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暖林  刘辉  崔根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0):1201-1201
目的 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上颌窦腔密度增高、粘膜增厚12例,腔内出现斑点状、线样钙化8例,腔内软组织肿块3例,窦壁吸收破坏4例。结论 窦腔软组织内高密度钙化是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特点,CT扫描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化脓性上颌窦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上颌窦穿刺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但由于需反复穿刺,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存在易出血、反应重、并发症多等缺点。我院自1997年3月开始,在施行上颌窦穿刺术的同时,行窦腔内置管,并经置管冲洗、注药,收效良好。1临床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X线摄片及CT检查,诊断为化脓性上颌窦炎46例(79窦),男24例,女22例;年龄12-43岁,平均29.5岁。病程3周-15年。急性上颌窦炎10例,慢性上颌窦炎  相似文献   

3.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坏死、混合感染和骨质破坏等,部分病例CT图象特征颇似恶性肿瘤。故临床上与恶性肿瘤相混淆,给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总结我科自1990~1999年收治的15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手术体会。 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38~55岁。病程1~3年。15例均表现为一侧进行性鼻塞,鼻涕中带血,反复多次少量鼻出血。其中流脓涕伴头痛12例。面颊部隆起5例。患侧上颌牙痛4例。专科检查见鼻腔有暗红色或灰褐色息肉样肿物,质地柔软,触之易出血。 15例X线片检查,示患侧上颌窦密度增浓,均匀一致。其中12例筛窦密度增浓。13例鼻窦CT片亦患侧上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的 MSCT 影像资料,提高对该病 CT 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及病理检查证实的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的 CT 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CT 能够显示上颌窦腔病变、牙槽突骨质改变、牙及牙根周围间隙情况。12例均有上颌窦密度增高,11例有根周间隙增宽及上颌骨牙槽突的骨质缺损。1例为含牙囊肿继发感染,1例为根尖囊肿继发感染。结论牙源性性上颌窦炎有其特殊 CT 表现特征,抓住这些特征,明确上颌窦炎的这一特殊类型对临床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甲硝唑又名灭滴灵 ,原为杀毛滴虫药 ,因其抗厌氧菌的作用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笔者对 5 6例双侧慢性上颌窦炎的患者 ,均采用同一病人双上颌窦不同用药 ,经上颌窦穿刺分别注入甲硝唑和庆大霉素冲洗窦腔 ,对比观察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6例双侧慢性上颌窦炎病人 ,男 37例 ,女 19例 ,年龄 13~ 5 7岁 ,病程 1~ 2 0年。临床表现均有头晕、鼻塞、脓涕多、双上颌窦区胀痛 ;X线片诊断为慢性上颌窦炎 ,窦腔昏暗为主。1 2 治疗方法 :对 5 6例病人的双侧上颌窦分别用甲硝唑、庆大霉素穿刺冲洗 ,观察对比疗…  相似文献   

6.
副鼻窦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立娟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03,25(4):294-295
目的 分析副鼻窦炎的MRI信号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为副鼻窦炎的109例患者的MRI检查资料,从解剖分布、粘膜厚度、窦腔大小、窦壁、信号及增强情况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结果 109例中,病变累及上颌窦71例,筛窦86例,煤窦41例,额窦36例。各鼻窦炎症的发生率依次为筛窦、上颌窦、蝶窦、额窦,但均未见窦壁骨质改变。MRI对副鼻窦正常结构和病变大小、形态、位置以及邻近组织关系显示清晰,优于X线片及CT。结论 MRI有助于发现和确诊副鼻窦炎。  相似文献   

