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P2X_7受体拮抗剂亮蓝G(Brilliant Blue G,BBG)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合并抑郁症(depression,DP)大鼠痛敏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和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喂养4周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5 mg/kg)进行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以随机血糖≥16.7mmol/L筛选出2型糖尿病大鼠,再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3周,连续3周测定大鼠热痛缩足反射阈值(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机械痛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糖水偏好试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和强迫游泳试验不动时间(immobility time of forced swimming test,IMFST),最终筛选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合并抑郁症大鼠。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DNP+DP)、模型+BBG组(DNP+DP+BBG)。采用RT-PCR、蛋白印迹等方法检测大鼠海马P2X_7受体和IL-1β的表达变化。结果: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合并抑郁症大鼠TWL、MWT和SPT值较Control组明显降低,DNP+DP+BBG组较DNP+DP组显著升高。IMFST值DNP+DP组较Control显著延长,而DNP+DP+BBG组较DNP+DP组降低。RT-PCR、蛋白印迹结果显示海马P2X_7受体和IL-1β的表达在DNP+DP组与Control组相比明显增加,DNP+DP+BBG组较DNP+DP降低。结论:海马P2X_7受体可能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合并抑郁症大鼠的痛觉传递和抑郁行为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BG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合并抑郁症大鼠海马中P2X_7的表达以及抑制IL-1β的生成,从而起到缓解疼痛和抑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黄生肤油联合硫化氢对糖尿病足(DF)模型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后利用切除足部皮肤制造DF模型。48只造模成功的DF模型大鼠使用数字表法分为基质对照组、硫化氢组、三黄生肤油组和三黄生肤油+硫化氢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采用相应药剂涂抹创面、2次/天,连续3周。比较四组治疗期间足底皮温、足底痛阈、创面愈合率和创面肉芽组织血管数。结果:治疗后,三黄生肤油+硫化氢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基质对照组(1、2、3周,P0.05或P0.01)、硫化氢组和三黄生肤油组(P0.05)。硫化氢组和三黄生肤油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基质对照组(2,3周,P0.05),但硫化氢组与三黄生肤油组创面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四组足底皮温和足底痛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黄生肤油+硫化氢组治疗2、3周足底皮温高于基质对照组,足底痛阈低于基质对照组(P0.05)。三黄生肤油+硫化氢组治疗3周足底皮温高于硫化氢组和三黄生肤油组,足底痛阈低于硫化氢组和三黄生肤油组(P0.05)。硫化氢组和三黄生肤油组治疗3周足底皮温高于基质对照组,足底痛阈低于基质对照组(P0.05),但硫化氢组和三黄生肤油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创面肉芽组织中血管数,三黄生肤油+硫化氢组、硫化氢组和三黄生肤油组均高于基质对照组(P0.05),三黄生肤油+硫化氢组又高于硫化氢组和三黄生肤油组(P0.05)。结论:三黄生肤油联合硫化氢可改善DF模型鼠足底皮温和痛阈,增加创面血管生成,有利于创面的愈合,疗效优于单用三黄生肤油或硫化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电针(EA)刺激是否通过下调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缓解大鼠慢性炎性痛。方法:利用完全随机数字法将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完全弗氏佐剂注射组(CFA)、CFA+电针刺激组(CFA+EA)和CFA+GSK3β抑制剂TDZD-8组(CFA+TDZD-8)。通过足底注射CFA方法制备大鼠炎性痛模型,利用电针刺激和给予不同的药物处理各组大鼠。采用经典von Frey丝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T),用WesternBlot法或免疫荧光检测脊髓背角GSK3β和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CFA组大鼠在各时间节点的PWT值均显著降低(P<0.01);脊髓背角中GSK3β和Iba-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CFA组相比,CFA+EA组大鼠PWT显著升高(P<0.01),GSK3β和Iba-1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CFA+TDZD-8组大鼠PWT显著升高(P<0.01),Iba-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能是通过下调大鼠脊髓背角细胞中GSK3β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炎性介质释放,达到缓解慢性炎性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坐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方法多样,但由于坐骨神经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神经功能的恢复仍不理想。目的:观察局部应用纤维蛋白凝胶携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损伤坐骨神经组织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Wistar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切断,神经两断端原位缝合,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然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坐骨神经切断处外膜内、外注射纤维蛋白凝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对照组于同处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质粒。