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诱导化疗+调强放疗(IMRT)±巩固化疗模式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8例食管鳞癌患者,采用IMRT技术,铂类为基础双药化疗方案,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OS)及局部控制率(LC),Log-rank法检验单因素预后情况,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97.2%,1、3、5年OS分别为76.9%、50.9%和32.3%,1、3、5年LC分别为73.6%、58.5%和54.9%。加入巩固化疗、无巩固化疗的中位OS分别为51、15个月(χ2=5.07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近期疗效和是否巩固化疗是影响OS的因素;近期疗效与LC相关。全组急性3级放射性食管炎、消化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及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7.4%、6.5%、12.0%和0.9%,均无4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晚期不良反应主要为放射性肺纤维化,1级和3级均为2例,占1.9%。结论 食管鳞癌行诱导化疗+IMRT±巩固化疗能获得较好疗效,加入巩固化疗可能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针对无法耐受或拒绝同步放化疗的患者应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放疗后达完全缓解患者的失败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食管癌放疗患者近期疗效为完全缓解(CR)患者的治疗失败模式,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取260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及影响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CR)91例(35.0%),部分缓解(PR)158例(60.8%),无缓解(NR)11例(4.2%)。患者性别(χ2=7.647,P<0.05)、T分期(χ2=33.548,P<0.05)、N分期(χ2=13.365,P<0.05)、TNM分期(χ2=27.792,P<0.05)、病变X射线长度(χ2=20.851,P<0.05)和大体肿瘤体积(GTV)(χ2=41.772,P<0.05)为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全组患者局部复发75例(28.8%),远处转移66例(25.4%),复发伴远处转移16例(6.2%)。复发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15.4%、7.7%,显著低于无复发患者的78.1%、43.2%、33.1%(χ2=23.330,P<0.05);转移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12.2%、4.9%,显著低于无转移患者的79.2%、43.3%、33.1%(χ2=29.350,P<0.05)。治疗后达CR者出现复发/转移的比率显著低于PR者和NR者(χ2=11.248、20.301,P<0.05),CR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高于PR者和NR者(χ2=83.080、41.340、72.640、40.010,P<0.05)。T分期、N分期及近期疗效为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HR=1.197、2.309、2.149,P<0.05)。结论 近期疗效为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且与治疗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治疗后达CR者预后明显优于PR者及NR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N0期胸段食管鳞癌(TESCC)患者单纯手术治疗后失败模式及失败原因,并据此讨论患者术后放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条件的473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患者术后治疗的失败模式及其原因,探讨pN0期TESCC患者单纯手术治疗后辅助性放疗的可行性及意义。结果 全组患者出现胸腔内-区域性复发57例(12.1%),其中多数出现在胸腔内(52例);远处转移42例(8.9%)。复发合并远处转移13例。总失败率为20.9%。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胸腔内-区域性复发率显著高于胸中段和胸下段患者(χ2=7.469,P<0.05),而远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分期越晚的食管癌患者其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显著高于T分期早者(χ2=10.247、7.886,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变部位、食管瘤床与周边组织器官的黏连程度和术后残端情况为影响胸腔内-区域性复发率的显著性因素(χ2=14.232、9.486、7.546,P<0.05);患者性别、吸烟史和术前体重减轻≥ 5 kg为影响患者远处转移率的显著性因素(χ2=10.823、10.275、6.065,P<0.05);而T分期对胸腔内-区域性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有显著性影响(χ2=15.994、12.88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和术后残端为影响胸腔内-区域性复发的独立性因素(P<0.05),既往吸烟史为影响远处转移的独立性因素(P<0.05)。结论 pN0期TESCC患者单纯术后仍有较高的胸腔内-区域性复发率,对于胸上段食管癌患者、T分期较晚、食管瘤床与周边组织器官的黏连程度较重和术后残端阳性患者建议术后辅助性放疗。男性患者、有吸烟史和术前体重减轻≥ 5 kg者远处转移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的分割照射方式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笔者选取了100例采用两种不同的照射方法治疗的食管鳞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放化疗联合免疫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LA/M ESCC)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57例LA/M ESCC患者,分析其近期疗效、生存情况、预后因素、治疗后失败模式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全组患者1、2、3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6.0%、57.5%、53.9%和61.4%、31.0%、31.0%;中位OS值未达到,中位PFS为15.0个月(95%CI:10.77~19.23);患者总有效率(ORR)为80.7%(46/57),疾病控制率(DCR)为94.7%(54/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免疫治疗周期数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25、2.58、0.35、4.05,P<0.05),而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因素(HR=2.27、1.97,P<0.05)。