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连营 《求医问药》2014,(17):216-2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前的临床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8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这些患者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发生出血性转化的6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这138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采集分析。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患者在出血性转化发生前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头痛头晕。有46.1%的患者在发生出血性转化后其临床症状加重。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时间平均为5.8±1.2d。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进行溶栓治疗、大脑皮质梗死、患有糖尿病、年龄大于65岁。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所占的比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确定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及相关危险因素对防止该病的发病和恶化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对具有高危风险因素的脑梗死患者及早进行复查,并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的发病机制,病因,认识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1例HI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DSA及脑脊液检查,并与同期大面积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作对照,两组患者均在病初及第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存活的H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NHI组。结论 HI预后与出血量有关,治疗时要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和总结。方法选取100例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住院期间所做的影像检查、发病机制及原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CT检出率为35.0%,MRI的检出率为89.0%。其发病原因有心房纤颤和原发性高血压等可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和脑血栓。影像检查显示,原梗死区内会出现斑片状或团块状血肿信号。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较多,病情较复杂,需及时得到治疗方能缓解病情,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及时改善,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发病机制、出血时间的迟早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53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梗死后3天内出血为旱发型,3天后为晚发型,2型患者于就诊时、出血后、出血后治疗7天及14天时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果:2型N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发型与早发型病死率分别为3.13%、16.67%,P〈0.05。结论:出血性梗死出血发生越早,治疗效果越差,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脑CT或脑MRI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1].自CT和MRI应用以来,HI由尸检的病理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对HI的认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与争论,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发病时间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85例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发病的规律,为临床采取相应对策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刘旭  匡涛  雷琳  李红梅  郑涛 《当代医学》2011,17(16):12-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大部分病人发病前多有先兆,原发病因为脑梗塞,与高血压、高血糖、抗凝、溶栓等药物的应用关系密切,多发生在发病后的7~14d;本组67例患者,全部经头颅CT检查确诊,经治疗基本痊愈36例,好转24例,死亡7例。结论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当病情加重时,及时检查CT是必要的,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溶栓、抗凝等药物,有利于出血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4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发生于60岁以上,大面积梗死25例,HI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7.14%(48/673)。脑栓塞为其主要原因占68,5%,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脑梗死后第2周发现3例,第3周发现12例。发生出血后大部分原有症状加重,21例出血在15~60d吸收。结论 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以便及时诊治,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脑梗死(hem orrhagic infarction,H I)是脑缺血性卒死后因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随着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 T)和磁共振成像(M R I)的广泛应用及溶栓和抗凝药的普遍使用,对其认识日益深刻。我院2002~2004年共收治脑梗死423例,其中H I4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和既往脑卒中病史有关。结论:对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毛明立 《实用医技》2007,14(35):4899-490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发生于60岁以上,大面积脑梗死17例,脑梗死后第2天至第14天内发生出血者21例。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经内科综合治疗预后良好19例,出血量大经手术治疗者预后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动态CT观察,可及时发现出血,更改治疗方案,使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3.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大面积脑梗死按是否存在梗死后出血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组和非出性脑梗死组(NHI),比较2组之间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HI组中脑梗死尤其是房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HI组。结论房颤性脑梗死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也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出血性脑梗死发生越早,预后越差;进行病因干预和综合治疗将有助于减少HI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李凤芹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昼夜发病时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瑞娟 《医学争鸣》2004,25(3):223-223
脑梗死在发病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我们观察我院2000/2002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4例,对其24h发病时间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欧明辉 《广西医学》2007,29(8):1269-1270
我院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出血性脑梗死(HI)5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发病规律。方法发病季节按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统计;发病时间用4小时划分法把一天24小时划分为0:00~4:00点、4:00~8:00点、8:00~12:00点、12:00~16:00点、16:00~20:00点、20:00~24:00点,对2002~2005年有准确发病时间的352例病人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发病规律。结果脑梗死的发病季节无明显差异,但发病时间有其规律性:4:00-8:00点、8:00-12:00点两个时段为发病高峰,共计211例,占59.94%。结论脑梗死的发病具有昼夜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病率、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短期预后。[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2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的发生率为7.3%。继发出血多发生在缺血性卒中后2周内,第1周为31例(59.6%),第2周为17例(32.7%)。发病1周内发生HI者的短期预后较1周后发生者差(P〈0.05)。根据影像学特点,HI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与非血肿型相比,血肿型的短期预后明显不良(P〈0.05)。HI的死亡率为15.4%。[结论]对于心源性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在发病1-2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将有助于HI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出血性脑梗死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梗塞及大面积脑梗塞.其次与高血压、高血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有关.大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先兆.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在发病后的1-2周.结论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病人,避免应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发病高峰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或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郭广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151-152,15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栓塞组、大面积脑梗死组、皮层梗死组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以早发型为主,预后转归差于非血肿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病程早期,预后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来经CT或MRI证实的幕上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e Infarction,HI),旨在探讨H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