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附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18例(19只眼)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附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2只眼联合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结果 18只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只眼因术前黄斑挫伤,视力无改善。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吸附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患者,有效避免了其他手术方法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连续模式、脉冲模式)与冷超声乳化术(爆破模式)术后早期的疗效比较,为选择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术式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我院2007-11/2008-09的Ⅲ级以上核白内障患者做冷超声乳化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比较它们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种手术均成功完成,冷超声乳化术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角膜内皮计数和平均超声时间这两项指标更优越,在中央角膜厚度及最佳矫正视力方面也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相当甚至更好。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脉冲模式各项指标较连续模式更优越,但某些指标的优越程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冷超声乳化摘除Ⅲ级以上核白内障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无角膜损伤,较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同样甚至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何守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以其规范化的手术动作,紧凑的步骤衔接及高效率的操作过程,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的重视和青睐。然而,就其手术本身的精细程度和复杂性,严格要求术者双手、双脚、双眼及大脑的密切配合而言,从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及角膜内皮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9例91眼,按晶状体核密度分为两组,其中Ⅲ级以下核(包括Ⅲ级核)43眼,Ⅲ级以上核48眼。在术前及术后3d时,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其中央角膜的内皮细胞密度(CD值)及角膜内皮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CD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Ⅲ级核以下(包括III级核)CD值下降6%,Ⅲ级核以上CD值下降13%。CD值随着晶状体核硬度上升,呈现下降趋势。术后细胞形态也发生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V)值则增高,Ⅲ级核以下(包括Ⅲ级核)内皮细胞面积平均值及CV值变化均小于III级核以上。结论:老年患者角膜内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产生的损伤敏感,术前应将角膜内皮细胞镜作为常规检查,术中术者可根据患者核硬度随时调整能量和负压的参数组合,尽可能降低超声能量,缩短超声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护角膜内皮的正常功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21例(22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选取同期单纯老年性白内障50例作对照,随访1个月至1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观察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和眼压变化。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2只眼术后眼压均控制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320±84)个/mm2,对照组为(338±78)个/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平均(2.14±0.10)mm,术后平均(3.30±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角比术前明显变宽。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自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对70例(72眼)自内障采用新型超声乳化仪,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超声乳化能量、超声乳化时间、切口形态、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7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平均超声能量4.56%,平均超声时间56″。术后1天、1周及1个月时,最佳视力≥0.5的术眼分别为40眼(55.56%)、62眼(86.11%)及64眼(88.89%),术后1个月视力≥1.0者57眼(97.17%)。主要并发症:角膜水肿2眼(2.78%),虹膜反应4眼(5.56%),迟发性虹膜睫状体炎1眼(1.39%)。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 新型超声乳化仪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更好、更精确的能量控制,极大地降低了无效能量的使用和减少热量的产生,提高前房稳定性,平静而有效的超声能量使手术效果更为完善,提高了Phaco手术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爆破模式与挤压劈核法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98例(198眼)硬核白内障患者。方法 使用Laureate超声乳化仪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爆破超声模式和挤压式劈核方法,B组采用传统连续超声模式与刻槽的分核方法。术前记录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记录两组平均超声能量和平均超声时间,术后1天、1周、1个月分别观察两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情况。主要指标 术中超声能量和超声时间、术后视力、角膜水肿程度、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A组平均超声能量为(8.1±1.3)%,B组为(27.0±3.4)%;平均超声时间A组为(59.2±5.8)s,B组为(256.1±14.5)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A组术后第1天矫正视力大于0.5者70眼(68.0%),B组为12眼(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A组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Ⅰ级者72眼(69.9%),B组13眼(13.6%),A、B两组Ⅳ级水肿分别为6眼(5.8%)和35眼(36.8%)。A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5±2.4)%,B组为(9.5±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无后囊膜破裂病例,B组术中后囊膜破裂1眼。结论 与采用传统超声模式和劈核方式的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应用爆破模式与挤压劈核法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可使超声时间缩短,超声能量减少,手术疗效好且并发症少。(眼科, 2013,22: 94-97)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70例(72眼)白内障采用新型超声乳化仪,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超声乳化能量、超声乳化时间、切口形态、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结果7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平均超声能量4.56%,平均超声时间56”。术后1天、1周及1个月时,最佳视力≥0.5的术眼分别为40眼(55.56%)、62眼(86.11%)及64眼(88.89%),术后1个月视力≥1.0者57眼(97.17%)。主要并发症:角膜水肿2眼(2.78%),虹膜反应4眼(5.56%),迟发性虹膜睫状体炎1眼(1.39%)。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新型超声乳化仪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更好、更精确的能量控制,极大地降低了无效能量的使用和减少热量的产生,提高前房稳定性,平静而有效的超声能量使手术效果更为完善,提高了Phaeo手术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丙烯酸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上方 3.2 mm阶梯状透明角膜切口 ,对 80例 (89只眼 )老年性、并发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 ,并植入丙烯酸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第 1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 0 .5者占 88.77% ;术后 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 0 .5者分别占 95 .5 1 %、97.75 %和 98.88%。术后 1周平均散光为 (0 .96± 0 .82 ) D,比术前增加 0 .1 2 D,(P >0 .0 5 )。术后 1个月和 3个月平均散光为 (0 .89± 0 .5 6 ) D和 (0 .85± 0 .6 9) 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为 1 .1 2 %。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早期恢复视力、散光稳定快和后囊混浊发生率低的优点 ,是值得推广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特点,探讨如何避免和减少手术中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13例(23眼)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操作、超声乳化仪的参数设置、后囊膜破裂的发生情况、并发症的处理及手术效果。结果23眼中,后囊膜破裂7眼,其中,后极部混浊斑和后囊膜分离时后囊膜破裂4例,前房波动时后囊膜破裂2眼,后囊膜抛光时后囊膜破裂1眼。行前部玻璃体切割3眼,皮质沉入玻璃体腔的1眼行后段玻璃体切割。结论后囊膜破裂可以发生在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任何阶段,吸除后极部混浊斑时最易发生后囊膜破裂,手术中保持前房稳定和减少对后囊膜的牵拉,最后处理后极部混浊斑,可以避免和减少后囊膜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糖尿病组: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58眼);对照组:白内障非糖尿病患者64例(70眼)。应用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及术后1d;1wk;1,3mo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分析结果。结果:与术前相比,糖尿病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显著降低(P<0.05)。