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ACC)中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4/5(TRPC1/4/5)在小鼠慢性炎性痛诱发焦虑样行为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n=30)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CFA1 d组和CFA 7 d组,小鼠左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采用小鼠机械痛和热痛敏方法检测痛阈变化,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法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PC1/4/5通道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小鼠左后肢足底注射CFA后出现明显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现象。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显示CFA诱发炎性痛敏7 d后,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开臂进入次数和时间、旷场中央区活动距离均明显降低,提示慢性炎性痛后小鼠出现显著的焦虑样行为。采用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观察到炎性痛诱发焦虑样小鼠ACC脑区中TRPC1/4/5通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均出现显著上调。结论:CFA诱发的慢性炎性痛模型中,小鼠出现明显的焦虑样症状,同时ACC脑区的TRPC1/4/5通道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慢性炎性痛诱发的焦虑样行为可能与痛觉神经通路中ACC脑区的TRPC1/4/5通道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神经解剖学杂志》2021,37(5):555-561
目的:观察慢性脑缺血(CCI)小鼠海马CA1区和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G)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方法:3月龄C57BL/6J小鼠行改良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建立CCI模型,甲苯胺蓝灌注验证模型。建模后7、14和28 d,分别取脑和视网膜进行形态学染色,观察海马CA1区和视网膜的病理改变,以及MG标志物Iba-1、M1型指标i NOS、M2型指标TREM2的表达变化。结果:甲苯胺蓝灌注结果显示,2VO术后各组较假手术组小鼠脑组织染色均变浅。HE染色显示,2VO术后7 d海马CA1和视网膜出现细胞水肿,随缺血时间延长细胞排列疏松、异形增多;术后14 d视网膜节细胞层(GCL)细胞数量减少(P 0.001)。免疫组化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2VO术后各组海马CA1区和视网膜的Iba-1、i NOS阳性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 0.05)。有趣的是,术后各组海马CA1区TREM2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P 0.001),而视网膜内TREM2表达增加(P 0.05)。结论:海马和视网膜的MG对脑缺血的反应有一定协同性,视网膜内MG的变化有可能预示脑内炎症变化,但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FA)外周刺激对杏仁核内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以及细胞因子(IL-β,TNF-α)表达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行为学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观察了大鼠后爪注射CFA后的痛行为变化,并检测了在不同时间点杏仁核内GFAP、IL-β和TNF-α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注射CFA后,注射侧后爪出现热痛敏和机械性触诱发痛;大鼠的热痛敏在14d时基本恢复正常,但机械性痛敏持续至21d时仍未恢复正常;GFAP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显著增加;而IL-β和TNF-α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均有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与疼痛的维持相关,而细胞因子表达的增加可能在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炎症性疼痛大鼠前扣带皮层(ACC)中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4,IBA1)及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方法:单侧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大鼠慢性炎症性疼痛,用RT-PCR检测ACC中CD14、IL-1β、TNF-α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CC中IBA1免疫阳性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足底注射CFA后4 h、3 d双侧ACC中CD14 mRNA表达较生理盐水(NS)组有显著增加(P<0.001);CFA后4 h、3 d、14 d双侧ACC中IL-1βmRNA表达较NS组有显著增加(P<0.001);CFA后3 d、14 d双侧ACC中TNF-αmRNA表达较NS组有显著增加(P<0.001)。CFA 3 d组双侧ACC中IBA1免疫阳性小胶质细胞胞体变大、突起变粗。结论:ACC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IL-1β和TNF-α的表达增加可能在慢性炎症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Saline+Veh组、Saline+T10组、CFA+Veh组和CFA+T10组。后两组大鼠于右侧足底注射CFA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前两组则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第二组和第四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 h给予T10腹腔注射,随后每12 h给予腹腔注射药物1次,持续用药7 d;第一组和第三组则以相同方式给予100 ml/kg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辐射热法和机械刺激法连续观察给药后大鼠的痛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连续给予T10 3d和7 d后大鼠腰膨大平面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观察连续给药7 d后大鼠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CFA+Veh组相比,CFA+T10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及辐射热痛潜伏期显著下降(P0.05),并持续到造模成功后7 d,表明腹腔注射T10可以明显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和辐射热痛敏。