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对4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9~56岁,平均45.1岁.本组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结果 本组48例患者共置入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96枚,寰枢椎复位满意,术中无脊髓损伤.术中出血250~900 ml,平均370 ml,手术时间110~280 min,平均155 min.术中3例出现椎动脉损伤,3例出现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术后均获随访9~64个月,平均46.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的(7.1±2.8)分改善至术后的(13.3±2.1)分(P<0.05).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为寰枢椎不稳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ans-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rod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in treatment of old odontoid fracture combined with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Methods The study involved 48 patients with old odontoid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treated with trans-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rod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from January 2005 to January 2010.There were 30 males and 18 females,at average age of 45.1 years old(19-56 years).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the skull traction preoperatively.Results A total of 192 pedicle screws(96 screws for the atlas and another 96 for the axis)were implanted in all the 48 patients who obtained satisfactory atlantoaxial reduction,with no spinal cord injuries.The operation lasted for average 155 min,with blood loss for average 370 ml.There were three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and three with inferior posterior arch fracture of the atlas during operation.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verage of 46.6 months(range,9-64 months),which showed bone fus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with no loosening,displacement,instability or breakage of the screws.The JOA score was improved from preoperative 7.1 ±2.8 to postoperative 13.3 ± 2.1(P < 0.05).Conclusion 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s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2.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常见的高位颈椎损伤。分为寰椎前脱位和后脱位,以前脱位常见。新鲜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多见,亦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科自 1999年 1月以来 ,对 6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 ,采用Apofix系统治疗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6例中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1~ 62岁 ,平均 4 2 .4岁。损伤类型 :3例为新鲜伤 ,3例陈旧伤。齿状突骨折类型 :Ⅱ型 4例 ,Ⅲ型 2例。损伤距手术时间 :7d~ 9a。其中合并有脊髓损伤 5例 ,均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 ,肌力减退 ,行走因难 ;1例仅感颈后局部酸痛、活动不适。2 治疗方法 对伴有脊髓损伤的寰枢椎不稳患者除全身综合治疗外 ,4例行颅骨牵引 ,2例行Halo -Vest架复位固定。复位满意及病情稳定后 ,…  相似文献   

4.
经口咽前路枢椎椎体次全切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枢椎椎体次全切除椎管扩大范围减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以C2后方受压为主的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 对15例先天畸形或外伤(12例先天畸形,3例外伤)引起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高位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经口咽前路C2椎体次全切除术(11例仅行C2椎体次全切除,4例行C2椎体次全切除同时切除C1前结节和齿突)。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评定标准和影像学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临床总有效率15/15,显效率9/15,术后影像学显示椎管减压改善率平均为79.8%。本组无术中脊髓损伤、血管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减压充分,是治疗以C2后方受压为主的脊髓压迫症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经口咽前路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寰枢椎脱位伴高位脊髓压迫症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治疗较为棘手。经口咽前入路手术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笔者就近年来经口咽前入路的各种减压及内固定手术及其相关治疗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述。认为经口咽前入路手术虽开展不广泛,但随着对颅颈交界区生理和病理解剖的深入了解、显微外科技术的积极应用、新技术的开展以及并发症的积极预防,经口咽前入路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已日趋成熟,将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寰枢椎骨折与脱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提高上颈椎骨折与脱位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方法自1987年1月~1997年1月10年间共收治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162例,上位颈椎损伤36例,占颈椎损伤病例的22.2%。其中枕寰关节脱位1例,寰椎横韧带损伤3例,寰椎骨折3例,齿状突骨折或合并寰枢椎脱位26例,Hangman骨折3例。交通事故伤30例,高处坠落伤6例。临床均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有不同程度神经受压症状与体征者25例。根据损伤类型,分别采用枕颈框架植骨融合术,Brook-Jenkin寰枢椎融合术,齿状突直接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前路椎体双螺钉固定术。所有病例,术前首先行头颈部双向牵引复位。结果36例病人随访6~96个月,平均48个月,X线显示所有病人术后上颈椎稳定性可靠,脊髓受压症状与体征消失。结论早期诊断、正确处理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直接内固定,能保持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7.
