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及MRI对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 5例膝关节交叉韧带的MRI检查结果并与关节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观察交叉韧带影像解剖特点和交叉韧带损伤的MRI信号特点。MRI检查采用SE、TSE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T1WI、T2 WI及STIR。结果 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局灶性或弥漫性肿胀、信号强度增高及断端移位;以及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标准,MRI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灵敏度为91 .1% ,特异度为95 . 6 % ,符合率为88 .9%。结论 MRI扫描是一种多平面、多序列的准确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无创检查方法,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三维稳态快速成像序列(3D FIESTA)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MRI检查中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对50例患者的55个外伤膝关节行常规MRI序列(SET1WI,FSEPD/T2WI)和三维稳态快速成像序列扫描。依据MRI图像表现将前交叉韧带损伤分级,比较两种序列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三维稳态快速成像序列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准确性高于常规MRI序列(SET1WI,FSEPD/T2WI),为89.1%。结论:三维稳态快速成像序列在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方面与常规MRI序列(SET1WI,FSEPD/T2WI)有同等甚至更好的诊断价值,三维稳态快速成像序列MRI准确性高,图像采集时间短,更适合作为外伤后膝关节的MRI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骨挫伤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挫伤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经两名高年资MR诊断医师与一位MR专家对12例X线检查阴性、MR检查骨挫伤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例中前交叉韧带断裂的4例,挫伤8例,合并有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外侧副韧带损伤的3例,内侧半月板损伤的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的1例,出现膝关节股骨与胫骨内侧对吻性骨挫伤3例,外前侧对吻性骨挫伤3例,胫腓骨上段对吻性骨挫伤3例。所有病例中:股骨内髁前部骨挫伤5例,后部骨挫伤3例,股骨外髁前部4例,后部骨挫伤2例,胫骨平台内侧前部8例,后部4例,胫骨平台外侧前部7例,后部3例,腓骨2例,共计挫伤数目为38个。结论 “对吻性骨挫伤”和交通伤致胫、股骨前部骨挫伤高度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MRI与关节镜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本院16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MRI及关节镜检查结果。结果 MRI在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92.5%,准确度为96.9%。MRI诊断结果与关节镜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结果有较高一致性,Kappa值为0.89。结论 MRI与关节镜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均有较高价值,应综合使用,提升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表现,可为临床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方法搜集成人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22例,进行MRI检查。结果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分为完全性撕裂和部分性撕裂,多发生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PCL)较少见。结论对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MRI检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为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赢得宝贵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6例疑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并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RI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66例疑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经MRI检查共检出42例(63.64%)前交叉韧带损伤,24例(36.36%)前交叉韧带未见撕裂;MRI诊断准确率为92.42%(61/66),灵敏度为90.48%(38/42),特异性为95.83%(23/24),假阴性为6.06%(4/66),假阳性为1.52%(1/66).结论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采用MRI检查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能清晰显示膝关节病理改变与病变组织,且操作简单、检查无创,患者易于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表现情况以及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这段时间之内,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详细的分析了患者在手术或者关节镜进行证实的MRI材料,对MRI的表现情况进行重点分析。结果影像上处于T1WI、T2WI、T2*三处位置的韧带中信号增强,然而纤维束依然维持着正常解剖形态,并未出现断裂或完整性中断的情况。韧带出现断裂或完整性破坏是韧带完全性撕开断裂的直接体征表象,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某处韧带变粗或者扭转形变。同时,在此片中无法观测到正常形态的ACL,在附着部位看到一块呈团状的阴影,T2WI处的韧带中信号呈现散在性增强。胫骨前置及胫骨后交叉韧带出现扭曲变形是韧带断裂或完整性破坏的间接体现。结论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在MRI方面有着一定特点,MRI则是对膝关节韧带损伤进行诊断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式,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术后的MRI与正常膝关节MRI比较,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能否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3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手术组),行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 IKDC)、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观察膝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术前及术后常规检查MRI(3.0TGE,4 mm层厚),前叉韧带信号评定及进行Blumensaat角、矢状位ACL角、PCL角、PCL指数测定、胫骨前移测定与30例正常膝关节(正常组) MRI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伸屈活动度正常,前抽屉试验均阴性。 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3例,Ⅱ度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3例。术后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前交叉韧带信号按Rak's方法评定:其中1级为27例(优),2级为3例(中)。 