组(56例)、抗凝Ⅱ组(62例)、抗凝Ⅲ组(59例)。Ⅰ组患者(包括普通Ⅰ组和抗凝Ⅰ组)在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穿刺点止血应用屈肘抬高手臂;Ⅱ组患者应用直肘抬高手臂;Ⅲ组患者由护士按压止血。观察3种止血方法在不同组间、不同时间的出血率。结果普通药物组应用屈肘抬高手臂3min,可达到与同组由护士按压止血3min同样的有效止血效果(P>0.05);抗凝药物组直肘抬高手臂4min可达到与同组由护士按压止血4min同样的有效止血效果(P>0.05)。结论手外伤患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患手不能帮助按压穿刺点,根据静脉输注的药物不同,选择屈肘抬高手臂或直肘抬高手臂的止血方法,可达到有效的止血效果,节约了护士的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抗凝血酶-Ⅲ(AT-Ⅲ)与蛋白C活化系统(APC)为人身体生理的主要抗凝系统.本文检测356例脑梗塞病人,抗凝血酶-Ⅲ含量(AT-ⅢAg)、活性(AF-Ⅲc)以及蛋白C含量(PC:Ag)、总蛋白S(TPS)的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傅向华  孙家安 《临床荟萃》2004,19(3):162-163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两个基本机制在体内紧密联系 ,因为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 ,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酶和血小板两个环节 ,分别称为抗凝血酶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 (ADP)受体拮抗剂 (噻氯吡啶、氯吡格雷 )和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阿昔单抗等 ) ;使用较多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水蛭素以及其衍生物、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钠 (商品名 :华法林 )等。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主要促凝、抗凝因子的变化及其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探讨T2DM患者年龄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某医院90例不同年龄段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 WF:Ag)、抗凝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III)及蛋白C(Protein C,PC)。结果各年龄段T2DM患者FⅡ,FⅤ,FⅧ,FⅩ,FⅪ、PC均正常,各因子活性与年龄不相关(r值分别为-0.182,0.036,0.299,-0.194,0.074及-0.276);FⅦ、FⅨ、FⅫ及ATⅢ含量较正常值范围出现异常,但各因子变化与年龄不相关(r值分别为-0.071,0.255,-0.116及-0.041);70-79岁及80-89岁年龄段患者v WF:Ag含量高于正常值,且研究结果显示v WF:Ag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322)。结论加强血浆FⅦ、FⅨ及FⅫ活性、v WF:Ag及ATⅢ含量的监测,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防治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加强老年T2DM患者v WF监控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及血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蔡乙明  马虹  王立军 《新医学》2005,36(7):387-388,42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形成前状态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与30名正常健康人(对照组)的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血浆一氧化氮、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体外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药N-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N-nitro-L-argininemethylester,L-NAME),观察其对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及一氧化氮前体L-精氨酸预处理后L-NAME对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结果:高血压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5±16)μmol/L比(78±15)μmol/L,P<0·05)];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血栓素B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而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显著降低(P<0·05)。应用L-NAME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后,血小板P-选择素的水平增加,L-精氨酸预处理可明显阻断这一作用。结论: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异常,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低下,可能是血小板活化、容易形成血栓的原因之一。应用一氧化氮前体或升高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药物对预防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形成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4.
凝血因子X(Factor X)是一种维生素K 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原。其基因位于第13号染色体(13q~(34)),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8个外显子分别编码FX 的7个结构功能区。FX 活化为FXa 时,重链N 端Arg_(52)和Ile_(53)之间的肽键被切断,掉下一52氨基酸肽。FⅨa、FⅧa、Ca~(2-)和磷脂复合物,FⅦa、组织因子,Ca~(2+)复合物可激活FX。此外,Russell's 蛇毒(RVV),锯鳞蝰蛇毒(SSVV),肿瘤坏死因子等也可激活FX。FXa 的生理抑制剂主要是抗凝血酶Ⅲ(AT-Ⅲ)、α_1-抗胰蛋白酶(α_1-AT)和α_2-巨球蛋白(α-MG)。FX 活性的检测方法除常用的一期法外,新进展有发色底物法,荧光法、酶联凝固分析法及放免法。FX 活性缺乏或减少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缺乏症,FX 活性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房颤患者 (16例 )、非房颤窦性心律患者以下称非房颤患者 (2 8例 )及正常对照组 (17例 )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水平 ,比较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变化情况。结果 :房颤患者GPⅡb/Ⅲa测得值显著高于非房颤患者 (P <0 .0 5 )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非房颤患者GPⅡb/Ⅲa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 ,引起血小板激活 ,GPⅡb/Ⅲa高表达可能与房颤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检测GPⅡb/Ⅲa对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性及指导抗凝、减少栓塞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抗血栓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应用日趋普遍和强化.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静脉或皮下抗凝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以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剂在内的多种抗血栓药物极大地改善了缺血,提高了患者的预后.目前的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已日益普及,使得疗效提高的空间已经有限,因此着力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血液凝固与抗凝过程中,凝血酶与抗凝血酶Ⅲ(ATⅢ)以一定摩尔浓度结合,生成酰基共价键结合的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TAT 复合物),该复合物的生成量与生成率可能是体内抗凝、凝血物质活化的标志。目前常以ELISA 法检测血浆TAT 复合物含量,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该项指标有益于检测血栓形成,对抗凝及溶栓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作用,对DIC 的诊断较准确,且恶性肿瘤等患者血浆TAT 复合物含量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8.
赵威  任娜  刘桐言  解放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076-1077,107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治疗,观察血小板活化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对PCI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血小板GPⅡb/Ⅲa进行检测,同时观察PCI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入选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入选时GPⅡb/Ⅲa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d后其GPⅡb/Ⅲa水平较入选时明显下降,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实验组用药7d后进行比较,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后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大部分都有明显下降,但仍有少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下降,推测可能与血小板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华法令是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之一,其机制是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发挥抗凝作用。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也用于预防心房纤维颤动、人工瓣膜、留置深静脉导管、心肌梗死等血栓栓塞事件。华法令应用过程中主要并发症是出血。由于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合并应用可能会增加华法令应用过程中的出血风险。临床研究证实,使用某些抗感染药物可能影响华法令的抗凝效果,所以在口服华法令患者的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1.可能增强口服抗凝药华法令抗凝效果的抗感染药物具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MTT)侧链的头孢菌素(头孢…  相似文献   

20.
凝血因子Ⅷ(FⅧ)是一种重要的凝血辅因子,其缺乏将导致血友病A。研究FⅧ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将为血友病及血栓病的防治带来新的思路。FⅧ分泌受内质网内驻蛋白调节。成熟的FⅧ分为3个A区、1个B区和2个C区。vWF与FⅧ的a3区和C2区结合,以维持FⅧ稳定及调节其活性。FⅧ被凝血酶激活,变为活化的FⅧa,其分别通过C2区、A3区和a1区与磷脂、FⅨa及因子Ⅹ(FⅩ)结合。活化的蛋白C和FⅩ可灭活FⅧ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