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肾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相关生化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及血肌酐等生化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改善肾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791-2792
抽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2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仅服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氨氯地平和缬沙坦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变化情况及治疗后肌酐、尿素氮、24 h尿微量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素氮、肌酐、24 h尿微量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尿素氮、肌酐、24 h尿微量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氯氨地平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及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2007年8月~2008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10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5例.缬沙坦组予缬沙坦80 mg每日1次口服,氨氯地平组予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口服,联合治疗组予缬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口服.三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三组静息状态下血压,采用放免法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治疗8周后各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降压疗效优于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缬沙坦组UAE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与氨氯地平组比较,UAER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能使血压达到理想控制标准值,减轻靶器官损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413-3414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社区收治的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采取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实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观察组治疗后SBP、DBP、FBG、2h PBG、Hb A1c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较高,无增加明显不良反应,充分改善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用对糖尿病肾病血压控制及肾功能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将90例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30例,缬沙坦组28例,氨氯地平加缬沙坦组(联用组)32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肌酐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血压、血肌酐及UAER均有明显下降(P <0.05,P <0.01),氨氯地平与缬沙坦单用时其下降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用时其下降幅度与2药单用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减少UAER,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4246-4248
在我院治疗的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发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是氨氯地平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血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的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FINS、2h PG、FBG指标水平组间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NS、2h PG、FBG指标水平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患者(33.33%),差异均显著(P0.05)。对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实行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血糖指标水平,提升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较少,有益于患者病情控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140例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研究组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7.14%,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同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380-382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间我社区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80例,用计算机实施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规范降血糖治疗,对照组在降血糖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氨氯地平降血压治疗,观察组在降血糖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降血压治疗,分析患者血压、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指数,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规范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实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血压控制效果好,同时也能协同降低血糖,且用药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抗糖尿病治疗,降血压治疗和口服氨氯地平,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依那普利。均治疗12w,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24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127.2±6.5mmHg、81.2±4.5mmHg及0.11±0.02;对照组分别为139.8±7.2mmHg,89.8±5.2mmHg及0.19±0.03。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付毅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2726-2727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复方制剂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一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的变化与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SBP和DBP均有所降低,而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一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处理。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松龄血脉康胶囊。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和蛋白排泄率(UAER)和肾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22%)高于对照组(7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P<0.05)。两组治疗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24 h尿蛋白定量、UAER、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t分别=16.89、20.41、10.66、23.34、19.56、13.80;11.74、10.37、5.90、12.88、8.49、8.33,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SBP、DBP、24 h尿蛋白定量、UAER、Scr和BUN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99、6.79、9.43、8.97、11.57、9.28,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8%)低于对照组(1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良好,且对肾脏具有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性、血管弹性、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昼、夜SSD、DSD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昼、夜的SSD、DSD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踝臂指数、PWV、C2、C1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踝臂指数、PWV、C2、C1均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变异性,维持血压平稳,促进血管弹性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降糖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糖以及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以及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其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的降压、降糖效果显著,且还能有效改善肾功能,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单独和联合使用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68例患者按使用的降压药物类型分为氨氯地平组、贝那普利组、厄贝沙坦组、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组(氨贝组)、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组(氨厄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氨氯地平组、贝那普利组和厄贝沙坦组均能较好地控制血压,贝那普利组和厄贝沙坦组的尿蛋白也有显著下降,但贝那普利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联合用药组的降压疗效、肾脏保护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单药各组。