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长骨骨干骨肉瘤X线、CT和MRI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28例长骨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病变位于股骨干18例、腓骨干4例、肱骨干4例、胫骨干2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8例中,X线和CT显示广泛骨质破坏16例,骨膜反应22例。X线显示软组织肿块18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2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22例,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24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6例。MRI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10例,软组织肿块26例,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在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软组织肿块在T1W1为等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l及STIR呈高信号。MR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块均见强化。结论: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长骨骨干骨肉瘤的影像病理特点,其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与普通X线相比,CT在显示骨巨细胞瘤的骨质破坏、骨壳是否完整及软组织肿块,MRI在显示病变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均占优势。结论:X线平片仍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CT和MRI可提供更多的影像学征象,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43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影像诊断价值比较。方法:观察放射科诊断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3例影像学资料,均通过X线、CT和MRI进行检查和诊断,同时通过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进行确诊。结果:CT和MRI诊断骨巨细胞瘤的皂泡征、骨质破坏高于X线诊断,但是无明显差异,但CT和MRI诊断骨巨细胞瘤的骨嵴、液-液平面诊断结果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诊断骨巨细胞瘤准确率均较高,其中MRI对于肿瘤周围的水肿情况和范围显示优于CT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男7例,女9例.年龄13~ 67岁,中位数37.5岁.病变位于手指9例、足趾5例、膝关节2例.病程4个月至20年.13例因软组织肿胀或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前来就诊,3例因发现软组织肿块伴疼痛或活动障碍前来就诊.除1例有外伤史外,其余均无明显诱因.16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其中12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①X线表现.16例患者中6例X线片未见异常;7例仅见软组织肿块;3例显示软组织肿块伴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②CT表现.5例行CT检查的患者均可见1.0cm×1.0 cm至2.0 cm ×2.5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且稍高于软组织,CT值约65 HU,其内均未见钙化,边界清晰.其中2例肿块位于手指,3例位于足趾,且均在掌侧.3例肿块相邻骨质未见明显破坏;2例肿块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呈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硬化.③MRI表现.14例行MRI检查的患者均可见0.6cm×0.8 cm至3.5 cm×2.7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大部分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包膜.7例肿块位于手指,5例位于足趾,2例位于膝关节.T1 WI呈不均匀低信号9例,其边缘或内部可见条状低信号;均匀略低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11例;不均匀高信号3例,其内部可见条状及斑片状混杂信号.行增强扫描的12例患者中,9例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肿块呈明显强化.结论:X线片仅能部分显示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病变,表现为无特异性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改变;CT能很好地显示软组织病灶及骨质受累情况,但缺乏特征性.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在MRI T1WI和T2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在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其间有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具有特征性,是目前诊断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片、CT及MRI表现,主要包括病变部位、形态、范围、骨质破坏、软组织改变等情况.结果:10例中,长骨骨端4例,骨干及骨端同时受累3例,下颌骨1例,脊柱2例.X线和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破坏区见致密残留骨或钙化,骨膜反应1例,病理性骨折2例,7例可见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混杂稍长T1长T2,其内有不规则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长骨,影像表现多样,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为较特征性表现,骨膜反应及病理性骨折少见,以上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总结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X线片,CT,MRI及SPECT的影像学资料,仔细复习其影像学征象并与病理特征作参照。结果:21例患者,单发18例,多发3例。单发18例中,椎骨6例,股骨4例,肱骨及髂骨各2例,肋骨、腓骨、尺骨、肩胛骨各1例。多发3例中,多节段椎骨1例,累及椎骨、髂骨1例,累及下颌骨、股骨、胫骨、左腕骨及双足跗骨1例。X线和CT显示溶骨型19例,混合型2例,病理骨折11例,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11例。MRI检查9例,信号均匀7例,信号不均匀2例;病灶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2例、高信号7例。MRI增强扫描7例,肿瘤不均匀强化3例,均匀强化4例。SPECT显像8例,病灶均表现为核素异常浓聚。病理类型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19例,T细胞2例。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骨骼各个部位,有一定影像学特征,综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可增加病变显示的信息量,但最终确诊仍需要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累及11个部位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MRI检查,分析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骨梗死病灶好发于股骨下段、胫骨上段,X线、CT表现为阴性或骨质疏松、斑点状钙化、虫噬样骨缺损,MRI急性、亚急性期T1WI病灶中央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的低信号带,T2WI中央部分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为迂曲高信号带;慢性期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能敏感的显示骨梗死病灶,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是早期诊断骨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影像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分级间的意义。