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锋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3):101-102
目的观察TRBand止血气囊在经桡动脉为径路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止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本院经桡动脉为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122例,术后使用TRBand止血气囊止血,观察桡动脉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栓塞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及栓塞,桡动脉均搏动良好。结论TRBand止血气囊疗效确切,且具有操作简单,视觉确认,确保静脉回流等很多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140例AMI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鞘管植入时间、穿刺到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70例患者中11例(15.7%)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其中出血3例(4.3%),假性动脉瘤4例(5.7%)、动静脉瘘2例(2.9%)、腹膜后血肿2例(2.9%)。观察组仅1例(1.4%)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两组患者因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病死率、再梗死率、心绞痛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桡动脉管径较粗的情况下,经桡动脉途径行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术后并发症较少,而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人的临床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冠心病患者138例,根据PCI操作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8例)和股动脉组(70例)。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和疗效以及术后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在穿刺时间、球囊开始扩张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桡动脉组发生迷走反射及穿刺部位血肿明显少于股动脉组。但经股动脉透视时间短,不易发生血管痉挛。结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疗效相似,股动脉操作更加习惯和熟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改良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减少桡动脉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354例患者,随机表法分为普通组(经桡动脉介入组)和改良法组(改良法经桡动脉介入组),观察桡动脉并发症。结果改良组出现脑梗死和桡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明显低于普通组,前臂血肿、迷走神经反射、桡动脉痉挛和无需手术假性动脉瘤等一般并发症也明显低于普通组。两组均未出现骨筋膜综合征、需外科手术的假性动脉瘤。结论改良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地避免严重桡动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已成为诊断治疗脑血管病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但经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在穿刺部位易出现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而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并发症少、术后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少等优点,一般门诊就可进行,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近年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桡动脉穿刺已广泛开展,经桡动脉途经全脑血管造影在国内部分医院也已逐步开展,回顾我院30例患者经皮桡动脉穿刺全脑造影围手术期护理的体会,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5~71岁,平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150例经桡动脉穿刺组和150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行PCI术后病人的舒适程度、并发症等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桡动脉组患者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较股动脉组出现少,在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方面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在舒适程度、不适反应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穿刺途径患者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28例经桡动脉和124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作对比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手术成功率较股动脉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桡动脉较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止血时间短,肢体制动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前臂疼痛,血管动脉痉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潴留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闭塞等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创伤小,术后无需严格卧床休息,止血容易,并发症少等优点,操作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观察经桡动脉入路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连续607例STEMI住院病人分别接受经桡动脉入路(n=273)或经股动脉入路(n=334)途径行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表明,两组PCI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97.07%比95.81%,P>0.05);经桡动脉入路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入路组。结论:行PCI治疗的STEMI病人经桡动脉入路途径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经股动脉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通常选用经股动脉途径,但周围血管并发症较多,如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在临床抗栓治疗情况下更易发生,有时甚至需要输血或行外科手术治疗[1]。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止  相似文献   

10.
