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五种药用石斛内生真菌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5种药用石斛内生真菌发酵产物抑制HIV-1整合酶的活性.方法 将分离自石斛的202株内生真菌提取物共404个采用高通量ELISA法评价其抑制HIV-l整合酶活性;对抑制活性大于100%的样品进行量效关系考察并进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筛选.结果 筛选得到19个对HIV-l整合酶抑制活性大于80%的样品,其中样品5119F、5297F、5097F、5140J和5211F的抑制率分别达到117.96%、113.53%、108.62%、103.74%和109.02%,其对应的IC50值分别为0.02024、0.003125、0.00862、0.01007 和 0.01192 mg/ml.结论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是一个潜在的、丰富的用于筛选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资源库,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酮类化合物3',4',5,7-四(二乙基磷酰基)-木犀草素对碱性脂肪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3',4',5,7-四(二乙基磷酰基)-木犀草素作为抑制剂,以改进后的铜皂法测定脂肪酶活性,测定3',4',5,7-四(二乙基磷酰基)-木犀草素的浓度与脂肪酶活性的关系,得出该化合物对脂肪酶活性影响,并测定其IC50值。结果该化合物对碱性脂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性抑制,其IC50为3.17×10-7mol/L。米氏常数K m=100 mmol/L,抑制常数K i=2.7×10-7mol/L。结论 3',4',5,7-四(二乙基磷酰基)-木犀草素对碱性脂肪酶的抑制机制是其与酶的活性部位以外的基团作用而导致酶活性降低,呈非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一株来源于藏药螃蟹甲内生真菌 PHY-24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麦麸培养基,对内生真菌 PHY-24进行放大培养,通过硅胶柱色谱、MCI 柱色谱、ODS 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其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 NMR、MS 等波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并测定这些成分抗 HIV-1整合酶链转移反应活性。 结果 从内生真菌 PHY-24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是:integrastatin B(1)、2-乙酰基-3,5-二羟基-苯乙酸(2)、curvulin (3)、O-methylcurvulinic acid(4)。其中化合物(1)和(2)具有抗 HIV-1整合酶链转移反应活性,其 IC50分别为6.22和75.1μmol/L。 结论 4个化合物均为从此属真菌中首次分得,其中化合物(1)、(2)具有抗 HIV-1整合酶链转移反应活性。化合物(2)的活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N1-取代-7-N,N-二甲氨基-4-氧代-1,4-二氢-1,8-萘啶-3-N-(3,5-二氟苯基)甲酰胺类化合物,测定其对顶端钠依赖性胆酸转运体(ASBT)的抑制活性,考察N1位取代基对化合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以2,6-二氯烟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缩合、亲和取代、环合、水解等9步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质谱和核磁氢谱分析确证。以S-1647为阳性对照,利用放射性结合试验(RBA)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ASBT抑制活性。结果合成了N1-取代-7-N,N-二甲氨基-4-氧代-1,4-二氢-1,8-萘啶-3-N-(3,5-二氟苯基)甲酰胺类化合物48个,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ASBT抑制活性,其中7个化合物10b_2、10c_3、10c_6、10d_2、10d_3、10d_6和10d_7在10μmol/L浓度下对ASBT的抑制率均大于90%,抑制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物S-1647(76.1%)。结论目标化合物中N1位连接链的长度对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当烷基链为5~7个碳原子时化合物的ASBT抑制活性较好,其中烷基链的碳原子数为7的化合物10d的ASBT抑制活性最好;连接链末端为季铵盐取代的化合物ASBT抑制活性明显优于叔胺取代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晶状体上皮源性生长因子p~(75)蛋白(LEDGF/p75)与HIV-1整合酶(IN)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是开发抗HIV-1药物的有效靶点,本文旨在寻找以HIV-1IN-LEDGF/p75相互作用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方法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技术(HTRF)筛选了799个化合物,比对IN-LEDGF/p75相互作用的抑制活性。