于用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神经功能指数检测、电生理检测(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与结论:两组动物伤口均为一期愈合。实验组用药后1周有6只出现足底溃疡伴肌萎缩;对照组有5只出现足底溃疡。实验组4周时,纤维蛋白凝胶基本被吸收;8周时完全吸收;12周时,神经外形基本正常。对照组4周时,神经轻度充血、水肿;8周时,神经无水肿,与周围组织见少量粘连;12周时,神经周围见瘢痕形成。实验组4,8周的神经功能指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12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纤维蛋白凝胶可以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载体,纤维蛋白凝胶携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给药可以促进损伤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丙烯酰胺中毒大鼠周围神经病的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BMSC组,模型组采用丙烯酰胺灌胃大鼠构建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模型,建模成功后,BMSC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BMSC 1×10~7个,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后第0、1、2、3、4和5周分析3组大鼠步态变化;第5周坐骨神经传导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染色分析坐骨神经病理程度,Western blot分析每组大鼠周围神经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水平;分析每组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BMSC组大鼠治疗后各时间点步态评分明显降低(P0.05),神经传导潜伏期明显降低(P0.05),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BMSC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病理评分显著下降(P0.05),坐骨神经组织NGF和GDNF等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外周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BMSC可显著提高丙烯酰胺中毒大鼠的神经组织营养因子和抗氧化应激水平,进而改善了中毒大鼠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对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NP)模型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2)SCS组:正常大鼠给予SCS刺激;(3)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假刺激组(SNL+shamSCS组):SNL且植入SCS装置,但不刺激;(4)SNL+SCS组:SNL且给予SCS刺激。术前连续3 d、术后第5 d检测各组大鼠足底机械痛敏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SCS组和SNL+SCS组术后第2-5 d给予SCS刺激,每d持续8 h;且在每次给予SCS 8 h刺激前进行90 min行为学测试,即SCS刺激30 min,以及刺激结束后的60 min内(共90 min),每15 min测量一次MWT。在第5 d给予SCS 8 h刺激结束后处死动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分析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腰5节段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X-42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术后第5 d,SNL+shamSCS组和SNL+SCS组大鼠手术侧后爪的MWT由术前26.00±0.0 g分别降至5.50±0.96 g和6.40±0.40 g(P<0.05);SNL+SCS组给予SCS刺激30 min后大鼠手术侧后爪的MWT明显有所提高,达16.20±2.60 g,与刺激前(6.40±0.40 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停止SCS刺激60 min后,大鼠的MWT明显有所下降,与刺激前几乎没有明显差别。(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5 d,SNL+SCS组脊髓背角内OX-42的表达明显弱于SNL+shamSCS组,但二者都强于control组和SCS组;AOD结果也证实:SNL+SCS组大鼠脊髓背角内OX-42的AOD(1.29±0.28)明显低于SNL+shamSCS组(2.66±0.38),但仍高于control组(0.14±0.21)和SCS组(0.24±0.08)。结论:SCS对SNL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该作用可能与SCS刺激显著抑制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大鼠坐骨神经电损伤后疼痛行为进行定量检测,探索周围神经电损伤后出现的感觉功能障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电损伤65 V、75 V、100 V、125 V、150 V和坐骨神经慢性压榨(CCI)组,共7组,每组8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2、4周对大鼠后足进行热痛敏和机械痛敏定量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65 V和75 V组表现出明显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减小,125 V组1周时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减小,而2周和4周时则明显增大。150 V组1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无明显变化,2周和4周时明显增大。100 V、125 V和150 V均表现为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延长。CCI组不论机械还是热刺激,其缩足反射阈值均减小。结论:坐骨神经电损伤可引起大鼠机械性痛阈值和热痛阈值的改变,其中较低电压损伤组大鼠机械性痛阈值减小,而较高电压组大鼠机械刺激阈值和热刺激阈值反而增高,说明较高电压可能导致坐骨神经的感觉传导功能完全受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探究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受体在疼痛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trl组)、假手术组(sham组)、切口痛组(P组)、切口痛+鞘内注0.9%氯化钠溶液溶液组(I组)和切口痛+鞘内注GIP受体拮抗剂(Pro3)组(M组)。测定切口痛术前及术后3 h及1、3和5 d大鼠累计疼痛评分(CPS)和机械缩足阈值(PWT);Western blot检测GIP受体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确定大鼠脊髓背角GIP受体的时空表达。