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已有的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VMAT)海马保护全脑放疗(HA-WBRT)方法进行改进,比较改进的非共面VMAT计划与非共面、共面VMAT计划在HA-WBRT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5例颅外肿瘤脑转移需行WBRT的患者,分别对每例患者设计改进非共面、非共面和共面VMAT计划,并对3种计划的靶区、危及器官剂量以及加速器MU值和治疗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改进非共面VMAT计划与非共面、共面VMAT计划相比,改进非共面VMAT计划靶区适形性和剂量梯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区剂量均匀性略差于另外两种计划。在海马体组织Dmax、Dmin、Dmean 3项剂量参数上,改进非共面计划可分别控制在约14.37、8.40和10.80 Gy,显著小于非共面和共面计划相应值(P<0.05);其它危及器官如晶体、视神经等剂量均控制在临床安全剂量范围内,各计划之间差异不显著;改进非共面计划MU值和治疗时间均大于非共面计划和共面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非共面和共面VMAT计划,本研究改进的非共面VMAT方法在HA-WBRT中能更进一步降低海马组织的受照剂量,为临床实施HA-WBRT时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系统摆位误差对肺癌的保护海马脑预防照射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例肺癌脑预防照射患者,均采取保护海马的脑预防照射。通过在计划系统中移动治疗计划的等中心,分别模拟患者在三维6个方向上1、3和5 mm系统摆位误差。移动等中心后的计划,在不做通量计算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分析在不同系统摆位误差下,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变化情况以及系统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影响的灵敏度。结果:系统摆位误差为1、3和5 mm时,CTV D90在三维6个方向的剂量变化均值均未超过2%。误差为1 mm时,CTV D90的剂量变化仅脚方向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差为3 mm时,CTV D90的剂量变化仅头脚方向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差为5 mm时,CTV D90的剂量变化仅头脚方向和背部方向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摆位误差为1 mm时,海马体剂量变化均值在左右方向和头脚方向均大于3%;系统摆位误差为3、5 mm时,海马在三维6个方向的剂量变化均值均超过10%;对于海马剂量变化,仅1 mm误差下背部方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误差下所有方向的剂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摆位误差为1 mm时,海马、左右眼球和左右晶体剂量变化大于5%的占比分别是26.19%、26.20%、26.19%、10.71%、17.86%;系统摆位误差为3 mm时,海马、左右眼球、左右晶体和左右视神经剂量变化大于10%的占比分别是97.62%、69.05%、66.67%、30.95%、25.00%、1.19%、3.57%。靶区和海马均在头脚方向误差敏感度最大。结论:系统摆位误差对CTV剂量影响较小,CTV外扩3 mm形成的PTV足以保证靶区接受足够的处方剂量的照射。危及器官尤其是海马、眼球和眼晶体对系统摆位误差尤为敏感,且误差越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越大。因此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摆位误差尤其是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初治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各级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学特点,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住院的40例初诊并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进入本研究。肿瘤靶体积分为鼻咽入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x)、临床靶体积1(CTV1)、临床靶体积2(CTV2)。各处方剂量分别为PTVnx68Gy-74Gy,PTVnd 62Gy-70Gy,PTV160Gy-64Gy,PTV254Gy。鼻咽原发灶和上颈淋巴引流区采用IMRT,下颈及锁骨上淋巴区常规单前野照射。对各级肿瘤靶区以及周围正常器官受量情况进行研究。结果:PTVnx和PTVnd的Dmin、Dmax、Dmean、D95分别为60.9Gy、81.2Gy、76.7Gy、71.2Gy和57.2Gy、78.2Gy、73.2Gy、66.5Gy。晶体、视神经、视交叉、垂体、颞颌关节的最大剂量分别为6.7Gy、43.8Gy、45.6Gy、47.4Gy、57.2Gy。1cm^3脊髓受量(D1cc)为40.8Gy,3%脑干体积受量(B)为51.4Gy,10%颞叶体积受量(D10)为50.4Gy,50%腮腺体积受量(D50)为32-3Gy。结论:IMRT可以满足各级肿瘤靶区以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限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6,(3)