免疫药物与放化疗联合模式、照射范围对患者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2例患者出现治疗后失败,二次治疗后1、2年OS率分别为55.7%和25.3%,中位14.0个月(95%CI:5.17~22.83)。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出现≥2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共26例。结论放化疗联合免疫一线治疗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有效且安全;其治疗后失败模式仍是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免疫药物和放化疗联合治疗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临床无转移且病变长度≤5.0 cm的食管鳞癌(ESCC)接受不同放疗方式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组条件的158例临床无转移且病变长度≤5.0 cm的ES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此部分患者的治疗疗效、预后因素及不良反应等的影响.结果 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与累及野照射(IFI)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FI患者相比,ENI患者的总生存率(OS)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TSS)提高(χ2=11.21、8.57,P<0.05),而局部复发率(LR)及远处转移率(DM)降低(χ2=4.99、7.4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分级和近期疗效为IFI组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χ2=15.05、10.32,P<0.05),CT显示食管病变最大直径为ENI组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χ2=8.32,P<0.05).ENI与IFI患者出现≥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RE)及放射性肺炎(R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化疗对于临床无转移且病变长度≤5.0 cm的ESCC患者有较好疗效,ENI较IFI更可能给患者的生存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早期(Ⅰ B~Ⅱ A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调强放疗(IMRT)后的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收治的292例早期宫颈癌术后存在高危因素和/或中危因素且行盆腹腔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盆腔淋巴结阴性组239例、淋巴结阳性组53例,对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4 cm、深间质侵犯、危险因素个数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χ2=7.11、9.05、90.08,P<0.05);盆腔淋巴结阴性及阳性患者放疗后3、5年总生存(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年无疾病生存(DFS)两组分别为87.6%、84.5%;72.5%、69.3%(χ2=8.59,P=0.003)。在失败模式上,淋巴结阳性组以远处转移为主,淋巴结阴性组以局部复发为主(χ2=9.40,P<0.05)。对53例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影响DFS的单因素分析,深间质侵犯明显影响患者的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4 cm、残端阳性和深间质侵犯显著影响DFS (χ2=4.37、4.69、4.39,P<0.05)。结论 早期宫颈癌术后病变大小、侵犯深度、危险因素个数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DFS显著低于淋巴结阴性患者,淋巴结阳性患者的主要复发模式为远处转移,深间质侵犯是早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前Naples预后评分(NPS)对胸段食管鳞癌接受放化疗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泰兴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放疗或放化疗的123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治疗前NPS评分分为0分组(18例)、1或2分组(60例)、3或4分组(45例)。治疗效果采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纯手术与术后放化疗对胸上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168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86例)和术后放化疗组(82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资料构成比应用χ2检验,应用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3.9%、52.4%、43.5%,26.5%、40.8%、43.4%和5.3%、11.4%、16.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T分期、N分期和治疗方式为患者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20、0.008、0.005、0.000);N分期和治疗方式为局部/区域复发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01、0.003);分化程度和T分期为远处转移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45、0.020)。单纯手术组和术后放化疗(POCRT)组患者胸腔内-区域复发率分别为44.2%(38/86)和29.3%(2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0,P<0.0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9.8%(17/86)和13.4%(1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上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患者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术后放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并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但能否降低患者的远处转移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乳腺癌保乳保腋窝术后分别采用常规切线野(CTF)、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正向调强放疗(IMRT)技术放疗中Ⅰ站、Ⅱ站和Ⅲ站腋窝淋巴结覆盖剂量。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42例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而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保乳术后T1-2N0M0期患者。