结果切口痛术后3 h时CPS评分最高(P0.05),PWT最低(P0.05);脊髓背角GIPR的表达水平在切口痛术后1 d显著上调(P0.001);GIP受体拮抗剂(Pro3)可提高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并在给药30 min时镇痛效果最佳(P0.001);GIP受体位于脊髓背角浅层的神经元上,在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上没有分布。结论 GIP受体参与了疼痛的中枢敏化,是切口痛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内的三羧酸循环在福尔马林诱导的大鼠炎性持续性痛、慢性痛和脊髓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在大鼠右后肢足底注射福尔马林(5%,0.05 ml)制备炎性持续性痛大鼠模型,鞘内注射100 nmol/ml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FC)和/或5×104nmol/ml谷氨酸(L-glutamate,Glu)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结果:(1)急性期:与对照组相比,鞘内注射FC对大鼠自发伤害性行为(舔咬爪和缩腿反射)有抑制作用,而鞘内注射了Glu部分翻转了该抑制效应;(2)在慢性期,与对照组相比较,单次鞘内注射FC在3 h~2 d的时间点上显著提高大鼠同侧的50%爪缩阈值(P0.01,P0.05),而对侧50%爪缩阈值仅在第1 d时间点显示提高(P0.05)。随后在福尔马林注射后第9 d,再次鞘内注射FC,与对照组相比,能在3 h提高大鼠的同侧和对侧的50%爪缩阈值(P0.05),而在6 h阈值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多次鞘内注射FC后,能够在3~7 d时间点上显著提高大鼠同侧的50%爪缩阈值(P0.01,P0.05),在2~7 d时间点上显著提高大鼠对侧的50%爪缩阈值(P0.01,P0.05)。随后在福尔马林注射后第9、10、11 d连续3 d鞘内注射FC,大鼠同侧的50%爪缩阈值的提高仅在鞘内注射日当天发生(P0.01,P0.05),次日即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而对侧的50%爪缩阈值在鞘内注射日第11 d及第12 d有所提高(P0.05),第13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内的三羧酸循环参与福尔马林诱导的急性痛和慢性痛的形成,但是在慢性痛的维持方面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 (ERK2)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4组:对照组,DNP组,siERK2-DNP组(鞘内注射M_ERK2-shRNA腺病毒),siRNA-DNP组(鞘内注射siRNA腺病毒)。模型制作成功后检测痛阈值;模型制作前、模型制作后2周、 4周及6周检测机械痛阈值;6周后取脊髓组织,利用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后角ERK2及核因子κB (NFκB)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NP组和siRNA-DNP组痛阈值显著降低, ERK2、NFκB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siERK2-DNP组与对照组比较,痛阈值无显著变化, ERK2、NFκB的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 结论 下调ERK2可能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脊髓后角神经元损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一个点刺激检测运动神经传导功能的方法。方法:对80例前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患者的正中神经肘—屈指浅肌潜速率按距离不同分成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实测潜伏期计算出的潜速率,距离不同的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距离短的潜速率慢。把实测潜伏期减去1ms后计算得出的潜速率,距离不同的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测潜伏期减去1ms后进行计算,距离不同的各组潜速率相同。此方法可用于仅限于一个刺激点的运动神经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MCP-1-JAK2/STAT3信号转导是否参与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的形成与发展。方法: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饲养8周,通过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大鼠2型DNP模型。将2型DNP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DNP组、DNP+MCP-1抑制剂组(DM组)、DNP+JAK2抑制剂AG490组(DA组)和溶剂对照组(SC组)。DA、DM和SC组分别于注射STZ 14 d后蛛网膜下腔置管,3 d后DM、DA和SC组分别给予MCP-1中和抗体10μL(0.1 mg/L)、AG490 10μL(1 mmol/L)和3.5%DMSO 10μL,每天1次,连续14 d。DNP组不做任何处理。另取16只大鼠为对照(control,C)组,普通饲料喂养。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第1、3、7和14天时测定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各组随机取4只大鼠处死,取L4-6脊髓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JAK2和p-STAT3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DNP和SC组第1、3、7和14天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JAK2和p-STAT3表达上调(P0.05);与DNP组比较,DM和DA组第1、3、7和14天时MWT升高和TWL延长,脊髓背角p-JAK2和p-STAT3表达下调(P0.05);DNP组与SC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背角MCP-1-JAK2/STAT3信号转导参与大鼠2型DNP的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iR-139-3p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group,CCI)、2 mg/kg miR-139-3p模拟物(mimic)鞘内注射组、4 mg/kg miR-139-3p mimic鞘内注射组。术后的第14 d,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miR-139-3p及TRPV1的表达。于注射前及注射后的第1、3、7、14 d,利用von Frey检测大鼠机械性痛阈及热辐射法检测大鼠热痛阈值。Western Blot法检测DRG中TRPV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脊髓L4-L5组织中TNF-α及IL-1β的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miR-139-3p与TRPV1的靶向关系。