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fibrillation,NVAF)患者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三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NVAF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年龄≥80岁)和对照组(<80岁)。观察2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全身性栓塞、大出血及死亡事件的风险。结果:116人完成随访,观察组59人,对照组57人。所有患者至少合并1种慢性疾病,低体质量和肾功能不全是超高龄NVAF患者的生理特点。93.2%患者服用低于标准剂量的利伐沙班,52.5%患者有高或中等依从性。随访结束,2组患者缺血事件、大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和死亡事件的发生率相似。结论:对于超高龄NVAF患者应充分评估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低于标准剂量利伐沙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钠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栓塞事件发生情况、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后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P-选择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将某院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和同时期接受体检的20例健康者作为观察对象,然后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处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各50例,甲组给予利伐沙班15mg/d,乙组给予利伐沙班20mg/d,对照组20例健康者作为参考比较,分别检测3组观察对象的凝血四项情况,并测定其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复查抽血等方式,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栓塞事件发生率,并分析利伐沙班的药物安全性指标。结果:甲乙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与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得到的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后,甲组与乙组患者出现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差异不大,进行组间比较的结果为P0.05;而观察治疗前后甲乙组患者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治疗前患者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差异不大,治疗后甲组、乙组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降低,甲组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结合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效果较好,调整利伐沙班的剂量在15mg/d时的效果较好,患者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得到显著抑制,并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栓塞事件,此方案应用的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对房颤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5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均为药物洗脱支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两组患者PCI术后予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氯吡格雷治疗,均连续治疗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随访2年,评估患者安全性指标(口腔、消化道、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部位的出血风险)和有效性指标(指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缺血性卒中等)。结果:观察组TIMI、GUSTO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房颤合并冠心病PCI术后的抗凝效果良好,且出血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低剂量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收集低剂量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队列研究,检索期限从建库至2021年8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17篇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低剂量给药后卒中/全身性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大出血、颅内出血、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达比加群(P<0.05),而两组消化道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两组卒中/全身性栓塞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利伐沙班大出血风险高于达比加群;亚洲地区,利伐沙班卒中/全身性栓塞发生率低于达比加群,但中国人群中两药无差异;两组大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无论随访时间是否>1年,利伐沙班大出血风险均高于达比加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患者超说明书低剂量给予达比加群的有效性与利伐沙班相似,而达比加群的安全性更高、死亡率更低;由于中国人群纳入的研究数过少,故该结论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2月28日。结果最终纳入了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出血、临床相关出血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利伐沙班组均显著高于达比加群组(P<0.05)。亚组分析表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利伐沙班组大出血风险高于达比加群组(均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用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有效性相似,但达比加群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江玲 《北方药学》2020,(3):112-113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1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栓塞事件发生情况与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显著,P<0.05。观察组(97.33%,73/75)相较于对照组(82.67%,62/75)治疗效果较高;观察组(1.33%,1/75)相较于对照组的栓塞事件发生率(13.33%,10/75)较低,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予以利伐沙班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在易于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深究与采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利伐沙班对冠心病合并房颤血管内皮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86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为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联合利伐沙班,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结果: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对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2例房颤合并冠心病行PCI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华法林钠+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依据抗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各30例。利伐沙班组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华法林组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0.0%(3/30),华法林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3%(4/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3%,低于华法林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低于华法林组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华法林高,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抗栓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 无抗栓组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年内, 无抗栓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 P < 0.05), 各组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利伐沙班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3~6月201例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拟行射频消融术的非瓣膜性住院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以及C反应蛋白、血糖、肝肾功能、心功能指标、合并疾病及联合用药等信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评估相关出血危险因素。结果:在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中住院期间共有23例(11.4%)发生了出血,178例(88.6%)未发生出血,利伐沙班引起的出血发生率为11.4%(23/201)。