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士全 《国医论坛》1996,11(6):12-1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阴阳之道,不外顾逆,顺则生,逆则死也”,诸如此类,中医养生学广泛使用顺逆概念.实际上顺逆源于八卦,是易学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广泛用于中医及古代各学科,而与中医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易·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所谓“易,逆数也”,即谓易学的实质,不过就是象数义理的顺逆变化。然何谓顺逆?《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宇宙、人体及事物形成和…  相似文献   

2.
<正>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曾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等理论原则,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理与规律。其“厥逆”便是在正邪相争过程中,引起阴阳失却平衡出现的一种征象。“厥”与“逆”在《内经》之中,或单独出现,或二字并称,多表示病机,亦常作为病名。称病机则指为阴阳气血之逆乱;作病名则表示阴阳气血逆乱所致之昏仆、肢厥等病症。纵览《内经》全书,厥逆为病层出不穷。因此,对蕴于经中的厥逆发病学说实有研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新中医》1982,(5)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们如果能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可生存,如果违背了它就会死亡;如果能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就能平安,如果违背了它,就会产生祸害。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把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反转过来成为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这叫做“内格”——肌体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因而格拒成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  相似文献   

4.
疾病的临床表现,虽复杂多变,总不外乎在气在血,属阴属阳。但病有真假,证有微甚,因此,治疗有逆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提示当诊察病气微甚而施治,或逆或从,或二逆一从,或一逆二从,以适应复杂病变。通过“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务使“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就是要做到辨证准确,随机应变,庶能除疾去病。具体来说,“逆者正治”,是指逆其病象而施治之谓,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总的精神是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  相似文献   

5.
根据《内经》"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的理论,用升清阳的方法治疗腹胀心下痞满的病症。  相似文献   

6.
深入研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领悟:认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包涵着阳与阴的连动关系,阳与阴共进退,阳主阴从;“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本来要在上,反而在下;阴本来在下,反而在上,谓之“此阴阳反作”,正因为“阴阳反作”而产生“病之逆从”;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极”的两个意思:一是(尽)头,二是(两)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关系的最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7.
曾立言 《国医论坛》1996,11(2):13-13
张介宾在《医易又》中引孙真人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确,在医学上许多疑难问题,都可通过易理而得以阐明和解决。如中医方剂学的一些问题.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所以无疾,是因为阴阳相对平衡,气机升降得宜的结果.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或升降失常,就会发生疾病。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几阴阳之要,明密阳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赛,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高决,精气乃绝”.《四气调神大论)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关于顺从阴阳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方面有很多论述。在《素问》中说得更具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素问&#183;四气调神论》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太阳不长,逆秋气则太阴不收,逆冬气则少阴不藏.春夏秋冬为四季,生长收藏为其四政,阴阳太少为其四维四象,肝心肺肾为其四脏,升降浮沉为四气运动,而独不论中土脾胃,何也?因脾胃坐镇中宫,为升降转化之枢纽.”刘力红先生于第二届扶阳论坛讲话中曾提出,张仲景之四逆汤并非专为少阴病立法,而是为周身立法,内经已明确逆四时之气而病生,脾胃为四脏之中央,故百病皆需兼顾脾胃.从脾胃的脏腑功能及其病因病机、临床诊治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句中,“逆从”一词,历代注家或避而不释,或各执一辞,使学者无所适从。例如,同样把“逆从”视为偏义复  相似文献   

11.
双向调节,《内经》称之“权衡相夺”。中医认为,错杂症的病理比较复杂,常呈现“阴阳反他”的双向性两极差异。如寒热互见、正虚邪实、升降紊乱、阴阳两损等等。《素问·玉版论要篇》说:“阴阳反地,治在权衡相夺……”。清·高士宗注曰:“阴阳相得则顺,反他则逆。若阴阳反他,则治之之法,在于权衡相夺。权衡者,得其平也;相夺者,夺其逆于右者从左,逆于左  相似文献   

12.
论开合枢机理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开、合、枢(以下简称开合)是以门户为背景的三个相关概念,是对门户运动的完整描述。门户概念引入中医学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朱济公对此释云:“阴阳出入,故谓之门。”由于在人体内及人体与天地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出入变化,因此,它们之间都会有门户存在。重要的是,人体的阴阳出入变化必须与四时阴阳的变化协调同步,这乃是健康的必要保证。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此处的“从”即人体阴阳与四时阴阳变化的同步协调关系,“逆”即同步协调关系的破坏。而上述的协调能否保证,显然与把握阴阳出入的门户状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就《太素》、《灵枢》、《素问》《甲乙》等四部古典医籍的文字校勘工作,做过评骘。从中发现:《素问》所谓“逆从阴阳”的“从”字,是因避讳,由“顺”字改易为“从”字的。如《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  相似文献   

14.
四、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及触诊两部分,其中脉诊的应用尤为广泛。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灵枢·逆顺篇》有:“脉之盛衰,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指出从脉诊即可测之病人气血之盛衰,因此脉诊在辨证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故《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  相似文献   

15.
(三)知逆从所谓逆,就是反,所谓从,就是顺,因此所谓知逆从、也就指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事物反和顺两面的意思,由于逆从这两个字范围很广,因此中医在临床上运用这两个字的时候,各方面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从人体生理病理上来说,所谓逆从就是指人体生理活动異常或正常,例如中医书上说:“荣卫之气……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素问);从疾病诊断上来说,所谓逆从、就是指疾病的善恶,预后的吉凶,例如中医书上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素问);从治疗上来说,所谓逆从,就是指对于疾病的正治与反治,例如素问上  相似文献   

16.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阳消长,寒暑更迭。人乃万物之灵,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适者生存,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1]8,又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在此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养生原则。此对于临床实践以及保健防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注家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灵枢·本神》亦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内经》在其顺应四时自然变化进行脏腑养护的理论中,对于冬季养生尤为重视,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皆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养生的…  相似文献   

18.
“阴阳互济”法则源于《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及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理论,张景岳深研阴阳理论,认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基于阴阳一体,阴阳互根的原理,对于阴阳虚损病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气化学说始于《内经》,《气交变大论》说:“各从其气化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又《五常政大论》亦说:“阳和布化,阴气乃随”。“阴气内化,阳气外荣”。《阴阳应象大论》还说:“阳化气,阴成形。”由此可见,谈气化必谈阴阳。也就是说,谈阴阳,也离不开气化。进而言之,也就是阴阳气化在人体的升降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生理活动全过程中,因此气化活动停止了,人之生命也就随之停止了。故《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散则  相似文献   

20.
“厥”在《内经》中出现较多,除有专篇论述外,还散在于许多篇章中,其含义较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致气机厥逆的病邪《灵枢·邪客》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类经·不卧多卧》注:“邪气逆于藏腑”,可见,此“厥气”即指“邪气”。本段论述的失眠证,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迫使卫气只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导致阴阳不和所致。《素问·调经论》亦说:“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类经·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注:“厥气,寒厥之气也。或寒气伤藏,或食饮寒凉。”说明这里的“厥气”亦乃“邪气”之义,原文系指下焦阴寒之气过盛,则寒气上逆而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