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战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彰显了医学可以救国;医学强则国强~([1]),因为有千千万万无畏的医护人员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受《解剖学杂志》盛情约稿,就我国遗体捐献写一述评,却也恰逢其时,因为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人体器官移植等需要大量的遗体,遗体捐献是其重要来源。遗体是医学教育、科研与临床诊疗的宝贵  相似文献   

2.
<正>遗体对于医学教育、科研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我国遗体捐献事业起步较晚进展缓慢。2000年上海首先通过了《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将其遗体捐献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推动了遗体捐献的规范进行以及医学科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州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15年268例遗体捐献登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捐献站成立后10年内办理登记的数据并不理想.近年我校完善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建设,并成立了玉烛协会,加大了遗体捐献活动在广州市的宣传力度,遗体捐献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登记人数逐年上升,男、女性登记者的比例趋近于1:1(男性135例、女性133例).总体上,男性与女性登记年龄均以61~90岁居多,广东省内登记人数多于省外登记人数.现将我校开展遗体捐献工作15周年的登记数据加以分析总结,并结合近年工作实践探讨如何开拓遗体捐献工作的新路径,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对遗体捐献的认可度和我校在广州市遗体捐献公益事业中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4.
做好遗体捐献接受工作是确保这项新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遗体捐献接收站不仅为解剖教学提供了合法、稳定和高质量的宝贵尸源,也开拓了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结合的教学改革新思路,使传统刻板的解剖教学焕发出朝气,成为深受同学喜爱的、与临床结合并带有时代特色和创新内容的解剖课。  相似文献   

5.
正遗体捐献是指人类在死亡后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无偿捐献,捐献的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和研究,对于医学领域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这项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起步较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初的一片空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遗体捐献工作的发展仍处于一个较缓慢的速度,有很多人对遗体捐献存在误解和茫然,甚至不认同遗体捐献。为了提高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更好营造遗体捐献良好社会氛围,在我们生命终结的时刻捐献躯体,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是对生命的延续与升华,是值得称颂的义举。为此本文就中国遗体捐献作一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遗体(器官)捐献对个人而言是高尚人格的体现,对社会来说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的保障。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人口资源,但遗体捐献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不甚理想。本文对遗体(器官)捐献的社会意义,国内外的遗体(器官)捐献现状,影响我国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国外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成功经验,改善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现状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遗体捐献,相关部门不断完善遗体(器官)捐献体系,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国家的解剖学实验室中注有拉丁文Mortui vivos docent,英译为The dead teach the living[1],可见尸体对于医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近年来,虽然通过计算机成像技术、模型、塑化或是蜡质标本可以部分替代尸体解剖[2],但尸体在医学教学中的价值是无法完全替代的,其不仅是培养医学生专业技能、教授其解剖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更是帮助未来医生熟悉、适应人体真实结构的工具[3-4]。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可供使用的尸体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遗体捐献是医学院校  相似文献   

