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国人提供枕寰枢复合体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寻求枕寰枢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依据和可行性。方法:测量枕骨髁和寰椎干燥标本;观察新鲜尸体标本的枕寰枢后部结构。结果:枕髁关节面舌下神经管间距约9.66mm,两侧枕髁前端间距约14.93mm,枕髁关节面内倾角,左侧约12.5°,右侧约11.6°。枕髁关节面的前后径和横径、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前后径、侧块上关节面横径、侧块与后弓移行处侧块厚度均在5mm以上。椎动脉第3段恒定行走于椎动脉沟。第1、2颈神经背侧支与寰椎侧块下关节突后方几无交叉,并有一定的活动度。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可行,其理想入钉点在寰椎后弓与侧块下关节突移行处的中点,螺钉指向枕骨髁前上方。  相似文献   

2.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对中国成人干燥寰枢椎配对标本上,对与临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相关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冠状面上螺钉植入最小外偏角(5.5±2.0)°(0°~13.0°),最大外偏角(23.6±2.1)°(17.5°~32.5°),矢状面上螺钉植入最小后倾角(14.9±2.6)°(9.0°~27.0°),最大后倾角(25.6±2.5)°(17.5°~33.5°),内侧钉道距离(16.58±1.49)mm(13.78~21.86mm),外侧钉道距离(26.44±1.75)mm(21.81~33.78mm)。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16~26mm长度的螺钉,外倾5°~23°、后倾15°~26°方向拧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枢椎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为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中国成人干燥枢椎标本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96.5%的标本椎弓根宽度大于4.5 mm,11.5%标本侧块内侧高度小于2.1 mm,20.6%标本椎弓根内侧高度小于4.5 mm, 右侧占8.1%,左侧占12.5%,其中男性15.7%,女性40%的标本椎弓根内侧高度小于4.5 mm. 螺钉固定的上倾角和内倾角分别为39.2°±5.04°和5.79°±2.45°.结论[ HTSS〗21.5%的国人不适合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术前应进行旁矢状位的薄层CT扫描.  相似文献   

4.
前、后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寰枢椎的畸形、肿瘤、炎症及创伤 ,包括齿状突骨折、寰枢椎椎弓骨折、韧带损伤以及寰枢椎脱位等 ,均可导致寰枢椎不稳 ,若处理不及时 ,易致颈部脊髓受压 ,甚至危及生命。在治疗方法上 ,过去以保守治疗为主 ,如颅骨牵引 ,Halo支架、头颈胸石膏等 ,近年来 ,多数学者提倡手术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中 ,后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固定术由于具有优越生物力学特性及良好的疗效 ,而在国外临床中广泛应用。前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但对于需要进行寰枢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术的病人 ,此术式只需要一次手术 ,因此 ,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5.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临床上行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1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测量,计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将21例寰枢椎标本摄正、侧位CR片,在CR片上测量出此术式中螺钉走行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将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量得的数据作统计学分析,在标本上模拟此术式。结果: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外偏角为14°±1.6°,最大外偏角为30°±2.3°,最大后倾角为29°±2.9°,左、右两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得的数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标本上所有螺钉都位于理想位置。结论:只要正确掌握螺钉的进钉方向,则采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新的定位标志及其X线透视中相关量化参数值.方法:在40例国人的干燥寰枢椎配对标本上确定新的定位标志并测量与X线透视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新定位标志在枢椎椎弓根的轴向平分线外侧或恰在其上,枢椎上关节面出钉点透视参数:到外缘距左(7.1±0.9)mm,右(6.8±0.9)mm;到后缘距左(6.3±0.7)mm,右(6.5±0.7)mm;到内缘距左(15.2±1.2)mm,右(15.5±1.1)mm;骨性钉道总长左(36.7±2.8)mm,右(36.2±2.9)mm.结论:新定位标志为枢椎下关节突下缘正中点,解剖标志容易明确,螺钉固定术中透视参数容易把握,钉道长,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寰枕、寰枢关节滑膜皱襞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寰枕、寰枢关节中各关节有无滑膜皱襞存在,皱襞的形态、位置和组织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12岁以下小儿和8例成人防腐尸体的寰枕、寰枢关节中的各关节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无论成人或小儿,除了寰枢后正中关节外,其它关节均有滑膜皱襞存在,滑膜皱襞总出现率66.7%。寰枢前正中关节中皱襞位于上关节间隙,寰枕关节、寰枢外侧关节的皱襞主要分布于前外侧,多数皱襞呈月牙形。与成人相比,小儿组皱襞数量多,总出现率达72.34%(成人组仅58.3%),小儿以大中型皱襞为主(58.35%),成人以小型皱襞为主(62.5%)且无大皱襞。镜下观察儿童有三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其中以脂肪型和纤维脂肪型为主(88.9%)。结论:推测在儿童寰枕、寰枢关节中有更多更大的滑膜皱襞,在受到外伤或炎症作用下,皱襞肿胀变大,位置改变,发生嵌顿,这很可能是小儿好发某些上颈椎疾病,如寰枢椎旋转畸形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MRI诊断枕寰枢关节韧带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低温冰冻技术,将枕寰枢关节制成3.5mm厚的薄层断层标本,并与该区的磁共振图像相对照。结果:寰椎横韧带在横断位和矢状位,翼状韧带在斜冠状位和矢状位,齿突尖韧带在矢状位和斜冠状位能清楚观察各韧带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结论:在MRI上能清楚显示枕寰枢关节的各条韧带。  相似文献   

