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对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绝经后高血压2级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联合组(54例).对照组使用依那普利10 mg,1次/d,联合组同时口服辛伐他汀20 mg,1次/晚,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血压、TC、TC、LDL-C、HDL-C的变化.结果:服药6个月后,两组IMT、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联合组IMT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间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TG、Tc、LDL-C明显下降,HDL-C明显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对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且对颈动脉IMT增厚有消退作用,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对颈动脉IMT消退作用更显著,更有效延缓绝经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7例高血压病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总动脉病变情况分为3组:颈总动脉正常组(n=57例)、颈总动脉硬化组(n=38例)及颈总动脉斑块组(n=22例)。3组患者分别检测、观察血清hs-CRP、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结果颈总动脉硬化组及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TG、TC、LDL-C均显著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HDL-C显著低于颈总动脉正常组(均P<0.05);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TG、TC、LDL-C均显著高于颈总动脉硬化组,HDL-C显著低于颈总动脉硬化组(均P<0.05)。颈总动脉正常组血清hs-CRP水平为(1.25±0.43)mg·L-1,颈总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为(1.33±0.47)mg·L-1,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为(1.87±0.51)mg·L-1。颈总动脉硬化组及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总动脉硬化组(均P<0.05)。血清hs-CRP与TC、TG、LDL-C呈正相关(r=0.81、0.65、0.67,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66,P<0.05)。结论血清hs-CRP、TC、TG、LDL-C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相关,均是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代谢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50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颈总动脉IMT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IMT阳性组与IMT阴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和血脂指标,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的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TC、TG、LDL-C、APO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APO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MT阳性组的TC、TG、LDL-C、APOB水平均高于IMT阴性组,HDL-C、APOA水平均低于IMT阴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C、TG、LDL-C、APOB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呈正相关,HDL-C、APOA与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代谢与其颈动脉IMT密切相关,临床上可通过超声监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情况对血脂代谢情况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75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以及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治疗后3和6个月,2组血清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研究组TC和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6个月,2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研究组IMT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能有效改善高血脂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瑞舒伐他汀逆转颈动脉IMT增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颈动脉硬化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颈动脉硬化组和对照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I℃)、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参数.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TC、TG、LDL-C、H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存在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探讨IMT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8例T2DM患者(T2DM组),其中IMT增厚组36例,MT正常组32例;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T2DM组TC、TG、LDL-C、FPG、2h PG、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MT增厚组血脂、FBG、2h PG和IMT值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存在明显脂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且IMT增厚组更明显,检测血脂与IMT对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316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157例,每天口服辛伐他汀10mg;治疗组159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mg,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2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清TC、LDL-C、HDL-C、TG、TNF-α、CRP、MMP-9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TC、TG、LDL-C、CRP、TNF-α、MMP-9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HLD-C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CRP、TNF-α、MMP-9、HLD-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降低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和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不良反应少,疗效优于辛伐他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在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中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析观察组hs-CRP与血脂各项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TC、TG、LDL-C、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s-CRP与TC、TG、LDL-C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脂与炎症因子水平检测是糖尿病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143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1次/d,每晚睡前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个月测定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TC、TG、LDL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1例出现腹胀,不影响治疗,余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587-2588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院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HDL、LDL和颈动脉IMT比较,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TC、TG、LDL和颈动脉IMT显著低于治疗前,HDL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机体机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 13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 13例配对对照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及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 ;抽前臂静脉血查血红蛋白 (Hb)、尿素氮 (BUN)、肌酐 (SCr)、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C -反应蛋白 (CRP)、血浆纤维蛋白原、补体C3、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 (a) [Lp (a) ];彩色B型超声仪观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 ,包括斑块、最大 [(MaximumVelocity ,V(max) ]和最小血流速度 [(MinimumVelocity ,V(min) ](即收缩期和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 ) ,血管内皮厚度 (即内膜 -中膜厚度 ,IMT) ,阻力指数 (RI)。