结论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均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其中厄贝沙坦降压作用与氨氯地平相当,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用后疗效增强,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剂量缬沙坦联合舒洛地特对2型糖尿病临床期糖尿病肾病(DN)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临床期DN随机分四组,在糖尿病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使用普通剂量80 mg缬沙坦(A组)、大剂量320 mg缬沙坦(B组)、大剂量320 mg缬沙坦联合舒洛地特(C组)及160 mg缬沙坦联合舒洛地特(D组),疗程8周.比较各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血浆PAI-1、血压及血清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C组UAE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5).治疗8周后,B、C、D组UARE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2、7.63、4.94,P均<0.05);治疗后B、C、D三组UAER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5、5.03、4.13,P均<0.05),治疗后C组UAER与B、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3、3.17,P均<0.05).且B、C、D三组PAI-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1、3.13、2.61,P均<0.05).结论 大剂量320 mg缬沙坦联合舒洛地特更能安全有效地降低临床期DN患者的UAER,具有良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内皮素(ET)和胱抑素C(Cys C)的影响。方法 100例老年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羟苯磺酸钙组30例,缬沙坦组33例,联合组37例,分别给予羟苯磺酸钙、缬沙坦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12周。结果联合组有效率显著高于羟苯磺酸钙组与缬沙坦组(P0.05);3组治疗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蛋白排泄量(UAE)和血清ET、Cys 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显著低于羟苯磺酸钙组和缬沙坦组(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和缬沙坦联合用药治疗老年早期DN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可更有效降低血清ET、Cys C水平,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缬沙坦、福辛普利钠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高血压合并MCI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3组均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此基础上,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胶囊,福辛普利钠组给予福辛普利钠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次/d。血压达标后,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的变化,并对治疗后12个月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2个月后,3组MMSE及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福辛普利钠组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组MMSE、Mo CA总有效率分别为30.0%和36.7%、20.0%和20.0%、16.7%和16.7%,缬沙坦组略高于其余2组,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福辛普利钠和苯磺酸氨氯地平3种药物在降压达标后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伴有的MCI,其中缬沙坦改善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RB制剂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和雷公藤多甙片)和对照组(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分别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肾功能、肝功能、血脂、血常规等并进行比较。结果①联合治疗组治疗6月后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8%,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联合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随着时间推移,24 h尿蛋白定量逐渐减少,血浆白蛋白逐渐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月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时间推移,24 h尿蛋白定量逐渐减少,血浆白蛋白逐渐升高;同一时间点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ARB制剂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有较好的疗效,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外周血象未见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贝前列素钠联合厄贝沙坦方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在降糖、调脂、饮食控制等标准治疗的基础之上给予贝前列素钠40μg口服每天3次和厄贝沙坦150mg口服每天1次,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糖、血压、血脂、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血糖、血压、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应肾功能变化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联合厄贝沙坦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独立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Hypertension control is rare in clinical practice, particularly in high-risk patients. A large factor is therapeutic inertia deriving from poorly prescribed lifestyle changes, excess monotherapy use, and scarce on-treatment modifications. The use of drug combination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blood pressure (BP) control; in particular, fixed combinations improve therapy without increasing daily pill intake, thereby favouring patient compliance and therapy continuation. The most widely used fixed combination is based on thiazide diuretics added to either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s or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 (ARBs). Several large-scale clinical trials have been conducted showing that these combinations are effective in lowering BP. However, thiazide diuretics can reduce the metabolic benefits derived from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 inhibitors in high metabolic risk patients. In contrast, ACE inhibitors or ARBs combined with dihydropyridine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s (DHPCAs) exert a marked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without decreasing metabolic protection by RAAS blockade. In the recent JIKEI heart study, approximately 60% of patients affected by hypertension, heart fail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r their combination in the valsartan arm were simultaneously treated with DHPCAs. Of note, a 39% reduction in the primary endpoint of combin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as reported in the valsartan compared with the non-valsartan arm. Furthermore, in a recent multinational study, 83% of 3161 hypertens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valsartan and the DHCPA amlodipine reported a concontrolled BP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As expected, amlodipine did not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metabolic profile of patients, thereby supporting the role of ARB+DHPCA combinations as effective and promising tools i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In summary, the combination of ARBs with DHPCAs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i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through synergy between their antihypertensive and vascular protective actions, persistent metabolic benefits deriving from RAAS inhibition, and reduced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