目的:探讨应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实现全脑放疗并对海马保护。方法:选取8例接受全脑放疗+海马保护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全脑临床靶区(CTV)和海马区的勾画,全脑外扩5 mm形成计划靶区(PTV),海马区外扩5 mm形成海马保护区域。利用Varian Eclipse 7.6治疗计划系统设计10野调强计划,处方剂量为3000 c Gy/10F。结果:8例病人的PTV V90平均值为99.5%,V95平均值为98.4%,均匀性指数平均值为0.09。海马平均体积为5.0 cm3,海马保护区域平均体积为26.2 cm3,占全脑体积的1.8%。海马的平均剂量为17.1 Gy,最大剂量为21.7 Gy;海马保护区域的平均剂量为22 Gy,最大剂量为29.3 Gy。海马平均剂量为靶区处方剂量的57%,海马保护区域平均剂量为靶区处方剂量的73%。晶体最大剂量平均值为6 Gy。结论:在全脑放疗中,利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能在保证靶区剂量覆盖和靶区均匀性的情况下降低海马受照剂量,实现神经认知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保证剂量均匀的前提下,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来优化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交界层的剂量分布,简化全脑全脊髓的放射治疗计划.方法 选择颅内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5~30岁,平均年龄12.8岁.根据靶区的长度,设定2个或3个等中心,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计划设计,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RapidArc和IMRT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后放疗中保护海马的剂量学比较。 方法:选取22例脑胶质瘤术后行放疗患者,在其CT和MRI图像融合基础上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分别设计IMRT和RapidArc计划,比较两种计划在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 结果:两种计划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与IMRT技术相比,RapidArc技术靶区适形度指数更接近于1(P<0.05)、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无显著差异;在脑干和海马保护上,RapidArc技术比IMRT技术有明显优势,特别是海马的Dmax和Dmean值均显示在RapidArc技术中低于IMRT技术(P<0.05)。 结论:RapidArc计划可以达到或优于IMRT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能更好地降低海马的受照射量,且相对MU和治疗时间均有很大的优势,是脑胶质瘤术后海马保护放射治疗计划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限制与无限制一定照射区域的两种全脑全脊髓螺旋断层放疗方案的剂量学差异,评估通过限制一定照射区域以减少低剂量照射范围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8例全脑全脊髓患者分别按照限制与无限制一定照射区域两种方案设计治疗计划,分别比较两个方案的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的指标和治疗时间,观察限制一定照射区域后低剂量照射范围的变化及对危及器官的影响。结果:限制一定的照射区域后,靶区的覆盖度、均匀性和适形度与无限制照射区域的治疗方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危及器官的累积剂量除了甲状腺高4%,胸骨柄高5%及肠道高11%以外,其余的危及器官的累积剂量平均降低约26%(8%~75%)。但平均治疗时间增加了1.23倍。结论:两种计划方案均能得到较好的剂量分布,而限制了一定照射区域后在可接受治疗时间范围内能减少低剂量照射区域,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共面射野在脑胶质瘤调强放疗中的应用特点及剂量学优势,为非共面野应用于脑胶质瘤调强放疗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方法:对6例脑胶质瘤患者分别设计5野共面调强计划和在此之上增加一个非共面野的6野调强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两种计划方法的正常组织照射剂量、适形度指数以及不均匀指数。结果:6野非共面计划比5野共面计划有更好适形性和均匀性;同时减少了眼球、晶体、视神经照射剂量。结论:在脑胶质瘤的调强放疗中,加入非共面野计划比共面计划有更明显的剂量学优势。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扩大照射野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对10例胸段食管癌的扩大野和常规四野以及常规三野照射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食管癌扩大野照射技术的剂量分布特点.材料和方法:进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10例,CT扫描后由医生勾画靶区,淋巴结引流区和危及器官,给每例患者设计3种放疗计划即扩大野照射、常规四野照射和常规三野照射,再对各个计划DVH的各项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三种照射方式的剂量分布均能满足肿瘤靶区剂量要求,靶区内剂量分布相对均匀,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而靶区内剂量以扩大野照射最高;扩大野的淋巴引流区的受照剂量较其它两计划高;对于危及器官,扩大野的双肺V20高于其它两计划,扩大野60%心脏的受照剂量高于常规四野和常规三野,常规四野高于常规三野,脊髓的受照剂量最大值和平均值以常规三野最小.结论:食管癌扩大野照射靶区内照射剂量高于其他两种照射,扩大野靶区包括了淋巴引流区,降低了区域局部复发的概率,临床结果提示有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基于三维后装不同模式近距离治疗方案,分析研究不同技术后装治疗过程中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的物理剂量差异。方法:选取7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施源器的不同模式分为以下3类:常规三维腔内治疗(ICBT)组、徒手插植(ISBT)组和3D打印阴道塞(3DP-ISBT)组。分析不同组别的OARs受量情况。结果:ISBT组平均4根插植针,3DP-ISBT组平均6根插植针,3D打印阴道塞针数多于徒手插植针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两两比较,HR-CTV靶区剂量D90和HR-CTV靶区体积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ICBT组作为对照,膀胱受量(D0.1 cc、D1 cc和D2 cc)ISBT组和3DP-ISBT组均显著低于ICBT组(P<0.01),但是ISBT组和3DP-ISBT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93)。直肠D0.1 cc、D1 cc和D2 cc 3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ICBT组作为对照,小肠受量(D0.1 cc、D1 cc和D2 cc)ISBT组和3DP-ISBT组显著低于ICBT组(P<0.01)。ISBT组和3DP-ISBT组比较,小肠D0.1 cc、D1 cc和D2 cc 3DP-ISBT组显著低于ISBT组(P<0.01)。结论:通过分析3种近距离治疗模式的OARs受照剂量情况,ISBT技术相比ICBT技术在保护膀胱和小肠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其中3DP-ISBT在膀胱和小肠的保护方面是最优的,在直肠保护方面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7,(10)