结果:(1)与sham组相比较,miR-139-3p在CCI大鼠DRG中的表达显著下降,而TRPV1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2)与sham组相比较,CCI组中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及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显著下降(P0.05);而与CCI组相比较,鞘内注射miR-139-3p mimic可显著促进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及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的上升,抑制TRPV1的表达(P0.05)。(3)与sham组相比较,CCI组大鼠TNF-α及IL-1β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与CCI组相比较,鞘内注射miR-139-3p mimic可显著抑制TNF-α及IL-1β的产生(P0.05)。(4)miR-139-3p mimic转染可显著降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强度。结论:miR-139-3p通过靶向下调TRPV1的表达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2型糖尿病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NP)大鼠机械痛敏(MWT)、热痛敏(TWL)、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诱导胰岛素抵抗后,继以单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腹腔注射,在注射STZ前和14 d后采用Electronic Von Fery触觉测痛仪和甩尾/足底测试仪测大鼠MWT和TWL,注射STZ 3 d后血糖≥16.7 mmol/L且在注射STZ 14 d后痛阈下降至基础值85%以下者入选为D组(81只)。将D组随机分为3组(n=27): DNP组、DNP+姜黄素100 mg·kg-1·d-1组(DCur组)和DNP+溶剂组(DSC组),另取27只为正常对照组(C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给姜黄素3、7、14 d后测血糖、MWT与TWL,并在同时点取大鼠L4~L6脊髓和DRG,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背角和DRG中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的表达。结果: 与C组相比,DNP组各时点MWT降低,TWL缩短,血糖值升高,脊髓背角和DRG中BiP均出现表达上调(P<0.05)。与DNP组相比,DCur组在给姜黄素7 d后MWT升高,TWL延长;给姜黄素14 d后脊髓背角和DRG中BiP表达下调(P<0.05)。DSC组和DN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P参与了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姜黄素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Bi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采用自体神经游离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效果比较理想,但有其弊端。为此寻求一种更佳修复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目的:验证及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下自体静脉桥接神经缺损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建立周围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采用自体静脉桥接并注入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采用自体静脉桥接并注入生理盐水;标准组采用自体神经桥接。分别于术后1,3个月,对实验动物进行活体观察,电生理检测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3组实验动物均有神经再生及修复表现,但程度不同。实验组失神经表现恢复的较对照组早,电生理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组织学检查再生神经纤维数量及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金标准"的自体神经桥接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采用自体静脉桥接+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对周围神经缺损后的再生、修复具有有促进作用,可以使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增加并显著提高再生神经纤维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miR-146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1)na(i)vve组(n=12);2)假手术组(n=12):进行大鼠双侧假手术;3)双侧慢性压迫损伤(bCCI)组(n=12):建立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结扎模型.在建模前1d及后第1、3、7和14天监测机械刺激诱发痛、热刺激诱发痛行为学指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背根神经节(L4-L6) miR-146a及TNF-α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RAF6及IRAK1蛋白表达.结果 bCCI大鼠双足热刺激诱发痛痛阈、机械刺激诱发痛痛阈较na(i)ve组、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14天bCCI组miR-146a表达水平较na(i)ve组显著下降(P<0.05).bCCI组TRAF6、IRAK1的mRNA表达水平较na(i)ve组升高(P <0.05);TRAF6、IRAKI蛋白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和na(i)ve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miR-146a表达水平下调,miR-146a可能通过过度激活其靶基因TRAF6和IRAK1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在布比卡因(B)致糖尿病(D)大鼠脊髓神经毒性损伤中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分为正常组与造模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后,随机选取48只,分为6组,每组8只,即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正常大鼠(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糖尿病大鼠(D)组、鞘内注射布比卡因正常大鼠(C+B)组、鞘内注射布比卡因糖尿病大鼠(D+B)组、鞘内注射10μmol/L Ru360+布比卡因糖尿病大鼠(D+R_1+B)组和鞘内注射50μmol/L Ru360+布比卡因糖尿病大鼠(D+R_2+B)组;各组在造模前、造模成功后、鞘内注射药物后12 h、鞘内注射药物后24 h和鞘内注射药物后48 h测定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MT)与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TL)改变;测定完毕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行RT-qPCR与Western blot测定MCU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氧化损伤产物丙二醛(MDA)与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TUNEL法测定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与D组比较,D+B组MCU表达显著上调(P 0. 