9.
背景:寰枢椎脱位常通过椎板间植骨促进融合,但针对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松解与融合治疗复杂寰枢椎脱位的研究报道相对匮乏。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松解与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入组的30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行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松解与融合术治疗,术中应用专利器械松解寰枢侧块关节,应用后路螺钉复位固定并在侧块关节间隙植骨。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0±5.4)个月,随访期间复查颈椎MRI观察上颈椎减压情况,复查X射线片及CT观察上颈椎复位情况以及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同时评估侧块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估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情况,测量寰齿前间隙、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评估寰枢椎复位及减压情况。结果与结论:(1)3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颈椎MRI显示脊髓压迫解除,X射线片及...  相似文献   

10.
Vertex万向螺钉系统在寰枢椎后路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Vertex万向螺钉系统在寰枢椎后路固定中的作用及价值。使用Vertex万向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定,寰椎进钉点在寰椎后弓上,寰椎中线外侧,距正中矢状线18~20mm,距寰椎后弓下缘2.0mm,进钉时向内倾斜10°,向头侧倾斜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应在直视下平行枢椎峡部内侧缘及上面的平面进入。寰枢螺钉之间使用钛棒连接固定。结果表明置钉顺利,无并发症,所有病例获随访,平均9个月,寰枢椎复位固定良好。JOA评分法术前平均9.6分,术后平均15.9分。研究结果表明Vertex万向螺钉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并适用于年幼患者的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枕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病及颈椎损伤1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病及颈椎损伤17例。结果:本组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颈椎植骨处牢固融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可使颈椎术后即刻稳定,植骨块更牢靠,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并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减少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3.
上颈椎前路经皮穿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经皮齿状突螺钉、前路C1~C2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具防腐和3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及“C”臂机下模拟经皮前路手术内固定,测量穿刺套管经甲状腺上动脉上方与下方入路时与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的相应距离。回顾分析临床上颈椎的经皮穿刺和开放手术入路并发症。结果:皮肤切口的范围在C4~C5椎体水平。在C4~C5椎体水平穿刺套管与甲状腺上血管神经相邻,而距离舌下神经、舌动脉、舌咽神经等较远。经皮手术和开放手术在手术入路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经皮穿刺上颈椎前路手术入路是安全的。(2)由C4~C5椎体水平穿过颈内脏鞘和颈动脉鞘之间联合筋膜经甲状腺上动脉下方到达咽后间隙为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椎间融合器作为植入物在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椎前路手术后的早期稳定性。方法 统计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单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均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颈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术前术后植骨愈合后颈椎在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颈椎前凸角、椎体后缘移位情况)及水平位(椎体高度)的稳定性。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术前,术后颈椎在冠状位稳定性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愈合前后,颈椎在冠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稳定性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稳定性研究需从椎体矢状位、水平位及冠状位3个方向着眼。颈椎压缩性骨折或撕脱性骨折伴脱位患者可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椎间融合器在术后早期恢复中存在椎体下沉及矢状位移位问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联合带锁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2012年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患者40例,均行一期颈椎减压前路复位以及钛网植骨联合带锁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统计患者术前与术后Cobb角、D值以及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脊髓损伤在A级以上患者经Frankel评分均恢复1级以上,术后2天、3个月、12个月Cobb角与D值均相比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天与术后3个月、12个月统计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联合带锁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能够显著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与融合节段曲度,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SCT的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模型对骶髂关节形态特点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新型骶髂关节前方的弧形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68位成人患者(男性36例,女性32例)骨盆SCT数据测量,测量骶髂关节弧形板放置路径中的骶髂关节线(AB、BC)及AB与BC的夹角、骶髂耳状面的连线(DE、DF)及DE及DF的夹角,重建人体骨盆解剖结构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骶髂关节线男性AB:(24.65±6.37)mm、BC:(28.64±8.18)mm 1为133.18°,女性AB:(19.54±4.58)mm、BC:(31.29±8.84)mm 2为131.38°;男性DE:(22.26±4.82)mm、DF:(19.08±3.39)mm 1为63°女性:DE:(18.94±5.20)mm、DF:(21.27±3.65)mm 2为63.3°;平卧位时骶骨的侧部呈与水平面平行,这种关系减少了CT影像测量与实体测量的误差。结论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骶髂关节线及性别具有的相关性,与左右无明显的相关性,骶髂关节形态决定骨盆形态及承受力的稳定性作用。新型弧形锁定解剖钢板的应用,能够与骶髂关节相匹配,缩短术中钢板塑行时间,增加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 方法 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 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 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 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1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钛笼下沉的因素。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56例患者在我科行ACDF手术,包括颈椎外伤14例,脊髓型颈椎病42例,手术方式均为C5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融合术。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的颈椎平片和手术资料,研究影响钛笼下沉的因素。结果 56例手术患者中,术后1年复查时植骨全部融合,12例(21.4%)钛笼下沉。14例颈椎外伤患者中4例发生下沉,发生率为28.6%,而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发生率为19.0%,差异有显著性(<0.05)。术后佩戴颈托6~8周的25例患者,4例发生下沉,而佩戴颈托少于4周的患者中有8例发生下沉,两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0.05)。测量椎间撑开角,其中角度在10°-20°者46例,成角大于30°者10例,两组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8例和4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0.05)。结论颈椎钛笼下沉是多种生物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中应避免椎间过度撑开,术后早期严格佩戴颈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