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基于防腐标本胫腓连结的解剖特点,探讨胫腓连结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的51份胫腓连结防腐标本,通过对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其结构解剖特点,并测量胫腓连结相关几何数据。结果 分别测量胫腓前、后、下横韧带的几何数据,用均值±标准差描述,包括:胫腓前韧带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宽度分别为(8.53±0.69、19.06±1.34、15.99±1.44)mm;胫腓后韧带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宽度分别为(9.34±0.63、16.92±1.76、14.36±0.89)mm;胫腓横韧带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宽度分别为(18.42±2.48、21.93±2.59、4.56±0.17)mm;胫腓前韧带与冠状面夹角、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20.49±4.86、42.20±3.42)°;胫腓后韧带与冠状面夹角、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3.2±2.06、40.92±3.13)°;胫腓横韧带与冠状面夹角、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3.45±1.57、32.73±3.70)°;数据分析显示,胫腓前、后、横韧带在男女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左右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胫腓连结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其解剖结构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解剖胫腓连接并获得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比较和归纳韧带的特点。方法 选取30具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小腿标本,死亡年龄为46~75岁,平均61岁。采用层次解剖法,测量以下数据: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胫腓横韧带及骨间韧带的平均长度、宽度、厚度;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与水平面夹角,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结果 胫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18.18±2.64)mm,宽度为(13.28±1.82)mm,厚度(1.98±0.24)mm,与水平面夹角为38°±4°,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33°±3°。胫腓后韧带平均长度为(16.12±2.40)mm,宽度为(11.58±1.98)mm,厚度(2.52±0.32)mm,与水平夹角为31°±5°,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29°±4°。胫腓横韧带平均长度为(24.42±4.54)mm,宽度为(4.96±0.92)mm,厚度为(3.12±0.42)mm;骨间韧带平均长度为(22.24±3.92)mm,宽度为(16.42±2.32)mm,厚度为(1.42±0.44)mm。 结论 揭示了胫腓连接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膝关节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的断面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诊断膝部韧带病变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利用27例正常成人膝关节标本制作连续断面,其中矢状断面9例,冠状断面12例,横断面6例。通过横、矢、冠状断面标本,观测膝关节韧带的断面形态特征及定量测量。结果矢状面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长度分别为(29.66±4.21)mm、(40.26±6.81)mm,厚度分别为(10.03±1.97)mm、(11.24±3.50)mm。冠状面上前、后交叉韧带长径分别为(15.18±3.25)mm、(18.79±3.35)mm,短径分别为(6.37±1.32)mm、(8.03±1.46)mm;胫、腓侧副韧带长度分别为(102.85±19.64)mm、(45.52±14.91)mm,厚度分别为(2.63±0.72)mm、(3.43±1.04)mm。髁间隆起的横断面上胫、腓侧副韧带长径分别为(21.98±11.95)mm、(5.25±1.93)mm,短径分别为(2.03±0.59)mm、(2.87±0.64)mm。结论 (1)观测交叉韧带最好的断面是膝关节正中矢状面,其次是正中旁开1个矢状断面。除厚度外,在矢状面上前后交叉韧带长度、股、胫骨附着区宽度均有明显差异。(2)胫、腓侧副韧带在连续的冠状断面及横断面上均可显示,以冠状断面配合横断面相对为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量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及即其出现率、形态和解剖关系。 方法 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0例,解剖膝关节前外侧区域,分离前外侧韧带,观察其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并测量膝关节屈曲90°时其长度,关节线水平的宽度以及厚度。 结果 膝关节屈曲90°时,前外侧韧带的长度为(38.04±6.14)mm,关节线水平的宽度为(5.39±2.80)mm,厚度为(0.93±0.52)mm。 结论 前外侧韧带作为膝关节前外侧一个独特的、确切存在的韧带,对维持人体膝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距腓前韧带(ATFL)与跟腓韧带(CFL)的解剖学特征,为踝关节损伤后,影像学精确诊断及外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60例(左侧35例,右侧25例)结构完整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其踝关节,测量AT-FL、CFL的长度及中间宽度;测量CFL的长轴与腓骨长轴之间形成的锐角α;测量CFL长轴与ATFL长轴之间的夹角β.结果 ①根据ATFL所含条带数量,将ATFL分为:单条带型38例,其长度与中间宽度分别是(20.28±9.44)mm、(8.85±2.92)mm;双条带型20例,其上、下韧带的长度分别是(18.36±2.74)mm、(13.33±2.70)mm,二者呈正相关(P=0.006,r=0.636);三条带型2例.②CFL为单条带型58例,双条带型2例;CFL的长度与中间宽度分别是(25.39±7.07)mm、(5.76±2.45)mm.(3)α 介于20°~30°19例,30°~40°25例,40°~50°16例;β 介于 100°~110°13例,110°~120°16例,120°~130°26例,>130°5例;α与β在数量上无相关性(P=0.325,r=0.169).结论 对ATFL与CFL的解剖学分型,是对既往研究的补充.当发生踝关节外侧面损伤时,ATFL与CFL的相关参数,是外科修复或韧带重建时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较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但单独对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建立一个包括下胫腓联合韧带、胫腓骨远端及距骨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的仿真模型,研究下胫腓联合韧带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计算机断...  相似文献   

7.