自1993年6月至2004年11月,我科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齿状突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脱位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10~56岁,平均26.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例,坠落伤2例,击打伤1例。患者均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口咽改良Ⅱ型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ypeⅡ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 duction plate,TARP-Ⅱ)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TARP-Ⅱ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并采用枢椎双皮质固定法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15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2例。ASIA运动评分(83.0±13.4)分(46~100分)。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15例均达到即时解剖复位,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例C级改善为D级,10例D级中的4例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为(93.5±4.0)分(82~100分),10例D级的患者术后评分增加(13.1±9.4)分(4~33分)。术后MRI示脊髓减压充分,减压改善率平均89%(82%~99%),术后3个月寰枢椎均骨性愈合。结论Ⅱ型解剖型TARP手术操作简便可行,效果优于I型TARP固定,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宋展昭  徐朋  张伟  陈峰 《人民军医》2002,45(9):517-519
齿突骨折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一般效果理想 ;若延误诊治 ,后期处置相当棘手 ,稍有不慎 ,则易造成严重的脊髓损伤。 1990~ 1999年 ,我们收治陈旧性齿突骨折 18例 ,均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17例 ,女 1例 ;年龄 2 1~ 4 8岁 ,平均 31岁。致伤原因 :高处坠落伤 6例 ,车祸伤 5例 ,摔伤 3例 ,重物打击伤 2例 ,跳水伤 2例。伤后至此次就诊时间为 4~ 17个月 ,平均 6个月。绝大部分病人伤后均曾立即就诊 ,但由于漏诊、误诊给日后治疗造成困难。按Anderson&D’alonzo[1] 分型 ,Ⅱ型骨折 11例 ,Ⅲ型骨折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 (TARP)的生物力学性能 ,包括三维运动范围和螺钉最大拔出力。方法 共 12例C0 ~C3 新鲜标本。 6例用于三维运动测试 ,分 7组 :(1)完整标本 (对照 ) ;(2 )损伤 (去除C1前弓、C2 齿突 ,破坏关节囊和横韧带等 ) ;(3)TARP ;(4 )后路Brooks钢丝 ;(5 )后路Magerl经关节螺钉 ;(6 )Magerl+Brooks;(7)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分别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另 6例(双侧n =12 )分解为单个椎体后用于螺钉拔出力测试 ,分 3组 :(1)寰椎 ;(2 )枢椎 ;(3)C3 (对照 ) ,分别测定最大拔出力。结果 TARP和Magerl+Brooks组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二者抗屈伸、侧屈和旋转性能均强于其他 3种内固定方法 (P <0 0 5 )。C1、C2 、C3 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 4 91 5 8±6 7 92、396 73± 6 0 99、385 5 3± 96 77N ,C1与C2 、C3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TARP与目前临床应用最坚固的后路Magerl+Brooks固定等效 ,较其他 3种固定方法具有更坚强的固定作用 ;TARP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其寰椎和枢椎螺钉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评价镁合金与钛合金制备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测试镁合金材料制备TARP系统的可行性,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1例典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并与临床已经应用的钛合金材料制备的TARP系统进行CT薄层扫描,获得DICOM图像数据.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模拟使用钛合金与镁合金两种不同材料制备TARP系统进行复位与内固定,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计算两种不同材料内固定后寰椎、枢椎、内固定材料以及C2/3的关节突关节应力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所建寰枢椎脱位复位与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53586个节点、180784个单元;(2)在模拟头颅位于中立时,应力集中区域分别为C2/3关节突,其次是寰椎前弓、后弓和侧块;再次为C2椎弓;(3)镁合金和钛合金两种材料制备的TARP系统,在相应的力学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应用CT扫描获取寰枢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寰枢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试验;(2)采用现有的钛合金TARP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保持寰椎前弓、后弓完整,侧块处植骨融合确实,可以更好保持寰枢椎的稳定性;寰枢椎融合后,相邻节段的关节突受力增加,加速退变,应密切随访;(3)相对于钛合金TARP,采用镁合金材料制备TARP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前述应力集中区域的峰值降低,应力分布均匀性提高.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寰枢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寰枢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法,多层面重建(MPR)法,平扫层厚 7.5mm,重建层厚0.625mm,其中34例患者行普通X线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52例患者中,外伤性脱位35例,先天性畸形脱位5例,自发性脱位11例,病理性脱位1例.也可分:寰枢关节旋转脱位31例,其中术后2例,前、后脱位21例.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立体、直观显示骨折、脱位的部位及分型,结合三维后处理漏诊率为0%.而平片漏诊率26.5%(9/34),常规CT漏诊率13.5%(7/52).