目的: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的不同模式进行儿童全颅骨照射的计划设计,探讨TOMO全颅骨照射同时保护海马的调强技术。方法:取5例儿童高危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病例,全颅骨外扩3 mm且皮下内收3 mm形成计划靶区(PTV),海马区外扩5 mm形成海马保护区。使用Tomo HDTM治疗计划系统设计螺旋模式下的保护全脑(HT-BSRT)、保护海马(HT-HSRT)和6野径照模式下保护全脑(DT-BSRT)、保护海马(DT-HSRT)4种调强计划,处方剂量为21.6 Gy/12F。单因素ANOVA和配对t检验比较靶区、海马区及其他正常组织剂量。结果:5例病例的4种调强方式中,PTV受照95%处方量的体积都大于95%,HT-BSRT、HT-HSRT、DT-BSRT、DT-HSRT均匀性指数分别为0.046 4±0.013 2、0.094 5±0.053 4、0.108 6±0.027 9和0.133 2±0.040 4(P=0.013),适形度指数分别为0.625 40±0.039 88、0.638 30±0.023 40、0.589 00±0.041 40和0.615 00±0.034 19(P=0.198);海马平均剂量分别为(14.92±3.52)、(3.30±0.79)、(17.80±1.78)和(5.13±1.62)Gy(P0.000 1),海马保护区平均剂量分别为(15.38±3.08)、(4.41±1.06)、(17.83±1.55)和(6.41±1.81)Gy(P0.000 1)。结论:全颅骨照射同时保护海马较之仅保护全脑的TOMO调强计划在满足PTV剂量要求下,能显著降低海马区受照剂量,保护儿童神经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郭飞宝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12):1396-1399
目的:探讨高分级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中采用二、三级同步加量容积调强(VMAT)及静态调强(IMRT)放射治疗技术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脑胶质瘤术后患者21例,分别进行二、三级同步加量的IMRT、VMAT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以及横断面的等剂量曲线等评价4种计划对靶区和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4种计划不同参数的剂量学差异。结果:VMAT计划的CI相对于IMRT较好。二、三级同步加量IMRT相比较,其正常脑组织的实际受量除V10外均无统计学意义;二、三级同步加量VMAT相比较,其正常脑组织的实际受量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附近的正常脑组织受量相对复杂,大体上除V10和部分V20、V30和Dmean外均无统计学意义。VMAT计划的机器跳数相对于IMRT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胶质瘤术后放疗中VMAT技术较IMRT技术CI更好,而三级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相对于二级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没有增加危及器官受量以及正常脑组织受量的情况下,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肿瘤靶区的处方剂量,对脑胶质瘤患者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半野和适形调强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颅内生殖细胞瘤,评价其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12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5~28岁,中位年龄21岁。给予CT模拟定位,采用半野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全脑全脊髓的放射治疗剂量为25.2 Gy(14次),肿瘤病灶的放射治疗总剂量为45 Gy(25次),每天每次1.8 Gy,5次/周,治疗后及随后每3个月评价1次疗效,随访时间为1~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结果放射治疗结束后评价,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例,近期临床受益率为100%。除1例失访外,其余11例均生存。放射治疗剂量学研究:经适形调强优化后的技术剂量分布优于常规定位技术,定位时间明显缩短[(8.83±1.55)s vs(40.8±2.4)s]。结论半野技术结合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颅内生殖细胞瘤,优化了放射治疗剂量学,操作方便,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应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IM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区的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情况,并且评价应用5、7、9个射野对IMRT计划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2例不能手术的Ⅰ~Ⅲ期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计划研究,计划靶区处方剂量为66Gy,为每个患者分别设计5野、7野、9野3个IMRT计划,比较3种计划的均匀指数、适形指数、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和危及器官的受量。结果:在得到相同处方剂量的前提下,5野、7野、9野IMRT计划的适形指数分别为0.68、0.70、0.70,均匀指数分别为1.18、1.18、1.19。全肺V20分别为16.95%、16.82%、16.73%,NTCP分别为2.26%、2.43%、2.42%。