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多节椎体破坏的腰骶椎结核在治疗上比较复杂,除了考虑病灶清除,解除脊髓压迫外,恢复脊柱椎体的高度及脊柱的稳定性也是必要的。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修复多节段腰骶部结核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骶椎脊柱结核患者25例,病变节段位于L2-S2,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后,行一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治疗。修复后定期复查X射线片与CT扫描,评估骨块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及材料宿主反应。结果与结论:修复后进行了平均16个月的随访,23例切口全部愈合,2例切口二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均消失;随访期间植骨块无滑脱移位,无断钉断棒,6个月内均出现骨性融合,术后1年结核病灶无复发,血沉正常,X射线片显示病变椎体已骨性愈合。术后腰骶角为16°-36°,平均26°;末次随访时为15°-30°,平均20°。提示:一期病灶清除多节段腰骶骨结核,并同期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完成后凸畸形矫正,可重建稳定的腰骶段,恢复躯体矢面平衡,取自体髂骨植骨能提高融合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脊柱载荷”评分系统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国内外已有报道肯定了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各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5/2010-10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8例,均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8.9个月;末次随访平均相对后凸畸形Cobb角9.0°,平均矫正丢失6.3°。A、B、C型骨折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分别为6.4°,5.7°,7.4°;脊柱载荷评分≤6分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5.7°,脊柱载荷评分≥7分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7.5°;胸腰段骨折(T11-L2)和下位腰椎骨折(L3-L5)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分别为6.3°,6.5°。11例(30%)矫正丢失大于10°,平均11.5°(10.1°-16.3°),其中A型骨折组4例,B型组4例,C型组3例;脊柱载荷评分≤6分组5例,在脊柱载荷评分≥7分组6例;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有效地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不受限于AO骨折分型及脊柱载荷评分,对于治疗胸腰段骨折和下腰椎骨折,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大于40°的脊柱结核畸形、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及不稳定者行开放手术指征是明确的,经后路行切开病灶清除,植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分析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的临床结果及其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1接受一期后路脊椎双侧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9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获随访12(8~16)个月,未见结核复发,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Cobb角及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植骨融合时间8.5(5~14)个月。说明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配合正确的抗痨治疗,可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胸腰段为脊柱结核好发部位,干酪样坏死组织及死骨压迫脊髓、神经根易引起神经症状,多数合并轻度、中度脊柱后凸畸形。近年来手术修复脊柱结核报道较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不同内固定修复方法的选择原则。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42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所有患者都有腰背部疼痛症状,病程1个月-7年;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4例,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12°-45°,平均27°。治疗前后按照标准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结核病灶部位、椎体破坏程度选择内固定方式,均行切除第11和(或)12肋经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其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5例,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17例(一期手术7例、二期手术10例)。36例采用肋骨植骨,6例采用取髂骨植骨。治疗后随访17个月-9年,观察后凸畸形矫正、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0例患者获得随访,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X射线片检查示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固定,全部病例植骨呈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5.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无复发。4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治疗后1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为0°-26°,平均14°。提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胸腰段脊柱结核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的方法进行病灶清除,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结核病灶破坏程度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可取的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及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脊柱胸腰骶椎结核患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行脊柱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结果:8例患者经过1~2a的随访,腰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植骨块全部融合,融合时间6~7个月,后凸角矫正,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骶椎结核,可较彻底清除病灶,椎管有效减压,畸形部分矫正,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是一种可行的、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腰骶椎结核发病率较低,约占脊柱结核的2%~3%,但腰骶椎局部解剖较为复杂,生物力学性质特殊,广泛显露较为困难,外科治疗棘手[1-2]。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尽早恢复脊柱功能[3-6]。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我们采用髂骨上经腹膜外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前路椎体钉棒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引流联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9例脊柱结核患者实施侧方经椎间孔入路椎旁脓肿穿刺置管引流、后路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规范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手术方法采用经侧方椎间孔入路穿刺、椎旁脓肿置管引流,后方经椎旁肌间隙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观察术后脓肿吸收、病灶愈合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变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30~220 min,平均140 min;失血量50~150 mL,平均110 mL;术后总引流量30~180 mL,平均引流量70 mL。术后随访12~21个月,患者均获临床愈合,除1例骶椎结核患者因皮缘坏死积液行清创缝合外,其余病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无医源性脊髓及神经损伤,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术后12个月内患者脓肿均完全吸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8.15±18.36)分,随访末时为(11.64±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方椎间孔入路穿刺引流联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主要适应证为合并巨大椎旁脓肿、椎体部分破坏伴节段不稳、轻度后凸畸形且不伴有明显脊髓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CT数据建立腰-骶-髂复合体的数字模型,应用数字骨科技术为临床上采用联合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40例正常骨盆CT平扫数据,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在虚拟的髂骨上模拟髂骨钉的置入,测量不同进钉方向时进钉角度及髂骨钉的解剖参数。 结果 进钉方向Ⅰ: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00±0.84)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59.97±7.99)mm,TSA(12.48±7.16)°,CSA(56.41± 6.47)°,SSA(29.91±5.55)°。进钉方向Ⅱ: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95± 0.50)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106.69±8.74)mm,TSA(43.93±6.09)°,CSA(39.25±6.11)°,SSA(19.24± 3.78)°。 结论 数字骨科模型能更好的指导临床上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髋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9.
