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50例经临床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均在64排螺旋CT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50例中,48例清晰显示冠状动脉钙化或非钙化斑块86处,其中管腔轻度狭窄48处,中度狭窄25处,重度狭窄13处;2例患者因年龄较大,扫描伪影多,图像显示欠佳。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时间短,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支管壁钙化、非钙化斑块及相应管腔狭窄程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疑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MSCTA图像,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进行重建。结果 18例按Lupi-Herrea分类法包括Ⅰ型6例,Ⅱ型3例,Ⅲ型9例。管腔情况包括狭窄-阻塞型15例,混合型3例。MSCTA图像可以清楚显示受累血管的异常表现如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部分伴狭窄后扩张。结论 MSCTA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诊断为AD患者的64排螺旋CTA检查资料,利用智能追踪技术进行快速容积增强扫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成像以及仿真内镜图像后处理。结果:52例AD中,StanfordA型12例,StanfordB型40例,全部显示真假腔、内膜片,76支分支动脉受累,显示破口及再破口位置98处。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结论:64排螺旋CTA对A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迅速准确诊断AD,为外科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AD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关于大动脉炎国内外报道较少.文中总结分析大动脉炎的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表现,评价大动脉炎的CT表现及其在大动脉炎的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27例临床确诊为大动脉炎患者的CTA资料,其中7例行颈胸腹部CTA、8例行胸腹部CTA、1例行颈胸部CTA、4例行腹部CTA、7例行颈部CTA.6例患者术后随访CT. 结果 所有患者共评价378段大血管,245段血管受累,管壁增厚.16例患者42段血管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15例患者20段管腔扩张,其中3例患者动脉瘤形成;11例患者主动脉管壁合并钙化.5例患者合并出现单侧肺动脉受累合并肺动脉高压(左侧4例、右侧1例);5例单侧肾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继发同侧肾脏萎缩;19例患者可见明显侧枝循环形成,其中以肠系膜上下动脉间的侧枝较多见.6例随访患者CTA中,4例行支架植入手术,2例行血管旁路手术,其中1例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另5例患者术后支架及旁路血管管腔均通畅. 结论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侧枝循环以及狭窄后扩张是大动脉炎的常见CT表现.多层螺旋CT在大动脉炎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及三雏重建方法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经临床及DSA证实的大动脉炎患者行64排CT血管造影及MPR、MIP、SSD、CPR重建检查,总结CT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64排CTA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管壁及管腔的改变.本组管壁增厚的28个,钙化灶4个,管腔狭窄的20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中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临床疑有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数据在ADW4.3工作站进行分析,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3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ASO有特征性显示,可以准确、清晰显示血管管壁各种斑块及管腔的不同程度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诊断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下肢动脉闭塞症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原始图像回顾性分析54例下肢动脉MSCTA图像资料,观察血管管壁改变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本组54例患者观察的1017个血管节段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动脉管壁钙化为795个。结论 M SC T A可判断管壁斑块和管腔狭窄情况,明确显示下支动脉血管形态,在评估和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及各种图像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确诊为AD的32例患者,均行64排CTA检查,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三维容积成像(VR)后处理。结果:32例患者CTA均显示内膜片、内膜破口、真假腔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脉造影检查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动脉造影检查的31例大动脉炎同时经临床及CT、MRI检查最终确诊为大动脉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变动脉表现为降主动脉向心性狭窄,管腔变细,病变分布较为广泛并多伴有狭窄后扩张和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CT、MRI检查示受累主动脉壁明显毛糙和钙化,CTA可见血管管壁增厚和导致的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活动期增厚管壁可有不规则强化.结论 动脉造影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较直观、准确,是作为多发性大动脉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四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结果 CTA清晰显示了24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有23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5例行DSA检查,175段血管中14段狭窄程度与CTA不同。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大动脉炎64层螺旋CT影像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颈动脉大动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并比较20例颈动脉大动脉炎患者(病例组)和10例无明显颈动脉血管病变和脑神经症状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表现。结果颈动脉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方法可清晰显示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管腔的改变,表现为狭窄、闭塞、扩张及瘤样改变。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的管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0.36±0.13)cmvs.(0.03±0.02)cm,P<0.05],活动期组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厚度亦较非活动期患者明显增厚[(0.44±0.09)cmvs.(0.24±0.10)cm,P<0.05]。结论大动脉炎的重要CT征象是动脉壁增厚,CTA可同时显示管腔及管壁情况,颈动脉管壁厚度可能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孙伟 《中外医疗》2014,(32):186-188
