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80岁。因小肠肿物23年、甲状腺肿物6年,腰痛1个月,于2004年11月9日入院。患者于1982年冈肠梗阻发现小肠肿物,手术后病理报告为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术后给予C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6个疗程,化疗后病情处于缓解状态。1999年2月因声音嘶哑,颈部B超发现甲状腺肿物,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B细胞NHL,侵犯骨胳肌。免疫组化检测:LCA(+),CD20(+),TG(-),Cyelin(-),骨髓检查末见异常。术后给予COBP(COP加博来霉素)方案6个疗程化疗,颈部肿大淋巴结消失,其余部位未见肿块,病情持续缓解。  相似文献   

2.
陈火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3):3995-3995
患者男,13岁,因后颈部疼痛3月余入院。该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后疼痛,经对症治疗症状加重,遂到我院就诊,行颈部MRI检查。T2WI提示枢椎低或等信号(图1),T2WI提示枢椎高信号(图2),肿瘤形状扁平,行肿块穿刺活检,提示动脉瘤性骨囊肿。因手术困难,要求行放射治疗而人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意识清楚,颈部活动受限,颈后肌群僵硬.局部皮肤无红肿及包块,颈后部压痛(++),叩击痛(+)。体格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血碱性磷酸酶141.3U/L。入院后病灶局部行放射治疗,颈部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头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病例患者,女,23岁,以“右颈部肿块八年,颈运动受限两周”入院。病人于八年前发现右侧颈部长一囊性包块,约(4×3×2)cm3大小,可推动,无触压痛,未予治疗。两周前发现肿块增大,并出现颈扭转受限。入院检查:血、尿常规正常,细针穿刺提示颈部炎性囊肿...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浆细胞瘤1例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410008)钟美佐刘巍陈方平患者,男,58岁,因发现颈部肿块1月于1995年9月18日入院。患者于1月前发现颈前有2个肿块,逐渐长大,且有压迫感,无食欲亢进、多汗、怕热、心悸,无疼痛,无声嘶及呼吸困难。体...  相似文献   

5.
动态观察脓毒症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良  寿松涛 《临床荟萃》2011,26(12):1036-1039
目的动态观察脓毒症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探讨其与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关系。方法以60例脓毒症患者、4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和同期住院的30例非脓毒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于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7天分别测定患者外周血CD3+T、CD4+T、CD8+T及CD4+T/CD8+T比值,同时记录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并根据脓毒症患者转归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上述检测指标。结果入院第1天,与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比较,严重脓毒症组CD3+T、CD4+T及CD4+T/CD8+T明显降低(P〈0.05),APACHEⅡ评分升高(P〈0.05)。脓毒症组CD3+T、CD4+T、CD8+T、CD4+T/CD8+T和APACHEⅡ评分与非脓毒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第7天,脓毒症患者死亡组CD3+T、CD4+T及CD4+T/CD8+T进行性降低(P〈0.05),APACHEⅡ评分升高(P〈0.05);严重脓毒症患者死亡组CD3+T、CD4+T及CD4+T/CD8+T无明显变化(P〉0.05),且持续处于低水平状态,APACHEⅡ评分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D4+T和APACHEⅡ评分存在线性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APACHEⅡ评分和功能不全器官数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在疾病不同阶段表现各异,随病情进展,CD4+T持续降低患者预后不良。动态观察脓毒症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1 资料 患者男,84岁。因“全身肿块13个月,昏睡5d”,于2009年7月24日入院。患者13个月前因全身肿块,伴发热、不能平卧,体征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肿块,最大为右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47cm×35cm),脾肿大(肋下7cm),腹部移动性浊音(+);左侧下肢破溃。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7岁,因无意间扪及颈部肿块来院就诊,肿块约鸽蛋大小,吞咽时感颈部牵拉不适,无呼吸、吞咽困难,无明显怕热、多汗、心悸乏力等症状。外科颈部检查:颈软,无压痛,颈部前方偏左侧可扪及一肿块,直径约3.0cm,质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移动度可,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功能检查:TSH 1.65μIU/ml(正常值范围0.27~4.8μIU/ml),  相似文献   

8.