背景:采用前路内固定在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和支撑功能的同时,可给植骨床与植骨块之间提供压应力,促进植骨融合。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在治疗小儿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27例,内固定后继续抗痨治疗12~18个月,观察内固定疗效及骨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2年半。Bridwell判断标准: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2例。伴有双下肢不全瘫5例,内固定前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2例,内固定后均恢复正常。27例中1例C6~7椎体结核,内固定后3个月伤口窦道形成行“病灶清除”,6个月时因内固定松动、脱落、异体骨塌陷,再次内固定植骨。1例T9~11椎体结核患儿置入后6个月开始出现轻度后突,Cobb’s角:20°,行前路内固定取除,后路植骨融合骨生长阻滞。说明在全身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冻干骨植入内固定治疗小儿脊柱结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的骨质缺损,可以选择自体髂骨、自体肋骨、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等多种植骨材料。 目的:对比椎弓根入路不同植骨材料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 方法:纳入40例胸椎结核患者,其中18例伴有截瘫,15例存在后凸畸形,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一期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自体肋骨组、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组。治疗后随访24个月,观察病灶愈合、植骨融合、截瘫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自体髂骨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自体肋骨组、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组(P < 0.05),后两组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均未发生植骨块及钛网脱落、断裂与移位,无骨不连及假关节等现象,无结核病灶复发。截瘫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经3-6个月的对症治疗,肌力基本恢复,脊柱后凸畸形基本矫正。表明自体髂骨治疗效果最好,自体肋骨、钛网加同种异体骨治疗效果相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15例胸椎结核患者,术前行正规抗结核化疗2~3周,一期行经胸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切除病变椎体,减压椎管,钛网椎体间植骨,并在椎体侧方采用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病人术后卧床2~8周,并继续正规化疗12~18个月。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愈合率及结核有无复发。结果随访时间为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无病例失访。14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例术后伤口感染,经换药后完全愈合;腰背痛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未见内固定失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明显矫正且矫形得到了保持,无一例病例复发。结论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病灶对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确切、有效的胸椎结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66岁,平均36岁。4例伴有不全性瘫痪,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为D级。术前后凸角-4°~54°,平均29°。手术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前路钉板系统固定进行治疗。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治疗,随访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后凸畸形矫正至-6°~19°,平均9°。随访8~34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4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至E级。全组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终末随访时后凸角-5°~23°,平均11°。未见植入物断裂、结核复发和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够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尽管目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对许多跟骨骨折患者有效,但在跟骨骨折的分类、治疗、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目的:比较经皮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骨二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治疗5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年龄15-61岁。采用撬拨复位治疗27例,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29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撬拔复位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88±2.06)°恢复至治疗后的(30.60±2.89)°,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55±2.46)°,恢复至治疗后的(31.69±2.29)°,经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后功能,撬拔复位固定组优14足,良6足,中5足,差2足,优良率74.0%;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组优11足,良13足,中4足,差1足,优良率82.7%,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跟骨骨折都是比较实用有效的选择。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应用撬拨复位方法,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复位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并前路内固定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平均随访11月均获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个月,后突矫正角度20°,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胸腰椎角状后凸手术的治疗难点在于矫正率低,矢状面重建难,易发生神经并发症,术后失平衡、假关节发生率高及术后矫正度丢失。 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端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87例,男36例,女51例,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前的后凸角为31°-138°,平均90.1°;治疗后为15°-57°,平均27.9°,改善率为76%。躯干矢状位偏移的改善率为76%。术中失血量为800-3 000 mL,平均失血量为2 300 mL;手术时间为5-7 h,平均手术时间5.9 h;治疗前2例患者伴有双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型C级,治疗后恢复至E级。治疗后随访9-57个月,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提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术中可对血管最大限度的保留,避免血管损伤导致脊髓的缺血性改变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低体质量患者手术过程中减少出血、以及保障有效血容量是治疗后早期恢复的有效保障;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脊柱矫形技术在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正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脊髓细胞不受损伤,应注意对神经根的保护和松解,避免术后出现相应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充分的植骨融合程度是保证后凸畸形矫正、避免脊柱侧方偏移,同时又是脊柱功能和术后矫形效果的有效保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椎体融合目前仍然为大多数脊柱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依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相邻节段疾病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椎体融合内固定的疗效。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腰骶椎融合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的536例患者,男341例,女195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1.3岁。其中单节段融合412例,多节段融合124例。对有相邻节段病变的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及腰椎核磁共振检查,在X射线片上测量相邻椎间隙角度变化、上位椎体滑移距离及变化,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经统计学分析,探讨相邻节段病变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率、潜在风险以及治疗方法。 结果与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腰骶椎融合治疗的536例患者中,发现有症状的相邻节段病变患者31例。单节段融合18例,多节段融合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腰椎失稳13例,腰椎滑脱9例,腰椎狭窄症3例。相邻节段病变患者均经过6个月以上的规律保守治疗,12例获得好转并稳定,其余19例接受手术治疗。随访9-64个月,平均26.7个月,按JOA评分,优4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8.94%。腰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下降33.8(8.5-42.3),改善率79.91%。统计学t检验显示相邻节段病变患者的平均年龄、融合节段比例、JOA评分和腰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腰骶椎融合后远期发生相邻节段病变,其发病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变化等因素相关。多数相邻节段病变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早期综合考虑致病的潜在因素是防止相邻节段病变发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胸腰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置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不融合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8月选择5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固定,并经伤椎椎体内植骨,不融合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 51例随诊3~2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丟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CT片显示椎管狭窄得到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恢复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2~3级。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固定使术后脊柱稳定性増加,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保留了胸腰椎运动节段,可有效防止创伤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利于脊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A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我院胸腰段脊柱骨折35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没有神经症状,AO分型为A3型骨折。其中观察组18例患者,均行短节段联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17例患者,均行开放式短节段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过VAS疼痛评分、总体满意度评价、影像学随访(VBI评分、VBA评分、Cobb角)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3±10)min,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0±9) min(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6±17) 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31±149) ml(P<0.001)。观察组在术后7 d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随访VBI评分、VBA评分和Cobb角在两组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短节段联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段A3型脊柱骨折的优先选择之一,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