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86例骨巨细胞瘤术前X线资料加以前瞻性分析。结果 X线诊断I级骨巨细胞瘤26例,病理为20例;X线诊断Ⅱ级骨巨细胞瘤48例,而病理为54例;X线与病理诊断Ⅲ级骨巨细胞瘤均为12例。观察结果表明骨巨细胞瘤的X线分度与临床及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最终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还须临床、X线及病理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骶尾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骶尾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脊索瘤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53.5±9.8)岁;骨巨细胞瘤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2.1±10.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骶尾部包块、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排便障碍等。病程2个月至5年,中位数16个月。分析、比较2种肿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4例患者均行CT、MRI平扫,行CT增强扫描25例,行MRI增强扫描18例。脊索瘤大小7.5 cm×6.3 cm至4.6 cm×3.9 cm,骨巨细胞瘤大小8.1 cm×4.5 cm至4.7 cm×3.8 cm;19例脊索瘤中侵入盆腔或臀部18例;骨巨细胞瘤主要位于骶骨内,15例骨巨细胞瘤侵入盆腔或臀部3例。脊索瘤主要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累及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CT影像上脊索瘤多见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影,而骨巨细胞瘤多见不完整骨壳。MRI上脊索瘤病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或"反引号"征,而骨巨细胞瘤均无这2种征象。T2加权像上脊索瘤多见高信号影,骨巨细胞瘤多见等信号影;而T1加权像上,两者均多见等信号影。MRI增强扫描,脊索瘤多呈轻中度持续延迟强化,低信号分隔延迟强化会出现蜂窝征;而骨巨细胞瘤多呈显著快进快出强化。结论:除发病年龄有差异外,在MRI和CT影像上,脊索瘤多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多有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病灶内低信号分隔和"反引号"征是其特征表现;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骶骨中线位置,骨破坏多表现为不完整骨壳,多累及骶髂关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隐性骨折的CT、MRI 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X线平片阴性的外伤患者CT及MRI 检查,伤部位分别为股骨髁、胫骨近端、胸椎及腰椎.结果:本组CT 检查8例异常,可见骨小梁结构较乱, 周围软组织肿胀;MR I 检查25 例显示隐性骨折呈现长T 1、短T 2 或不规则状线形异常信号, 其周围可见不规则长T2 骨挫伤水肿异常高信号影, 均伴有周围软组织水肿的异常信号.结论:X线平片虽为外伤性骨折的基本检查方法,但易漏诊,而CT及MRI可提高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尤其是MRI 能早期诊断骨隐性骨折, 若患者局部症状明显,X 线检查无阳性征象者应行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MRI表现与病理诊断在手足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中的应用,评价二者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对该院2014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33例手足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患者磁共振成像(MRI),随后均给予病理与手术确诊,观察两组检测方式诊断情况。结果对该组患者诊断后各数据统计显示,经MRI显示肿瘤表现"分叶状"9例,"结节状"21例,不规则3例;边界表现不清者4例,边界清晰者29例;T1WI表现等信号31例,均匀低信号8例,低混杂信号4例;T2WI表现高低混杂信号25例,高信号3例,不均匀低信号5例。结论 MRI表现应用于受阻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中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率与特异性,在诊断受阻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中具有独特优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右侧跟骨骨内脂肪瘤病历的 X 线、CT 及 MRI 影像表现和病理检测结果,并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该例病人X 线平片表现为边缘较清晰的不规则形或类圆形透亮区,部分可见硬化边缘,部分内部可见粗大骨嵴影。CT 上表现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脂肪密度区,CT 值约﹣55-﹣123Hu,病灶边缘不规则、可分叶,部分见环形线状硬化边缘,部分病灶边缘及中心可见结节状钙化影,部分病灶内可见粗细不均的骨性间隔。MRI 表现为 T1WI 高信号,T2WI 表现为稍高信号,压脂序列上表现为信号减低。认为依据患者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大小、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特点,尤其 CT 及 MRI 表现特点,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谭松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9):126-12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搜集19例经DR、CT、MRI诊断考虑为骨巨细胞瘤的病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其中17例影像诊断与病理相吻合,1例病理结果为非典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病理结果为骨髓瘤。结论:骨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DR、CT、MRI表现,但仍不足以确诊,骨巨细胞瘤的确诊需结合影像诊断、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CRMO)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学院收治的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RM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疼痛伴或不伴发热。X线表现为典型骨肥厚征象,正常骨小梁消失;CT表现为右侧锁骨病灶区域多发灶状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明显增厚,周边伴有硬化边。MRI表现为骨质侵蚀/破坏、骨髓水肿以及胸肋锁骨肥厚和软组织增厚,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抑脂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影像学检查对CRMO诊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CT、MRI检查,为指导其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nue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ABC患者的X线、CT和MRI影像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10~55岁,中位数23.5岁;均表现为局部疼痛不适,6例表现为剧烈疼痛,28例表现为局部肿胀或有包块,15例表现为邻近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10例有明确外伤史;5例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12例行X线和CT检查,7例行X线和MRI检查,5例行X线、CT和MRI检查。