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2年我院6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对策。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上报的ADR报告,共计609例,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系统损害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9例ADR报告中,男性340例(55.83%);女性269例(44.17%);ADR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年龄大于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多,共计142例(23.32%);静脉滴注的ADR发生率最高516例(84.73%);按引起ADR前10位预警药物分类统计,氨甲环酸氯化钠占首位;按ADR临床表现分类,最常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计159例(25.32%)。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报告与监测工作,加强患者的药学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该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上报的120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通过Excel表格,按照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与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ADR发生率最高(90%);抗肿瘤药物引起的ADR居首(35%),其次为抗感染药(15%);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系统损害最常见(35%);ADR主要由药师和临床药师报告(9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该院2012年1-12月收集的171例药品不良反应(ADR)信息汇总,分析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总结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结果 171例ADR报告中〉60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女性患者发生ADR的概率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0.6∶1;涉及的药品中抗菌药物、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高;ADR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高。结论抗菌药物、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2年1月1日至12月14日上报的36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各器官系统涉及的药品、因果关系评价、转归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ADR发生率最高(51.73%);心血管系统药物引起的ADR居首(34.10%),其次为抗肿瘤药(16.76%),第3位为抗微生物药(13.00%);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28.71%);绝大多数发生ADR的患者能痊愈(33.24%)和好转(56.94%)。结论加强ADR监测和报告,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本院2009~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并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高临床医生对ADR的关注度,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减少ADR的发生。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6月本院上报的27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类别、临床表现、ADR患者的转归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76例ADR报告中,男性占60.14%;〉18岁的成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口服药物的ADR发生率较其他给药途径高,占65.94%;最容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结核药物,而临床表现以肝功能损害最为常见,患者转归良好。结论本院应继续加大力度监测ADR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方法:对2010年1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不良反应心血管药物居首位,主要累及中枢、外周神经系统及皮肤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永安市立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并上报的144例新的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过敏史、给药途径、涉及药品及临床表现、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的ADR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静脉滴注是引发新的ADR的主要给药途径(117例次),中药制剂是引发新的ADR最多的药物(48例),新的ADR可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结论:应重视和加强新的ADR的监测,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黄强增  张惠玲 《海峡药学》2013,25(7):216-217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我院2012年收集上报的5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52例ADR中,男高于女,婴幼儿期发生率高于其他期,以静脉给药、抗微生物药所致的ADR占首位,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收集上报的有效ADR报告420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0例ADR中,男性214例,女性206例,男女之比为1∶1.04;ADR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静脉滴注为ADR发生的主要途径,共290例(占69.05%),其次为口服给药,共81例(占19.29%);抗感染药导致的ADR为最多,共126例(占30%),其次是中药制剂,为59例(占14.05%);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170例(占40.48%).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宣传工作,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连平  周明  史红军 《中国药业》2009,18(14):55-56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至12月收集的101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及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1例ADR中,抗微生物药物所致85例,静脉给药是主要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医院相关人员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姬长存  崔瑶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136-137
目的分析本院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和早期发现,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本院2013年1~6月收集的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本院9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7.5%;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64例,占66.7%;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为多见,为46例,占47.9%;涉及受损系统以及临床表现中皮肤损伤最常见,为31例,占32.3%。结论掌握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针对特殊用药患者,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尽量减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所造成的后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院4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路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155-156
目的:通过对本院2005~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原始上报完整报表的分析,了解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本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把本院2005~2009年上报的410例药品不良反应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中抗菌药物类325例,占总数的79.27%,其中注射208例又占抗菌药物类的64.00%,以皮肤系统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多见;其他类85例占总数的20.73%,其中注射46例占其他类的54.12%。结论:需加强注射剂的管理,特别是注射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尽可能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基本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9-2010年上报的6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共4类4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77.61%(52例);在给药途径上,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6.12%(51例)。ADR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多,占52.24%(35例)。结论必须加强ADR监测、报告、防范和处理,有效减少ADR事件,强化临床用药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胡怡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35-136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8-2010年科室上报的114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感染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充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预防,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选取108例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8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84;静脉引起的ADR最多,占90.74%;涉及药品34种;ADR主要是由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分别占40.74%和33.33%;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占39.29%。结论 加强和重视ADR的监测工作,规范临床用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注射中心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1年门诊注射中心发生的104例药品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40岁患者发生ADR比例最大(63例,占60.58%);104例药品ADR中,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经更易引起ADR(101例,占97.12%);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70例,占67.31%),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微生物药(28例,占40.00%);中药注药剂ADR发生率为26.93%(28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67例,占64.42%)最为常见。结论应慎用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和辨证使用中药针剂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该院2011年收集的570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ADR的频率最高[191例(33.5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见[527例(92.46%)],ADR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298例(52.28%)],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39例(59.47%)]。结论临床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促进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0年上报的16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和临床表现、ADR的转归与评价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67例ADR报告中,7例为皮试阳性,有效报告160例,其中男84例,女76例,平均年龄为54.37岁;ADR涉及药品12类73种;静脉给药144例(占90%),口服给药11例(占6.87%),皮下注射给药5例(占3.13%);导致ADR发生前3位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83例(占51.87%),中药制剂40例(占25%),消化系统用药9例(占5.6%)。ADR的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要症状;ADR多为一般性的(占97.5%),严重的4例(占2.5%),并且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2010年我院ADR发生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发生ADR的主要易感因素,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其使用的监督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我院339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对我院2008年1~12月收集的33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9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20例,占57.0%),其次为中药制剂以及循环系统用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50例,占44.2%);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发生频率最高(314例,占92.6%).结论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13年收集上报的81例抗菌药物 ADR 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ADR 81例,喹诺酮类引起 ADR 最多(46,91%),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起 ADR 最常见(91,3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69,14%)。结论抗菌药物 ADR 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给药频次相关。应重视抗菌药物 ADR 报告与监测工作,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