按照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TOG)标准勾画Ⅰ站、Ⅱ站和Ⅲ站腋窝淋巴结引流区。每位患者均制定全乳+腋窝CTF、3D-CRT和IMRT 3种放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分析腋窝淋巴结覆盖剂量。结果 CTF、3D-CRT和IMRT放疗计划腋窝各站受照剂量不同,I站累及平均剂量分别为(40.1±6.8)、(35.4±8.3)和(32.9±7.0)Gy(F=10.269,P<0.05),Ⅱ站分别为(33.2±7.1)、(30.6±6.7)和(30.4±7.0)Gy(P>0.05),Ⅲ站分别为(9.6±6.8)、(6.4±4.5)和(5.2±3.7)Gy(F=8.377,P<0.05)。腋窝各站接受相同处方剂量的体积不同,I站V50(接受50 Gy处方剂量体积)分别为21.3%、27.6%和9.6%(F=13.161,P<0.05),Ⅱ站V50分别为12.9%、15.9%和8.3%(P>0.05),Ⅲ站V50分别为0.4%、0.1%和0(P>0.05)。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保腋窝术后采用CTF、3D-CRT和IMRT 3种放疗技术时腋窝Ⅰ站、Ⅱ站和Ⅲ站淋巴结引流区覆盖剂量有限,因此对于发现腋窝微转移、但未清扫腋窝的患者,应充分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制定个体化放疗计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根治性单纯放疗的老年食管鳞癌患者行淋巴结累及野照射(IFI)和预防性照射(ENI)的治疗效果,探讨老年患者单纯放疗行淋巴结累及野照射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分析年龄>70岁,并经病理证实食管鳞癌且行单纯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的老年患者共79例.其中48例进行IFI放疗,31例进行ENI放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比较两组的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治疗失败模式及肺照射剂量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1、2、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IFI组为60.4%、34.9%、29.7%,ENI组为64.5%、54.0%、35.0%,两者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年总生存率IFI组为72.9%、43.4%、31.5%,ENI组为73.0%、53.0%、38.3%,中位生存期两组分别为25和28个月,ENI组有生存提高趋势,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失败模式类似,远处转移、局部复发、非受累野淋巴结复发率IFI组及ENI组分别为22.9%、27.0%、4.2%和25.8%、0%、19.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方面,ENI组中肺V5、V20、肺平均剂量等指标均大于IF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6、29.90、15.63,P<0.05);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ENI组明显高于IFI组,1~2级分别为22%和13%,3级分别为19%和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4.77,P<0.05).结论 在老年食管鳞癌单纯放疗患者中,IFI与ENI的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和生存率相似,IFI的肺受照射剂量明显减少,使肺的损伤更小,对老年患者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调强技术进行食管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的价值,筛选出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的适合人群,以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改善长期生存。方法:对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初治患者进行同期对照研究,完成治疗计划且资料完整可供分析者148例,74例接受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ENI),74例接受累及野照射(IFI)。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ENI组与IFI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2.5%、52.8%、50.6%和58.4%、35.8%、21.9%(χ2=7.881,P<0.05)。ENI组与IFI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3%、44.2%、24.5%和68.9%、27.6%、15.9%(χ2=1.903,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T分期、病变部位、照射方式是影响全组患者局部控制的独立性因素,T分期、N分期、钡餐造影长度和化疗是影响全组患者生存的独立性因素。结论:ENI组的局部控制率较IFI显著提高,早期和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行ENI照射局部控制及生存均能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患者接受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照射范围对生存预后的影响并行亚组分析,为特定群体食管癌患者个体化放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6年至2015年在本院行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的564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ENI)组和累及野照射(IFI)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FS)、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并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检验,COX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至2018年12月底,中位随访时间99.7(95%CI:77.5~122.1)个月,随访率95.9%。全组1、3、5年LRFFS分别为61.5%、26.5%、14.3%,PFS分别为56.7%、25.0%、13.4%,OS分别为73.0%、31.1%、16.8%。倾向评分配比法(PSM)后,ENI组(141例)和IFI组(141例)1、3、5年LRFFS、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体积≤37 cm3和Ⅰ+Ⅱ期是LRFFS、PFS和OS预后良好的独立性影响因素。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ENI组和IFI组1、3、5年LRFFS、PFS和O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I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降低(P=0.048)。