结果发现5个化合物——肾上腺酮、6-溴-1,2-二氢萘-1,2-二酮、头孢噻吩、根皮含柘树呫吨酮L和迷迭香酸对该相互作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12.3、22.7、26.2、18.5和1.13μmol/L。结论为HIV-1IN-LEDGF/p75相互作用抑制剂的发现以及新的抗HIV-1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L12-L10相互作用为靶点筛选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模型AH109(pAD-L12+pBD-L10)通过生长抑制方法筛选阳性化合物,以AH109(pAD-T+pBD-53)作为对照;通过96孔板法检测阳性化合物对耻垢分枝杆菌的抑制活性;应用定量微孔板快速显色法(MABA)检测抗结核杆菌活性;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定量检测判断阳性化合物在模型上对L12-L10相互作用的阻断活性;应用体外蛋白表达系统检测阳性化合物对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应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阳性化合物的药敏作用。结果筛选到4个在模型上具有活性的阳性化合物,其对耻垢分枝杆菌具有比较好的抑制活性,其最小抑制浓度(MIC)在3.125~12.5μg/ml之间;其中IBM-T275对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均具有比较好的抑制活性,MIC在5~10μg/ml之间,而对细菌抑制活性较低,其MIC均在64μg/ml以上;IBM-T275能够抑制酵母模型内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并且能够体外抑制蛋白表达,其IC50为12.57μg/ml。结论筛选到1个具有抗结核杆菌活性的阳性化合物,其抗结核活性可能与阻断L12-L10蛋白相互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我国南海水域丰肉结海绵相关真菌产黄青霉菌HLS111的活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HPLC-DAD技术与活性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硅胶柱、凝胶柱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HLS111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分析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抗HIV、抗炎活性测定。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中2个黑麦酮酸类化合物:黑麦酮酸F(1)和D(2);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环(L-色氨酸-L-苯丙氨酸)(3)、citreoindole(4)、meleagrin(5)、脑苷脂B(6);4个甾体类化合物:麦角甾醇(7)、(22E,24R)-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烯-3β-醇(8)、globosterol(9)、β-谷甾醇(10);1个三萜类化合物: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反式阿魏酸(11);1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12)。对化合物4的氢谱、碳谱数据进行了归属。初步的药理研究表明,黑麦酮酸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citreoindole表现出一定的抗HIV及抗炎活性。结论海绵相关真菌产黄青霉HLS111菌株体现了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结构的多样性;黑麦酮酸类化合物为产黄青霉HLS111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结核分枝杆菌FtsZ的特异性抑制剂,为抗结核药物的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方法应用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结核分枝杆菌FtsZ抑制剂筛选模型对化合物库进行筛选,获得能够抑制FtsZ的化合物202E,对其进行IC50以及分子水平活性测定,并利用DS 4.0软件将化合物202E与FtsZ的活性位点进行对接。结果化合物202E能够抑制结核分枝杆菌FtsZ的GTP酶活性,其IC50为15.46μmol/L。202E还能够抑制FtsZ蛋白的聚合。通过分子对接,发现202E能够与FtsZ的GTP结合位点结合,抑制FtsZ的GTP酶活性。