研究发现合并冠心病与利伐沙班引起的出血事件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OR=4.013,95%CI(1.634,9.859)],此外,联合应用阿司匹林[P=0.001,OR=5.111, 95%CI(1.961,13.319)]或氯吡格雷[P=0.001,OR=5.490,95%CI(2.150,14.017)],其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合用氯吡格雷[P=0.029,OR=3.281, 95%CI(1.129,9.531)]和凝血酶原时间(PT)>13.0 s[P=0.034,OR=2.914,95%CI(1.082,7.851)]可显著增加利伐沙班相关的出血风险。结论:合并冠心病和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利伐沙班引起的出血事件有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联用氯吡格雷和PT>13.0 s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的效果。方法68例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参照组接受华法林治疗,研究组接受利伐沙班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病情控制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病情控制总有效率94.12%高于参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PT(12.52±0.19)s、D-D(0.19±0.02)μg/ml、FIB(2.75±0.11)g/L、APTT(30.59±3.78)s均优于参照组的(11.14±0.33)s、(0.24±0.04)μg/ml、(2.89±0.33)g/L、(27.48±3.33)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医治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对比利伐沙班、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效果.方法 120例NVAF患者,依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血浆血小板微粒(PMP)、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利伐沙班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支架植入术后合并高危血栓栓塞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支架植入术后合并高危血栓栓塞风险的NVAF患者3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利伐沙班20 mg/d+DAPT的123例患者作为高剂量组,利伐沙班15 mg/d+DAPT的137例患者作为中剂量组,利伐沙班10 mg/d+DAPT的110例患者作为低剂量组。统计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出血事件严重程度。结果 3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项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P<0.016 7)。3组大出血、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轻微出血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P<0.016 7)。结论 ACS支架植入术后合并高危血栓栓塞风险的NVAF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39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6例)和对照组(63例).实验组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完成实验占比略低于对照组,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龄老年(≥80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室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各50例,达比加群组使用110 mg,2次/d,利伐沙班组使用10 mg,1次/d,华法林组将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至2.0~2.5,比较3组间的出血、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1)华法林组、达比加群组、利伐沙班组组间比较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与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及利伐沙班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达比加群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等指标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药前[(34.25±0.59)s]、用药后3 d[(44.73±2.60)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利伐沙班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用药前[(14.94±0.31)s]、用药后3 d[(18.05±0.58)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结论 (1)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NOACs有效性不劣于华法林,安全性优于华法林。(2)使用NOACs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当应用于特殊人群(如高龄老年患者)怀疑出血风险升高或出现轻微出血时,使用达比加群患者将APTT、使用利伐沙班患者将PT血药浓度谷值时升高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作为安全性指标之一,且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并在用药前计算肌酐清除率。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且随访观察时间短,需增加样本量及观察时间进一步证明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双重抗栓方案用于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94例于2019年11月~2021年3月心内科实施PCI治疗的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华法林+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术后予以利伐沙班+替格瑞洛治疗,对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出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比较。结果 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组(10.64%)与对照组(14.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发生率观察组(4.26%)与对照组(17.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38%)与对照组(2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分别联合替格瑞洛对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相当,但利伐沙班联合替格瑞洛可降低出血风险,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更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利伐沙班治疗相关出血事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肌酐清除率(Ccr)的监测效能。方法 138例老年NVAF患者,采集利伐沙班治疗期间的基础临床资料、临床评分及凝血指标。观察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临床指标,分析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与凝血指标、Ccr的相关性,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影响。结果 随访12个月, 138例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9%(22/138)。根据是否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2例)和未出血组(1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利伐沙班用药剂量、CHA2DS2-VASc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HAS-BLED评分(3.77±1.02)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69±0.73)高于未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形成抗栓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149例IS合并CMVT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利伐沙班治疗,分为无利伐沙班组(67例)和利伐沙班组(82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随访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的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利伐沙班组患者肌酐清除率(CLcr)<50 mL/min、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冠心病、陈旧性脑出血、胃溃疡史、感染史、合用阿司匹林、1.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 mmol/L、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2.2 mmol/L比例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1.8 mmol/L<LDL-C≤2.6 mmol/L、合并高血压、合用他汀类药物比例显著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无利伐沙班组治疗无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利伐沙班、陈旧性脑出血是发生无效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利伐沙班、NIHSS评分增加是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使用利伐沙班能够降低IS合并CMVT患者无效事件发生风险,但同时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