食管V50分别为6.68%、6.82%、6.59%,NTCP分别为5.07%、4.74%、4.6%。脊髓D01分别为3424cGy、3726cGy、3675cGy,NTCP分别为0.2%、0.25%、0.18%。结论:使用IMRT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可以产生理想的剂量分布;5野IMRT计划就能被临床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疗(3DCR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剂量学特点。方法接受3DCRT的20例NSCLC中,男15例,女5例,中位年龄66岁。放疗中位单次剂量4G赠,1次/隔日,中位总剂量60G赠,中位随访期17个月。结果20例患者中CR4例,PR14例,CR+PR18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1例(5%),急性放射性肺炎2例(10%)。结论3DC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近期效果,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急性放射性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放射治疗学是用电离辐射治疗肿瘤的事业。目前约有20%的肿瘤病人接受放疗,将来到2000年,虽然生物工程学可能揭露正常组织癌变的机理,但也将使用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的高能离子来治疗肿瘤,电离辐射不仅杀灭癌细胞,它也伤害正常组织。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控制癌肿,并且要发生难以痊愈的放疗炎症,因此掌握辐射剂量是放疗成败的关键。用于放疗的辐射剂量学称放疗剂量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6,(2)
目的:评价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三维适形计划对于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剂量学上的差异。方法:选取10例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图像,分别制定三维适形计划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21.6 Gy/12 Fx,比较正常组织肾脏和肝脏的剂量。同时比较靶区的剂量、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和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结果: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两种治疗方式下覆盖靶区95%体积的剂量,靶区的HI以及近似最大剂量D_(2%),近似最小剂量D_(98%)无显著差异,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靶区CI明显优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于正常组织,使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脏的V_8和V_(15)分别为40.3%±19.1%和25.7%±16.7%,使用调强放射治疗肝脏的V_8和V_(15)分别为45.5%±17.5%和16.9%±13.3%;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左肾脏的V_(15)和V_(18)分别为37.4%±20.4%和21.6%±12.2%,使用调强放射治疗左侧肾脏的V_(15)和V_(18)分别为15.3%±5.2%和5.7%±3.6%;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右肾脏的V_(15)和V_(18)分别为29.4%±16.4%和20.6%±14%,使用调强放射治疗右肾脏的V_(15)和V_(18)分别为13.3%±7.4%和5.9%±3.9%。两种治疗方式评估肝脏的剂量,无显著差异,评估肾脏的剂量,调强放射治疗明显更好保护了肾脏。结论:使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靶区的剂量更加适形,并可以更好地保护肾脏,但是由于照射范围中低剂量区范围较大,在儿童患者中使用仍然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技术与传统医用直线加速器对乳腺癌放疗中重要正常组织与靶区剂量-体积参数进行剂量学比较。同时,在剂量学研究基础上进行临床实际吸收剂量测量验证各种技术间临床应用的优势与劣势。 方法:选取10例T1N0M0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行乳腺靶区放射治疗病人(无锁骨上照射区域),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利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定角调强技术、螺旋断层放疗技术与医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比较乳腺癌靶区剂量和正常组织剂量的优劣。评估靶区剂量与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正常组织剂量-体积参数,进行剂量学比较。同时,利用热释光剂量仪在乳腺癌病人表皮进行实测剂量,比较3种技术处理由于病人呼吸运动对表面剂量的影响,及评估时间因素对治疗效率的影响。 结果:10例乳腺癌病人采用定角调强技术、螺旋断层放疗技术与医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PTV HI分别为0.15±0.01、0.06±0.01和0.20±0.15(P<0.001);CI分别为0.76±0.00、0.81±0.03和0.74±0.04(P>0.05);心脏平均剂量分别为4.12±0.87、3.82±0.53、6.33±2.49 Gy(P<0.001),左前降支最大剂量分别为20.38±5.66、13.34±3.78、34.56±4.12 Gy(P<0.001),患侧肺组织平均剂量分别为6.78±1.33、7.22±2.34、12.76±2.10 Gy(P<0.001)。患者6个实测剂量点的吸收剂量3种技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从综合靶区覆盖、正常组织剂量-体积参数、剂量实测与治疗效率等方面比较,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定角调强技术相对于其他两种技术而言有低剂量范围小、靶区覆盖佳、解决治疗中呼吸运动影响等优势,推荐使用该技术用于乳腺癌病人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