结论化合物202E是活性较好的结核分枝杆菌FtsZ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和纯化Aurora—B激酶抑制剂并检测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野生型酵母菌Y300和ipZl-321温度敏感型突变株为模式菌跟踪活性组分;从阳性放线菌107A-01038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活性化合物并进行结构鉴定;体外酶学实验验证阳性化合物对Aurora—B激酶的抑制活性;MTT法检测阳性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活性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早期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从阳性放线菌107A-01038发酵产物中得到活性化合物酒渣碱甲酯(flazinmethylester),酒渣碱甲酯对咖11.321突变株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其在野生型酵母菌株Y300和突变株ipl1—321的Ic50分别为48μmol/L和24μmol/L;体外酶学实验证实其对Aurora—B激酶具有抑制作用,其IC50为10μmol/L(ATP=50gmol/L):酒渣碱甲酯对HepG2、A549、Hela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活性,IC50分别为13、11和10μmol/L。并能够诱导Hela细胞发生早期凋亡。结论得到-个微生物来源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Aurora—B激酶抑制剂-酒渣碱甲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放线菌 Streptomyces sp SS 发酵液中分离新型活性尿苷肽类似物。方法发酵液经 D4006大孔吸附树脂、DEAE-葡聚糖凝胶及制备液相分离纯化,获得单一化合物;根据 UV、MS、MS/MS、1D 和2D NMR 确定化合物结构,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分离纯化得到1个 N-末端含有1-甲基-6-羟基四氢异喹啉的尿苷肽类化合物 Sansanmycin P。初步体外抗菌活性,抗铜绿假单胞菌 MIC 〉32μg/ml,抗结核杆菌 MIC 〉32μg/ml。结论 Sansanmycin P 为全新结构 Sansanmycins 类似物,具有一定抗结核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的细胞膜和血红蛋白,以及游离的还原型谷胱甘肽中都含有巯基。红细胞中许多酶类如己糖激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等。其活性都受二硫化合物,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抑制,很可能GSSG和酶的巯基形成混合二硫化合物(酶-S-S-G)。说明这些酶活性中心含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E)-苯乙基-3-(3,5-二羟基-4-异丙基苯基)丙烯酸酯(THCA354)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及抗炎初步机制。方法通过二甲苯和佛波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来评价THCA354的抗炎作用;进一步通过佛波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来评价该化合物对小鼠耳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的活性和IL-1β、IL-6、TNF-α炎症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局部涂抹THCA354化合物的小鼠耳朵厚度,淋巴细胞的浸润,耳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IL-1β、IL-6、TNF-α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显著降低。结论 THCA354化合物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IL-1β、IL-6、TNF-α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有效地缓解小鼠耳组织炎症水肿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IV-1整合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优化其活性测定条件。方法 以同位素标记的寡核苷酸链为底物,体外模拟HIV-1病毒DNA整合过程,检测HIV-1整合酶的3‘端加工,链转移和去整合活性,并考察HIV-1整合酶活性测定中,二价高子、酸碱度、温度和时间等的影响。结果 Mn^2 对整合酶活性的辅助作用,明显强于Mg^2 ,而3‘端加工反应对二价离子的依赖性较小。酸碱度对各种反应的影响较大,温度和时间影响较小。结论 整合酶活性检测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7.0-7.5,37℃,15mmol/L M^2 及反应时间1h。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整合酶(IN)区主要耐药突变对HIV-1 CRF01AE毒株耐药的影响, 并比较与B亚型毒株的差异。方法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选择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T66K、F121Y、Q148K、N155H、G118R、R263K、Q148K/N155H), 通过无缝克隆同源重组及点突变的方法引入到HIV-1 B亚型感染性克隆pNL4-3和CRF01AE感染性克隆pGX002的IN区, 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 在MT2细胞上扩大培养并测定感染性滴度。