刘莉 《黑龙江医药》2012,25(4):635-639
目的:观察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的围术期并发症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疑诊和确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和护理经验。结果:经皮桡动脉途径穿刺成功率98%(98/10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成功率100%,术后并发症:局部轻微血肿2例(2%),桡动脉闭塞1例(1%)。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且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通过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传统的方法是,经桡动脉穿刺不成功或桡动脉异常的情况下而选择经股动脉进行穿刺行介入治疗,但采用股动脉途径时发生周围血管和出血的并发症相对较多,如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增加了术后血栓的发生率。在经桡动脉穿刺不成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药实践》2016,(3):187-18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拟行肾动脉造影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分别进行经桡动脉途径(观察组)和常规经股动脉途径检查(常规组)。经桡动脉途径采用桡动脉鞘系统(5Fr Terumo,Japan)和多功能造影导管(5Fr COOK,USA)。结果:观察组有4例因为血管迂曲或痉挛未完成造影,成功率为96%,术后发生血肿3例,未出现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手术时间(30±10.4)min,造影剂量(28±6.6)m L。常规组中有1例患者因为血管迂曲未完成造影,成功率为99%,术后发生血肿情况10例,假性动脉瘤2例和动静脉瘘2例,手术时间(28±8.7)min,造影剂量(25±7.6)m L。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肾动脉造影是一种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方便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对2008年7月~2011年5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和血肿21例(其中腹膜后血肿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假性动脉瘤8例,动静脉瘘6例,心脏压塞1例,迷走神经反射9例,经桡动脉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股动脉(P〈0.05)。结论:术前做好预防、操作规范、术后及术中严密监测可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且经桡动脉途径并发症少于经股动脉途径,如果出现并发症,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 (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已成为诊断及治疗冠心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与经典冠脉诊疗的股动脉途径相比,桡动脉径路具有穿刺损伤小、局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减少局部出血、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止血方便,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郝清凡 《安徽医药》2013,34(6):836-83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护理防治对策。方法选择54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并与54例股动脉穿刺患者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分析,运用焦虑自评量表对评价其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中迷走反射、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后5 min观察组心率快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和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正向评分和负向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负向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向评分和负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并发症少,不论何种入路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减少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缺点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9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经股动脉组(53例)和经桡动脉组(44例)。经股动脉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脉组采用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栓塞事件、穿刺处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经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100.00%高于经桡动脉组的9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100.00%高于经股动脉组的9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4.55%低于经股动脉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路径均能很好地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经股动脉入路穿刺难度较低,易于掌握,但并发症较多。经桡动脉入路并发症较少,但穿刺成功率较低,对术者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经桡动脉途径行CAG或PCI术63例穿刺成功,成功率96%;2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股动脉穿刺,成功行CAG或PCI,2例中1例为头臂干严重扭曲,另1例为桡动脉迂曲,血管发育细小;CAG或PCI总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心病首选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可行性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103例患者临床资料,共192例次手术,其中肝癌化疗栓塞术、骨肿瘤术前栓塞术、妇科肿瘤化疗栓塞术、消化道血管造影与栓塞术、膀胱癌化疗栓塞术及肾动脉成形术分别为150例次、16例次、11例次、11例次、3例次及1例次。分析患者的桡动脉穿刺、后续操作手术成功情况,并统计其相关并发症与患者接受度。结果 192例次桡动脉穿刺成功148例次,综合穿刺成功率为98.67%;经桡动途径手术成功185例次,综合手术成功例次为98.39%。其中发现相关并发症5例,包括2例次皮下血肿或淤血,1例次动脉波动减弱,1例次桡动脉痉挛,1例次前臂疼痛;42例患者曾接受过经股动脉操作患者中有40例更倾向经桡动脉途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案,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缪晓云  陈泳  沈吉梅 《江苏医药》2004,30(10):736-737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常规途径是经股动脉,其主要缺陷是术后穿刺局部出血发生率高,术侧下肢需制动24~72h。经桡动脉穿刺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患即可下床活动,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和溶栓药物的应用。2001年8月起我科开展桡动脉途径行PCI,32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绞痛、可疑心绞痛270例,再发心绞痛35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患PCI手术情况见本期732页,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红 《中国实用医药》2009,4(8):207-209
目的通过观察和护理在某院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探讨其并发症发生原因及进行相关护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1996-2006年5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结合观察和护理工作,总结并发症的有效的护理措施及经验教训。结果共发生出血和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形成、迷走神经反射、心包填塞4种并发症。出血和血肿患者,出血均停止;局部形成的血肿的,血肿逐渐消散;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患者3d后假性动脉瘤均消失;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均在1~2h内症状好转,心电、血压恢复正常;心包填塞患者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患者1~2d内出血停止。结论护士要充分认识发生并发症的原因、积极预防,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对于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把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