目的探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20例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进行数字减影成像检查,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及检查情况。结果 DSA检查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220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162段(73.6%),CTA发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共有216段(98.2%),这里,29段为轻度狭窄,40段为中度狭窄,35段为重度狭窄,112段为闭塞。CTA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血管病变分布腘动脉69段(31.9%),股动脉61段(28.2%),髂动脉33段(15.3%),小腿动脉28段(13.0%),腹主动脉25段(11.6%)。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可切实应用,是一种准确、安全、简捷的检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64排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在64排CT CTA下的表现及64排CT CTA 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临床证实的主动脉夹层CTA表现及其与DSA的比较。结果:85例患者中阳性58例,阴性27例。与DSA比较造影剂用量明显减少,肾毒性减小;检查时间缩短,患者接受辐射量减少;显示病变范围扩大等。结论:多排螺旋CTA具有几种技术特点,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成像后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全程血管的形态走向。区分动脉管壁的硬化性钙斑及管腔内造影剂,从各方位、多角度直观观察评判受检血管,对临床医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志强  杨鸿翔 《中外医疗》2016,(22):189-190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CTA)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38例疑似PDA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后于1~2周内行DSA(数字血管减影)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以数字血管减影为金标准,370段血管中CTA检查得出相同结论的有350段血管,其检查准确率为94.6%(350/370),且诊断下肢静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特异度为98.6%(136/138),灵敏度为92.2%(214/232)。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对下肢动脉及其病变进行清晰的显示,评估结果较为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强  喻晓明  吕文武 《中外医疗》2010,29(2):158-15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64排CTCTA下的表现及64排CTCTA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临床证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TA表现及其与DSA的比较。结果70例病患中阳性52例,阴性18例。与DSA比较造影剂用量明显减少,肾毒性减小;检查时间缩短,患者接受辐射量减少;显示病变范围扩大等。结论多排螺旋CTA具有几种技术特点,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成像后可以清晰地显示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血管的形态、走向,区分动脉管壁的硬化性钙斑及管腔内造影剂,从各方位、多角度直观观察评判受检血管,对临床医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关键成像技术问题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拟诊为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将重建图像的原始数据传输到AD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同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9例CT血管造影检查后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结果所有患者下肢动脉图像显示良好,其中正常3例,29例下肢动脉存在节段性管腔狭窄,并在闭塞动脉周围可见较多代偿侧支血管影存在。544个节段血管共有346段0级狭窄,131段Ⅰ级狭窄,33段Ⅱ级狭窄,15段Ⅲ级,19段Ⅳ级狭窄。9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在153个节段血管中的显示符合率为95.4%。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管壁斑块,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前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79-79,96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 64排螺旋CT对32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脑血管CTA检查,分别应用容积再现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对脑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选取的32例患者中,有28例动脉瘤与DSA对照,3例动脉瘤和1例脑血管畸形(AVM)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2例CTA的VR、MIP图像对颅内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率96%(30/32),通过VR及MIP重组的脑血管图像,清晰显示了30例脑动脉的三维解剖关系及动脉瘤周围的复杂结构,动脉瘤与颅骨的关系,清晰显示1例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处理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其中50例CT检查前后2周内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CA)检查.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有无肌桥、肌桥位置、长度、深度分型、收缩期狭窄程度、邻近管壁情况.CCA图像分析内容包括有无肌桥,肌桥位置、长度、收缩期狭窄程度.描述分析2种方法的肌桥检出率,CT中肌桥的位置及邻近管壁情况,评价2种方法收缩期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并分析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深度及长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5例患者诊断肌桥9l例,共103个,CTA肌桥检出率为67.4%,前降支中段占60.2%,浅表型69个,纵深型34个,50例存在近侧管壁斑块,5例存在远侧管壁斑块.CTA与CCA收缩期狭窄程度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0.785;CTA中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长度问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282;CTA中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深度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0.561.2种方法的收缩期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性.结论:CTA能直接、清晰显示心肌桥与壁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心肌桥深度越深,范围越长,收缩期管腔狭窄越明显;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能明显提高对心肌桥的检出率,但在对壁血管收缩期狭窄程度测量方面不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我科64排螺旋CT在脑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44例,由诊断医师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进行图像综合评价.结果 64例患者中,60例图像显示成功,脑动脉狭窄38例(伴脑梗死12例),脑动脉瘤14例(脑动脉 狭窄伴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8例.与DSA相比,CT血管造影(CT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100%.结论 CTA与DSA的敏感性与特 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普查、筛查上可以选用CTA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20.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  咸耀林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0):920-9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CTA检查的AD,以轴位图像为基础,后处理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显示夹层的范围及胸腹主动脉主要血管分支的受累情况,清晰显示真假腔、内膜瓣及破口位置、数目。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刨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是AD可靠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