检测4种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 拉替拉韦(RAL)、埃替拉韦(EVG)、多替拉韦(DTG)、比昔格韦(BIC)对14株突变病毒的半抑制浓度(IC50)及其与野生型病毒相比提高的倍数。结果成功构建携带7个IN区突变或联合突变的B亚型和CRF01AE质粒, 包装获得14株重组病毒, 感染性滴度为104~106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ml, 在MT2细胞高效复制, 上清液中HIV-1 P24抗原浓度可达830~2 700 ng/ml。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HIV-1整合酶蛋白进行原核表达、纯化以及复性研究。方法从HIV-1HXB2中PCR扩增出全长的整合酶基因,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得到pET-30a整合酶表达质粒。再将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经镍柱纯化后得到整合酶蛋白。纯化后蛋白在FoldIt复性液中进行稀释复性确定最佳复性液,然后蛋白在此条件下复性并用反相柱回收,最后通过对复性蛋白抽干及再溶分析复性蛋白的物理稳定性。结果HIV-1整合酶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量的10%。经镍柱纯化后蛋白的总浓度为0.9mg/ml。蛋白的最佳复性液是:Tris—Cl55mrnol/L,NaCl264mmol/L,KCl11mmol/L,Gu—HCl550mmol/L,EDTA1.1mmol/L,以及附加成分中的GSH、GSSG。复性后蛋白抽干后再溶,溶液清亮透明,SDS-PAGE可见有寡聚体状态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pET-30a整合酶表达质粒。纯化后蛋白的浓度较高。确定了最佳的蛋白复性液。并且初步检测了复性蛋白的物理稳定性。这为蛋白体外活性研究和AIDS药物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用“抗癫痫药物开发程序”筛选一组新的取代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抗惊活性,发现6个高效化合物。作者还在多种动物模型上观察有效化合物之一的N—乙基对氯苯代马来酰亚胺(YWO16)的抗惊活性。YWO16对抗小鼠戊四氮惊厥的ED_(50)为40.7 mg/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变化;用细胞形态学观察、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了细胞凋亡现象。结果 0.005-0.50μg/ml HHT处理HL-60细胞0-48小时,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下降。同时,HL-60细胞发生了凋亡。结论 HHT有效抑制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报道我所合成室以三烃基蒽环酮为原料、苄胺作侧链进行A环和C_1C_4的取代而得到(87-9)MIX·HCL化合物体外内抗肿瘤活性试验的结果。在体外,3~H-TdR渗入P388白血病细胞DNA合成抑制试验表明(87-9)MIX·HCI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化合物浓度为100μg/ml、10μg/ml时,其抑制率分别达97.7%、22.5%。此活性几乎  相似文献   

19.
与APOBEC3s其他成员相比,APOBEC3C是特殊的,因为APOBEC3C的抗病毒和抗逆转录元件的功能较弱。APOBEC3C只有一个与锌离子协调的胞嘧啶脱氨酶域,并根据氨基酸特异性被划分为A3Z2。与APOBEC3G相比,APOBEC3C引发HIV-1DNA上胞嘧啶脱氨基的数目较少,所以降低了其抑制HIV-1逆转录及整合的能力。APOBEC3C可在靶细胞引起G→A突变,而G→A突变能导致病毒多样性却无法抑制病毒复制。人类APOBEC3C编码的S188I多态性增强了蛋白质的酶促活性及其抑制HIV-1的能力。另外,人类APOEC3C酶的二聚化增加了单链DNA的持续合成能力,可导致体外和细胞内逆转录过程中的大量突变。APOBEC3C已在灵长类的正选择下进化,是病毒在天然感染过程中必须对抗的重要屏障。因此,对APOBEC3C的研究可为抗病毒和抗癌症的治疗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药效团模型,为中草药的相关虚拟筛选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 以22个具有PDE4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作为训练集化合物,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范围在0.042~23000nmol·L^-1。利用Catalyst/HypoGen系统,对训练集化合物进行构象分析,通过对训练集化合物多个构象进行叠合,提取药效团特征及三维空间限制构建药效团模型。结合数据库搜索命中率筛选最优药效团。结果 最优药效团模型包含2个氢键受体、1个脂性疏水基团和1个芳香环特征,排除体积数为6个。模型相关系数、Totalcost值、Fixedcost值、Nullcost值、△cost值和Configuration cost值分别为0.9047、117.7、90.84、180.4、62.7和15.71。利用所得较优模型对MDL药物数据报道数据库进行搜索,该模型的命中已知活性化合物数与命中已知活性化合物总数比值为58.95%。 结论 利用Catalyst系统构建的PDE4抑制剂药效团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作为提问结构用于数据库的搜索,有助于中草药中具有抑制PDE4活性的化合物的虚拟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