严重创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和预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例严重创伤患者于入院第1天晨抽取肘静脉血2mL,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2mL,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CD3^+、CD4^+亚群均比对照组下降非常显著(P均〈0.001),而观察组CD8^+亚群、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恶化组与好转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明显变化,并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而恶化组与好转组间T细胞亚群变化似乎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3例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B淋巴细胞(CD19^+)及NK细胞(CD3^-/CD16+56^+)的表达率。结果所有患者化疗后CD3^+、CD4^+、CD4^+/CD8^+表达高于化疗前(P〈005),其中化疗有效组(30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化疗无效组(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CD19^+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NK细胞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化疗能够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周学萍  江一平 《新医学》2007,38(3):141-143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8岁,农民。因腹胀、乏力半年,加重伴颈部肿块2个月于2005—04—28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乏力、食量减少,在当地医院就诊,查ALT、血清总胆红素、肝炎病毒标志物均异常(结果不详),B超检查提示有“肝硬化”,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予“乙肝清热解毒颗粒冲剂”等治疗,症状可缓解,其后一直服上述药物治疗。近2个月,患者上述症状再发,腹胀、乏力逐渐加重,并发现颈部后侧有一蚕豆大小肿块,质硬、无压痛,当时继续服上述药物,症状未见好转,且颈部肿块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与小气道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分析32例CVA患者(CVA组)及24例健康人(正常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2^+T、CD4^+T、CD4^+T、CD4/CD8的比值)水平的变化。并测定反映大气道和小气道(FVC、FEV1和FEF25%-75%、FEF75%-85%)功能的指标。结果:①CVA组患者外周血CD4^+T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P〈0.01);CD8^+T显著性低于正常组(P〈0.01);CD3^+T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CVA组FEF25%-75%及FEF75%-85%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③FEF25%-75%、FEF75%-85%与CD^4+T水平皆呈负相关(前者r=-0.462,P=0.021;后者r=-0.461,P=0.019),与CD4/CD8比值也呈负相关(前者r=-0,529,P=0.009,后者r=-0.501,P=0.013);FVC、FEV1与外周血CD3^+T、CD4^+T、CD8^+T及CD4/CD8比值无相关性。结论:FEF25%-75%、FEF75%-85%对CVA患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CVA患者FEF25%-75%、FEF75%-85%与CD4^+T、CD4/CD8的比值有负相关性,说明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哮喘变应性气道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CVA患者小气道功能进一步减退的原因。早期诊断、治疗CVA,可防止典型哮喘发作,降低入院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5 9岁。因发现颈右侧肿块 4d于 2 0 0 3年 7月2 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4d无意中发现颈部右侧有一蚕豆样大小肿块 ,颈部B超提示甲状腺右后外侧实质性肿块 ,颈部右侧淋巴结肿大。病程中无发热、盗汗、心悸、多汗、手抖、消瘦、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等症状。既往无结核及甲状腺疾病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疾患及癌症病史。查体 :神志清 ,无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瘀点、瘀斑。双眼活动度正常 ,无突眼及眼球震颤。颈部右侧可及 1个 3cm× 3cm类圆形肿块 ,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左侧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正常人群及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并观察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结果B组治愈率85.3%,明显高于A组60%(P〈O.05)。治疗前慢性荨麻疹患者与健康组比较,外周血CD3+、CD4+及CD4+/CD8+比值降低(P〈0.001),CD8+则升高(P〈0.05);A、B组配对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组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细胞无明显变化;治疗后A组、B组比较,A组CIM+、CD8+、CD4+/CD8+比值变化明显小于B组(P〈0.05);治疗后A组CD3+升高,但仍低于健康组(P〈0.05),CD4+、CD8+及CD4+/CD8+比值低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B组CD3+稍低于健康组,但无显著差异性(P〉0.05),CD4+、CD8+与健康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D4+/CD8+比值仍低于健康组(P〈0.05)。结论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联合左西替利嗪可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治疗慢性荨麻疹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8岁,因尿酸高口服别嘌醇,现咽痛,双眼结膜充血(+++),双眼有黄色脓稠分泌物,面部、颈部及背部出现红斑伴瘙痒,尿频、尿急、尿少于2007年7月30日入院。  相似文献   