05),PWMT、PWTL及MDA与8-OHdG含量显著升高(P 0. 05),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P 0. 05);与D+B组比较,D+R_2+B组MCU表达显著下调(P 0. 05),PWMT、PWTL及MDA与8-OHdG表达均显著降低(P 0. 05),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 0. 05)。结论:布比卡因通过上调MCU表达活性,增强氧化应激,加重糖尿病大鼠脊髓神经损伤与提高其机械痛与热痛阈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Saline+Veh组、Saline+T10组、CFA+Veh组和CFA+T10组。后两组大鼠于右侧足底注射CFA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前两组则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第二组和第四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 h给予T10腹腔注射,随后每12 h给予腹腔注射药物1次,持续用药7 d;第一组和第三组则以相同方式给予100 ml/kg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辐射热法和机械刺激法连续观察给药后大鼠的痛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连续给予T10 3d和7 d后大鼠腰膨大平面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观察连续给药7 d后大鼠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CFA+Veh组相比,CFA+T10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及辐射热痛潜伏期显著下降(P0.05),并持续到造模成功后7 d,表明腹腔注射T10可以明显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和辐射热痛敏。(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3 d和7 d后CFA+Veh组大鼠脊髓背角出现大量CFA诱导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量分别在CFA造模后3 d和7 d显著增高(P0.05),而给予T10 3 d和7 d后炎性痛大鼠腰膨大平面IBa-1和GFAP的活化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Saline+Veh组相比,CFA造模7 d后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IL-1β、IL-6 mRNA和TNF-α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腹腔注射T10 7 d后上述炎性因子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注射T10可以显著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瘫肢正中神经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正中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方法:动物实验:Wister大鼠60只,模型组及假手术各30只,通过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建立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 d、14 d取材,观察正中神经镜下变化(光镜、电镜)。临床研究:于2009年7月~2011年12月随机选择淮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CT或MRI确诊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应用肌电图技术测试其患侧和健侧正中神经的传导功能变化。结果:无论是模型组还是假手术祖,大鼠正中神经有髓神经髓鞘及轴索无明显异常变化。脑卒中患者瘫肢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与对照组(健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结果表明脑出血偏瘫大鼠瘫肢周围神经结构无明显损害。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瘫肢正中神经传导功能无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骨质疏松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40只5月龄Sparague-Dawley(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6只)和去卵巢组(Ovx组,24只)。Ovx术后第5周开始应用上下法(up-down method)和撤尾法(tail withdrawtest)对2组大鼠进行疼痛行为测量,每周1次。术后第8周每组分别杀死8只大鼠,取腰5背根神经节,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腰5背根神经节中TNF-α的表达。Ovx组剩余的16只大鼠再随机分成Ovx-1组和Ovx-2组,其中Ovx-2组予腹腔注射TNF-α合成抑制剂沙利度胺(50mg/kg,每天1次);Ovx-1组和sham组则分别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继续应用上下法和撤尾法对sham、Ovx-1、Ovx-2组进行疼痛行为测量至术后10周结束。结果:(1)术后第5、6、7、8周,Ovx组机械刺激疼痛阈值及热刺激的撤尾潜伏期均显著低于sham组(P0.01);术后第9、10周,注射沙利度胺的Ovx-2组其机械刺激疼痛阈值和热刺激的撤尾潜伏期与sham组无显著差别(P0.05),而显著高于Ovx-1组(P0.05)。(2)Ovx组腰5背根神经节中TNF-α的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差别显著(P0.01)。结论:TNF-α可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性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作用于背根神经节引起痛觉敏感,抑制TNF-α的合成可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性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