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机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8侧标本上,对下胫腓稳定复合体进行层次解剖及通过暴力实验制作下胫腓关节损伤模型以模拟临床多见的下胫腓关节损伤症状。 结果 下胫腓稳定复合体由四条韧带组成,分别为胫腓下联合前韧带、胫腓下联合后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及胫腓骨间韧带组成。模拟实验中,足向外翻向后旋转时,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首先撕裂而胫腓下联合后韧带和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保存完整。 结论 当下胫腓稳定复合体损伤时,会出现下胫腓关节分离,对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应将完全断裂的韧带早期修补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Bassett韧带的精细解剖,明确其解剖特点,探讨其功能及临床意义。 方法 取10例成人完整踝关节标本,观察韧带的起止点,走行,毗邻关系,并对相应解剖参数进行精细测量(包括它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8例踝关节标本存在Bassett韧带,起自胫骨远端前侧止于腓骨外踝前侧,形状呈四方形,走行与下胫腓前韧带平行,长17.86~18.56 mm,宽3.22~3.89 mm,厚0.67~1.47 mm。 结论 Bassett韧带是一正常韧带组织结构,通过模拟此韧带损伤机制可探讨其造成踝关节前外侧胫距撞击综合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关节内侧韧带的组成及其各部的附着、走行及毗邻关系。方法:取30例40%甲醛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及4侧临床截肢的新鲜成人正常踝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踝关节内侧韧带各组成部分的起止点及毗邻关系,然后测量各部的长、宽及厚的数值。结果:踝关节内侧副韧带由深浅两层组成。浅层包括胫舟韧带、胫韧带及胫跟韧带,其中胫韧带和胫跟韧带是恒定的;深层由胫距前、后韧带组成,其中胫距后韧带是恒定的。测量结果显示:胫舟韧带最长,(29.2±3.54)mm;胫距后韧带最宽、最厚,分别是(12.5±3.51)mm和(10.1±2.34)mm。结论:本研究为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的修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进行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由福尔马林固定的5例完整的成人尸体(共10侧),模拟临床下胫腓关节损伤并进行暴力试验,解剖观察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稳定复合体。 结果 下胫腓的稳定复合体由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前韧带、后韧带和胫腓骨间韧带构成;Cotton试验中最先撕裂的是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随之接连受损的是骨间膜与下胫腓骨间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与后韧带均保存较为完整。 结论 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发生损伤时,下胫腓关节会发生分离,应及早进行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的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detailed anatomical arrangement of ligaments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and to highlight the clinical aspects of fracture dislocation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on 42 legs of adult human embalmed cadavers.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ligaments attachments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s were described and their dimensions were measured. The an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is usually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is ligament runs obliquely at laterodistaly direction making 35° angle with horizontal plane and posteriorly 65° angle with sagittal plane. The pos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runs almost horizontally 20° angle with horizontal plane. The mean thicknesses of tibial and fibular attachments are 6.38±1.91 mm and 9.67±1.74 mm, respectively. The inferior transverse ligament originates from just below the pos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which has variations on the shape and dimensions due to its attachment points. The average length is 36.60±9.51 mm. The network between the fibular notch and the distal fibula has been filled with the interosseous tibiofibular ligament whose fibers follow the laterodistal and anterior direction from the tibia to the fibula. It lies proximally 30–40 mm from the mortise. At the inferior view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a