7.
CT在上颌窦炎症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 CT扫描对上颌窦炎症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8例上颌窦炎症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 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轴位扫描 ,轴位加冠状位扫描 3例 ,X线检查 8例 ,MRI检查 2例。结果 :上颌窦炎 4 0例 ,黏膜囊肿 3例 ,息肉 3例 ,黏液囊肿 1例 ,霉菌感染 2例。结论 :CT可反映上颌窦炎症性病变的基本形态及密度改变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是上颌窦炎症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的CT表现,提高CT对该症的诊断率.方法 采用东芝AUKLET/FS螺旋CT机,扫描条件:120 rv,230 mAs,5 mm层厚连续扫描.个别患者在感兴趣区加薄层扫描(2 mm).结果 真菌性上颌窦炎27例,CT表现为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充满窦腔,其中25例累及鼻腔及邻近副鼻窦.肿块密度高且不均匀,合并点状或斑块状钙化24例,窦壁骨质硬化18例,斑点状骨质破坏1例.上颌窦内翻乳头状瘤10例,CT表现为同侧上颌窦及鼻腔扩大,其内充满软组织肿块,合并液化坏死1例,条块状钙化1例,窦壁骨质压迫吸收变薄8例,合并慢性副鼻窦炎7例.上颌窦癌19例,CT表现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坏死液化17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向周围浸润14例.结论 CT可较好显示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的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帮助分类鉴别,对大多数病变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副鼻窦疾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6例经CT横断扫描和(或)冠状扫描,同时做了X线平片检查的副鼻窦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以鼻阻、头痛、脓涕或回缩性涕血为主要症状。CT显示病变的鼻窦腔内窦壁黏膜增厚、窦腔积液、黏膜下囊肿、黏液囊肿、息肉等,其中单纯黏膜增厚45例,窦腔积液23例,黏膜下囊肿6例,黏液囊肿3例,复合型病变(包括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改变)87例,阴性22例;X线平片显示病变的窦腔黏膜增厚、窦腔积液、囊肿样改变、窦腔普遍密度增高等,其中黏膜增厚34例,窦腔积液21例,囊肿样改变10例,窦腔普遍密度增高81例,阴性40例。结论:CT检查较X线平片检查更能清晰显示鼻窦病变的影像表现特征,特别是避免了前后或左右解剖结构的重叠,能清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及变异,以及周围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登巨  刘收厚  皮文 《江苏医药》1999,25(9):720-720
我们1996年2月至1998年3月采用尖牙窝径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39例,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9例(43侧)鼻、鼻窦疾病患者,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16~71岁,平均32.8岁。慢性上颌窦炎4例,其中3例粘膜广泛息肉样变;鼻出血伴上颌窦炎、粘膜息肉样变4例;上颌窦囊肿6例;干酪性上颌窦炎1例;曲霉菌性上颌窦炎2例;上颌窦炎伴鼻息肉13例(5例后鼻孔息肉);筛窦、上颌窦炎伴鼻息肉6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例。二、手术方法患者平卧,头稍抬高,1%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作蝶腰神经节、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与CT平扫对儿童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鼻窦炎的儿童行卡瓦氏位X线平片,随后进行鼻窦CT扫描,双盲法检测。结果90例中70例X线表现为上颌窦炎,黏膜增厚,10例提示积液,3例报告有额窦炎,2例下鼻甲肥大,1例鼻中隔偏曲。CT报告为90例均有上颌窦黏膜增厚征象,5例有典型积液,同时发现筛窦炎30例,蝶窦炎10例,额窦炎21例。下鼻甲肥大25例,鼻中隔偏曲8例。腺样体增生20例。结论 CT扫描对儿童各种各型鼻窦炎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对其他病变可同时明确检出,对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李豪  向守洪  吴景全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264-226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组织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多为单侧单窦发病,以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可同时累及其他鼻窦。鼻窦内软组织呈结节状或肿块样增生.内可见气泡及点状、条带状钙化。部分窦腔扩大,窦壁骨质增生或破坏。常伴有鼻腔鼻窦结构异常。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该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上颌窦病变的局部征象及向周围扩展破坏的特点,提高对上颌窦癌的认识。方法普放X光片、CT平扫及增强扫描、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软组织窗、骨窗分别观察窦腔内外软组织块影及窦壁骨结构征象,术后病理资料证实。结果常规X片及CR、DR摄影对上颌窦病变的检出仅作为初步检查的手段。螺旋CT增强扫描再加冠、矢状位重建对上颌窦病变的性质可作进一步诊断。结论分析上颌窦癌局部特征及相邻组织受侵的征象,提高对上颌窦癌的认识并为临床根治方法的选择提供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将1996年~2000年儿科门诊上颌窦炎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18 例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 例中,男12 例,女6 例,年龄4 岁~14 岁.就诊原因:发热15 例,头痛16 例,头晕18 例,咳嗽6 例,恶心呕吐8 例,阴部不适4 例.体检:发热15 例,体温38℃~39℃,上颌窦前壁压痛14 例,阴部充血16 例,肺部可闻罗音4 例.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白细胞4.8×109/L~15.8×109/L,中性粒细胞0.60~0.81,全部病例脑电地形图轻度异常.门诊以病毒性脑炎收入病房,入院后全部病例均做腰穿,脑脊液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摄副鼻窦华氏位X线片,提示双侧上颌窦炎15 例,单侧上颌窦炎3 例,均显示上颌窦腔密度增高,模糊不清,上颌窦腔变窄,窦粘膜增厚,其中5 例伴筛窦炎,1 例伴额窦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窦潴留冲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选择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潴留冲洗;对照组40例,采用普通鼻腔冲洗。2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鼻内镜检查及上颌窦CT扫描检查,评估术后上颌窦病变恢复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中34例治愈,2有效,4例无效;对照组中10例治愈,11例鼻腔仍有脓性分泌物,窦腔内水肿或有囊泡形成,8例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窦口变小或粘连,11例有不同程度鼻塞、鼻腔明显分泌物及窦腔黏膜水肿。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潴留冲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鼻腔冲洗。  相似文献   

