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2.
督脉对人体阳经气血收蓄与供给双向调节的生理功能,决定了其经脉循行特殊而又复杂。在循行走向方面,督脉与有关他经互为源流,互往互来;在循行线路方面,形成一条主干和(至少)5条歧支的复杂系统。《灵枢》、《素问》和《难经》对于督脉循行的诸般叙述,遥相发挥,互文互义,不存在分歧和矛盾。  相似文献   

3.
八脉名称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一书。诸如《素问·骨空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痿论》、《素问·刺腰痛篇》、《灵枢·经脉》、《灵枢·营气》、《灵枢·五音五味》、《灵枢·逆顺肥瘦》、《灵枢·经别》、《灵枢·动输》、《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灵枢·大惑论》等篇章,均分别记载了八脉,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奇经八脉作为完整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的脑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五脏别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海论》、《灵枢·经脉》、《灵枢·大惑论》等篇对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论述。《内经》认为,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与神志活动和视觉、听觉有关,对于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1]。这种脑主宰神明的生理功能理论在隋唐以后,明清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并为人们所接受。 1 脑为神明之所 从脑的生成及解剖学而言,脑为神明之所。《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  相似文献   

5.
正在流传至今的《黄帝内经》版本中,关于督脉循行的记载或有矛盾、或有不连贯之处。经查阅、对比《灵枢》《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等古籍中对督脉的记载,推论督脉的循行,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灵枢》的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1])。《灵枢·营气》关于营气流注的描述中涉及到督脉的循行部位:"营气之道……故气从手太阴出……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  相似文献   

6.
略论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是络病理论之源《内经》提出了络脉的概念并描述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伏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了经脉直行于分肉的较深部位,为里,多深不可见,络脉支横于肌腠的浅表部位,属表,多浅而常见。此外,络脉与经脉循行和分布的区别还在于经脉多循行于溪谷大节之间,而络脉多循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以为联络流通之用。如《灵枢·经脉》云:“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相似文献   

7.
“命门”这一名词,首见于《内经》,次见于《难经》,但两者的含意,在性质上有些差别,我们应加以分析,免致惑乱,以下试分别说明之。一《内经》“命门”是指目内訾睛明穴《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素·经脉  相似文献   

8.
<正>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阴经经脉均循行过腹部,六条阳经中有五条循行过背及身之侧,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过腹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条。一、有四条阴经经脉联系胃经。1.胃经与肺经相连。《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胃经  相似文献   

9.
《素问·脉解篇》,在杨上善编注的《太素》中称作《经脉病解》,内容专解释经脉(六经)病候,一般认为这是属于《灵枢·经脉》以后的著作.但是,其中所引原文与《灵枢·经脉》所载有很大出入.唐代王冰注说:"此一篇殊与前后经文不相连接;别释经脉发病之源,与《灵枢经》流注略同,所指殊异."为什么有异?长时期来,由于文献无征,得不到可靠的解释.新近,马王堆汉墓《帛书经脉篇》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从而可以证明:《素问·脉解篇》的引文是另有所本的;同时还可以看出,《素问·脉解篇》引文与《帛书经脉篇》第一种、第二种文本以及《灵枢·经脉》之间有着源流关系.下面就分段列表对比并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关于经脉的两帛书和《内经》,对十二经脉的循行和经别与今十二经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本自于《灵枢·经脉》篇的十二经脉循行是不完善的,二帛书记载的向心性循行与此体系不同,而非简单意义上的成篇早晚,十二经脉循行应包括向心性循行这一体系。十二经别作为经脉循行于体内的分支,当非本自《灵枢·经脉》篇的经脉分支,而是向心性循行经脉的分支,故十二经别不属今之十二经脉体系。  相似文献   

11.
督脉命名别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督脉”一语,《素问》凡六见,《灵枢》有五处。“督”字也有“督脉”义。《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郭庆藩集释引王夫之曰:“身后之中脉曰督。”其脉所以命名为“督”,多据其功能,取其“督率”义。如《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  相似文献   

12.
《灵枢·经脉》篇,是专门讨论人体十二经脉循行的篇章。它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和循行的具体部位与走向,从而阐明了营气在人体内运行环周的规律,并在所述各条经脉具体循行路径的后面,分别叙述了十二经脉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动所出现的病侯,这里且举所载肺手太阴经脉之文为例,它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  相似文献   

13.
论命门     
命门之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也有命门的记载。督脉有命门穴,但皆与后世所称之命门,意义悬殊。自《难经·三十六难》提出左肾右命门之说后,命门开始有了新的涵义,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命门,从字义来讲,所谓“命”是指生命,“门”是根本之意。也即是维持人体生  相似文献   

14.
经络:“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柩·海论篇》)。“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剌法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  相似文献   

15.
古医书好引“经”语。“经”通常指《内经》(或《素问》,或《灵枢》)。《医学启源·制方法》“《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所引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有时《难经》《伤寒论》等亦  相似文献   

16.
严桂芳 《中国针灸》2002,22(12):853-853
最近研读了“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中国针灸》2 0 0 1年第 8期 5 10页 ,以下简称“谈文”)一文感触很深 ,对文中的一些论述及观点实难苟同 ,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以增强交流。综观《内经》《针灸大成》等医著 ,应该注意到古典医著中对经脉循行、起止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1 概言经脉之循行、起止如《灵枢·营气》曰 :“故气从太阴出 ,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 ,下行……”《灵枢·脉度》曰 :“手之六阳 ,从手至头……手之六阴 ,从手至胸中……”2 以具体部位 ,详细表述经脉之循行、逆顺、起止如《灵枢·经脉》中有…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关于五味之功能,归属脏腑及治疗宜忌等论述甚丰。散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等篇章。由于言简意奥,每致阅者困惑。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  相似文献   

18.
一、益心气、养心阴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大法《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篇》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又《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与血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血液运行,把各种养料送到各个部门去,以营养各个组织,所以《本神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心得血而养,血  相似文献   

19.
肺与大肠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治疗,亦与其经脉的循行、络属关系密切。《灵枢·经脉篇》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是指中脘穴处,说明肺经虽属于肺,而根生于胃。胃在五行属土,肺在五行属金,土能生金,故胃腑生养肺脉。在生理上,正如《素问·经  相似文献   

20.
“治神”一词出自《黄帝内经》 ,首见于《素问·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之句。有关治神的记载 ,在古今医著中多有阐述 ,诸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徵四失论》、《素问·针解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终始》、《灵枢·本神》、《灵枢·小针解》等篇 ,以及《类经》、《标幽赋》、《金针梅花诗钞》 ,等文献均明确指出治神的意义及针刺操作的相关性 ,强调针刺操作必先治神 ,其临床意义非常重要。1 何谓治神  治神 ,古代医家又称本神、调神、定神、守神。  神 ,中医学认为 ,心藏神 ,心主神明 ,脑为元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