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双低技术在I级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 中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57例肥胖受检者 (体重: 85~119 kg且体质量指数BMI: 30~38 kg/m2), 分为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37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方案。对照组和试验组CCTA的管电压、碘对比剂的碘流率 (IDR) 分别为:120 kVp、2.2 g I/s与100 kVp、1.5 g I/s。对照组与试验组使用原始数据分别重建为混合迭代4级与8级的图像,其余扫描和重建参数均一致。测量并比较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 (LAD) 近段及右冠状动脉 (RCA) 远段管腔的CT值及噪声,计算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的信噪比 (SNR) 和对比噪声比 (CNR),并采用4分法对冠状动脉18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有效辐射剂量E和碘对比剂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以上指标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受检者BMI分别为 31.89 (30.77, 33.81) 和 31.22 (30.46, 32.83) kg/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CCTA图像在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的CT值及噪声值,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的SNR和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两组图像冠状动脉各节段主观评分值均分都≥3分,符合诊断标准,两组间的主观图像质量整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受检者CCTA检查的有效剂量E分别为7.58与4.49 mSv (Z=-5.46, P<0.05),对比剂用量分别为66与45 ml,试验组受检者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1%和32%。结论 在I级肥胖患者群体中,使用低管电压 (100 kVp) 和低碘流率 (1.5 gI/s) 进行CCTA检查是可行的,能够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双低扫描技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展,冠状动脉CT成像(CCTA)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已经被临床认可,同时其辐射作用和对比剂不良反应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当前,不少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碘用量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结合近年国内外文献,就CCTA的双低扫描技术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化临界心率采集方案对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9月60例(呼吸训练屏气时平均心率为75~79次/min区间)行冠状动脉CT检查者,其中通过手动修改优化为1个心动周期采集者为A组(n=30),通过系统自动设置方案2个心动周期采集者为B组(n=30)。记录扫描前平静呼吸时心率(静息心率)、呼吸训练屏气时心率(基础心率)、注射对比剂扫描中的心率(注射时心率)、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组静息心率分别为(78.3±3.9)次/min、(79.1±3.7)次/min,基础心率分别为(76.8±2.7)次/min、(77.3±2.9)次/min,注射时心率分别为(73.8±3.0)次/min、(74.4±2.5)次/min。注射时心率<基础心率<静息心率,A组注射时心率比基础心率平均下降约(3.0±0.7)次/min,B组平均下降约(2.9±0.2)次/min。A组、B组辐射剂量分别为(1.36±0.46)mSv、(2.79±0.5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1,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SAFIRE)算法在双源CT三低方案(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低流速注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120例体质量指数(BMI)18.6~24.9 kg/m2 和心率<65次/min的患者,均使用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其中包括滤波反投影技术(FBP)组和SAFIRE组,每组60例。FBP组采用120 kV管电压、对比剂剂量0.9 ml/kg、注射流速5.0 ml/s,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重建采用FBP;SAFIRE组采用80 kV管电压、对比剂剂量0.7 ml/kg、注射速率3.5 ml/s,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图像重建采用SAFIRE。测量两组动脉管腔内及左心室底部肌肉的CT强化值和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节段以4分法进行评价,其中1分为不可诊断图像。记录每一个患者的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结果 两组动脉管腔内CT值、图像噪声、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FIRE组有效剂量(0.39±0.02)mSv较FBP组显著降低(4.99±1.3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1,P<0.05)。结论 在BMI为18.6~24.9 kg/m 2、心率<65次/min的患者中,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三低方案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能得到满意的图像,又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CT冠状动脉成像已经成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综述前瞻性心电门控、迭代重建算法、低kV技术以及心脏CT低剂量扫描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推荐在临床上根据CT机型、病人的体质量指数、心率变异联合应用多种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并针对每例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扫描方案,以便在影像信息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和低管电压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扫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120例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和心率(HR)≤65次/min 的患者,随机分配到 A 和 B 2组。A 组采用高浓度对比剂370 mg I/mL 和100 kV 管电压进行双源 CT 冠状动脉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扫描,图像重建采用滤过反投影重建技术(FBP)。B 组采用低浓度对比剂270 mg I/mL 和80 kV 管电压进行扫描,图像重建采用迭代重建技术(SAFIRE)。比较2组的 CT强化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节段以4分法进行评价,其中4分为不可诊断的图像。结果B 组各测量层面的平均强化 CT 值明显高于 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图像噪声、SNR、CNR 较A 组略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有效辐射剂量较 A 组明显降低(0.25 mSv ±0.05 mSv 和0.55 mSv ±0.11 mSv,P <0.001)。结论低浓度对比剂270 mg I/mL 和80 kV 管电压在 BMI≤25 kg/m2的患者中,应用双源 CT 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扫描,图像进行迭代重建,在保证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情况下使患者的辐射剂量降低约54.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Stellar 光子探测器双源 CT 70 kV 管电压联合30 mL 低对比剂前瞻性大螺距扫描在冠状动脉 CTA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体质量指数(BMI<24.9 kg/m2)正常行冠状动脉 CTA 检查者,随机分为2组(A 组:管电压70 kV、对比剂30 mL;B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50 mL),每组30例,2组均采用 Stellar 光子探测器双源 CT 前瞻性大螺距螺旋式扫描技术进行扫描。A组采用 SAFIRE 迭代重建技术,B 组采用滤过反投影(FBP)技术重建;客观评价包括测量 CT 值、计算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记录有效辐射剂量(ED),并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38±0.942)分、(3.50±0.68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62,P >0.05);A 组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 CT 值高于B 组(P 均<0.01),2组间 SNR、CN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患者辐射剂量为(0.19±0.023)mSv ,B 组患者辐射剂量为(0.81±0.101)mSv,A 组较 B 组下降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光子探测器双源 CT 70 kV 管电压联合30 mL低对比剂在正常 BMI 患者冠状动脉 CTA 检查中,在获取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 ED 及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对比剂剂量对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66例256层冠状动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成像患者[体质量指数(BMI)<30,心率50~80次/min],将其按注射碘海醇350剂量分为3组,<1.0 mL/kg(105例)、1.0~1.1 mL/kg (111例)及>1.1~<1.2 mL/kg(150例)。