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创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时机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3年2月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修补时间分为3组,分别为早期修补组、中期修补组及晚期修补组,每组30例,对比观察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早期修补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晚期修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修补组与中期修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早期颅骨缺损修补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不同时期颅骨修补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后颅骨缺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抽取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本院重型颅脑创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80例,根据颅骨修补术时期分为常规组和早期组,每组40例,常规组在患者重型颅脑创伤术后3~6个月进行颅骨修补术,早期组在患者重型颅脑创伤术后4~6周进行颅骨修补术。对比两组术后7d、随访3个月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两组术前术后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7d 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早期组患者KP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随访3个月时早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且术后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实施早期颅骨修补术有助于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颅骨修补术(早期组)33例和晚期颅骨修补术(晚期组)32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后患者KPS评分为(81.71±12.59)分,明显优于晚期行颅骨修补术组(72.30±14.15)分(P<0.05);同时早期组GOS预后情况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晚期组为1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行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更有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超早期修补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26例颅骨修补患者进行颅内压、血流速度术前、术后检测及缺损面积与颅内压、血流速度的关系以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评定.将126例随机分成实验组(65例):采用早期3个月以内修补.对照组(61例):按传统3~6个月后修补,观察两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早期行颅骨修补患者在伤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不仅可减少因颅骨缺损而引发的继发性神经元损伤,而且伤后颅骨修补越早神经功能恢复越显著,其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颅脑外伤术后颅脑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两组分别采用晚期和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功能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结果:观察组GOS预后优于对照组,KSP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颅脑缺损患者行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外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在脑外伤手术后3个月后进行颅骨修补术,研究组在脑外伤手术后3个月内接受颅骨修补术。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术后恢复优良率。结果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12.22±2.11)分低于对照组的(23.32±2.33)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2.23±3.22)分高于对照组的(50.34±2.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优良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其临床实施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对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实施早期颅骨修补术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9月于某院就诊的47例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病患,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4例)行早期颅骨修补术,对照组(23例)行晚期颅骨修补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从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来看,术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情况来看,研究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看,研究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术用于颅脑外伤术后颅脑缺损患者治疗中,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临床优良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采取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00例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取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对照组采取晚期颅骨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卡氏评分(KPS)、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KPS评分为(84.57±13.24)分,高于对照组的(72.13±13.6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采取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可提高预后效果,改善相关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较好的应用于颅脑外伤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脑外伤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分为两组,45例早期组患者术后1.5-3月采取颅骨修补术治疗,65例晚期组术后3-6月行颅骨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早期组恢复良好率为93.3%,晚期组为60.0%,组间差异明显(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生活能力均获改善,早期组优于晚期组(P0.05)。结论:脑外伤采取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5,(5):387-389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住院部82例需要进行脑室腹腔分流的颅骨修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予以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晚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以及总并发症率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外伤患者采取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意识,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55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在开颅血肿清除术后3个月左右同期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照组28例,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6个月后再行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致残率为37.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恢复良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植物状态与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积液及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感染、分流过度和分流管阻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能明显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中早期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脑外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脑积水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在术后3~6个月行颅骨修补术治疗;研究组35例在术后2~3个月一次同时行早期颅骨修补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后GCS优良率(71.4%)显著高于对照组(57.2%)(x2 =7.47,P<0.05),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8.35,P<0.05),中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 =7.33,P<0.05),并发症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4.3%) (x2 =7.35,P<0.05).结论 对脑外伤患者采取早期行颅骨修补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颞肌外与颞肌下数字化成型钛网修补额颞区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探讨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数字化成型钛网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颢肌外组22例,颞肌下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失血量、钛钉用量)、术后并发症(刀口感染、皮下积液、癫痫、颅内血肿、咀嚼受限、面瘫)及患者出院1个月后的外形满意度.结果 颞肌外钛网组修补的手术时问明显少于颞肌下组(t=2.42,P<0.05),但外形满意度低于颞肌下组(x2=36.3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0,P>0.05).结论 颢肌外与颞肌下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在大面积额颞区颅骨修补术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等因素综合考虑,个体化地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不同的时间实施颅骨修补手术对脑外伤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脑外伤出血患者,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于纳入对照组22例患者在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内实施颅骨修补术,而观察组的23例则在减压术后2个月内实施颅骨修补术,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91%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P<0.05);观察组患者颅骨修补术后3个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比对照组更低,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在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4%远比对照组发生率27%更低(P<0.05)。结论对于脑外伤伴脑出血的患者,在行骨瓣减压术后,术后3个月内早期进行颅骨修补手术,对于神经缺损的改善有满意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的提高,使得患者康复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临床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分析早期介入治疗对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结果早期治疗组患者血管内治疗之后栓塞的程度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患者(P<0.05),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在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介入治疗组患者(P<0.05),在术后随访期间其他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早期介入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马玉涛 《安徽医药》2014,18(1):103-106
目的 探讨非血管化髂骨与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重建下颌骨节段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0例下颌骨节段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修复组(血管化组)15例以及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修复组(非血管化组)15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于术后1、2、4个月应用显微CT观察患者骨质骨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非血管化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血管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化组Ⅰ期愈合率为53.33%、Ⅱ期愈合率为40.00%,非血管化组Ⅰ期愈合率为46.67%、Ⅱ期愈合率为40.00%,两组愈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管化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管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管化组术后植骨吸收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化组术后1个月、2个月TV/BV、Tb.Th、Tb.Sp、Tb.N等指标优于非血管化组(P〈0.05),而术后4个月,非血管化TV/BV、Tb.Th、Tb.Sp、Tb.N等指标与血管化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对患者的创伤少、修复效果理想、操作简单易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及移植骨吸收,需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关节镜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回顾性评价关节镜结合LCP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9月-2011年12月对65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侧采用关节镜结合LCP内固定(A组),30例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临床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地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22例,良10例,可3例;B组优13例,良8例,可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为创伤性关节炎:A组3例(8.6%),B组9例(30%);膝关节僵硬:A组0例,B组3例(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结合LCP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具有术后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早期胃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分别接受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LAPG)及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LAG)的72例近端早期胃癌患者,其中行LADG者38例,行LAG者34例.了解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结果,比较两种术式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运用Visick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其他并存疾病率、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L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及早期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比较,LAPG组Visick评分明显高于L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体重、RBC、Hb及ALB等营养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能够安全的应用于近端早期胃癌的治疗,但应同时警惕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