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本院NICU科2005年1月~2010年10月152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两药联合治疗组各38例。4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分别给予微生态制剂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滴及二药联合应用。结果: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1%,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8%,两药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微生态制剂组及小剂量红霉素组(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郦江英 《中国药业》2012,21(7):90-91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吗丁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 将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包括输液、静脉营养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红霉素缓慢静滴,吗丁啉口服或鼻饲给药,疗程7~10 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观察组患儿平均日体重增长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吗丁啉干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促进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疗效显著,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暖、早期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鼻饲、适当部分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喂养不耐受。治疗后对两组患儿喂养耐受情况,体重增长、自行吸吮时间、胆红素变化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体重增长、自行吸吮时间好于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小剂量红霉素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提高其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胃动力药红霉素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5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联合给予小剂量的红霉素与多潘立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并且两组均给予保暖、抗感染、静脉营养、留置胃管鼻饲喂养,同时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改善胃肠道微生态。两组疗程3~7d。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进奶量增加时间分别为(3.5±1.6d,5.3±2.1d),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3.9±2.3d,6.1±2.9d),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联合使用小剂量的红霉素和多潘立酮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早产儿均给予保暖、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5mg/(kg.d)静脉滴注7d。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对喂养耐受情况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成熟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改善喂养不耐受,减少喂养并发症,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裴群  王华峰 《北方药学》2015,(10):178-17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科室诊断喂养不耐受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治疗, 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接受不同干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呕吐停止时间、腹胀好转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使用静脉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治疗可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金双歧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予红霉素治疗,每次5 mg/kg ,口服, q8 h,疗程5~7 d;实验组,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治疗,红霉素用法同对照组,金双歧0.25 g, t.i.d.,口服,疗程5~7d。结果实验组患儿呕吐持续时间、腹胀持续时间、胃潴留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红霉素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红霉素组;金双歧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辅助治疗作用,可以尽快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可以使患儿尽快达到全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诊断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给予早产儿常规治疗外,予以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疗程1周,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可以有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59例符合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在其他治疗相同的条件下,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干预治疗。结果红霉素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8.6%。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满意,且安全价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者64例,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都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机体脏器功能、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静脉应用3~5 mg/(kg·d),于1~2 h内用匀速输入,7~10 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体质量日增长快、在院天数少(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重要脏器不良影响,机体较耐受。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显著,机体较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住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病例,并依据是否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统计2组患儿的临床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喂养耐受时间及体质量增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能安全、有效地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给药对早产儿胃肠蠕动的影响。方法将早产喂养不耐受患儿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平均(8±4.1)d,对照组(15±5.5)d,(P〈0.01),治疗组每日体质量增长(22±3.4)g,对照组每日体质量增长(15±4.4)g,(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86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保温、部分静脉营养、体位疗法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3 ̄5mg/(kg.d)缓慢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病程明显缩短(t=4.76,P<0.01),每日奶量明显增加(t=7.27,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红霉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进食奶量及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呕吐症状消失所占比例及喂奶前胃潴留消失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够显著改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游离氨基酸配方奶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者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游离氨基酸配方奶治疗。结果干预组有效的为27.50%(32/40),高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4,P<0.05);干预组胎粪排净时间和黄疸持续时间分别为(2.23±1.08)h和(13.27±4.83)d,均低于对照组(t=3.62,4.05,P<0.05);血清胃泌素浓度、胃潴留消失时间和干预组吸吮动作出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3.17,3.86,4.22,P<0.05);干预组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t=3.84,P<0.05);干预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4.17,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游离氨基酸配方奶可有效提高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培菲康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呕吐、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喂养奶量达10ml/kg每2小时1次所需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所有患儿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培菲康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及研究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本院的5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组)2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25例,然后将两组早产儿的呕吐及腹胀消失时间构成、干预前后的机体发育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呕吐及腹胀消失时间构成、干预后的机体发育指标均显著地好于对照组早产儿,P均<0.05,两组早产儿干预后的评估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改善早产儿的各方面状态均有积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方法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其中对照组早产儿仅给予红霉素进行治疗,实验组早产儿在给予红霉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残余奶量、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时间、胃潴留量。结果实验组早产儿的残余奶量、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时间、胃潴留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运用护理干预,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为临床治疗早产儿不耐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30例,Ⅰ组为对照组,Ⅱ、Ⅲ组在早产儿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和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有治疗作用,二者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岐四联活菌片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12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5 mg·kg~-1d~-1,ivd,双岐四联活菌片0.5 g·kg·d~-1,po,连用7 d)和对照组(常规早产儿治疗)。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8.33%(23/60例),对照组为43.33%(26/60例),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取得完全肠内营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则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肝功能、生化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并能减少长期长期静脉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改变及减轻早产儿黄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