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采取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造影做颈动脉斑块检查的10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评估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08例患者中共检测出108块颈动脉斑块,包括硬斑43例、软斑26例和混合斑39例,斑块部位包括颈内动脉12块、颈动脉窦部74块和颈总动脉22块;MRI检查发现,软斑脂质坏死核体积明显高于其他斑块(P<0. 05),软斑和混合斑中斑块内出血体积明显高于硬斑(P<0. 05);超声检查发现,混合斑与软斑最大增强密度显著高于硬斑(P<0. 05)。结论超声造影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斑块时,能明确区分硬斑,但区分软斑和混合斑具有较大难度,MRI检查结果可与临床结合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
3.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分析粥样斑块的造影显像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23例有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粥样斑块全部显影;27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中,15例稀疏显影,12例无显影.结论 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的微循环情况,无创性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关于超声造影方法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本文立项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选择100例脑血管病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并根据超声造影斑块回声的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对调查对象超声造影的增强状况、斑块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度月时间等时间-强度定量分析进行评价。结果:评价三组调查对象的造影增强程度分级、斑块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度月时间,均存在差异性,其中斑块峰值强度方面表现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增的趋势,而达峰时间和平均度月时间等角度则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减的趋势,P<0.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可发挥理想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的价值。 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有颈动脉斑块且双侧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1.5 mm的患者68例。其中非脑梗死组患者18例,脑梗死组患者50例,包括单侧脑梗死患者30例,双侧脑梗死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双侧颈动脉最大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于造影剂注入后6 min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测量并计算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与非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差异。 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非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分别为(6.0±1.5)、(4.9±1.2)dB,增强相对强度分别为0.9±0.4、0.8±0.2,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均高于非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32、2.258,P值均<0.05)。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非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分别为(7.1±1.8)、(4.9±1.2)dB,增强相对强度分别为1.2±0.3、0.8±0.2,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均高于非梗死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32、2.953,P值均<0.01)。 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特点与非脑梗死患者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缺血性脑卒中在我国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死亡、高致残的四大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将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纳入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范畴,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并列,更加注重其一级预防。最早在20世纪初,有学者研究证实,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大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差,出现破裂可引发血管栓塞,同时与脑卒中存在密切关联。通过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可早期预测脑血管事件,为疾病早期预防及早期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颈动脉超声检查具备准确、便捷及无创等诸多优点,是临床上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本文就超声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价值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瑞舒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的评估价值。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缺血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为出血组,2组均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连续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行超声造影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内中膜厚度(intima thickness, IMT)、基础强度(base intensity, BI)、增强强度(enhanced intensity, EI);Pearson相关法分析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脂指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IMT差值与BI、EI差值的相关性。结果出血组、缺血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LDL-C[(2.64±0.91)、(2.68±0.81)mmol/L]、TG[(0.99±0.51)、(0.91±0.63)mmol/L]、TC[(4.43±0.56)、(4.44±0.61)mmol/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LDL-C:(3.55±0.78)、(3.51±0.81)mmol/L;TG:(2.09±0.56)、(2.11±0.64)mmol/L;TC:(5.22±0.93)、(5.19±0.67)mmol/L](P0.05),HDL-C[(1.64±0.56)、(1.62±0.66)mmol/L]水平高于治疗前[(1.18±0.34)、(1.19±0.65)mmol/L](P0.05),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缺血组治疗3个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0.58±0.16)、(0.60±0.19)cm~2]、IMT[(1.20±0.45)、(1.22±0.51)mm]、EI[(13.22±1.83)、(13.09±2.14)dB]、BI[(11.93±3.58)、(18.10±2.48)dB]均低于治疗前[斑块面积:(0.98±0.16)、(0.99±0.21)cm~2;IMT:(1.65±0.45)(1.66±0.32)mm;EI:(16.13±2.98)、(16.28±1.19)dB;BI:(18.20±3.21)、(12.21±0.44)dB](P0.05),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EI、BI差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差值(r=0.410,P=0.023;r=0.387,P=0.028)及IMT差值(r=0.395,P=0.027;r=0.432,P=0.021)均呈正相关,与TG、TC、LDL-C、HDL-C差值无线性相关。