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在药物治疗无效的躁狂症病人中,电休克治疗前症状评定和电休克治疗结果之间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由一名医生用情感性精神病和分裂症量表对样本组中24例病人进行临床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作出双相障碍或单相发作的诊断。所有病人要符合DSM-Ⅲ-R中双相躁狂的诊断标准和研究用诊断标准(RDC),同时锂盐治疗至少三周(血锂浓度在1~1.5mEq/L之间)或抗精神病药治疗至少三周(日量相当于1500mg氯丙嗪)无效者。入院前6个月有药物滥用史,或有严重内科疾病并需要治疗者均需从研究中剔除。最后符合要求者仅18例。由一个不了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3.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4.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5.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6.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7.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8.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0.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1.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2.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3.
红细胞膜锂转运机制包括锂-钠逆向转运(LSC)、锂-钾同向转运(LPC)及锂被动扩散(PLD)。70年代起陆续对这些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情感性疾病中,这些系统的活性下降。本文探讨了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中锂转运机制的改变。方法:本研究在27名精神分裂症、27名情感性障碍及18名对照受试者中进行。精神分裂症组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19~48岁。抑郁症组男性8例,女性19例,年龄24~52岁,其中单相18例,双相9例。诊断采用DSM-Ⅲ-R标准。患者均无严重的内科疾病史,女性无口服避孕药史。对照组18例,男性7例,  相似文献   

14.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Kane(1982)报道为20%。多认为年老者发生率高,与用药剂量及疗程的关系存在差异。Kane等人(1980)认为患有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的病人比精神分裂症病人发生率高。为观察锂盐与TD的关系,本文对门诊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者进行了调查。方法:40例门诊病人,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全部病人均符合DSM  相似文献   

15.
已知锂盐对躁郁症有预防价值。但长期应用锂盐对身体也有损害,尤以甲状腺和肾脏为甚。但有关研究大都限于成人。本文作者对接受锂盐维持治疗三年以上的四例儿童患者,进行肾功能的研究。研究对象为2男2女,年龄为13~15岁。均诊断躁郁症双相型。已有过多次抑郁和躁狂发作史。锂盐维持治疗3~5年(平均4年),用碳酸锂之前,以及服锂盐平均四年后,  相似文献   

16.
有文献报道情感性精神病单双相两型之间其临床资料和症状表现确有较大差异[1,2]。因此本文作者对此作了初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于后。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文对象均符合CCMD—2情感性精神障碍中相应的诊断标准,均为伴有妄想者(即妄想性抑郁症),共71例并按单相与双相两组进行分析。2结果2.1一般情况(1)年龄:单相组17-60岁,平均(37.4±13.78)岁.双相组15-58岁,平均(24.72±11.06)岁。(2)性别;单相组26例(男14、女12),双相组45例(男21、女24)。(3)婚姻:单相已婚20例,未婚6例。双相则分别是32例、13例。(…  相似文献   

17.
产后精冲病占产妇的1/500,但有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或产后精神病史者,发生率增加100倍(1/5)。许多作者讨论了锂的预防作用,但意见不一。本文就部分用锂预防病例报告如下。方法与结果:21例病人,表现为产后精神病8例,间有其他精神病13例。产后精神病平均发作1.5次(1~3次),平均发作时间21.6周(4~94周),产后平均起病时间11.7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口服碳酸锂与口服抗精神病药物病人的血钾浓度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受试对象。实验组为口服碳酸锂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1.4岁对照组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有40例(男性3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2.5岁)。采用火焰光度分析法,对口服锂盐患者的血浆进行血锂、血钾含量的测定,并  相似文献   

19.
有关情感性精神病诊断标准的纯化和锂对成人躁郁症的效果,以及由于在儿童和青少年的高危险组中试图确定生物学标志和环境易变因素的调查,促进了对儿童双相情感性精神病前兆的研究。作者对患双相情感性疾病双亲的子女进行了试验性研究。被试对象为10个家庭的17名儿童,男11人,女6人,年龄8~18岁,智力正常。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TRD患者4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18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妊娠及哺乳期、严重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倾向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两组:①研究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21~62岁,平均(40.7 ±14.8)岁;病程1~12年,平均(5.1±4.7)年;HAMD(34.9±7.5)分;单相抑郁18例,双相抑郁1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