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DCG)特征,分析DCG对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ECG)、 DCG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ECG、 DCG对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2种方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结果 DCG及ECG检出心律失常人数分别为120例(100.00%)及28例(23.33%), 2种方式对心律失常总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G对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及窦缓、窦性停搏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CG检查(P<0.05); 2种方式对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DCG及ECG对冠心病冠脉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79.17%、 50.83%,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各类心律失常均有较高的检出价值,可提高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心绞痛者比较其常规心电图(ECG)与DCG发生SMI的差别。结果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伴有SMI发作在DCG中的检出率为52.5%、80%,ECG检出率为2.5%、7.5%。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1)。结论DCG在诊断SMI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207例老年心律失常病人进行监测,比较两种心电图对SMI的诊断效果。结果动态心电图对老年SMI的检出率为72.95%,高于常规心电图的3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SMI发作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快频率依赖型SMI与慢频率依赖型SMI的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心电图检出的室性期前收缩及房性期前收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更能准确地反映老年SMI病人的发病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寇锋军  郭英红  王婷 《心脏杂志》2014,26(2):200-202
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在60岁以上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981例老年患者的DCG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DCG在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各种心律失常的总检出率DCG明显高于ECG;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发生率为90.2%,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占77.3%。结论: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DCG优于ECG。  相似文献   

5.
应用3通道动态心电图(DCC)对300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进行24小时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1273次,分析结果表明:①SMI是老年CHD患者心肌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300例中有244例发生SMI。占总例效的81.3%;SMI1273次占发生心肌缺血总次数的78.5%;②SMI的发生82.1%与日常活动有关,并且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以上午6~12时为发生高峰;③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亦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作者认为3通道DCG监测可提高SMI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病人86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式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各类型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分布情况。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最高时间均为06:00~12:00,其次为12:00~18:00。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成对期前收缩、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检出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33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情况和Holter资料。结果:(1)常规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106例(31.55%),Holter检出心肌缺血220例(65.48%);SMI发生率为69.09%,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30.91%;(2)SMI发作有明显生物节律,以清晨6-12时发作频率最高;(3)SMI发作时心率减慢的比例明显低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的(P<0.005);(4)SMI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3.4%。结论:Holter可早期发现老年人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23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异位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全组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分别为89.2%及73.1%。房早的发生率在各亚组中无差异。室早的发生率、24小时室早总数>100次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梗组较冠心病组明显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正冠心病组与无明显心血营病组间无差异。室早发生率及其严重度与左心功能障碍有相关关系。文中对动态心电图中的多源房早及多源室早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应用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老年CHD患者临床资料依据CHD分类分为观察组(心绞痛)45例(稳定型心绞痛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及对照组(无症状心肌缺血)40例。两组均接受DCG及常规心电图(ECG)检查。结果两组DCG在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成对及短阵室上速等心律失常的诊断率均显著高于ECG(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窦性心搏RR间期(SDNN)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3.494,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以SDNN<100 ms为诊断截点值,SDNN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性为82.22%,特异性为75.00%,曲线下面积为0.86。结论相对于ECG,DCG可提高老年CHD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且对稳定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CIID)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发生时间的关系。方法:对200例60岁以上CHD有心律失常者作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①心律失常发生率100%;②>70岁者较<70岁者发生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除房性期前收缩(PAS)无差异(P>0.05),余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  相似文献   

11.