15.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0例LBL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5~43岁,男15例,女5例,13例纵隔占位者9例伴锁骨上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6例以颈部或全身多发性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1例则表现为胸椎骨的病变。光镜下表现为中等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胞质少,核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TdT、CD3、CD43、CD99(+),MPO(-)。仅1例呈CD20弥漫(+)和CD79a(+)。19例诊断为T-LBL,1例为B-LBL。1例T-LBL同时呈CD79a弥漫弱(+)。随访13例,4例出现中枢神经侵犯,4例累及骨髓,4例死亡。结论 患者尤其是青少年临床出现纵隔占位伴锁骨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应首先考虑T-LBL,光镜下瘤细胞中等大,核浆比大,染色质细腻,常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TdT阳性可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缓吸收性细菌性肺炎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铁蛋白(SF)的关系。方法30例延缓吸收性细菌性肺炎患者为A组,30例常规吸收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B组及30例正常体检者为C组,分析3组研究对象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的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和SF水平的变化。结果入院次日,A、B组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B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C组(P<0.01);A、B组CD8^+T细胞的细胞比例、SF水平均比C组明显升高(P<0.01)。入院第14日A组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B细胞的细胞比例均比B、C组明显下降(P<0.01);CD8^+T细胞比例及SF水平比B、C组明显升高(P<0.01)。入院第28日3组受检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SF水平与CD3^+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B细胞的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2、-0.578、-0.602、-0.565、-0.587,P均<0.05),与CD8^+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542,P<0.05)。结论延缓吸收性肺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且与SF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前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变化规律,为有效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患者外周血CD3、CD4、CD8、NK及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表明:MM患者治疗前CD4^+CD25^+highT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沙利度胺治疗有效患者的CD4^+CD25^+highT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无效者Treg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16例经化疗完全缓解,CD4^+CD25^+highT比例为6.91±1.12%,较治疗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者CD3^+T、CD4^+T、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CD8^+T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下调MM患者CD4^+CD25^+Treg可能是沙利度胺治疗MM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标记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对15例活动期SLE患者,11例缓解期SLE患者及1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SLE患者下正常对照组比较CD4+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B(CD19+)细胞数明显增高(P〈0.05)、NK(CD3-CD16+CD56+)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CD3+、CD8+T淋巴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期SLE患者各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LE患者活动期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这种变化是导致SLE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可作为诊断活动期与缓解期SLE患者的一项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28表达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28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切缘组织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结果肿瘤组织TlLCD8+CD28+细胞、CD8-CD28+细胞明显低于切缘组织(P〈0.01),CD8+CD28-细胞则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后肿瘤组织TILCD8+CD28+细胞、CD8-CD28+细胞明显低于未转移组(分别为P〈0.01,P〈0.05),CD8+CD28-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CD8+CD28+细胞、CD8-CD28+细胞逐渐减少,其中CD8-CD28+细胞临床期明显高于临床Ⅱ期、Ⅲ期、Ⅳ期(P〈0.05);CD8+CD28+细胞临床Ⅰ期、Ⅱ期明显高于Ⅲ期、Ⅳ期(P〈0.05);而CD8+CD28-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胃癌患者的TIL中的CD8和CD28的表达,对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疾病进展和指导临床对患者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8岁,以“发现左侧颈部肿块20+d”入院,无疼痛感,无发热、恶心,无吞咽困难等不适。体格检查:体温36.3℃,呼吸72次/min,心率20次/min,血压110/72 mm Hg(1 mm Hg=0.133 k Pa);颈软,气管右偏,左颈部气管旁可触及一质软包块,表面光滑,向胸腔内延伸,下极未能触及,可随吞咽上下小幅度活动;右侧颈部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全套及甲 状腺功能均处正常范围;心电图及喉镜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