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VR、MPR是诊断寰枢关节脱位的可靠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伴脱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Ⅱ型骨折13例,Ⅲ型骨折5例,均伴寰枢关节前脱位。15例行经皮齿状突螺钉内固定,3例行经皮前路C。关节突螺钉内固定。结果 寰枢关节及骨折复位满意,动力位X线片显示无寰枢椎不稳。16例达到齿状突骨性愈合,1例寰枢关节融合,另1例不愈合。结论 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特点,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合并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对11例合并有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患者采用直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均为C型;髋臼骨折根据Judet—Letoumel分类:前柱骨折5例,横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1例,前壁骨折1例,“T”形骨折2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7年(9个月-5年)随访,移位〈4mm,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参考Matta等(1996年)对骨盆骨折术后的评定标准,均为优良。结论直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可避免神经损伤,临床效果好,操作简便,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制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并评价其术中即时复位作用。方法 设计一种新型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铜板系统,应用于临床治疗5侧难复型寰枢稚脱位患者.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联合应用寰枢椎复位器和钢板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过程,寰枢外侧关节间植骨。结果 TARP系统具有即时复位机制,5例患者在术中均能达到良好的即时复位.术后随访平均95个月,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四肢麻痹消失.肌力恢复.病理反射消失.钢扳螺钉未松动。结论 临床应用表明.TARP设计新颖独到,手术操作简便台理.能即时复位,固定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肩锁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肩锁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 2003年9月-2007年4月,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38例,其中肩锁关节脱位17例,锁骨远端骨折21例,行切开复位、肩锁钩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肩关节被动锻炼.结果 完整随访27例,时间3~37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6~8个月取出内固定,采用Karlsson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A级22例,B级4例,C级1例.1例钩板远端钩钩入肩峰,3例肩关节外展<90°,取出内固定后症状缓解.结论 肩锁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疗效肯定.术中操作得当,适当早期锻炼,早期取出内固定对功能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寰枢椎脱位是较为常见的上颈部创伤,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常进行性加重,压迫颈髓危及生命。日常工作中常因对寰枢椎旋转脱位影像特征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鉴于此,从齿突距寰椎两侧块间距(寰齿间距),双寰椎侧块冠状面形态、大小,双侧寰枢椎侧块间隙,双侧侧块上下关节面关系及齿突距寰椎前结节间距(寰齿前间隙)等5方面分析寰枢椎相对关系,准确认识寰枢椎正常中立静止状态、相对水平移动、正常旋转时X线及CT表现,以及寰枢椎各类型脱位时X线及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手术指征、技术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治疗30例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43.5岁,病程1周~16年。3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22例伴不同程度四肢感觉和运动障碍;4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8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及7例横韧带断裂的患者行后路植骨。结果所有患者未出现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无断钉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伤口无感染,X线检查提示寰枢椎的解剖关系得到恢复。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6~18个月,X线及三维CT提示:获得骨性融合;随访中,螺钉未出现松动、断裂,位置满意。结论在对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治疗上,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能有效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提高融合率,是一种值得推广、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度陈旧性胸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共收治11例重度陈旧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车祸伤。依据术前X线、CT三维重建检查,确定胸椎骨折脱位程度,其中,Ⅲ度4例,Ⅳ度4例,Ⅴ度3例。Ⅲ度脱位采用传统后路撑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Ⅳ度脱位采用后路椎体部分骨折块切除脊柱短缩钉棒系统内固定术;Ⅴ度脱位采用后路经伤椎水平截骨、脊柱短缩、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复查X线、CT三维重建,以明确胸椎骨折复位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9~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术后X线、CT三维重建检查证实脊柱稳定性良好;无感染,切口Ⅰ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针对重度陈旧性胸椎骨折脱位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策略,可有效恢复脊柱序列及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