结果 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和CRP均显著增高 (P <0 .0 1) ;Hb显著降低 (P <0 .0 5 ) ;Alb和PA显著降低 (P <0 .0 1)。原发疾病为高血压的患者CRP较原发疾病为慢性肾炎患者显著升高 (P <0 .0 1)。高血压组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 (P <0 .0 1)。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组平均IMT、最大IMT、V(min)、RI、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进行对照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08年5月~2011年5月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5 mg组(A组)、10 mg组(B组)、20mg组(C组),均为晚餐后顿服。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HDL-C、LDL-C、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的变化,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均明显减小(P<0.01);TC、TG、LDL-C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增高(P<0.01)。但总体疗效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0.05或P<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方面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调脂,抗炎以及抗动脉硬化作用,其疗效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本研究3种剂量治疗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值得认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20 mg组(40例)和辛伐他汀40 mg组(4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而辛伐他汀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1),且辛伐他汀40 mg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MHD患者15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分为对照组和硬化组96例,比较两组EOS、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血清铁蛋白(SF)、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总胆固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患者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58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 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血脂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6个月后,TG、TC、LDL-C、IMT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HDL-C呈显著性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6个月后,TC、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及HDL-C的升高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之间比较,40 mg/d阿托伐他汀较10 mg/d更能显著性降低TC、LDL-C水平及IMT(P<0.05),但升高HDL-C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高剂量组中有1例患者于4个月时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复查后未达到正常值的2倍。结论:10 mg/d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而长期服用40 mg/d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安全及有效调脂的基础上,稳定并消退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Crouse斑块积分法量化评价颈动脉硬化(CAS)的严重程度,并以Crouse斑块积分值分组进行血压、血脂及血尿酸(BUA)水平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探讨血压、血脂及BUA水平与CA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61名城镇居民,年龄35~75岁。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记录双侧颈动脉内各个独立斑块的厚度并将所测得的所有独立斑块厚度相加后作为Crouse积分。同时检测记录血压值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BUA水平。依据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结果将261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140例(n=140),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组44例(n=44)和斑块形成组77例(n=77)。并分别对3组的血压、TC、TG、HDL-C、LDL-C、BUA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LDL-C及B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TG、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的SBP、LDL-C及BUA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而两组间TG、TC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斑块形成组中,受试者的SBP、LDL-C和BUA水平与Crouse积分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DBP、TG、TC、HDL-C水平与Crouse积分均没有相关关系(均P0.05)。进一步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值发现:上述三者对Crouse积分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LDL-C(b=0.397,P0.01)、SBP(b=0.376,P0.01)和BUA(b=0.220,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法在颈动脉斑块定量评价上可靠性相对较高;SBP、TC、LDL-C及BUA水平均与CAS的发生有较密切关系,而HDL-C、TG和DBP水平与CAS关系不确切。BUA是影响CA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干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A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A组)、辛伐他汀(B组)、瑞舒伐他汀(C组)各30例;对照组(D组) 30例不予任何降脂治疗,仅予饮食控制(低脂饮食)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情况.[结果]治疗前A、B、C、D四组TC、TG、HDL-C、LDL-C、hs-CRP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降脂治疗6个月后A、B、C三组血TC、TG、LDL-C、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HDL-C较对照组及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均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在常规剂量时三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 892例健康体检人员行双侧颈动脉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间血脂水平比较:LDL-C在30~79岁、TC在30~59岁、TG在40~59岁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HDL-C在40~49岁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低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间不同水平血脂构成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体检人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有关联,积极降低血脂尤其是LDL-C,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血脂、血糖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11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测定其血压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空腹葡萄糖(FPG)和餐后2小时葡萄糖(2hPG)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越重,伴有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越高,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TC、LDL-C和 hsCRP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SBP、TG、FPG、2hPG增高在斑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在IMT增厚组无统计学差异.斑块组SBP、LDL-C、FPG、2hPG和hsCRP较IMT增厚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颈动脉IMT与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相关.结论: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