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满意,超声造影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反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U)与CT血管造影(CTA)检测颈动脉斑块体积,评价RT-3DU在颈动脉斑块体积测定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患者的32个颈动脉斑块分别进行RT-3DU和CTA检查.RT-3DU采用Qlab软件3DQ插件进行斑块半自动体积测定;CTA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和血管分析软件进行斑块体积测定.结果 RT-3DU测得斑块体积为(583.09±215.66)mm~3;CTA测定斑块体积为(602.84±182.45)mm~3.两组间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显著正相关(r=0.885,P<0.01);随斑块体积增大,两组测定值间差异逐渐减小(r=-0.35,P<0.01);RT-3DU和CTA两种技术测定斑块体积时,观测者间重复性高,分别为2.6%和3.0%.结论 RT-3DU可准确测定颈动脉斑块体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特征.方法 对136例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分析增强特征与斑块回声、厚度及狭窄的关系.结果 (1)低、混合、中等和强回声斑块出现增强的比例分别为59.6%、57.6%,36%和13.5%,组间P<0.01.(2)厚度≤2 mm、2.1~3.0 mm、3.1~4.0 mm和>4.0 mm组斑块增强比例分别为15.9%、45.3%、63.0%和65.9%,后两组高于前两组P<0.01.(3)颈内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斑块增强比例分别为35.0%、56.00和60.7%,中、重度狭窄组高于轻度狭窄组,P<0.01.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其增强程度与斑块回声、厚度和颈动脉狭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方法对51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参考文献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回声和新生血管分级,随访1年后入选者再发脑梗死情况,应用ROC曲线评估回声和新生血管分级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结果再发脑梗死侧斑块回声分级主要为I级和Ⅱ级,而未再发脑梗死侧主要为Ⅲ级,两组间回声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发脑梗死侧斑块新生血管分级主要为Ⅲ级和Ⅳ级,而未再发脑梗死侧主要为I级和Ⅱ级,两组间新生血管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新生血管分级Ⅱ级较以回声分级=I级、=Ⅱ级和Ⅲ级为标准预测脑梗死再发均具有更好准确率。结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是预测脑梗死再发的有效参数,优于回声分级。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于颈内动脉(ICA)狭窄率70%以上的患者,CEA的治疗效果最好,术后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仅用药物治疗组。而对于那些有症状而狭窄程度较轻或无症状而狭窄较重的患者,是否应予以手术治疗目前仍有疑问。近年来,研究显示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动脉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及其后的继发血栓形成而非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瞬时血流量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可造成颅内缺血性病变。超声技术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目前应用最广的为灰阶、多普勒超声。超声新技术——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等在斑块易损性的评判上虽处于研究阶段,但拓展了该技术在斑块稳定性检测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PQ)技术在评价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共130处颈动脉斑块,应用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最窄处斑块厚度、面积狭窄率、标化壁指数(NWI)及斑块回声强度,根据局部面积狭窄率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与CTA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照。结果实时三维超声VPQ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78处,重度狭窄37处;CTA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1处,中度狭窄71处,重度狭窄48处。实时三维超声与CTA对颈动脉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检验为Kappa=0.765;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者间NWI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三维超声VPQ分析技术能够准确测定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并可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韦玉亚  朱婷  方静  唐文静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6):1175-1178+1188
目的:分析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4名,依据患者术前半年是否存在短暂性脑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情况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将有症状组记为研究组(42名),无症状组记为对照组(42名)。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斑块造影定量、半定量、弹性及病理性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诊断颈动脉稳定性价值。结果:研究组斑块厚度比对照组厚(P<0.05),回声分布构成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溃疡斑块、较大脂质核心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斑块造影半定量分级、斑块造影定量评定、斑块弹性以及斑块病理分型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P<0.05);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结果和金标准比较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861,P<0.01),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1.67%、88.10%、91.67;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诊断颈动脉稳定性的AUC为0.981(95%CI:0.883...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与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 W I)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我院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均为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与DWI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结果:经超声检查检出易损斑块360个,稳定斑块354个;经D W I检查检出易损斑块392个,稳定...  相似文献   

19.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诸多研究证实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的稳定性和临床症状有关。CEUS能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为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超声造影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108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判断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相对比.结果 108例患者经DSA确诊存在颅外段颈动脉轻中度狭窄62例,共81条血管(颈总动脉33条,颈内动脉43条,颈外动脉5条);重度狭窄39例,共51条血管(颈内动脉46条,颈总动脉5条);完全闭塞7例,共7条血管(均为颈内动脉).CEUS明显改善了对血管内膜面和中膜一外膜界面的显像.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常规超声和CEUS对轻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判断符合率分别为76.5%和91.4%(P<0.05)、60.8%和94.1%(P<0.001)、28.6%和100%(P<0.05).CEUS和DSA对狭窄率计算值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0.975,P<0.001).结论 CEUS能够较为准确、无创地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优于常规超声,且与DSA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