结论 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食管癌患者,给予ENI照射可降低局部区域复发,但对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T辅助细胞(TH)亚群的变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三标法检测20例健康对照者和23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比较其差异.结果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TH0、TH1和TH2细胞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和体液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均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可切除性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同T分期病人胸腹部转移淋巴结CT表现及分布特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2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时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225例,女104例,年龄38~82岁,平均(55.8±9.2)岁。根据原发肿瘤是否浸润肌层将病人分为2组(pT1及pT2-3)。通过观察多层螺旋CT颈胸腹部淋巴结大小、密度及强化方式等综合判断淋巴结转移,采用Kappa检验对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及病理学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同时观察不同T分期病人转移淋巴结优势分布区域。结果 32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中,pT1病人51例(51/329,15.5%),pT2-3病人278例(278/329,84.4%)。MSCT共发现转移淋巴结967枚,其诊断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708)。胸段食管癌病人最常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区域为上纵隔及胃周区域。pT1组病人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为上纵隔区,位于胸中、下段最易发生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中下纵隔及腹腔区域转移较少。pT2-3组中,胸上中段及下段食管癌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别为上纵隔区及胃周区,而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pT1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评估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准确性,且食管癌不同T分期病人的淋巴结转移区域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液炎性标志物,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接受放(化)疗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泰兴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放疗(RT)或放化疗(CRT)的107例ESCC患者,根据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NLR<3.06组(54例)和NLR ≥ 3.06组(53例),PLR<145.26组(54例)与PLR ≥ 145.26组(53例),CRP/Alb<0.13组(52例)和CRP/Alb ≥ 0.13组(55例),治疗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并用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放化疗、NLR<3.06组、PLR<145.26组和CRP/Alb<0.1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优于单纯放疗、NLR ≥ 3.06、PLR ≥ 145.26和CRP/Alb ≥ 0.13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2.118、4.138、2.297、3.784,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放化疗(HR=1.342,95% CI 1.023~2.467,P<0.05)与CRP/Alb<0.13(HR=7.004,95% CI 2.088~23.496,P<0.05)是疗效好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治疗方式、NLR、PLR和CRP/Alb均与食管鳞癌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密切相关(P<0.05);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显示:TNM分期(HR=1.326,95% CI 1.070~1.838,P<0.05)、治疗方式(HR=0.400,95% CI 0.230~0.694,P<0.05)与CRP/Alb(HR=3.518;95% CI 1.975~6.266;P<0.05)是无进展生存(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根据TNM分期及治疗方式的亚组分析得出无论在食管鳞癌的早期患者(Ⅰ+Ⅱ期),还是晚期患者(Ⅲ期),是接受单纯放疗,还是同步放化疗,CRP/Alb<0.13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均优于CRP/Alb ≥ 0.13。最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也证实CRP/Alb在预测食管鳞癌接受放化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方面优于NLR和PLR。结论 血液炎性指标CRP/Alb在预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接受放(化)疗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小细胞肺癌(SCLC)全脑预防性照射(PCI)3D-CRT、IMRT、RapidArc 3种计划方式的剂量学差异,为制定最佳PCI放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10例SCLC患者颅脑CT,分别设计3D-CRT、IMRT及RapidArc 3种放疗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靶区的D2%D98%V95V100、均匀性指数(HI)、适形性指数(CI)以及危及器官(OAR)受量,比较机器跳数(MU)的差异。 结果 IMRT及RapidArc的靶区剂量学参数(CI、HI、D2%D98%V95V100)均优于3D-C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RapidArc较3D-CRT显著降低左右视神经Dmax、左右腮腺Dmean及脑干Dmax的受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3D-CRT能显著减少左右晶状体的Dmax和左右眼球的DmaxDmean受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及RapidArc在靶区和危及器官受量方面无差异。3D-CRT、IMRT和RapidArc计划的平均MU分别为287.8、1388.8和346.6。 结论 IMRT及RapidArc较3D-CRT具有一定的剂量学优势,3D-CRT能减少晶状体及眼球的受量,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