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d;1wk;1,3mo,糖尿病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中六角形细胞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性,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者角膜内皮易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和人口晶状体植入术的技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25例(28眼)青光眼术后发生白内障者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或合并小梁切除术。手术切口根据结膜滤过泡及眼压的情况选择巩膜隧道及透明角膜缘2种,随访3~12月。结果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67.86%术后矫正视力达0.3~0.8,所有患者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青光跟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同时强调保护角膜内皮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和单纯Healon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60眼单纯性硬核(≥Ⅳ级核)白内障分两组,每组30例30眼。第一组操作中应用双重DisCoVisc作为观察组;第二组操作中应用单纯Healon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d角膜水肿情况,术前及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mo角膜内皮丢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较单纯Healon可以更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术后角膜水肿,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分析其对角膜移植片内皮细胞的影响因素。方法: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1眼,未出现排斥反应7眼,排斥反应控制后3mo以上3眼,角膜缝线已拆除。术前裸眼视力光感~0.1,术前及术后均检测角膜植片中央内皮细胞计数,晶状体核III~IV级。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平均超声能量14.82%±0.47%,流速26mL/min,负压180~200mmHg(U/SPower),200~210mmHg(U/SPulse)。超声时间1.5~2.5(1.95±0.47)min。术后常规抗生素及激素眼液点眼。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0.5,均较术前提高。术后2~3d,角膜植片少许内皮皱褶,术后4d角膜恢复透明。术前术后角膜移植片中央部位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607~1998(1248.09±408.52)个/mm2和601~1899(1184.36±373.92)个/mm2,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为5.11%,与术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得t=3.6418,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mo以上,角膜植片保持透明,内皮细胞稳定。未发现大泡样角膜病变。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合并有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40眼 LN合并白内障患者(LN组),以及50例50眼单纯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以及术后1mo通过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检测内皮细胞密度(cell density,CED)、平均内皮细胞面积(average area of endothelial cell,AVE)、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所得数据通过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mo,LN组和对照组的角膜内皮形态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CED均减少,AVE和CV均增加(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LN组的CED减少的更加显著,AVE和CV增加的幅度更大(均P<0.05)。 结论:LN白内障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产生的损伤更加敏感,所以手术操作中应当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与单纯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2016-10/2017-0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白内障(cataract)患者78例92眼,按照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其中糖尿病组40例44眼,非糖尿病组38例48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4、8wk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计数仪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density,CED)、六角形细胞比例(hexagonal cell percentage,HCR)、变异系数(variation coefficients,CV)、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利用共焦显微镜记录术前、术后4、8wk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分别观察两组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结果: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前比较,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降低,变异系数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六边形细胞比例减低,变异系数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4、8wk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相较于术前均明显降低,变异系数相较于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的中央角膜厚度相较于术前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8wk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前、术后4、8wk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比较,术前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异型性较大,胞体大小不一,术后4wk糖尿病组的内皮细胞多形性增多,胞体大小各异,可见较大细胞核,术后8wk糖尿病组恢复较慢,仍可见不规则的内皮细胞及尚大的细胞核。糖尿病组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4%,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0。 结论:糖尿病及超声乳化术都会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害,同时超声乳化术对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影响较大且恢复较慢。糖尿病可能与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角膜内皮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50例56眼和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60眼(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wk;1,3mo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对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结果:两组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术前相比,术后两组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增加,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术后1wk;1,3mo糖尿病组中央角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wk;1,3mo糖尿病组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损伤更严重,且创伤愈合的速率和效率均差于单纯相关性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白内障患者355例393眼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80例193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175例20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 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超声乳化手术组明显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组,但术后7d和30d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7d,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组,但术后30d无显著性差异。对核硬度在Ⅳ~Ⅴ级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少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结论:应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核硬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别观察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n=14)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n=21)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3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超声组与小切口术后3mo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各30例30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于术前及术后1wk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检查。结果:三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1wk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 496.86±298.96/mm2,2 379.51±375.13/mm2,2 425.38±312.68/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46.20±12.03)%,(43.44±13.99)%,(44.35±8.13)%。三组术后1wk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减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间比较,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组术后均较老年性白内障组术后降低,其中糖尿病性白内障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降低较明显,与老年性白内障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对超声乳化手术的耐受性降低,对角膜内皮细胞应行准确术前评估及术中保护。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