16.
郭毅敏  何放 《贵州医药》1999,23(6):449-450
3%过氧化氢(H2O2)被广泛应用于外科、五官科等创面和脓腔冲洗。我们对曾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液上颌窦胶穿刺冲洗治疗后复发者7例单侧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改用3%H2O2作为上颌窦穿刺灌注冲洗液治疗,随访1-3年,取得满意疗效,无一例再复发,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5例,女2例,均为单侧,年龄24-65岁,病史3-12年,全部病人有头痛、鼻塞、黄涕或脓涕、臭味等症状。X线证实窦腔密度增高,上颌窦穿刺均抽出脓液。7例患者均有上颌窦穿刺生理盐水或甲硝吐液冲洗史。6例穿刺冲洗后证实为灰褐色干酪样颗粒四块脓液,其中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其中单侧上颌窦发病15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均累及上颌窦和筛窦。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副鼻窦腔内密度不均匀增高,其内可见斑点状、斑片状、砂粒状、条状钙化或软组织团块影,窦壁骨质增生硬化、窦腔缩小、局部骨质破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杨秀海  林尚泽 《贵州医药》1999,23(2):136-137
自1995年以来,我科经鼻窦内窥镜中鼻道开窗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并获得随访49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龄16~54岁,单纯性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24例(并泡性中甲2例、鼻中隔偏曲1例),霉菌性上颌窦炎3例,合并中鼻道息肉、中甲肿胀、息肉样变及筛窦炎22例(其中5例鼻息肉摘除术后复发,并上颌窦囊肿1例、息肉4例),病程厂年至Ic余年不等,临床表现鼻阻、流脓涕,伴头昏、头痛,经X线平片或CT扫描证实上颌窦、筛窦。额窦炎症病变表现。按照1997年间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修订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  相似文献   

19.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部位、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等。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可见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影。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是霉菌性鼻窦炎的较具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诊断霉菌性鼻窦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月-2002年12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化脓性上颌窦炎108例,获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08例患者均系门诊病例,76例经上颌窦穿刺确诊,32例经X线检查确诊:男61例、女47例;年龄10~64岁,平均28.3岁.病程20天~30年,平均16.1年.急性上颌窦炎51例,其中合并鼻息肉者23例.所有病例均有头痛、头昏、鼻塞、流涕、嗅觉下降等症状.全部病例均符合有关<耳鼻咽喉科学>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