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前影像特征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21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21例发现动脉瘤43个,其中2个动脉瘤20例,3个动脉瘤l例.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结合患者临床状况及术前动脉瘤分级,确认责任动脉瘤,采取或扩大翼点入路,一期或分期手术行显微手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成功夹闭40个动脉瘤,单纯包裹2个.出院时GOS评定,良好10例,中残6例,重例残3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l例.结论 CT、CTA、DSA对颅内多发动脉瘤从不同方面提供诊断依据,DSA仍然是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金标准".依据动脉瘤部位、临床分级及患者全身状况等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一期或分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经翼点人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30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行瘤颈夹闭术。GOS术后评分:恢复良好171例,轻度病残35例,中度病残8例,重度病残5例,死亡5例。结论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对载瘤动脉和瘤颈的充分显露,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必要时采用动脉瘤颈逐步缩窄术.以及术中麻醉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严琪  李玉保 《云南医药》1999,20(4):271-271
我科自1991年1月至1998年5月,于显微镜直视下行10例11次颅内动脉瘤手术,手术效果满意,无1例死亡或重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全组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34~60岁,平均466岁,其中40~60岁者7例占70%。2例表现为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余8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同时合并有不同意识障碍者4例,一侧眼睑下垂1例,同侧视力下降1例、对侧肢体轻偏瘫1例。术前病情状态按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1例、无Ⅴ级。全组病例术前均行DSA检查而确诊、均为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3例,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共76个动脉瘤中:70个行瘤颈夹闭术、4个行动脉瘤包裹术、2个术中动脉瘤破裂。出院时按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定手术疗效:58例恢复良好、3例中度病残、2例重度病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结论CT、MRI、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显微手术夹闭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成熟、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手术能减少再出血,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治疗原则及其预后。方法 20例老年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一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13例;分期介入栓塞多发动脉瘤3例;二期开颅治疗动脉瘤3例;一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二期介入栓塞眼动脉瘤1例。结果 20例手术全部成功,存活率100%。因手术新出现神经系统体征2例,1例偏瘫,1例昏迷;半年以上的随访,1例恢复,1例植物生存。手术前有神经系统体征表现16例,其中6例动眼神经瘫痪,3例脑积水,5例偏瘫,2例失语。术后2例偏瘫未恢复,3例动眼神经瘫痪部分恢复,2例失语症状改善,其余恢复良好;3例脑积水中,2例手术后脑室缩小,1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根据患者条件和具体情况,尽早实施外科干预治疗老年人颅内多发动脉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时机、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直接夹闭48个,包裹3个,未处理3个.依据格拉斯哥结果评分判断预后:优良16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效果显著,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予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及患者自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时机、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直接夹闭48个,包裹3个,未处理3个。依据格拉斯哥结果评分判断预后:优良16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效果显著,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予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及患者自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41例前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对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检查手段及术中处理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方法41例前循环动脉瘸经翼点入路,鼎微镜下行动脉瘤直接夹闭手术,其中急诊(1—3天内)23例,(4-14天)4例,延期手术(14天以后)14例。结果本组41例中,一次性夹闭成功37例,共40个动脉瘤,部分夹闭1例,单纯包裹加固1例,电凝收缩加肌片包裹加固2例。术后随访2个月-6年,良好33例,轻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3例奉组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结论延迟手术的疗效要好于早期手术,而病后4-14天内手术效果最差,手术时机应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DSA仍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CTA是DSA非常有益的补充。手术时充分解剖侧裂,暴露相关的载瘤动脉和重要穿支血管,是保证完全顺利夹闭动脉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中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显微外科手术夹闭138例(144个)动脉瘤,分析总结其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要点。结果138例患者,显微手术治疗144个动脉瘤,死亡8例,病死率5.8%。结论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效果良好。对动脉瘤术前Hunt分级Ⅰ~III级者应尽早手术;Ⅳ、Ⅴ级者应先行脑室外引流,辅助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待病情平稳再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作用效果,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共30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和观察组(1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并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体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效果显著,应当引起广大医学卫生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应用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共36个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其中一期血管内栓塞12例患者,25个动脉瘤;一期微创手术夹闭3例患者,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2例,5个动脉瘤).结果 恢复优良13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2年)DSA显示血管内栓塞者有2枚动脉瘤复发.结论 应用血管内栓塞和微创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两者应相互补充,并尽可能一期处理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通过动脉瘤栓塞后的形态及患者临床状态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33例患者支架位置放置准确,均完全覆盖瘤颈.27例GOS(Glasgow Outcome Score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2例GOS 4分,1例GOS 3分,1例GOS 1分.平均临床随访时间10个月,2例未随访.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5例彻底栓塞,3例残留部分瘤颈,2例不完全栓塞.所有动脉瘤均未再出血.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操作容易,放置准确,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5 2例 5 5个颅内动脉瘤。结果 :成功栓塞 5 2例 5 5个颅内动脉瘤。 5 1例痊愈 ,1例死亡。完全栓塞 (>95 .0 % ) 32个 ,大部分栓塞 (80 .0 %~ 95 .0 % ) 2 0个。部分栓塞 (<80 .0 % ) 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 2例 ,其中 1例痊愈 ,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 3例 ,局部溶栓后 ,遗留轻偏瘫和单瘫。 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 ,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 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 :早期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输卵管的疗效。方法在显微镜下应用显微外科对46例输卵管绝育术患者施行输卵管吻合术。结果术后3月复通率98.22%,妊娠率86.9%,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施行输卵管吻合,可取得满意效果,明显提高了复通率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32例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按Hunt分级: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5例、Ⅳ级3例、Ⅴ级1例。入院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19例,所有患者均在72小时以内手术并随访4~12月,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结果32例破裂动脉瘤均获夹闭。根据ADL分级法。〉60分27例,40-60分2例,〈40分1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破裂脑动脉瘤的生存率和牛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并且与正常颅内动脉的表达相比较,以探讨动脉瘤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例经手术切除的颅内动脉瘤标本和16例脑外伤病人切除的正常血管中的MMP-2、MMP-9、TIMP-1的表达进行检测和比较,将所得染色标本在光镜下观察,并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动脉瘤标本中的MMP-2、MMP-9及TIMP-1明显高于正常血管。结论MMP-2、MMP-9及TIMP-1与颅内动脉瘤密切相关,可能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发展及其破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全身麻醉)与研究组(30例,接受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7.21±6.33)岁;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7.38±6.42)岁。对比两组的开眼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苏醒时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诱导前(T0)及维持后15 min(T1)、30 min(T2)时的收缩压(S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麻醉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T0时,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HR、SBP、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时,研究组MAP为(99.35±10.62)mmHg(1 mmHg=0.133 kPa),高于对照组(87.45±4.8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HR、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研究组HR、SBP、MAP[(69.52±6.27)次/min、(146.33±5.67)mmHg、(98.12±7.69)mmHg]均高于对照组[(66.43±5.29)次/min、(143.77±3.57)mmHg、(89.38±4.62)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开眼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16.37±2.03)min、(35.20±10.07)min、(12.28±2.38)min,均短于对照组(24.28±4.95)min、(54.43±12.86)min、(24.20±6.7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苏醒时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448)。结论 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良好确切,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质量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1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颈与瘤体比≤1/0.75)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结果10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或球囊保护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无死亡病例。8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MRA或CT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药》2012,16(11):1638-163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颅内囊状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单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1例。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90%以上填塞3例,80%以上填塞2例,100%填塞0例。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结论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技术对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特别是不适合球囊或支架辅助的病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