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依有无临床症状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将110例老龄患者分为3组:非梗死组、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和症状性脑梗死组,各组病人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SI组和AI组斑块指数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MT)增加、颈内动脉(CIA)及颈总动脉(CCA)内径均较低,与NI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SI组斑块指数、IMT较AI组亦有显著增高结论: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及评价ICD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情况比较,看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发生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6.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颈动脉狭窄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可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4):653-654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声测算患者动脉管腔狭窄度 ,分为轻、中、重度狭窄 3组。结果 :颈动脉正常组 33例 ,稳定性斑块组 38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3组患者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 ,重度狭窄 7例 ,中度狭窄 1 6例 ,轻度狭窄 5 6例。结论 :基于颅脑CT平扫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以轻度为主 ,其构成以为 70 .89%。 相似文献
7.
8.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4例为观察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6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采用统计学χ2检验比较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其稳定性。结果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72.4%和71.4%,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1.2%和3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66、18.9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及其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112例,分别为(1)脑梗死;(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高血压、冠心病;(4)偏瘫;(5)糖尿病;(6)短暂性脑缺血;(7)双上肢血压异常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观察、测量其血管直径、内-中膜的厚度、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观察有无斑块、斑块的形成情况及斑块的性质,并选择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101例,检出率90.2%,对照组中有内-中膜增厚和软斑形成者14例,检出率14%,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彩超诊断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98例,异常检出率为83.0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7例,异常检出率为2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HP彩色超声检查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98例,阳性率81.7%;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9例,阳性率19.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三组:脑梗塞组、腔隙性脑梗塞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IMT,三组比较,脑梗塞组与TI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塞与脑梗塞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塞与TI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脑梗塞组和TIA组患者比腔隙性脑梗塞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 的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相关性。方法:从1998年11月—1999年10月急诊连续入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内动脉系统)病人404例,其中男性259例,女性145例,平均年龄62.61±10.75岁,通过经颅和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外血管硬化程度并参考病史,CT和(或)MRI检查综合分析。结果:皮层脑梗塞病人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病率(40.9%)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类型的脑梗塞(P=0.002)。而皮层下脑梗塞,颅内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高(46.3%),且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36.4%,73.3%)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类型的脑梗塞(P=0.03,P=0.01)。结论:皮层脑梗塞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是引起皮层下脑梗塞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于本院心内科确诊的ICVD患者80例,根据CAS程度将其分成3组:颈动脉正常组(A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B组)和CAS组(C组),比较3组患者Hcy水平,并行Spearman分析评价Hcy与CAS的相关性。结果:B组和C组Hcy浓度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Hcy浓度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向相关性(r=0.751,P<0.05)。结论:ICVD患者血清Hcy水平与CAS密切相关,检测Hcy对评估ICVD患者CAS病变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脉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将 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稳定性斑块组 (71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 ;比较 2组患者的脉压值 ,并分析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与血压、血糖的关系。结果 :不稳定性斑块组脉压大于稳定性组(t=2 .86 ,P <0 .0 5 )。动脉瓣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有关 (χ2 =5 .4 9及 2 1.6 2 ,Ρ均 <0 .0 5 )。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及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12例ICVD病人和86例正常体检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情况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ICVD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危险因素的存在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ICVD的危险因素之一,各危险因素的存在对ICVD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超声随访。结果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6例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85.1%。累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分叉处共60处,其中颈内动脉分叉处44处(73.3%)。有症状侧的颈动脉斑块均为低回声型软斑和溃疡斑,随访中软斑和溃疡斑中有72%发生脑缺血症状。结论软斑、溃疡斑是产生脑缺血症状和卒中复发的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对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报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确切关系,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我普勒电脑声像仪对297例脑卒中患者和96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87人,占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5%,脑梗死组严重颈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15.6%)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4.3%,2.1%),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AplA1(负相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因素,降年龄影响因素外,高血压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脉粥样硬化程度显加重,重视颈动脉的声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