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有效复苏药物。方法 对 2 1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使用递增剂量肾上腺素配合渐增剂量氨茶碱治疗作为治疗组 ,设 2 1例心跳呼吸骤停使用传统剂量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 ,分析复苏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χ2 =9.964 ,P <0 .0 5 )。结论 递增剂量肾上腺素和渐增剂量氨茶碱配合纳洛酮的应用能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诊心肺复苏效果评估。方法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方便选取该院急诊科12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行使心肺复苏人工通气治疗,分析4种人工通气方法对患者复苏情况影响。结果30例气囊面罩患者中,通气管无效率为8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插管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2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4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33.33%,30例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中,无效率为1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56.67%。结论心肺复苏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盐酸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对不同原因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休克、电击、窒息及原因不明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及对照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心外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电击除颤、静脉用药(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及支持对症治疗。纳洛酮组除上述治疗措施外,同时给予盐酸纳洛酮2.0 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观察2组心肺脑复苏情况。结果纳洛酮组25例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68.0%;对照组25例,复苏成功10例,成功率40.0%。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地应用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脑复苏,能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丁劲  赫为  邬兆国 《西部医学》2014,(3):345-346,349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心肺复苏中的影响。方法对4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气管插管,对照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对比两种通气方式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①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58.33%;对照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对照组患者有效6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25.0%,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早期采用气管插管通气治疗,无论是从患者有效率还是存活率方面比较,都比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9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 :对 98例心跳呼吸骤停实施心肺复苏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与基本生命支持 (BLS)和进一步生命支持 (ALS)实施尤其与气管插管的建立早晚、心肺复苏规范性有很大的相关性。本组显示急诊室内与院外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两者间及心跳呼吸骤停 10min内与 10min后行气管插管两者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5 ) ,而年龄与心肺复苏成败无明显关系 (P >0 .0 5 ) ,大剂量肾上腺素有利于心肺复苏的成功。结论 :加强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教育 ,加强院前的急救能力 ,及时有效的气管插管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996年 5月~ 2 0 0 1年 2月 ,我院共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 5 1例 ,其中心肺脑复苏成功 16例 ,心肺复苏成功 18例。本文结合临床抢救资料 ,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呼吸心跳骤停猝死患者 5 1例 ,分为 A、B两组。A组为心肺复苏成功者 18例 (35 .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心跳呼吸骤停急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徒手进行心肺复苏)和观察组(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至心跳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患者存活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的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至心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后的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复苏率与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喉罩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喉罩在心肺复苏中快速建立人工通气道的急救作用。方法对26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在建立人工通气道时因估计难以进行气管插管而给以喉罩通气。结果2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经喉罩通气效果均良好。结论在心肺复苏中对难以行气管插管通气时应用喉罩是快速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提高临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7月份2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高频率、高深度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并配合立刻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或机械通气的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抢救成功13例,成功率为56.5%.在本院治愈出院4例,治愈成功率为17%.结论: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定位抢救模式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2009-06 ~ 2013-04间实施定位协同抢救的16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09年6月前实施传统心肺复苏的115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首次除颤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总时间及存活率等.结果 研究组首次除颤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总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定位分工协作的抢救模式,可以有效缩短首次除颤、建立人工气道、总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软硬件条件允许的医院,应尽早实施并开展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分析成功救治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对12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救治的过程与结果,对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开始复苏的时间与患者的成功率之间有显著差异.不同急救复苏方法与患者复苏成功率之间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开始复苏的时间越早,复苏的成功率就越高.不同的复苏急救方式对成功率也有显著影响,气管插管显著地提高患者复苏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吴裕侃  刘飞  何平胜 《当代医学》2010,16(36):103-104
目的探讨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分析37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2005年及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按基础生命支持顺序及CPR时间早晚不同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小。结果 A组26例心呼吸骤停患者中,复苏成功3例,成功率为11.5%;B组11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例,成功率为27.3%。心跳呼吸骤停至CPR≤5min者A组9例,复苏成功2例,成功率28.7%;B组4例,复苏成功2例,成功率50.0%。心跳呼吸骤停至CPR〉5min者A组17例,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6.20%;B组7例,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14.3%。结论①抢救时间先后是决定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②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对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尤其是就诊时间较晚患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跳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跳骤停后,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如能在心跳骤停后5 min内进行心肺复苏(CPR),生存率可达47.9%[1].  相似文献   

14.
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心跳骤停后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客观、实用的心跳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方法。方法:对治疗组33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采用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照组回顾性分析采用常规心肺脑复苏术的47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比较入院第1、3、5、7天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和脑复苏率。结果:两组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脑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程序化心肺脑复苏有助于提高脑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对复苏后重症脑损伤治疗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CU萨勃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50例(试验组)及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50例(对照组)的疗效,两组均同时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包括药物及电除颤治疗.结果:试验组复苏成功40例,成功率80%;对照组复苏成功25例,成功率50%,试验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0,P〈0.01).结论:ICU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的作用,评价其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其它抢救措施均相同,对照组输入复方乳酸钠溶液10-20ml/kg,治疗组输入等量的高氧液。观察记录复苏过程中患者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心跳和呼吸恢复正常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 治疗组心跳恢复和呼吸恢复正常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血气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提早(P〈0.05),心肺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 静脉输注高氧液是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案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对6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两种不同心肺复苏方案,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患者为机控组;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为人工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复苏药物和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方案10 min及30 min后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动脉血气分析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及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后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机控组患者动脉血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以及血氧饱和度均优于人工组(P〈0.05);但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为(46.8±5.2)min,机控组为(45.6±5.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人工组4例有效,而机控组15例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采用心肺复苏机的心肺复苏的方式在循环的支持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复苏初期不同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初期不同的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65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初期采用气管插管、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两种人工通气方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其优缺点,分析不同人工通气方式在心肺复苏初期的利弊.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进行气管插管,有效率为38.7%,存活率为16.1%;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复苏的有效率为64.7%,存活率为38.2%,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初期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是一种理想的可靠的通气方式,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通气量,对循环的复苏如胸外按压影响较小,容易操作,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良好机会,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05年6月作者亲身参与救治的8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复苏技术与预后的关系。结果8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初步复苏成功9例,最终复苏(心肺脑均复苏)仅3例。复苏率分别为10%、3·4%。结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患者基础疾病是否可逆,抢救开始时间,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纳络酮治疗脑复苏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证明纳络酮治疗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因各种原因致心跳呼吸骤停后引起昏迷的患者随机分为纳络酮治疗组与常规组.治疗组在常规心肺脑复苏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结果 治疗组脑复苏成功率(52.0%)高于常规组(30.4%)(P<0.01).结论 纳络酮可以提高脑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