8.
尸体解剖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遗体捐献为解剖学发展的前提,而目前我国的遗体捐献现状并不乐观,严重制约的医学教学的发展。本校通过成立遗体捐献接收站,完善接收程序等措施,提高了当地的遗体捐献率,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解剖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遗体,遗体捐献是国内大体标本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70年代起,志愿遗体捐献在国内逐步推广,为解剖教学的开展和医学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文从早期起步、伦理与法律、资料统计与问卷调查、人文关怀与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5个方面,对中国遗体捐献的实施与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回顾,为国内遗体捐献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遗体捐献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加大遗体捐献宣传的同时,如何真正作到使遗体得到应有的尊重,已成为人们实现捐献遗体愿望的一个重要因素[1].因此针对遗体捐献工作,在医学生中积极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文社科教育与医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本教研室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既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也促进了遗体捐献工作的顺利实施,使教学工作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11.
Victoria (Australia) is considering retrospective legislation on the abolition of gamete donor anonymity. Retrospective legislation evokes many negative emotions mainly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unfair. It also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citizens to organize their life with reasonable certainty of the consequences. Introduction of this law for donor anonymity is defended by the right of the child to know its genetic origins. Against this law, people appeal to the right to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of the don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a retrospective law on donor anonymity by looking at the conditions that should be respected when two principles (the donor's right to privacy and the child's right to genetic information) have to be balanc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justification for introducing retrospective law is lacking: the conditions are not fulfilled. Moreover, retroactive laws in the context of gamete donation may jeopardize the whole practice by destroying the trust of candidate donors and recipients in the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2.
Currently in China, health regulations permit oocyte donationonly from IVF/ICSI patients who have 20 or more mature oocytesretrieved from a single cycle, of which at least 15 must bekept for their own treatment. Oocyte donation from non-patientsand commercial transaction of human gametes are strictly prohibitedby law. Additionally, embryos derived from donated oocytes mustbe cryopreserved and cannot be transferred to prospective recipients,until donors have been screened to be free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after 6 months. Such overly stringent regulation has in turnled to a severe shortage of available donor oocytes in China.The situation is made worse by a cultural aversion to oocytedonation by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because biological kinshipand blood relations are viewed as sacrosanct in traditionalChinese culture. The harsh social stigmatization of childlessnessin Chinese society,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age-related femaleinfertility in recent years and growing numbers of bereavedolder women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child to accidents, naturaldisasters and suicides would make it imperative to reconsiderliberalizing the regulation of oocyte donation in China. Inparticular, the blanket ban on oocyte donation by non-patientsshould be lifted, a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re are many younghealthy women in China who are generous and open-minded enoughto consider altruistically donating their oocytes to childlesscouples.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进入21世纪,器官移植事业飞速发展,器官移植供体的短缺极大的限制了这项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充分运用,而中国1∶30的数量比更是阻碍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瓶颈”。目的:探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救助体系的意义、内容及途径,分析目前中国器官捐献救助存在的问题,提出器官捐献救助的措施。方法:在CNKI和PubMed通过关键词“器官捐献、器官移植、救助”查阅相关文献,对来源于核心期刊的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深入临床,通过交谈法了解器官捐献者和医务人员的呼声,为文章救助措施的提出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依据。结果与结论:为了器官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从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对器官捐献者给予一定的人道主义救助乃大势所趋,同时,从法律援助、制度设计、组织构建、工作人员配置几个方面提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器官捐献救助体系,确保救助措施落到实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了解中国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对人体器官捐献的态度与认知对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调查中国医学生对活体肝脏捐献的态度,以及影响这种态度的相关因素。 方法:在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随机选取2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年级进行分层,每年级50人。应用调查问卷评价医学生对活体肝脏捐献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采取匿名方式,由受调查者自行填写。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双变量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回收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为97.2%。其中13.2%(n=32)的受调查者愿意对非亲属进行活体肝脏捐献,66.3%  (n=161)的学生只愿意捐献给自己的亲属,6.6%(n=16)的学生不愿意捐献给任何人,还有14.0%(n=34)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与医学生对活体肝脏捐献的态度有关的因素包括:医学生对捐献家人器官的态度、对尸体器官捐献的态度、对活体肾脏捐献的态度和接受他人捐献的活体肝脏的态度。总体看来,中国的医学生对活体肝脏捐献表示支持。但目前中国的医学生缺乏关于器官捐献和移植的教育,应在医学生的课程中引入这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分析中国目前人体器官移植所面临的困境及导致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的社会影响因素,发现民众对器官移植及捐献流程相关知识普遍缺乏。 目的:从器官捐献宣教系统构建的重大意义、现状总结、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以及建议对策等4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为科学地进行器官捐献的宣传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 方法:在CNKI和PubMed通过关键词“器官捐献、器官移植、伦理学原则、宣传教育”查阅相关文献,对来源于核心期刊的文章进行综合分析。以“器官捐献,器官移植,伦理原则,供体短缺,遗体捐献,宣传教育”为中文捡索词,以“organ donation,organ transplantation,shortage of donor,body donation,education system”为英文检索词,检索维普和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Pubmed,Medline,2005年1月至2014年11月有关器官捐献报告中主要涉及器官捐献宣传教育及协调员的相关报道。通过对文献归纳,总结分析目前中国器官捐献宣教的现况,提出构建器官捐献宣教系统的对策。 结果与结论:详细阐述了器官捐献宣教系统的必要性,系统分析了国内目前器官捐献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探索了国内器官捐献宣教系统建设应采取的路径和方法。缓解器官移植供体紧张,扩大供体来源,必须要赢得公民的广泛支持与理解,才能保证器官捐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人体器官捐献社会宣教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李咏兰  郑连斌 《解剖学报》2019,50(2):259-263
目的 探讨蒙古族13个族群的身体密度,揭示蒙古族身体密度性别间、族群间差异,探讨身体密度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龄的相关性。 方法 测量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厚度。按照日本长岭晋吉公式计算蒙古族13个族群的身体密度。 结果 蒙古族13个族群中,云南蒙古族身体密度值最大,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身体密度值最小。蒙古族身体密度族群间、性别间、年龄组间、4个地区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蒙古族男性女性身体密度均与经度、年龄成显著负相关。 结论 南方蒙古族身体密度值大于北方蒙古族,西部蒙古族身体密度大于东部蒙古族。  相似文献   

18.
李咏兰  郑连斌 《解剖学报》2020,51(2):278-283
目的 探讨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特点。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青海和硕特部361(男性166,女性195)例、新疆察哈尔部443(男性217,女性226)例、新疆土尔扈特部239(男性112,女性127)例、阿拉善和硕特部233(男性89,女性144)例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中国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的特点。结果 得出了西部蒙古族4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数据。绝大多数指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躯干、四肢的脂肪率较高,男性肌肉量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与中国南方族群相比,中国北方族群骨量更大,肌肉更发达,脂肪发育水平更高。在主成分散点图上,中国西部蒙古族与其他族群距离较远,表明西部蒙古族身体组成成分具有独特的特点。结论 在中国族群中,西部蒙古族骨量大,肌肉发达,体脂率高。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