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及规律。方法:选择老年男性冠心病(Ⅰ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Ⅱ组)及冠心病同时合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Ⅲ组)患者各66例,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主要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SMI发生率Ⅲ组〉Ⅱ组〉Ⅰ组(P〈0.05),Ⅲ组的SMI总次数与Ⅱ组、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MI持续时间Ⅲ组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发作高峰均在上午。日间SMI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夜间,夜间SMI发生比例Ⅲ组与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Ⅲ组昼夜SMI平均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均可增加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SMI的发生,尤其是夜间的发生:动态心电图是老年男性冠心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SMI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心血管事件(PCE)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非心脏择期手术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171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3组:①组,〈65岁共54例;②组,65-75岁共72例;③组,〉75岁共45例。所有患者行术前与术后连续48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Ⅱ级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阵发性心房颤动(PM)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阵发性sT段缺血性改变等作出分析、诊断;删除影响HRV及sT段分析的病例,选择113例患者的DCG分析研究HRV的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术前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①组ⅣA级室性期前收缩、PAf及心肌缺血的发生增多(P〈0.05);②组与③组中,除③组Ⅱ级室性期前收缩无明显增加外,其余术后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增加且类别增多。术前发生心肌缺血15例(13.27%),术后发生40例(35.40%)。术后发生PAf23例(13.45%),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PAf的发生增加(P〈0.05),其发生与左房增大无明显关系。HRV比较:术前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HRV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HRV各参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2个24h较第1个24hHRV指标进一步降低(除外②组的TI)(P〈O.05);术后组间比较,随年龄增长HRV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③组高龄患者降低尤为显著(P〈O.05)。结论术后随患者年龄增大,复杂性及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PCE的发生增加,其自主神经功能降低更明显,HRV指标尤其是SDAA、TI等指标显著降低,迷走及交感神经张力的失衡相对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长。提示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活性HRV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80岁以上高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特征及意义.方法 分析568例住院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 80岁以上住院高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在缺血性ST-T改变的3800阵次中,无症状ST-T改变2852阵次,占发作总数的75.05%.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凌晨6:00~11:59发作频率最高.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律失常370例(65.14%),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272例(47.89%),房性心律失常289例(50.88%),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233例(41.02%),窦性心律失常98例(17.25%),房室及束支阻滞235例(41.37%).心律失常的种类与所患疾病有显著关系.结论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应常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预防猝死及手术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及相伴发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评价SMI发作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SMI时ST-T改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的关系;受累导联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48例出现SMI,共计218阵SMI发作;上午6:00至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有110阵(50.5%);SMI发作快频率依赖者32例(66.7%),慢频率依赖者5例(10.4%);SMI发作伴发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79.6%;随年龄增长SMI发生率增高,年龄65-75岁患者中发生118阵,(4.3±2.9)次,人,年龄75-85岁患者中SMI发作97阵,(5.2±2.9)次/人。结论SMI是老年冠心病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及其伴发的心律失常,利于评估猝死风险,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8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低(18.69%),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高(65.15%),主要为SMI;SMI发生高峰为上午8时,日间SMI发生明显多于夜间;睡眠及日间休息时SMI平均持续时间较活动时明显延长(P〈0.05)。结论: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SMI发生率高,其发生和持续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动态心电图是冠心病患者SMI的重要检测和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CAD)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以探讨其发生率、发病规律、病情和预后关系。并由此评价DCG诊断SMI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导联DCG记录系统,对224例CAD患者连续监测24h,回放分析观察ST段移位值;心肌缺血阈等指标。结果:224例CAD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204例(91.07%),共检出694次心肌缺血发作,而其中589次为SMI(84.87%);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作以6:00~12:00时最为频繁。而0:00~6:00时出现最少;夜间缺血ST段下移持续时间延长,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值增高;心率越快,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ST段下移越明显。结论:DCG是较理想的诊断SMI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CAN)患者相应的心肌缺血情况,探讨病变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立卧位30/15比值、深呼吸,12,率差、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立卧位收缩压差)评分值,将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正常组(正常组)和DCAN早期组、确诊组、严重组4组,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分析心率、ST-T变化。结果:正常组无痛性ST段压低发生率为10.2%,DCAN早期组为12.1%,DCAN确诊组为23.8%,DCAN严重组达31.3%;无DCAN患者心肌缺血主要发生在上午,有DCAN者则弥散到全天;DCAN越严重,DCG中最快心率值越低(P〈0.05),心率变异越小(P〈0.01)。结论:随DCAN严重性增加,心率变异减小,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增加;DCG是较好的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37例经临床标准确诊的冠心病住院者进行DCG分析。结果 337例冠心病者检测出289例有缺血型ST段改变。敏感率为85.8%。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27.7%(80/289),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检出率为72.3%(209/289)。结论 DCG监测冠状动脉缺血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较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采用分层(分类)抽样法,随机抽取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65例(Ⅰ组),2型糖尿病合并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51例(Ⅱ组),健康对照者45例(Ⅲ组),对比分析三组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及三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结果Ⅰ和Ⅱ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别与Ⅲ组相比,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室性早搏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Ⅰ、Ⅲ组相比,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Index、SDNNIndex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MSSD、PNN50Ⅰ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伴S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HRV显著降低,心脏迷走神经损伤明显;动态心电图包括SMI及HRV检测对T2DM患者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Holter)一过性ST段压低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Holter监测152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阵次、每次缺血发作时间和ST段最大下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Holter监测的15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中,冠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者149例(98%);单纯无痛性心肌缺血(SMI)123例(81%);伴其他时段典型心绞痛29例(19%);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107例(70%);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最高,这期间检出523阵次,占78%。结论:Holter检出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绝大部分为冠脉病变引起.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