pyramidal shaped cartilaginous facet was observed which was attached to the fibula. The length of this cartilage was variable. Some of synovial plicas from the ankle joints synovial membrane were observed at this view. We conclude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be useful to both orthopedic surgeons and radiologists for anatomic evaluation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are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MSCT扫描图像观察正常下胫腓联合的形态以及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精确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5例行双踝CT检查的单侧踝关节外伤患者的健侧踝关节影像资料。取距离胫距关节面9~11 mm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分析下胫腓联合形态,并测量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及胫腓骨前缘距离,分析各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45例下胫腓联合CT影像显示其形态有3种,其中为半圆形14例(31.11%),新月形15例(33.33%),矩形16例(65.56%)。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和胫腓骨前缘距离分别为(2.69±0.19)cm、(2.45±0.46)mm和(8.48±2.30)mm,新月形的分别为(2.82±0.17)cm、(2.74±0.90)mm和(6.80±1.62)mm,矩形的分别为(2.89±0.25)cm、(3.15±0.8)mm和(6.86±1.89)mm。其中,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中心距离和胫腓骨间隙宽度均较矩形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22、3.602,P值均<0.05);而半圆形胫腓骨前缘距离较矩形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17,P<0.05);但是,新月形的相关参数分别与半圆形和矩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国人的下胫腓联合在CT影像上可分为半圆形、新月形和矩形三种形态。以下胫腓联合前后缘的切线作为测量基线,可提高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为进一步研究国人下胫腓联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临床提供髂骨螺钉置入的相关影像和解剖资料.方法:采用18例骨盆标本进行CT扫描,对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髂后下棘至髂前下棘和髂粗隆至髂前下棘三条骨性通道的线性距离、与矢状面所成角度和髂骨内外板距离进行测量.结果:经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在女性标本中,骨性通道长为(125.3±15.2)mm,宽为(10.8±2.5)mm,其与矢状面所成角度平均为(25.5±5.2)°;而在男性标本中,该骨性通道长为(135.6±14.0)mm,宽度为(13±2.2)mm,其与矢状面所成角度平均为(26.3±4.5)°.经髂粗隆到髂前下棘,在女性标本中骨性通道平均值长为(117.1±14.1)mm,宽为(8.2 ±2.1)mm,其与矢状面所成角度平均为(26.5±5.4)°;在男性标本中骨性通道平均值长为(126.9±15.5)mm,宽为(10.1±2.4)mm,其与矢状面所成角度平均为(25.8±4.5)°.结论:经髂后上棘、髂粗隆分别至髂前下棘的标志线,可以作为髂骨螺钉置入通道.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对国人膝关节腓侧副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积累国人体质资料和为临床腓侧副韧带修复与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与测量腓侧副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 腓侧副韧带恒定出现,长(61.41±6.21)mm,中点宽(4.14±0.74)mm,厚(1.96±0.37)mm.腓侧副韧带与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CT扫描图像测量自前向后植入骶髂关节螺钉(SISIFATP)的应用解剖参数,为螺钉植入可行 性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健康成人骨盆CT扫描图像。模拟SISIFATP 自髋臼后上缘附近,向后、内、上穿过骶髂 关节和骶椎侧块第1 骶椎上关节突基底。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测量:在横断面内进钉点与髋臼边缘的距离(M)、 通道长度(L)、最小横径(W)、螺钉通道中心轴与矢状面成角(E)和最大偏离角(P);在矢状面内通道的最 小纵径(H),通道中心轴与第1 骶椎上终板平行线的成角(F)和最大偏离角(Q)。结果:M为5.13 mm±1.81 mm,L 为102.35 mm±7.45 mm,E 为43.79°±2.83°,F 为43.85°±5.57°。W 为16.27 mm±1.99 mm,H为18.31 mm±2.22 mm。P 为11.74°±1.76°,Q 为11.04°±1.59°。结论:SISIFATP 的进点位于髋臼后上边缘附近,出针 点位于第1 骶椎上关节突基底,进钉方向是向后、向上与第1 骶椎上终板平均成角44°、向内与躯干纵轴平均成角 44° ;国人骨盆可选择至少1 枚直径6.0 ~ 7.0 mm、长度90 ~ 100 mm 螺钉植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跟骨的解剖学特点,为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测60侧男性成人跟骨的解剖学形态;观测跟骨骨密质、骨小梁的分布情况;对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有意义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宽、高分别为:(71.5±4.2)mm,(41.4±2.4)mm和(42.3±2.8)mm.跟骨前部、沟部、后部的宽度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