(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3 d和7 d后CFA+Veh组大鼠脊髓背角出现大量CFA诱导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量分别在CFA造模后3 d和7 d显著增高(P0.05),而给予T10 3 d和7 d后炎性痛大鼠腰膨大平面IBa-1和GFAP的活化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Saline+Veh组相比,CFA造模7 d后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IL-1β、IL-6 mRNA和TNF-α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腹腔注射T10 7 d后上述炎性因子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注射T10可以显著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系统应用马桑内酯所致的慢性癫痫大鼠海马中星形胶质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证明,整个海马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明显增强,并可见阳性细胞增生、胞体肥大,尤以齿状回门区和海马分子腔隙层及始层为甚。此外,本实验还发现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反应强度随发作后不同时间间隔(2 h~9 d)而不同,且直至发作后9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反应程度仍高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马桑内酯所致癫痫反复发作可使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探讨小胶质细胞对侧脑室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反应及时程变化。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鼠单次注射LPS入侧脑室后,Tomatolectin阳性的小胶质细胞于不同时间点在脑内的分布及表达的时程变化。LPS注射24h后,Tomatolectin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静息的和不同激活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其中Tomatolectin阳性的小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2d时达表达高峰,巨噬细胞样的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呈现出肥大的、阿米巴样或杆状细胞等不同激活状态下的形态特征。这些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周围的脑实质结构,如海马、隔区、胼胝体、纹状体,第三脑室周围的下丘脑及其它间脑结构。本结果提示:LPS能诱导小鼠脑室周围的脑实质内的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并上调小胶质细胞内Toma-tolectin的表达,这些细胞可能参与脑内刺激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发病中黑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术将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大鼠右侧黑质和内侧前脑束内,制备大鼠PD模型。将制模成功的16只PD大鼠随机分为2周和8周模型组,另6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黑质致密带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OX-42(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及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阳性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变化。结果 2周和8周模型组损毁侧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较健侧显著减少(P0.01),损毁侧OX-42阳性细胞的数量较健侧明显增加(P0.01),形态呈"阿米巴状"。损毁侧GFAP阳性细胞数量较健侧明显增加(P0.01),突起变短,染色加深。2周模型组和8周模型组DA能神经元及两种胶质细胞的变化情况相似。结论 PD大鼠模型中存在着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且两种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在PD发病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痛模型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组织内炎症改变。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正常对照组(10只)、IBS内脏痛模型组(10只)。采用母婴分离、乙酸灌肠、卵清白蛋白腹腔注射等复合方法制备动物模型;采旷场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情绪心理行为;采用腹壁撤退反应(AWR)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海马区IL-6、TNF-α,血清sIgE、IFN-γ、IL-4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OX-42、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GFAP以及P物质(SP)的表达情况。结果 相比于正常对照组,IBS内脏痛模型组大鼠行为学症状明显(P<0.01),在60、40、2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下AWR评分(大鼠内脏敏感性)明显上升(P<0.05),结肠组织黏膜损伤加重,海马组织内IL-6、TNF-α、SP、OX-42、GFAP均表达升高(P<0.01)。结论 IBS内脏痛大鼠同时存在海马区神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加重和情绪行为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FA)外周注射诱导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及其受体在大脑前扣带皮层(ACC)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单侧足底注射CFA 150μl诱导大鼠慢性炎症性疼痛,在不同时间点取前扣带皮层(每组3只动物),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FGF-2及其主要受体FGFR1-4 mRNA和FGF-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单侧足底皮下注射CFA诱导了慢性炎症性疼痛。注射对侧脑区中,在注射后6 h、3 d、7 d、14 d,ACC中FGF-2和FGFR1的mRNA表达相对于正常组明显增加,FGFR2 mRNA在3 d、7 d、14 d表达增加。注射同侧脑区中,FGF-2和FGFR1mRNA的表达在注射CFA后6 h、3 d、7 d、14 d相对于正常组明显增加。双侧脑区的FGF-2蛋白表达在注射CFA后6 h、3 d和7 d明显增加。结论 CFA诱导的慢性炎症性疼痛状态下,FGF-2可能通过受体FGFR1参与疼痛在高级中枢部位的信号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