病程12 d至4年,中位数2年7个月。分析病变的X线、CT和MRI表现,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方法。结果:ABC位于长骨28例、扁短骨7例、不规则骨1例,按病变部位分为中心型15例、偏心型15例和骨旁型6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其中界限清楚16例、界限不清13例;病灶内见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7例,斑点状钙化3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8例、局部骨壳断缺3例、轻度骨膜反应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6例,累及关节面4例,有软组织肿块2例。CT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破坏,破坏区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呈蜂房样低密度15例;病灶内见液-液面11例,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5例,斑点状钙化2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2例、骨壳断缺10例、轻度骨膜反应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累及关节面5例,有软组织肿块10例。5例行CT增强后见囊壁、分隔及软组织密度带呈中度甚至显著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MRI检查能见病灶的内部结构,囊状病灶中央均充满液体,在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在T1WI上呈略高于肌肉的中等信号,其中11例在T1WI及T2WI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边缘包绕囊性缺损;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6例;合并病理性骨折3例,累及关节面3例,局部软组织信号影7例。3例行MRI增强后见囊壁及分隔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ABC首选的、最基本的影像检查方法,但对病灶内部结构的显示度有限;而CT和MRI检查对病灶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有突出优势,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姚红民  董丽娜  王娜  刘玉珂 《中医正骨》2012,24(3):30-32,35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畸形性骨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9例患者均采用Kodak CR设备拍摄X线片,其中3例患者同时采用Picker IQ及Siemens symbia6层螺旋CT扫描病变部位,4例患者同时采用Marconi eclipse 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病变部位行MRI检查.结果:单骨发病6例;多骨发病3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右胫腓骨,1例同时累及骨盆、双股骨及右胫骨,1例同时累及颅骨、骨盆、骶骨及左肱骨、左胫骨、右股骨.累及胫骨6例,股骨5例,骨盆2例,腓骨1例,肱骨1例,颅骨1例,骶骨1例.X线及CT片上,受累长骨均表现为膨胀增粗,骨皮质吸收,呈不规则低密度骨质破坏,可见多发粗细不等的紊乱骨小梁样结构,如“丝瓜瓤”样改变,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骼弯曲畸形,弯曲骨骼的凹面骨皮质均不同程度致密增厚;骨盆病变者,病变区骨质表现为“丝瓜瓤”样改变,髋臼内陷.MRI片上,病变区内的粗大骨小梁在所有序列上均呈长T1、短T2的低信号,边界清楚,骨质破坏区呈与肌肉相近的略长T1、略长T2信号,于脂肪抑制序列PDWI上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欠清楚,受累骨骼呈“朽木征”改变.结论:畸形性骨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X线上的“丝瓜瓤”样改变及MRI上的“朽木征”,可作为诊断该病较典型的征象,对明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网织细胞瘤的CT、MRI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观察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和CT的影像.结果:11例病灶位于幕下,单发9例,多发2例.囊结节型5例,实质肿块型2例,囊实性肿块型4例.影像表现为囊样低密度影伴囊腔壁结节和类圆形实质肿块或囊实性肿块,CT平扫实质呈等密度或稍高于囊液密度.MRI示T1WI高于囊液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壁结节和实质肿块明显强化,并可见流空信号.结论:血管网织细胞瘤有特征性表现,CT及MRI对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骨肉瘤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老年骨肉瘤的诊断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检查诊断证实的老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MRI检查,26例患者行CT检查,17例患者行SPECT-CT检查,评估软组织肿块范围、骨质破坏范围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局部单发,股骨远端17例,胫骨近端6例,其他部位9例。X线检查表现为松质骨斑片状的骨质破坏,皮质边缘主要是小而密集的虫蚀样破坏。软组织肿块多表现为圆形或者半圆形,边界模糊不清,肿块内部存在瘤骨。Godman三角是骨肉瘤最常见的X线征象之一。CT检查显示病变区域都存在不规则的骨质破坏表现,内部为高密度的瘤骨影。MRI检查显示所有患者都存在不规则的骨质破坏表现,T1WI为不均匀的低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的信号,骨膜反应和瘤骨都表现为低信号。结论:老年骨肉瘤是临床少见的疾病,综合应用X线、CT、MRI和SPECT-CT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其中X线检查是老年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能够敏感识别早期骨质病变,MRI在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台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分析CT及MRI检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8例患者中有23例表现为葫芦样横跨海绵窦,MRI检查T1WI表现为低信号,14例患者可见小条片状稍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9例可见小条状低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呈偏低信号或等信号,实施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填充式强化;14例患者行CT平扫表现出均匀高密度,CT血管造影术(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显示病灶轻度颈内动脉血管包绕,病灶内无明显血供血管;4例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实施CT扫描发现明显钙化,增强扫描后非钙化区域呈现填充式强化。结论: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颅内海绵窦血管瘤均有其具体的影像学特征,将疾病具体影像学特征与DWI及血管检查相结合,可对疾病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期磁共振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 2 6例确诊为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 MRI平扫 ,其中 X线平片诊断为早中期 5例 ,晚期 6例 ,无阳性征象者 15例。对比 2 6例患者的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各期 MRI图像均有一定的特征表现。其早期病灶外围的低信号环和关节侧与之对应的高信号环被称为“双线征”,是股骨头缺血坏死 MRI的特征性改变 [1 ] 。病变中、晚期因骨纤维化和骨硬化为主导 ,则T1 和 T2 加权图像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扫描能对股骨头缺血坏死作出早期及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