ACL角手术组术前、术后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与正常组Blumensaat角、PCL指数、胫骨前移均较术前降低( P<0.05),手术组术后与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组术后、正常组PCL夹角均较术前增大(P<0.05),手术组术后PCL夹角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通过解剖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前、术后MRI与正常MRI比较,说明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能够很好恢复膝关节前后向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及X线和MRI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同侧阔筋膜转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断裂。结果:术后石膏固定6周,CPM被动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临床检查和MRI检查是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用阔筋膜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一种有效方法,早期手术、早期功能锻炼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高频超声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10.3MHz高频宽带线阵探头,对24例临床拟诊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并与关节镜手术结果做对照.结果超声诊断符合有20例,假阴性3例,假阳性1例.诊断准确率为83.3%.结论高频超声能够较准确对膝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对照,比较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3D FIESTA)和常规序列在诊断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对50例患者的55个外伤膝关节行常规MRI(SET1WI,FSEPD/T2WI)和3D FIESTA序列扫描。依据MRI图像表现将ACL损伤分级,分析比较上述序列对ACL损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Kappa值。结果 3D FIESTA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Kappa值均较常规序列高,分别为94.6%、77.8%、89.1%、0.745。结论 3D FIESTA序列图像采集时间短,显示ACL损伤的准确率高,是常规膝关节序列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胎盘植入的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的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产前行MRI检查,10例为产后。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2例同期行增强扫描,总结其MRI征象。结果 16例手术证实为胎盘植入的患者,MRI诊断15例(15/16,93.75%),6例产前MR示胎盘形态欠规则,与子宫交界面不清;10例产后MR表现为胎盘植入呈不均匀长T1、长或混杂T2信号,内见点、条状短T2信号;与邻近正常子宫壁分界不清;子宫浆膜层信号中断;子宫壁或宫旁血管增多;病灶内伴短T1出血信号;2例增强后胎盘明显强化。结论 MRI对胎盘植入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跟腱外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依据。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11例有跟腱外伤病例的患者进行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查看11例跟腱外伤患者各自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并归纳总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跟腱外伤中的特征性表现。结果有3例患者跟腱完全性损伤,其中此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主要为跟腱肌腱普遍增粗,而且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肌腱束的连续性全部分开中断,肌腱内T1wI、T2WI上呈混杂性信号;有7例患者为跟腱部分性损伤,其中此类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为肌腱广泛增粗,在T1WI、T2WI上,肌腱内呈局限性高信号,跟腱肌腱束内毛糙而且呈现不规则形态。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完全性损伤有5例,部分性损伤为6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跟腱的图像,通过图像能清楚看到跟腱肌腱内的形态及其病变,能准确评估跟腱损伤的位置、范围、程度,判断跟腱损伤的性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1名正常受检者和34例术前经上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检查拟诊胃癌的患者行多方位、多序列MRI增强前后扫描。根据MR的图像对胃癌进行分期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1名正常胃壁显示2层者有4名,在T1WI/SE上为等信号影伴外缘的低信号带;T2WI/TSE上为较低信号影伴外缘的低信号带。胃癌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显著不均匀强化。MRI对T1、T2、T3和T4期胃癌的灵敏度为40.0%、89.5%、83.3%和100%;特异度为100%、76.9%、92.3%和96.7%;准确率为90.6%、84.4%、90.6%和96.9%。淋巴结转移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7%、72.7%和68.8%。对周围器官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5.7%、100%和97.1%。32例术前分期准确率为84.4%(27/32),术前切除可能性估计的准确率93.8%(30/32)。结论MRI检查对于胃癌的诊断、分期以及术前评估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晶  孙阳  白莉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86-87
目的 描述脉络膜转移癌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脉络膜转移癌病例,其中4例行CT扫描检查,1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 CT扫描显示眼球后部呈偏平状,密度不均的略高密度肿块,中度异常对比强化.MRI检查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中低信号(与玻璃体相比),较大的肿瘤伴有视网膜脱离.结论 CT和MRI对脉络膜转移癌等眼球内病变均可作出定位、定性的影像学诊断.MRI对脉络膜转移癌表现具有明显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5T磁共振矢状位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41例不同程度膝关节疾患者,在1.5TMRI下进行了矢状位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检查,均在2周内行关节镜手术,以关节镜为金标准,将MRI征象与关节镜下所见对比,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矢状位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和常规序列诊断前...  相似文献   

17.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非骨化性纤维瘤的CR、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旨在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CR、CT及MRI表现,全部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非骨化纤维瘤发生在股骨8例,胫骨6例,腓骨与肱骨各2例,髂骨1例。CR及CT表现为囊状骨质缺损,边缘有硬化,内含软组织密度,无钙化。MRI表现为T1WI稍低或低信号,T2WI低信号,少部分T2WI为稍高信号,无软组织肿块。结论CR CT与MRI三者综合分析,对非骨化性纤维瘤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胼胝体损伤的CT和MRI表现,评价CT和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6例胼胝体损伤CT和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CT和MRI检查。结果 16例胼胝体损伤中,5例位于体部,5例位于压部,5例累及体部和压部,1例位于膝部;常规MRI上表现为T2WI均为高信号,T1WI为低、等或略低信号,弥散加权像(DWI)对胼胝体损伤具有敏感性,病灶显示高于常规T2WI,极易发现病灶且均表现为高信号。CT检查胼胝体区未见异常密度。12例还合并颅内多处挫伤和血肿。结论胼胝体损伤少见,CT检查难以发现,MRI是最好的影像检查方法 ,胼胝体损伤大多数合并颅内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