由3位评估者以优、良、可、差4个等级分别观察不同对比剂剂量组及组内3种不同心率(≤60次/min、61~70次/min、71~80次/min)图像质量。结果3组不同注射对比剂剂量组间优秀图像、优秀良好图像差异无显著性(P >0.05)。3组不同注射对比剂剂量组内的心率改变对图像质量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 <0.05),低心率者(≤60次/min)图像质量优于心率较快者(71~80次/min)。结论正常 BMI,正常心率者进行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冠状动脉 CT 成像对比剂剂量(0.9~1.2 mL/kg)不影响成像质量,心率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宝石能谱CT前门控电子束低辐射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筛选100例前门控电子束扫描的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选择管电流为180~800mA,管电压为100~120 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受射线剂量,并将其与回顾性门控扫描参数进行剂量对比。结果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前门开电子束扫描剂量平均(2.27±0.75)mSv远远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平均(14.15±3.07)mSv。结论宝石能谱CT采用前门控电子束扫描技术及个性化的扫描参数,同时利用宝石探测器、AsiR重建技术及Cine扫描模式,减少了螺旋伪影,抑制钙化伪影,获得高清冠状动脉图像。心脏成像减少了80%~90%的辐射剂量,确保了"完美心脏"的检查,真正实现了低剂量下的冠脉高清成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早期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定性定量判读的作用。方法:对34例临床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先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CT冠状动脉成像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①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97%,阳性预测值为89%,阴性预测值为90%。②CT冠状动脉成像有65个血管段图像质量差,约占12%,造成图像质量差的原因主要为钙化,心跳、呼吸伪影,少部分为管腔显示不良。结论:冠心病早期诊断中,CT冠状动脉成像可用作冠状动脉造影前筛选,CT冠状动脉成像阴性的患者不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的患者,可行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认病变。  相似文献   

12.
核心脏病学技术、心脏CT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是最常用的冠心病影像诊断技术,在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辐射问题也越来越被专业人员和社会大众所关注,通过准确评价辐射剂量以及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使冠心病的各种影像学技术得以更广泛、更合理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禹晖  张金赫  尹吉林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20-1322
目的:通过对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心脏双源CT(DS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PI及心脏DSCT检查;分别对MPI图像及DSCT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其中2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结果:DSCT显示有29例冠脉狭窄程度>50%,其中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以胸围为参考指标调节冠状动脉CT造影(CTA)成像管电流的函数模型,并探讨其个体化管电流调节模型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68例以自动管电流调节模式扫描的胸部CT病例,建立胸围与管电流之间的函数模型;再应用其建立的胸围-管电流函数模型对另外的连续64例病例进行冠状动脉CTA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噪声值、管电流、辐射剂量等指标。结果:胸围与管电流之间的函数模型以POW函数拟合度最好(R2=0.691,P<0.05)。应用胸围-管电流函数模型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平均图像等级评分为(3.38±0.72)分,噪声值为(31.02±3.97)HU,管电流为(390.63±89.30)mA,CTDIvol为(34.83±10.72)mGy,DLP为(751.67±175.16)mGy·cm。 结论:以胸围为参考指标调节冠状动脉CTA成像管电流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个体化辐射剂量控制,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绮  王成伟  李勇   《放射学实践》2011,26(5):546-54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体质量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各组在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采用心电门控电流调制技术)。第1组(A组)为对照组(常规扫描最大电流设定量为700 mA);另外3组(B、C、D组)为实验组(低电流量扫描),最大电流设定量分别为常规扫描的90%(630 mA)、80%(560 mA)和70%(490 mA),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对各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有效辐射剂量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减少了8.6%、17.9%、21.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D组(最大电流量为常规设定量的70%)图像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大电流设定值在560 mAs的条件下,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能够对正常体重人群提供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第3代双源CT进行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CTP),探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对于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有效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前瞻性连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具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临床评估为中重度冠心病风险的患者,采用第3代双源CT对入组患者进行动态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价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颈总动脉管壁弹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索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方法.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取冠心病患者60例,分别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19例,多支病变组22例,另外选取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VI技术定量分析各组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Ss)及峰值应变率(SRs),计算冠脉阻塞积分(coronary artery obstacle score,CAO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Vs、Ss及SRs测值: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单支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Vs与CAOS积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VVI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Vs、Ss及SRs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明显降低,有望成为早期无创预测冠心病病变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心肌灌注显像(MPI)在冠心病的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预后评价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可协助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危险度分层,但两者有各自的局限性和不足。将两者联合应用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行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时,需进行衰减矫正CT(CTAC)扫描,若采用心电门控的呼气末屏气螺旋CT扫描,则在用于MPI衰减矫正的同时又可用于CACS测定,实现一站式检查,在减少患者辐射剂量的同时又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笔者综述了CACS、MPI及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并对一站式采集MPI与CACS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